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胡惟庸到底冤不冤,看看他都做了什么就知道了

众妙之门 2023-06-27 03:09:55

胡惟庸到底冤不冤,看看他都做了什么就知道了

还不知道:胡惟庸到底冤不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胡惟庸党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前后株连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

被杀的三万人中,肯定含有被冤杀的。

毕竟,对统治者来说,在对待谋反大案上,大多会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滥杀思想。

但是,案中首要人物胡惟庸到底冤不冤呢?

我们可以通过史实来作出判断。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曾在元朝政府做过小官,于龙凤元年(1355年)到和州投奔朱元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注意,胡惟庸的籍贯——濠州定远(今属安徽),朱元璋打天下时赖以依靠的淮西勋贵集团的首脑人物李善长,也是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

胡惟庸本人是很有才干的,这一点,不用怀疑。

但胡惟庸的官场品质不是很好,比如说,投机、钻营、结党谋私。

胡惟庸投奔朱元璋之初,只是担任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之类小官职,也没多少机会接触朱元璋。

所以,当他知道朱元璋座前红人李善长是自己的同乡后,立刻把李善长当成了自己在官场升迁的起跳板。

他于吴元年(1367年)给时为左相国的李善长孝敬了三百两黄金,顺利攀附上了李善长,并结下了“深厚”交情。

胡惟庸作为一个地方官员,薪水有限,这三百两黄金肯定是刮取自民脂民膏,里面不知饱含了多少民间苦难的泪水和无言的控诉。

胡惟庸不管,凭这三百两黄金,他在这一年得到了李善长的荐举,被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中央机构的官员。

来到朱元璋身边,胡惟庸自觉奋进,处处小心谨慎,步步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大获朱元璋好感,于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当然,胡惟庸也没有放弃李善长这棵大树,他设法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和李善长结成了亲戚。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因病退休,朱元璋准备以山西阳曲人、御史中丞杨宪为相。

胡惟庸心急火燎地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

于是,在李善长的斡旋下,出任右丞相的是汪广洋,而胡惟庸为右丞。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李善长从中操作,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胡惟庸先以右丞身份独专中书省事,于当年七月正式升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胡惟庸开始拉帮结派、打击异己了。

胡惟庸除了拥有李善长这个大同乡外,还有另一个名气同样大的大同乡——徐达。

他多次试图结好徐达。

但徐达鄙薄他的为人,未予理睬。

俗话说,君子可以结怨,小人不可开罪。

胡惟庸因此恨上了徐达,派人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想设计陷害徐达。

哪料,福寿是个正直的人,不但不接受贿赂,反而向徐达揭发了此事。

徐达因此提醒和告诫朱元璋,说胡惟庸此人不可以托以重任,托重任必定会坏事。

胡惟庸虽然拉拢不到徐达,但并不妨碍他拉拢其他淮西官员。

在他的“拉起一片,打倒一片”的操作下,淮西勋贵集团良莠不齐,但比李善长时代更加壮大。

说起来,胡惟庸在很多次拉乡党过程中,直接就是在和朱元璋作对。

比如,有些淮西武将违法乱纪,受到朱元璋的惩处,胡惟庸却走曲线路线,将他们升迁,结为死党。

其中的濠州人、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返回京城,擅用驿马。朱元璋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五河人、平凉侯费聚奉命抚治苏州军民,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部落。

这样的两个不法之徒,胡惟庸却主动向他们示好,将他们招致麾下。

即使是非淮西籍的臣僚,只要有利于己,胡惟庸也设法把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

高邮人汪广洋在胡惟庸升为左丞相的同时,也恢复了右丞相的官职,位居胡惟庸之下。胡惟庸对他非常重视,极力拉拢,最终结为同党。

湖广茶陵人陈宁,主动依附胡惟庸,得升御史中丞,后升任右御史大夫、左御史大夫,成为了胡党核心骨干。

同在御史台共事的中丞涂节,就是被陈宁拉入伙的。

对于不肯附己的非淮西人,胡惟庸则极力加以排挤和打击。

江西金溪人吴伯宗洪武四年廷试第一,中进士,朱元璋特赐袍笏,授礼部员外郎。胡惟庸对他拉拢不得,便找借口将之谪居凤阳。

胡惟庸的政治党派日益壮大,就越加骄横跋扈了。

他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于朱元璋之前阅内外诸司奏章,凡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

不用说,胡惟庸行为已经突破了当时礼法制度的底线。

本来,朱元璋也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主要依靠淮西将臣打下了江山,还想依靠淮西将臣治天下。

但是,理政日久,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觉得治天下还须用天下人,开始从倚重淮西乡党逐步转向任用五湖四海之能士。

另外,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于是思谋改革国家机构,以便扩张皇权,强化专制集权。

洪武九年六月开始,朱元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和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当年闰九月,令取消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十一年三月,又下令地方奏事不用经过中书省,彻底切断中书省与中央六部和地方诸司的联系,使中书省变成一个空架子。

不难看出,下一步便是撤销中书省了。

按理说,在“家天下”时代,整个大明王朝都是属于朱元璋的,朱元璋爱这么玩那也无可厚非。

但胡惟庸接受不了。

胡惟庸认为,一旦中书省被撤销,丞相的官职也将被废除,则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也就都将尽付东流。

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密谋造反。他除了让陆仲亨、费聚在外地召集军马等候命令,还让都督毛骧密结亡命之徒。问题最严重的是,他还陈宁一起将大都督府掌管的军队册籍弄到中书省查阅,为调动军队做准备。

但是,胡惟庸的阴谋在紧锣密鼓的过程中出了差漏: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使臣阳须文旦入明朝贡,中书省未及时引见,被值门内使告发。朱元璋通过查处此事,发现了胡惟庸谋反阴谋,于是大兴党狱,将之一网打尽,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可以说,胡惟庸党案是明初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的产物,不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元璋、李元璋,对于胡惟庸党伙,都只能是杀无赦,而不可能别的选择。

胡惟庸冤案死了三万人,到底有多冤?

胡惟庸案实际上就是朱元璋用来加强皇权、消灭相权的手段,在这个案件中不仅胡惟庸本人因为莫须有的谋逆罪被处死,还有其党羽以及一大批无辜的官员和儒生牵连其中,均不能幸免。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白手起家打天下的时候就投靠朱元璋。因胡惟庸很有才干,逐渐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着朱元璋势力坐大,胡惟庸的官职也是节节攀升。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胡惟庸在朱元璋的亲信李善长的引荐下,官拜丞相之位。当时丞相这一职务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具有很大实权,朝中大小事务都要首先经过丞相裁断。胡惟庸在丞相这一位置上逐渐迷失自我,利用手中权力排除异己,在朝中结党营私,独断专行,有时甚至重要政事都不经请示朱元璋擅自决断。

朱元璋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作为开国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是权力欲很强的君王。但是,胡惟庸的独断专行让他逐渐体会到相权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对皇权是极大的限制,而朱元璋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他需要树立的是至高无上的君权。为了摆脱这一局面,朱元璋决定从胡惟庸开刀。

一次胡惟庸奏报朱元璋,说家里有祥瑞之兆,请朱元璋移驾前来观赏。朱元璋在去胡惟庸家的途中,有太监骑马前来暗示胡惟庸家有异动。朱元璋起了疑心后返回宫中,登上城楼发现胡惟庸家中藏匿有大批士兵。朱元璋大怒,当天就处死胡惟庸。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仍不罢手,命人大肆搜查抓捕胡惟庸的党羽,一大批官员、将领、儒士均收到株连被处死,很多人都是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受到牵连。朱元璋表面上是追查胡惟庸案,实际上就是铲除胡惟庸势力,即使存在错杀误杀也毫不姑息。经过此案后,丞相制度很快就被彻底废除了。

胡惟庸案是什么呢?

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但是朱元璋依旧是推动了胡惟庸案的发生。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单纯地一场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场君臣关乎权利的案件。

明朝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利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与此同时,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贤能宰相,可以说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风追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削减权利的手段了。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时候,胡惟庸的家中发现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想要让朱元璋前往家中进行查看,但是胡惟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朱元璋前往胡惟庸家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觉得情势不对劲,朱元璋便登上城门观看胡惟庸家中,发现了大量的藏兵,朱元璋大怒,在那一天将胡惟庸就地正法。

关于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不明确的,或许真是胡惟庸一心谋反的阴谋,或许是朱元璋处心积虑削减宰相权利的手段。

胡惟庸案真相

明朝初年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可以说对于胡惟庸案中的诸多细节之处都是有待商榷的,根据朱元璋处死胡惟庸的根由是谋图不轨,但是实际上对于胡惟庸的谋反叛逆的行为的描写却是鲜少的,基本上都是找不到丝毫根由的,甚至在清朝编纂的《明史》之中,提及胡惟庸案也都是含糊其辞的,只是写道胡惟庸在自己被诛杀的时候,脸上都没有丝毫的谋反叛逆的面容,足以看出胡惟庸案实际上是一出冤案,那么胡惟庸案真相是什么呢?

胡惟庸画像

说起胡惟庸案真相,就不得不说一说朱元璋和宰相之间的过节了,朱元璋的一生之中共有四位宰相,而这四位宰相的下场无一不是以被杀而告终的,这也就是表明了朱元璋对于宰相这一职位是心怀忌惮的。朱元璋身为皇帝,可以说是寝食难安的,因为明朝初年国中有很多的建国元勋,如果稍有不慎,自己的江山可能就会不稳固,因此朱元璋必须要铲除建国元勋,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皇权至上。朱元璋先后都有十分鲜明的动作,并且在胡惟庸案中,定罪行刑的时间都是极短的,丝毫不给胡惟庸为自己辨白的机会,因此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

胡惟庸案真相是一出冤案,胡惟庸在明朝历史上并没有谋反叛逆,但是其专横的政治行为却威胁了朱元璋的统治,因此朱元璋一定会处心积虑除掉胡惟庸。

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胡惟庸案可以说是震惊中国历史的一场血腥的政治行动,在胡惟庸案中死了多少人的话题也屡屡被人们所提及,胡惟庸是遭到了株连九族的惩罚,并且与胡惟庸交好的官员一并都受到了十分惨重的创伤。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牺牲品,胡惟庸死的有点冤

1368年,大明建国,曾经的和尚、乞丐朱元璋神奇般地做了皇帝。在 社会 最底层摸爬滚打几十年、在波诡云谲的乱世中存活下来的朱皇帝,十分缺乏安全感,他怀疑一切,用审视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一切,生怕别人夺走属于自己的权力、财富。

但朱皇帝又很无奈,他不得不将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分出一部分给自己的“兄弟们”,原因很简单,这些兄弟和他一起刀头舔血多年,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兄弟们卖命打下来的。现在建国了,是该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了,你老朱要是舍不得封赏,那我们就造你的反。深谙人性阴暗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呢。于是,1370年,朱元璋一口气封了150位功臣为公、侯、伯爵,心里不愿意,但不得不封。

实际上,在讨论大明建国制度安排的时候,有一个人为了官位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他就是李善长。朱元璋身边有两大势力集团,一是淮西派,这一派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是这一派的首领;另一派是浙东派,为首的是刘伯温。淮西派比浙东派势力稍微大一点,李善长功劳也最高,建国后安排工作岗位,丞相非他莫属。可李善长不知道犯了哪根筋,几次和朱元璋说他工作范围有点模糊,有些事不好管。这是变相的和朱元璋要官位,当然能让其满意的只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选也是李善长,但我给你是一回事,你李善长主动要就是另一回事,急不可耐地想和我分权,你什么意思?

李善长毕竟也干了十几年,居功至伟,朱元璋心里不高兴,但为了稳定和情面,最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开国丞相。但不满的种子却在心里种下了,并下定决心找个时机把所有分出去的权力拿回来,这也为后来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小跟班,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胡惟庸只得到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位,就是丞相的副手,不过李善长却把胡惟庸作为自己接班人培养。在李善长的庇护下,胡惟庸官做得一帆风顺,加上他做事勤恳、谨慎,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在李善长退休回乡的时候,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作为丞相人选,但刘伯温却反对这个提议,这也成为胡惟庸后来害死刘伯温的动机。

1371年,在李善长的助力下,胡惟庸出任右丞,上司是原来的左丞相汪广洋。不过不久,汪广洋因为只吃饭不干活,被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踢到广东,胡惟庸顺理成章地升为右丞相,并且是独相,一直干到1377年。在这个过程中,胡惟庸站住脚跟后,开始贪腐、培植自己的势力,呈递给皇帝的奏折他要先看一遍,对自己不利的扣下不发,有些生杀大事不报皇帝自己做主办了。

眼睛明亮的朱元璋看着胡惟庸的表演,决定适时给他提个醒。1377年,汪广洋被从广东调回中书省担任丞相,分了一部分胡惟庸的权力。但是,汪广洋依旧是只吃饭不干活,任由胡惟庸继续一家独大,让朱元璋十分不满。1378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奏折不得关白中书省”。“关白”是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按规定要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准备给皇帝,副本中书省和丞相先审阅,重要的给皇帝,不重要的中书省就处理了,这也是为什么胡惟庸能先于皇帝看到奏折,并可以自行处理的原因。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所有奏折都呈递给我批阅,不用你们中书省了。这两件事到底引没引起胡惟庸警醒,没有记载。

1379年,大明发生了占城国进贡事件。就是占城国来进贡,汪广洋和胡惟庸竟然没有告诉朱元璋。事后这件事被捅了出来,朱元璋大怒,汪广洋和胡惟庸只好磕头谢罪,并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不甘背锅的礼部把责任又推给了中书省。这时,御史中丞涂节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事情揭露出来,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他不知道这件事。暴怒的朱元璋将汪广洋先是贬到海南,后又赐死。但是事情的主角胡惟庸当时却没有被治罪,直到第二年1380年因涂节再次说胡惟庸谋反被抓,没有审问,被抓当天就被处死了,随后3万多人被牵连诛杀,成为洪武大案之首。这里要强调一下,什么朱元璋去胡惟庸府看祥瑞,什么云奇告密,基本不实,《明史》中没有一点记载。

那么,胡惟庸的死到底冤不冤呢?多少有点冤。先说胡惟庸贪腐,那个官员不贪腐呢,靠着大明那点微薄的工资别说维持体面生活了,就是维持基本生活都难,不贪活不下去啊。说任用私人,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从1373年开始,一直到1384年止,大明帝国就没有科举考试,官员的任用都是靠推举,谁会推举外人,谁不推举自己信得过的人呢,最后成为势力集团是必然结果。占城国进贡事件,汪广洋和胡惟庸完全是按照《大明会典》要求办的,不光是占城国,其他藩属国也是如此操作。朱元璋翻脸不认自己定下的制度,身为下属的胡惟庸只能自认倒霉。说胡惟庸谋反,因为他当天被处死,一份口供都没有,导致最后也是朱元璋一家之言,让人怀疑。

关于胡惟庸谋反一事,很多史学家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就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清代人更是为这件事造了“凿空说鬼”一词,说胡惟庸谋反纯粹子虚乌有。

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胡惟庸必须死。 历史 的经验证明,相权与皇权是对立关系,相权多一分,皇权就少一分。偏偏胡惟庸所代表的的相权已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1370年,朱元璋安排浙东派的杨宪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杨宪因为自己哥哥杨希圣痛恨李善长,于是一进入中书省就开始诋毁李善长,挑起了权力斗争。这让朱元璋十分无奈,为了大局迅速处死了杨宪。但是李善长和胡惟庸抓住这个机会,将杨宪案硬是扯到浙东派头上,将浙东派击败。其结果是原来相互制衡的淮西派与浙东派,变成了一家独大的淮西集团,并架空了朱元璋的皇权。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绝的朱元璋不想和相权扯皮,他要彻底废掉相权。但是他也明白,丞相这个职位存在了几千年,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话就废了的,要有一个好的理由。于是朱元璋选择了忍耐,从1370年一直忍到1380年,让胡惟庸折腾吧,让他得意吧,让他犯错吧,让世人痛恨他吧。直到1380年,朱元璋认为火候差不多了,一下子除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并留下旨意,今后朱家任何皇位继位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恢复丞相。

1380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立即着手收回军权,废除大都督府,建五军都督府,将军权一分为五,没有皇帝的命令,兵部无权指挥军队。随后是司法权,在朱元璋主导下也大变样。这样一来,皇权一家独大,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存在都被消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