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崔浩为北魏立下赫赫功劳,为何下场却不好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1 23:56:57

崔浩为北魏立下赫赫功劳,为何下场却不好呢

北魏重臣崔浩怎么死的?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

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信道教,主张崇道废佛。北魏太武帝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但由于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士族”,卢玄劝他:“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又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

神麚二年(429年),崔浩与弟崔览、邓颖、晁继、黄辅等共同著述《国书》。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竟劝其刻史于石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

于是“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此事最终得罪了太武帝,被囚于木笼之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于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陈寅恪认为:“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

至于佛道之争极可能是崔浩致死的原因之一,《魏书释老志》记载太武帝拓跋焘西征盖吴到长安,看到寺庙中多有兵器,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而崔浩本信天师道,遂“因进其说”,最后太武帝“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

太子拓跋晃与崔浩在宗教上是分歧的,他“素敬佛道。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可是太武帝不愿买帐,反而变本加厉的下诏“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直到崔浩死后才“颇悔之”。在废佛问题上,崔浩与太子拓跋晃虽是冲突的,但拓跋晃所上的表文并未言及崔浩。

【通鉴人物志】崔浩:北魏预言家的惨烈终场

如果把五胡十六国的乱局比作一场大型“狼人杀”游戏,那么北魏崔浩摸到的多半是“预言家”卡牌。

崔浩初次发动技能,起因只是一件宫廷小事。拓跋嗣(太宗,北魏二任帝)执政初期,有人在皇宫发现了一只来历不明的兔子。颇有些迷信的拓跋嗣非要找来从小就对阴阳术数很有研究的崔浩算一卦。崔浩测算后说:“白兔,预示着将有邻国进献妃嫔,是吉兆。”(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果然,第二年,后秦皇帝姚兴把自己女儿(西平公主)嫁给了拓跋嗣。

后来,崔浩又根据天上星象(荧惑出东井、彗星犯天棓)成功推算出姚兴病逝、刘裕篡夺等轰动一时的历史大事件。原本打算看笑话的人对此也不得不服。

抛开这些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崔浩在辅君治国方面确实是有真本事的。比如,在“闹饥荒了,要不要迁都?”“刘裕伐秦要借道,借不借?”“想扩张版图,打柔然还是攻胡夏?”等令北魏高层举棋不定的重大决策上,崔浩展现了过人的分析研判能力,而事后的结果也都证明他是对的。算无遗策、几无败绩,以致拓跋焘(世祖,北魏三任帝)逢人便说:“日后凡属军国大事,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才可实施。”(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杰出技能的牛人,最终却没有算出自己的命运走向,落得个惨淡离场。

公元450年,70岁高龄的崔浩因修《国史》一事触动了北魏皇族的敏感神经,被拓跋焘下诏诛灭九族。临刑前,数十位卫兵爬上崔浩的囚车,冲他头顶撒尿,可怜这位为北魏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的三朝老臣竟连死前最后一点体面也得不到。《魏书》作者魏收不禁感叹: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北魏一朝的“国史案”,是历史上的一桩谜案。崔浩作为总撰稿人,究竟写了什么,令拓跋焘大发雷霆不惜杀之泄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后人猜测多半是涉及北魏立朝之初的一些丑闻,比如开国君主拓跋珪很有可能是弑父求荣的贼子。

已经在中原大地立足逾半个世纪的北魏王朝,自然不能容忍这些不光彩的历史进入公众视野。可是他崔浩,偏偏认准了“务从实录”的修史理念,非但不“为尊者讳”,反而将“尽述国事,备而不典”的《国史》刊刻在城郊大道上的碑林中,弄得个路人皆知。所以,崔浩必须死,成了北魏皇族的共识。哪怕你曾经有再大的功勋,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遗忘。

崔浩这个预言家,当得真闹心,好端端被一群暴民给投死了。这固然有崔浩本身的性格缺陷(得意忘形,得理不饶人等),但从根源上说,日趋激烈的胡汉矛盾才是不可抵挡的死亡推手。崔浩之死,也预示着北魏早期的汉化浪潮遇到了标志性阻碍,直到孝文帝拓跋宏推行全盘汉化改革后,势头才得到扭转。

崔浩真的是因为给北魏修史不替尊者隐晦才被灭门吗??

有这个原因,但绝对不会主要原因,因为和他一同修史的高允,写得比他还多,也没有因此遇此横祸,说是修史遇祸,不过是借口。

一、三朝元老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出身清河崔氏,年轻时的崔浩堪称高富帅,貌如妇人,自比张良,辅助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代帝王,为促进北魏统一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然而这么一位大功臣,却在70岁时被夷九族,还牵连了姻亲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太武帝在处死崔浩以后,常为此事后悔,并在一年之后改定律法、放宽刑罚。

二、崔浩的真正?罪过?

1、修史获罪是借口


崔浩之死,从史料记载看,是由于直笔修史,?暴扬国恶?,触怒了鲜卑族人及太武帝,但这一结论实在站不住脚。

首先,在拓跋珪时期,就发生过邓渊撰修《代记》含冤被诛的事件,那时候崔浩和他的父亲崔宏,同时在朝为官,作为邓渊的同僚,崔浩不可能不知道事件的真相,所以在主持修撰《国书》时,肯定会吸取邓渊的教训,不可能将过于明显的?国恶?编修于内。

其次,崔浩身历三朝,聪明过人,对皇帝的喜好、心思了然于胸。起初,由于道武帝晚年猜忌心重,滥杀大臣,朝臣都人心惶惶,躲着道武帝。崔浩却勤于政务,有时整天都不回家,从未触怒过道武帝,相反,道武帝还经常派人给他送粥。

崔浩对拓跋焘了解更多,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就是崔浩极力进谏的,拓跋焘和崔浩相互欣赏,君臣相得。皇帝喜好什么、厌恶什么,崔浩岂能不知?

2、得罪鲜卑权贵,卷入汉族世家与鲜卑贵族的利益之争才是关键

首先,崔浩过于自信了,作为汉族士族的一个政治上的代表,崔浩始终忠心耿耿于这个阶层的利益。他推荐了许多士族出身的人在朝廷当官。有一次,要任命几十名士族当郡守,太子拓跋晃不同意,他就和太子力争,结果还是照他的意见办了。但从此得罪了太子和很多鲜卑贵族。

其次:支持拓跋焘灭佛,得罪了很多鲜卑贵族。佛教是鲜卑贵族绝大多数信奉的宗教,但崔浩却支持拓跋焘宠信道教,支持他灭佛,几乎是和整个鲜卑贵族对抗了。树敌无数。

最后:崔浩还宣传西周的封建五等制,说秦始皇、汉武帝废封建、立郡县是错误的,他希望北方的世家大族能够对鲜卑统治者保持独立的统治地位,这一点更使鲜卑贵族更难容忍。

总结:崔浩被灭族,国史没替尊者隐晦,只是借口,更多的是卷入北魏汉化过程中汉人与鲜卑贵族的利益权势之争、崔浩与太子的矛盾、崔浩倡导灭佛引发的佛道之争、崔浩自身的性格缺陷,等等。

北魏第一谋士崔浩,为何他会因为修国史而被诛九族?

崔浩是名门望族之后,父亲崔宏就被人称之为神童,更是官至史部尚书,而崔浩从小更是被称之为神童,经史子集,玄象阴阳,五行八卦,是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人,可以说是北魏的第一人才。

拓跋珪因为晚年暴躁,性情大变,别人一点小过失,就被处死,周边之人皆是恐惧不已,只有崔浩跟随在身边勤勤恳恳,日夜都在身旁,以勤劳著称。

之后拓跋嗣继位,拓跋嗣喜欢阴阳术数,而崔浩对这方面也是非常精通,也常常为他所讲读,并且将一些人事与天文相结合也能算出卦象来,是非常厉害的。

之后一切的国政拓跋嗣更是每每都征询崔浩的意见,在一次因为饥荒迁都的问题上,崔浩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国都不可迁,让那些受饥荒的下去就食就可以了,在刘裕北伐后秦对时候,刘裕一路大胜,后秦连连败退,在刘裕向北魏借道之时,崔浩建议借,但是拓跋嗣因为害怕中了借道伐虢之计,并没有听从,结果被刘裕用三千人组成的却月阵大破北魏骑兵,拓跋嗣也是懊悔不已。

之后拓跋嗣询问崔浩刘裕此行的成败,崔浩认为姚氏家族无人能够抵抗刘裕大军,将消灭后秦,而后又认为刘裕在北方不能多待,件件都预料正确,可以说料事如神。

之后拓跋焘继位,崔浩以其才能再次为皇帝所重视,支持拓跋焘讨伐柔然,攻灭北凉,可以说立过大功无数,但之后崔浩就想大整流品,因此得罪了许多鲜卑贵族,而且仗着对自己的重用逐渐专制朝权,自然引来许多人的不满,就这样怨气在集中,而只是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罢了,在书写国史的时候,阿谀奉承之人建议将写的碑文立在大街之上供人瞻仰,但是所书写的都是拓跋家族不为人知的丑事 鲜卑贵族看到此处,自然怒从心头起,逮住了机会向皇帝告状,拓跋焘自然也一时盛怒处死了崔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