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窦氏家族专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和帝时期,窦氏家族专权,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击败匈奴大胜而归,结果被年仅十四岁的和帝扣押并夺取了窦宪的兵权,他的将领们和他一起被送到各自的封地,明面上是说给他们分封,私下里等他们到了各自的封地之后,再一一诛杀。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给了窦氏一族致命的一击。我认为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这个人就是官宦郑众。
和帝诛杀窦氏家族,他需要一个名目,也就是说窦氏家族到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才去诛杀他呢?这个名目就是图谋不轨,想要对皇帝进行杀害,然后另外立一个皇帝。在相关的史书记载中,是这样来写的“窦宪潜图弒逆”。但实际上,窦氏家族,说它专权也好,说它跋扈也好,说它无法无天也好,都可以。但是唯独“图为杀害”这四个字根本就谈不上,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这个只能说是莫须有的罪名。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说,虽然是“莫须有”,虽然也许有冤枉的成分,但是也很不冤枉,谁让窦氏家族的位置一直都是摆不正的,谁让你掌握了不该掌握的权利,谁让你剥夺了你不该剥夺的财富。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话,叫做无妄之福者,他必有无妄之灾。用我们后来的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要认为这是迷信,这句话是历史铁的规律。这是我们经常说的“走多了夜路,一定会碰到鬼”。
整个窦氏家族就这样被清理了,剩下的就是一个人,窦太后,窦太后是皇帝的养母。窦太后依旧没有改变,原来是怎么样的,后来就是怎样的。但是她的心情一定是郁闷的,她也许想要试图,或者也曾经做过控制他哥哥和弟弟不要做某件事情,但是她控制不了。什么原因?很简单,你能够对自己的亲属下手吗?
过了几年,窦太后也死去了,应该是说在忧郁之中,郁郁不欢的死去的,死的时候还没有四十岁。窦太后一死,和帝的亲身母亲的那个家族和很多官员纷纷要求要对窦太后进行清算,当年和帝的母亲就是被她逼死的。但是这个时候的和帝显得非常的大度,恐怕又是哪个高手给他出了主意。他有一段诏书的诏文,主要的意思是,窦氏那个家族归她的家族,窦太后本人还是很检点的。既然汉和帝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所以窦太后死了之后,还是能够和她的丈夫,就是汉章帝一起合葬,这应该说是汉和帝的一种气度,或者说是一种智慧。
虽然做了这么多的事,有了这么多成熟的想法,但是那个时候的汉和帝才十九岁,因此还是需要官宦来帮他的忙,那个官宦领袖就是郑众。郑众是南阳人,据相关记载是非常机敏的人,而且做事非常谨慎,因此在他的主谋之下,汉和帝才能成功铲除窦氏家族。即使是论功行赏,这个时候官宦也应该受到还有的待遇,所以汉和帝给郑众,还有其他的官宦很高的待遇,同时和他们一起来管理国家。
于是后来东汉就出现了外戚之后的所谓的“官宦专权”,但是坦率的说,郑众由于他的性格,和由于这个时候官宦的势力还没有真正壮大起来,所以郑众做事说话还是非常低调的,在这个时候严格说起来,也不能真正的说是官宦专权,真正的官宦专权是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并不断壮大的。刚刚消除了窦氏家族的外戚专权,紧接着又出现了以郑众为首的官宦专权,这就是东汉时期主要的政权形式。
窦融曾经效力于王莽,后期来到河西走廊,乱世时期各路枭雄割据封地,而窦融则是依靠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家族势力占据河西走廊四千多里。最后投靠刘秀,成为河西最大的家族,家族出过好几个皇后极为显赫,但是最终被宦官所害,一族全部覆灭。
窦融起初是效力于王莽,后来被王莽任命到河西任官,来到河西后窦融依靠着家族的实力和自己的能力,与河西的大家族和豪强们结盟,他认为王莽并不是能够一统天下的良人,于是割据河西四千多里土地。成为河西之地的老大后,窦融实行宽松的政策劝课农桑,开放对胡人的管制,推动名族融合相互结亲,流亡到这里的百姓越来越多,河西也变成了绿地,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繁荣。
在公园32年时刘秀决定征讨隗嚣,窦融积极配合使得刘秀大败隗嚣。刘秀登基后,窦融决定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四千里土地,归顺于刘秀,刘秀知道后十分高兴给他无数封赏,还给了他三公的地位,但是窦融都意义谢绝了,这下刘秀就更开心了,与窦融结为了亲家。自此以后窦家涌现出2个皇后,2个大将军。朝中勋贵纷纷与窦融结亲,窦家一时风光无限。
东汉覆灭以后,窦氏一族仍然在河西有着显赫的地位,皇室依然与窦氏一族结亲,隋唐时期窦皇后依然是出自窦氏一族。从东汉到唐朝,窦氏一族足足风光了六百多年。汉和帝刘肇登基后因不满窦氏一族外戚强权,与宦官谋和害死了自己的舅舅,逼迫窦皇后交出权力。
自此以后窦氏一族一蹶不振,最终覆灭了。
诛杀外戚
汉和帝刘肇继位的时候,年仅10岁,由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如此年轻就登上皇帝宝座,在东汉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并非后无古人,因为从和帝朝开始,外戚和宦官就先后登上了政治舞台,轮替掌握国家实权,而按照他们的需求,皇帝年龄越小,当然就越方便控制,所以和帝以后的东汉诸帝,登基年龄一个比一个小,某些小得简直不成样子。
和帝在东汉朝的地位,仿佛元帝之在西汉朝的地位。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昭宣中兴”也好,“明章之治”也罢,即便潜藏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表面上仍是一派升平景象,要到元帝与和帝时代,才开始明显地大幅度滑坡。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两个皇帝本人的性格弱点,也无疑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窦氏兄弟在和帝朝初期,几乎完全掌控着朝政。当时名义上最尊贵的官职是太傅,窦宪看前太尉邓彪为人胆小怕事,名声倒很响亮,就推荐由邓彪出任太傅。此后窦宪想要做些什么,在外朝就指使邓彪率领百官上奏,在内朝就恳求窦太后盖章批准,诸事都得以畅行无阻。
然而窦宪并没能开心太长时间。章帝去世后不久,齐殇王之子、赐爵都乡侯的刘畅来到雒阳,和窦太后勾搭上了。窦宪唯恐权力被刘畅所夺,就派刺客暗杀了刘畅,并且嫁祸于刘畅之弟利侯刘刚。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窦太后知道真相后,大为恼怒,想要严惩窦宪。窦宪慌乱之下,请求领兵出征匈奴以将功赎罪。
永元元年(89)六月,南匈奴派来使者,恳请汉朝发兵攻打北匈奴。于是窦太后就派窦宪为车骑将军当主帅,以执金吾耿秉任其副将,征发北军和沿边诸郡士兵近万人,会合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万余骑兵出朔方鸡鹿塞,同时南单于率万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率羌兵8千,与南匈奴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三路并进,征讨北匈奴。
双方主力在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展开大战,最终汉军取胜,斩首1万3千级,虏获牲畜百余万头,北单于兵败逃亡。战后,温犊须、日逐、温吾等81个匈奴部族投降汉朝,总计人口20余万。窦宪乘胜追击,一直杀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麓,还派班固写了一篇记功的文章,刻成石碑立在山上。
窦宪退兵前,命令司马吴汜、梁讽带着诏书和黄金、锦缎,前去追赶北单于,向他宣示汉朝的威德,说明如仍不肯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吴汜、梁讽经过之处,匈奴人纷纷前来归降,前后超过万余人。最后他们在西海边追上了北单于,北单于当场跪拜,接受诏书,派他的弟弟右温禺鞮王前往雒阳,商谈投降事宜。
窦宪立了大功,得意洋洋回到都城,永元二年(90)九月,窦太后下旨,拜他做大将军,位置在三公以上,太傅以下——原本大将军这个职务,官职是要略低于三公的,现在因为这位外戚的关系,反而高于三公了。当年十月,南匈奴再次发兵攻击北匈奴,捉获了北单于的妻妾、子女5人,斩首8000级,俘虏数千人。窦宪一看,北匈奴很快就要灭亡了,我还接受他的投降干嘛?于是上奏和帝,誓要将边患彻底扫灭。
永元三年(91)二月,窦贤派耿夔、任尚等将率兵出居延塞,大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在今蒙古国阿尔泰山),北单于率残部向西方逃遁,从此不知所踪。此战汉军出塞5000余里,仍能大胜而还,是汉匈战争爆发以来所从未有过的,可以算是个奇迹。
窦宪平定北匈奴,威名大盛,从此窦氏兄弟更是专擅朝纲,连窦太后都无法制约他们了。和帝逐渐长大,看到朝廷大事都由舅舅们做主,心里非常不乐意,偶尔露出厌烦之色,被窦宪等人见到,就想要废黜和帝,另立一个年纪小、好控制的侄子当皇帝。和帝知道了舅舅们的图谋后,准备先下手为强,可是自己虽是皇帝,却势单力孤,找谁去商量好呢?他左思右想,最终想到了宦官、钩盾令郑众。
郑众字季产,为人机敏,很有心计。当时内则宦官,外则朝廷大臣,人人都阿谀奉承窦氏,只有郑众洁身自爱,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和帝因此密召郑众前来商议,定下了剥夺窦氏兵权的计划。
永元四年(92)六月,和帝突然驾临北宫,下诏让执金吾、五校尉等军官领兵严守南、北两宫,并且关闭雒阳城门,搜捕窦氏的党羽邓叠、邓磊、郭璜、郭举等人,全都即刻斩首,家属流放合浦(今广东合浦东北)。掌控住了禁卫军以后,和帝派人收取窦宪的大将军印信,改封他为冠军侯,要窦氏兄弟全都回去封地居住。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回到封地后不久,就被勒令自杀,只有窦瓌因为素行还算良好,加上河南尹张酺上书为他求情,才暂时得免一死。
就这样,煊赫一起的窦氏家族,瞬间就覆灭了,当时和帝年仅14岁,可谓少有奇才。不过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汉和帝一生中大概也就做过这样一件大事和好事,他踢开窦太后和窦宪,亲自执政的政绩,只有比母亲和舅舅更为糟糕。
顺便提一句,因为窦宪一案的牵连,历史学家班固也被逮捕下狱,不久后病死狱中。班固一直想要学习《史记》体裁,创作一部全方位反映西汉朝的断代史,可惜没能写完就离开了人世。班固除兄弟班超外,还有个妹妹名叫班昭,因为嫁给了曹寿,人称曹大家,学问也非常优秀,于是和帝就下诏允许班昭继承其兄未竟的事业。这部史书,由班固主创,班昭和大学者马融之兄马续补充完全,就是后世得以和《史记》并称的《汉书》,又称《前汉书》。
和帝因为郑众的帮助诛灭了窦氏,感其功劳,就任命郑众为大长秋,参与政事——这是东汉宦官擅权的开端。其实最初的恶果是从光武帝时代就种下的。东汉以前,内廷侍从有宦官,也有士人,光武帝则一律任用宦官,包括皇帝身边的亲信顾问中常侍、负责传送内外信息的黄门侍郎等要职,从此大都落到了宦官手里。东汉内朝之权大过外朝,而内朝的尚书们和皇帝联络,都要通过宦官,则无形中必然会受到宦官的钳制。
除了联手宦官,击败外戚外,永元十四年(102)十一月,和帝又做了一件前人不敢做的事情,他竟然封郑众为鄛(音巢)乡侯——宦官得以封侯,就是从此开始的。东汉继外戚势力掌控朝政后,宦官势力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前后相差不过数年,全都在和帝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