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承乾身为长子又是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他还要冒险谋反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02:30:39

李承乾身为长子又是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他还要冒险谋反呢

还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太宗历来为史学家们奉为圣明之君,他励精图治,文韬武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儿子们似乎没有遗传到他的良好基因,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长子李承乾。他年少聪敏,深得太宗喜爱,八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却在17年后,因谋反被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那么,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冒险谋反呢?

关于李承乾被废的原因,历代史学家早有研究。《旧唐书》中说"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剧的原因是其个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所造成的,后来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这一观点,认为李承乾的谋反被废,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英国学者霍华德·韦克斯勒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的朝廷官员来说,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体统;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导致李承乾个人悲剧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对其教育上的失误外,主要原因还是其在贞观初年党争中的失败。

实际上,李承乾并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唐太宗评价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 丰姿峻嶷, 仁孝纯深, 业履昭茂, 早闻睿哲……可立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又兼有诸多优良品德,很得太宗喜爱,很早便被立为太子,唐太宗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是为他选拔名师,贞观四年(630年)七月,选拔了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又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对他的老师们也是敬重有加,师徒之间相处甚欢。其次,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培养,贞观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岁时,唐太宗下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裁决。若仍不服,然后闻奏。"即让李承乾开始听讼,有意培养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现也让唐太宗很满意,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时,唐太宗对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一时期李承乾也有过失之处,他年纪渐长,贪玩的本性开始暴露,"好声色,漫游无度",然而太宗认为却是无伤大雅,是可以通过教育改正的。

然而,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太宗对李承乾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艰难,当时的魏王李泰声誉鹊起,太宗开始宠爱起李泰,李泰凭借太宗的宠信和自身优势,"潜怀夺嫡之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李承乾和太宗关系也开始恶化,太宗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这样的变化与李承乾的性格表现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李承乾由于跛脚,行动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较自卑,太宗对李泰的宠爱,以及杀害了他所宠爱的太常乐童称心等做法,无疑对李承乾造成了影响。

太宗对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评为主,对他的成绩却多有忽略,甚至给他选拔的辅臣也都是敢于"犯言直谏"型的,太宗为了鼓励他们劝谏,对于劝谏的大臣也都是有谏必赏,长期得不到肯定,对于李承乾的心理影响可想而知,以致他的行为越加乖戾,到后来对于敢于提出尖锐意见的功臣,"往往遣人阴图害之"。

随着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宠和势力的扩张,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开始和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攻打西宫。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对他的卫士纥干承基说:"我东宫的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步远,齐王怎么能比呢? "随后,纥干承基因齐王叛乱收到牵连,被捕入狱时,告发了此事,李承乾因此被贬为百姓,流放黔州,后于贞观十九年去世,死后太宗为他停止朝会,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军事政变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李泰,没想到事情泄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虽然深得太宗宠爱,最终也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晋王李治看似不争不抢地捡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虽然是太子,但是李泰的地位在李世民的心目中越来越高,李承乾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才会起兵谋反。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在他九个月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毕竟那个时候,李承乾还小,李世民并不知道李承乾的性格特点。李承乾长大以后,李世民又有了儿子李泰,李泰这个人比较聪明,而且情商比较高,很受李世民的喜欢。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会起兵谋反。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弑兄夺权,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了李建成,逼着李渊退位,李世民才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成为唐太宗。不过好在李世民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也算是好事一件。但是李世民并不想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不想看着悲剧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所以李世民刚上位就立年仅9个月的皇子为太子,这个只有九个月的皇子就是李承乾。


按说李承乾这么小都被立为太子,他的群众基础是很稳定的。但是随着李泰的降生,李承乾再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泰这个人,可能是随了母亲的性格特点,特别会讨人喜欢,而且李泰比较勇猛,让李世民觉得李泰可以作为藩王辅佐李承乾的统治。于是李泰就这样开始带兵打仗。凡事都有两面性,李世民以为李泰远离皇宫就不会威胁到李承乾的地位,但是李承乾却没有这么想。


假如有一天,李泰带兵回来,那么李泰将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群众基础绝对会高过久居深宫的李承乾,这让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胁。其实李世民只是好意,想着几个儿子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大唐基业,没有想到李承乾受不了了。于是傻傻的李承乾就这样谋反了,最终皇位没了,性命没了。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呢?

明明是真正的储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宠爱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甘愿放弃自己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天下人?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

那么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期静夜史说事儿。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却落得个冒险造反最后还失败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对的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

某种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剧。

在那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时代,皇权是远远高于法权的,更是高于伦理道德的。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驾鹤西去后,他将是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明确将?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样写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内心的那块石头就始终无法落地。

而且即使写入也没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凭皇帝主观意志。

也就是说,在?人治?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九五至尊的父亲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当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将大唐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从小长在深宫娇生惯养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唐太宗一样勇武,这也是封建时代帝位传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两代开拓者经历了腥风血雨,他们对于江山的来之不易有着切身体会,因此格外珍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