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公主也可以称之为格格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受很多剧名带“格格”的清宫剧影响,人们以为清朝皇帝的女儿,就叫格格。实际上这是误解,满语中的“gege”,本意只是指有钱人家未出嫁的小姐。后金时,规定不管是皇太极或是其他贝勒的女儿,统称为格格,但只是非正式叫法。清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向中原制度靠拢。格格们有了正式的叫法,就是公主。
而格格,在清定国号后,就成了高阶层女性的代称,但不一定只有爱新觉罗的女人才可以用。比如著名的苏麻喇姑,就被内务府称为“gege”。还有一类女人也可以称为格格,就是王爷家的侍妾。王府里最高贵的女人无疑是福晋,以下是侧福晋、庶福晋,之后才是格格。这样的“gege”,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就是在各种清宫剧不断串场的那个老佛爷。孝圣宪皇后在13岁入雍和宫,成了四阿哥胤禛的“gege”。
公主可以是格格,格格不一定是公主。
清朝的公主,和阿哥一样,都是有等级的。阿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有两个等级:如果生母是皇后,作为嫡出的女儿,可称为固伦公主。固伦的意思是,天下、尊贵。嫔妃所生的女儿,则称为级别较固伦公主低一等的和硕公主。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约束。如果皇帝喜欢某个庶出女儿,也可以提高她的级别。比如乾隆帝的女儿、著名的十公主——和珅的儿媳妇。十公主的母亲汪妃级别不高,可乾隆帝特别喜欢十公主,曾说你如果是男儿身,天下就是你的。至于十公主原有的和硕公主等级,晋为固伦公主,还不是乾隆帝一句话的事吗?
公主以下的宗女,也有不同的等级。如果是亲王的女儿,称为汉化的郡主,满语则称“和硕格格”。比如清朝唯一的皇太子胤礽,如果他能顺利继位,他的女儿就是公主。可惜他没那个命,只能当个理亲王。作为理亲王的女儿,就只能称“和硕格格”。胤礽的儿子弘晳,降为郡王后,他的女儿只能称为县主,满语称“多罗格格”。弘晳继承其父的理亲王爵位,他的女儿则称为“和硕格格”。
如果是贝勒的女儿,也被称为“多罗格格”,但汉化的名,却是比县主要低一等的县君。贝子的女儿,汉化的名,也称为县君,可满语却称为“固山格格”。如果某个阿哥连贝子都没捞到,最多当个镇国公或辅国公,他的女儿则称为乡君,满语统称为格格。
以上说的这些,只是母亲是嫡福晋的情况。如果母亲是侧福晋或更低级别,等级依例要递减。
可以做一个简表:
皇子 皇女(以嫡出为标准)
和硕亲王 固伦公主
多罗郡王 和硕公主
多罗贝勒 和硕格格(郡主)
固山贝子 多罗格格(县主)
以下略
级别不一样,经济待遇自然也不同。如果是固伦公主,年薪400两,年给米400斛。而她的丈夫,级别也跟着老婆走。公主是固伦公主,丈夫就是固伦额驸,年薪280两。和硕公主与和硕额驸的年薪分别是300两、255两。郡主和郡主额驸的年薪分别是250两、230两,以下省。
这还是格格们留京的情况。清朝推行的是满蒙和亲政策,大量公主被嫁到蒙古各部。清朝入关前就注重满蒙联姻,共有27名爱新觉罗家的宗室女子被送到蒙古各部。入关后,嫁到蒙古的各种格格们多达403人。
由于蒙古的经济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如京城,嫁到蒙古各部的公主,俸禄要高于留京的公主。
比如身份最尊贵的固伦公主,年俸达到1千两,和硕公主身份较低,只有200两。而她们的丈夫,都是各部王爷、王子,并不是缺钱,所以给的不多。比如固伦额驸只有300两,和硕额驸和妻子的年俸相同,都是200两。
就公主本人而言,她当然想留在繁华的京城,谁愿意大老远去蒙古高原?如果留京,她死后,她的坟墓是可以不受丈夫级别限制,而直接称为公主陵寝的。换言之,不是妻子死后和丈夫葬在一起,而是丈夫死后和妻子葬在一起。在北京城,有很多这样的公主陵寝。最有名的,无疑是复兴门外的那个公主坟。这里埋的是嘉庆帝的两个女儿:庄静固伦公主、庄敬和硕公主。而这两个级别不同的公主之所以埋在一起,是因为她们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一前一后去世,相隔只有两个月。
“格格”在满语中是小姐的意思,因此王公大臣之女被称为“格格”,但是清朝帝王之女并不称为“格格”,自清军入关之后,皇太极登位规定皇帝之女称为公主而非格格。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清朝公主会被称为格格,这是因为我们熟悉的《还珠格格》中就是用格格来称呼皇帝之女,但这其实是错误的。
提起《还珠格格》我们都十分的熟悉,甚至因为这部影视作品对清朝许多历史人物和当时的习惯产生误解,将清朝公主称之为格格就是《还珠格格》带来的错误影响。小时候看《还珠格格》时看到小燕子被叫做还珠格格,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格格就是清朝公主的称呼,直到长大之后才发现那时候被电视剧误导了,当然并不能说在身份上小燕子被称为格格有什么错,因为小燕子并非乾隆之女,但是紫薇作为皇帝之女被称为格格却是错误的。
在满语中“格格”为小姐之意,这样看似乎称皇帝的女儿为“格格”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皇子皇女又怎么能与寻常百姓有一样的称呼呢?因此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便效仿汉人将自己的女儿称为公主,并将公主划分等级,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其他嫔妃之女被称为和硕公主,王公贵族家的女儿或者是一些地位较高的女子才会被称为格格。
在清朝其实皇帝之女的称谓同过去的朝代一样,因此王公贵族之女被称为格格对帝王之女并无冒犯。
皇帝的女儿分为两等,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一般只有皇后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当然也有例外,比方说乾隆的十公主的封号就是固伦和孝公主,因为乾隆是老来得女,非常宠爱,后来下嫁和绅之子丰绅殷德。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
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大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
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叫她「格格」,这是按照她的排行来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大部分清朝皇帝的女儿的封号都是公主,也有么有分号的而且有的王爷的女儿的封号也是公主.一般册封的公主都是嫁人的的时候册封,当然也有没被册封的.<应该是嫁的人不是皇帝特别看中的吧>或者是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但是她的母亲是皇后或侧妃.而且有的公主的封号不只一个,有的是丈夫立功或者死之后再加封的.
而且封号也有相同的,像固伦跟和硕一般都是被用上的封号.王爷的女儿封公主时,有的会将名字加在封号里.
还有两种封号是乡君品级和县君<一般只有庶妃和侧妃所生的女儿才会封这两种号>
第一任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继妃富察氏的女儿是他的第三个女儿本名是莽古济但她的封号是格格.<她嫁给了蒙古敖汉部落的部长.后来丈夫被追封为郡王>.努尔哈赤的女儿只有大女儿和二女儿本名中带有格格,并被封为公主的.其他的就只有这个三女儿,还有七女儿被封为乡君品级.
第二任皇帝皇太极封的公主最多.嫁了人的女儿大都封了公主的封号.尤其是嫁给吴应熊的建宁,虽只是庶妃奇垒氏的女儿,但却有着三个封号.<和硕公主,建宁公主,恪纯公主>
{其他的皇帝我就不多说了}
胤礽<康熙被废的太子>,不尽他被封为理亲王,他的第六个女儿也被封为和硕淑慎公主.
乾隆的弟弟和亲王弘昼,他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婉和公主.
[我想我这么说了后,你应该知道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