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专权宦官,魏忠贤为什么被称九千九百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01:37:30

明朝专权宦官,魏忠贤为什么被称九千九百岁

众所周知魏忠贤是明朝一个著名的大宦官,魏忠贤从小就混迹于市井之中,左右逢源,阿谀奉承。因赌博赌输之后便自宫,进入皇城当宦官。在皇宫中与明熹宗的乳母客氏结为对食。他们二人在皇宫中狼狈为奸,排除异己,垄断专权,魏忠贤还被称“九千九百岁”,为何他去世后明朝逐渐衰落?

明熹宗可谓是有名无实。虽然魏忠贤为人阴狠狡诈,独断专权,但他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许正是因为他从小混居市井之中,残忍歹毒,心狠手辣,才使得他在朝堂中有一席之地。他也曾经力排众议,抛开私人恩怨,推举有真才实干的熊廷弼和赵南星等一干人。从中可以看出,魏忠贤的的开明之处,为大明江山所考虑,相比于历史上的其它昏君暴君来说,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贤人。在魏忠贤主持朝政的期间,明朝国内时局稳定,辽东等边境地区与大明和睦相处。

为什么魏忠贤时期能压着后金打呢?其实还是因为军饷的不间断供应起到了绝大部分的作用,魏忠贤其中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收税。明朝末年全国最发达的地方就是在三吴地区,魏忠贤针对当时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重新建立起工商税和海税等相关的收税规定。

虽然当时和后金打得热火朝天,但魏忠贤依旧没有给农民加赋。在河南遭遇自然灾害时,还能免除徭役赋税,从国库中拨款赈灾。这也许是因为魏忠贤出身于社会底层,深谙于市井百姓的日常疾苦。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实魏忠贤对百姓有怜悯之心。

在魏忠贤死后,重新掌握重权的东林党就立刻废除了损害自身利益的工商税和海税等相关税法。当时中西部的干旱格外严重,东林党面对这种天灾也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加速明朝灭亡的,是将东南富庶地区的税收废除,却使战火连天的西北干旱地区加重赋税徭役。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后续力量支持不足,后金这才后来居上一直压着明朝打。辽东的战况形式也再次退回到万历末年的水平并且持续恶化,在东林党上台之后,财政困难也加剧着明朝灭亡。崇祯皇帝疑心重,在朝堂中,面对双方意见摇摆不定,没有魏忠贤那时候那么心狠果断,放弃孙承宗,将袁崇焕处死。在战争中的得力将军就这样被崇祯皇帝遗弃。最后与后金,辽的战争也处于劣势,魏忠贤虽恶贯满盈,但面对大明江山可谓是问心无愧。魏忠贤死后,节节败退的战争局势也预示着明朝的衰落。

明朝太监九千岁是谁?

九千岁不是官职,而是明朝大太监魏宗贤的官制称谓,代表着权势仅次于当时的皇上朱由校。在古代王爷和皇后也能称千岁,而一般的大臣即便官职再大,也不敢以千岁称之。敢称为九千岁就是误国误民,谋害忠良的的明朝宦官大太监魏宗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扩展资料: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戒备,魏忠贤的党羽开始恐惧了。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

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宗贤

“九千岁”魏忠贤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他是怎么死的?

  魏忠贤,明朝末年著名宦官。入宫后,除忠义大太监王安,取代王安之位登上大太监之位。又与皇帝奶妈客氏客映月组成客魏集团,将大明王朝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与客氏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互相呼应,互为支持,最终将朝政大权玩弄于手中。客氏在内,祸乱宫廷,残害忠义嫔妃,在宫内各处安插耳目。魏忠贤在外,勾结小人,排除异己,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把持朝政。可以说魏忠贤一人,做到了古代太监的巅峰,这点从当时人称其为“九千九百岁”便可看出。皇帝称为万岁,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比皇帝只少一百岁。想想,皇后皇太后也只能称之为“千岁”,魏忠贤来了个“九千九百岁”,他的权势可以说高于皇太后皇后。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看史书,古人还说过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这就说明,当时国政大权早已经被魏忠贤牢牢控制,皇帝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儿了!

  虽然这可能是夸大的说法,毕竟魏忠贤手上的权利全靠皇帝的宠信,要是哪一天皇帝不高兴了,不待见他了,把他拖出去斩了,也就没魏忠贤什么事儿了!不过鉴于当时的明熹宗朱由校,只一味沉迷于木匠活中,没空看清魏忠贤的真面目,国家大权实际上的确掌握在魏忠贤手上。那么,对于这个著名的“九千岁”,他当时的权势到底有多大,相信许多人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这里就来说明一下。

  中国古代,从某个时期开始,给活人建祠堂,并称之为生祠。一般除了真正有大善举的人,会有百姓们主动给他建生祠外。生祠最大的人群,应该就是某些地方的“父母官”,让老百姓给他立长生牌位了吧!而魏忠贤呢?便可以说是有这个历史以来,生祠盖得最多的了!

  那个时候魏忠贤,掌握朝政大权,官吏升迁,也大多看他的眼色行事。为了能够升到高位,许多官员往往会贿赂魏忠贤,如此好受到魏忠贤的庇护,从此青云直上。京城的官员能够拜访到魏忠贤还好说,地方官员却不能简答。要是让别人替自己捎点东西“孝顺”这位“九千岁”,又不知道能不能到他的手中。因此不知道从哪个官员开始,各地方官员豪绅,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

  建的最多,最起劲的就是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干孙子、干曾孙子、重孙子、灰孙子。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在大明朝的领地内,魏忠贤的生祠可谓遍地开花。《南中纪闻》中,还记载了天启六年,在杭州张掖门内盖建的生祠,还得了皇上亲赐的匾额,这样一来更不得了,一时间为魏忠贤建生祠竟成为了一种时尚,“竟为奢丽”。

  还有一些记载说,光建生祠还不够,一些地方的人们在举办宴会时,还会将魏忠贤的塑像请出来。然后让他像人一样的享受美酒乐舞,塑像的腹中置放锡制的肚肠,上酒时,倒入锡肠中。等差不多后,才把塑像抬到宴会之处,主人先恭恭敬敬的上柱香,然后又请塑像小遗(小便),宴会之人就在下处接酒。

  《明史》说:“内外大权,一归忠贤。”这其实一点也没错,当时所有的奏书都不敢直呼魏忠贤名字,而称“厂臣”,皇帝的奖励诏书也都用最高赞颂之词。有记载吏部尚书魏广微,为了巴结魏忠贤,起先以同姓尊他为兄,后来竟自贬辈分儿称他为叔,当时百官中奸小之人纷纷拜倒魏氏门下充当干儿。《明代杂事诗》中叹道:“干儿义子拜盈门,妙语流传最断魂。强欲为儿无那老,捋须自叹不如孙。”由此可见魏忠贤当时的权势,简直是气焰滔天。说他是古今中外第一大太监也不为过,和他相比,什么李莲英,什么刘瑾,全都弱爆了!

  这么一个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是怎么死的,相信许多人都很好奇。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新意,魏忠贤的一切都是熹宗皇帝给的,明熹宗是魏忠贤最大的倚仗,明熹宗去世后,崇祯继位。崇祯这人实际上是想干点实事的人,他一上台,自然会想尽办法把魏忠贤除掉。经过一番运营,魏忠贤一干党羽皆落入网中,魏忠贤见大势已去,便自尽而亡。 ? ?

明朝九千岁是谁

“九千岁”一般指的是明朝大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大宦官,在明熹宗时期,任司礼秉笔太监,很受皇帝宠信,因此地位很高,古时人称皇帝万岁,而魏忠贤的权力和地位在当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简称九千岁。

魏忠贤在位期间,凭借皇帝的信任,权势滔天,以血腥手段排除异己,代替皇帝处理国政,以至于当时的百姓中传闻“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在明朝思宗皇帝继位后,被思宗皇帝列举“十大罪”,下令抓捕魏忠贤审判,魏忠贤最终自缢而亡,其余魏忠贤党羽被尽数肃清。

人物平生

魏忠贤,原名进忠,曾从继父姓李。他结过婚,妻子姓冯,有个女儿,嫁于杨家。他有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很准;家中贫穷,却喜欢赌博,赌运不佳,常常受到凌辱。从他的家境和经历来看,活脱是一个市井无赖。

后来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魏忠贤恚而净身,入宫当了宦官,这是在万历年间。他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后在甲子库办事,有些油水,因而逐渐富裕了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