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出家为什么选择和尚而不是道士,事实证明古人是有自知之明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1 23:42:05

古人出家为什么选择和尚而不是道士,事实证明古人是有自知之明的

对古代和尚与道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世人常说,我想脱离苦海,不愿再受世俗之苦,我要斩断世间的烦恼,遁入空门。这也就是所谓出家。在古代,很多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人,一般都看淡了世间凡尘,不想再去世俗生活了。

这个时候他们一般都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轻生,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了,可以让人去很快的脱离烦恼。但是生命诚可贵,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而且每个人就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生命。因此,很少人会选择第一种。第二种就是隐居,这也是一个让人脱离尘世的很好的方法,比第一种要好得多,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二种,隐居山水,忘记一切,开始新的生活。第三种就是出家了,这个是最能让人“洗心革面”的方法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一种方法。不过在古代,人们说出家的时候,一般都是说在某某寺出家做和尚,很少有听说在哪个哪个道观里做道士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佛道两教吧。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比道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长上两百年。佛教的教义就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也就是说佛教的传播对象是包含了所有人,它讲究众生平等的。而道教呢?道教起源于我国的东汉时期,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义主要是就是分为七大块: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救人、利物、济世。道教讲究“无为而治”的思想,它更加脱离世俗。道教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承载了我们的文化根基。

其实,道教文化赋予了我们神灵,这些神灵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我们的文化就依附在这些神灵上面。在我们眼中的道教,应该是神灵至上,跟唯物根本挨不上边的。但是,实际上,严格来说道教更加倾向于唯物主义,因为它不是盲目的去相信一个神明,能让你永远相信的就只有“道”,这就是唯物。了解了道教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道士。

很多人都以为道士穿上道服,拿个浮尘,仙风道骨的就算是道士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就好像你穿上军长的衣服你就是军长了吗?很显然不可能。其实,作为道士,他也有自己的必修课,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古代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道士:一种道士就是有着高超的技艺,就行走天下,悬壶济世,锄强扶弱;另一种就是只会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了。不过呢,这两类道士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能力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假装的。

第一种道士,这类倒是就是所谓的“高门大道”的道士。他们一般都需要掌握炼丹,抚琴,诗词歌赋,舞刀弄剑,天文地理等等技能,而且,这个还只是最初级的技能。第二种“江湖术士”,这类导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旁门左道”。他们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低级的玄学,看风水之类的。是不感觉很难?其实,这都是要成为道士最基本的素质。所以说,在古代人们出家都是选择去当和尚,每天念经颂佛即可,不需要其他的技能,而不去当道士。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他们也知道,当道士很苦,自己也不是当道士的料。

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传承最久远、也是最深厚的宗教,当然是非同小可,一般人还真的当不了道士。为何古代出家的人都选择去当和尚,而不是当道士呢?因为他们都有自知之明啊。对此,你怎么看呢?

和尚与道士谁更高明?更受世人尊重?

各个时代都不同。

在古代,道士和尚都很受尊重,修道人遇到皇帝只需合掌问安,不必磕头。

若论高明,和尚道士都是修道的人。两家都有修为很高的人,都有高明之士。但以佛家居多。

这个问题可听凭各人自己理解。

和尚跟道士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者的区别在于,和尚是佛教中对于出家修道的男子的称呼;而“道士”是道教中对于修道的男子的称呼。这里我在“道士”后面少了“出家”两字,因为道教分许多派别,有全真教、正一教等等,他们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在道教中对于修道的男子(道士)有出家和居家(有家室)之别的,而佛教要称“和尚”,必须得出家修道,不能居家,居家修道称“男居士”(优婆塞)。
另外,两者所守的戒律有相当大的区别,造成行为上有许多差异,外表上“和尚”落发,最长不得超过一小麦,汉传佛教出家众必须素食,穿僧服,除非其还俗才能脱掉僧服。而“道士”的戒律没有佛教那么严密和众多,外表上留发,有一定的道冠和发髻装束,穿道服,两家服装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一般相同的服装中,道士稍短些,和尚要稍长些。两者所居地不同,念的经典和所修的法门不一,成就的位次和境界也是有所差异。大致如此。

为何说古代“出家”当和尚不是穷人的菜,而是富人的游戏?

自从佛教在我国盛行之后,就有一些人由于信仰而信奉了佛教,有些还?出家?当了和尚。和尚是吃素的,加上不能娶妻生子,很多人都以为当和尚的是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为了吃饱饭才去当的和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古代当和尚需要在官府买度牒,家里条件不好的人还买不起度牒,因此,有人说出家当和尚不是穷人家的菜,是富人的游戏。


当和尚是有许多好处,但更是因为信仰。古人特别信奉佛教,认为佛可以普度众生,有的时候当朝皇帝都愿意换下龙袍,去寺庙做和尚。一些富家子弟受到影响,舍身寺庙的人也大有人在。当了和尚之后,官府会免掉和尚的赋税、兵役等任务。当然,能够出钱买得起度牒的人也不在乎朝廷免掉的那点赋税,更多人还是由于对佛教真的特别虔诚,然后才冲破层层阻碍,去寺庙出家做了和尚。


当和尚需要花大量银子购买官府的度牒。当一个人已经决心要做和尚了,那么他就需要在官府那里购买一个度牒,度牒不是免费的,历朝都把度牒当做增收的一个手段。有了度牒才是正规合法的和尚,才能够在寺庙里面居住。度牒的售价一般比较高,一个想出家的穷苦人家,可能要攒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凑齐购买度牒的钱。


由于度牒的存在,使得穷苦人家就算想当和尚也变得不容易了,不得不说钱在哪个时代都是很重要的东西,放在古代没钱连和尚也当不成。就算到了现代,想做和尚也是不容易的,很多寺庙都要求和尚有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了。

为什么会有和尚?和尚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和尚不喝酒不吃肉?

因为有看破红尘者,所以有和尚,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踮’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ㄔㄨ\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第一:和尚是对出家男众的统称。 和尚是一部分籍着佛法而觉悟了的人,为了弘扬佛法而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去实践佛陀的教诲;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结缘众生,从而达到普度的慈悲誓言。 简单说佛陀就是佛学的创始人和真理的实践者而真正的和尚就是佛陀教育的老师,他们用佛陀的“言”和自身的“驻行”来效仿佛陀,因此教育有情众生。是相当于教师和先行者的角色。这个角色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因此只有真正受戒守戒的出家人依教奉行的人才能被称为和尚。 第二:在和尚们看来,凡人的结婚性欲和一切欲望都是有违真理的都是妄求和妄想,是应该从根本上戒除和了断的,所以虽然凡夫觉得很不容易断除的那些欲望和行为在一个觉悟了的和尚看来都是很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即使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因为知道是错误的行为也会努力去做到断除。所以对真正觉悟的人来说,凡夫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没有必要而且错误的,所以并不像楼主认为的那样不可能或者不能理解。 第三:“酒”被认为是迷心的首恶。为了使心地更清净不迷失,首先要戒酒,这个酒不只是我们平常喝的那个酒,是便法界所有的“酒”。 第四:不吃肉。“肉”被佛教徒称为“腥”。就是一切含有'动物蛋白‘的食物。因为动物蛋白都是出自佛教中指代的“有情众生”的身体。戒肉就能延及到止杀,为自身从根本上断绝因杀生而继续造恶业,断绝恶缘,在修行中就能避免很多因为恶业而带来的干扰烦恼甚至迷失的慧命。所以中国和尚从五代的梁武帝开始就持素了。 (在古代的印度原始佛教是可以吃肉的,因为那时候和尚都是修苦行,以乞讨来为生,没有田产资产的,至于为什么要用乞讨的方式吃饭是为了消除贡高我慢心,穿很少衣服的,这样做是为了能生出谦卑心的一个措施吧。因为人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更清醒,从而达到精进的目的。 那时候要饭没办法规定施舍的人家都是持素的,遇到什么就得吃什么也是随缘而且每天只能早上去乞讨不论多少也只能要7家不能多要的,所以就没条件计较了。而且出家人都明白业报也接收业报,懂得要随缘,吃肉就有吃肉的业报。只是后来佛教传到了中国,因为气候地域和习俗的改变,中国的和尚有寺院可以居住,有僧团一起种地劳动,以劳动所得自给,自力更生自种自收的。所以就规定不能吃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