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杨露禅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据史书上记载,杨露禅之所以名声大噪,是因为他多与人打擂,且“出手必见红,一响必成功”,因此备受推崇,并得美名“杨无敌”。那么,他究竟有多厉害呢?
杨露禅生于嘉庆四年,直隶广平府人,由于家境贫困,年少时便在广平府的“太和堂”中药铺做僮仆。
“太和堂”的老板叫陈德瑚,是河南温县人。他见杨露禅勤快善良,便让他做了自己贴身僮仆。
不久后,杨露禅便跟着陈德瑚回到了河南温县陈家沟。
当时时局不稳,陈德瑚为了安全起见,请了陈长兴(陈氏太极拳十四世祖)来看家护院,陈长兴便借陈德瑚的院子教授族中子弟。
杨露禅自幼尚武,他很想拜陈长兴为师学武。但怕陈长兴传内不传外,不肯收他,所以迟迟不敢开口。
不过,杨露禅学艺心切,每到陈长兴授徒时,他便殷勤伺候,常常立在旁边观看,在心里默记一招一式,待无人时才暗自练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竟也小有成就。
然而,有一次杨露禅正练得起劲,被陈长兴发现。陈长兴见他有习武的天赋,便摒弃门户之见,收他为徒,教他学习太极拳。
道光二十年,杨露禅终于学艺成功,此时他已是40岁年纪。
为了谋生,他又回到直隶永年县设馆授徒。由于他拳械精妙,乡里高手多与他比试,均成为他手下败将,因此他名驰乡里。
然而,有一次在比武的过程中,由于失手伤人,吃了人命官司。为了避祸,杨露禅不得不逃往北京。
杨露禅先是落脚在“天义顺”酱菜园,教老板张四胖子的两个儿子读书。
张四胖子家的酱菜不外卖,专供王府。他和王府多有来往,关系熟络,所以他不光有钱,还能帮人到王府说情,因此脸面很大。
张四胖子家业庞大,雇了20多个会武的家丁替他看家护院。
平时,这些家丁舞枪弄棒,杨露禅考虑到自己有官司在身,所以从不显露一招半式。
有一天晚上,杨露禅正在后厢屋休息,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刀械相斗的声音。他感到不妙,赶紧起身拿了平时所用的烟袋,到院子里去察看情况。
只见院子里有数人正打得热闹,再一看地上,已经有十几个家丁被绑。
就在这时,有个家丁看到杨露禅,便嘱咐他不要近前,以免刀枪无眼,伤着了他。
杨露禅却充耳不闻,只是上前去拿烟袋一挑,就把对方的刀给拨掉了。接着,他又连着点了几人。只见这几人被点之后,突然浑身一软,竟被撂倒在地。
很快,杨露禅解开绑在家丁们身上的绳索,又让家丁们把这几个人给捆了,然后他才问这几人,是愿私了还是报官?后来杨露禅得知,家丁和他们以前有一点小仇。在杨露禅的劝说下,双方言归于好,旧事也就一笔勾销。
这件事后,家丁们羞愧难当,纷纷向张四胖子告辞。
张四胖子这才知道身边居然隐藏着一位武林高手,于是干脆请杨露禅在教儿子读书的间隙,教家丁们习武。
就在杨露禅教武不久,有人指名前来找杨露禅。原来,来人正是以前在乡里所伤之人的家属。尽管杨露禅三拳两脚便把对方打败了,但这件事让杨露禅颇为犯难。唯恐自此后,会给张四胖子带来麻烦,所以他向张四胖子提出辞行,准备躲到别出去。
张四胖子是个热心人,又欣赏杨露禅的为人和高超武艺。所以在他的举荐下,杨露禅到了端王载漪的王府教拳。后来又得载漪举荐,充任清廷旗营的武术教官。
由于当时的八旗官兵好恶逸劳,成天只知道贪图享乐,所以体质较差,更吃不得苦,杨露禅结合情况,把所学拳术简化后,改为“绵拳”。
绵拳传开后,一些王亲贵族、贝勒王爷也都跟风来学。杨露禅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素质,于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尽量使之柔和易学,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得到了王爷贵族们的推崇,杨露禅的名声大振,他的拳术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杨露禅名声大了后,有次他回“天义顺”酱菜园看望张四胖子,此时他已是张四胖子家尊贵的客人。
当时,张四胖子家中正好新雇了一些武师,同时一些想参加武考,光宗耀祖的子弟,也多云集在他家。
当张四胖子向大家隆重介绍杨露禅时,有人便提出要和他比划两招。
在坐的武师们,见杨露禅身材瘦小,根本不像个练家子,不免对他的名声多有怀疑。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和他一较高低。
杨露禅见此,知道不比一定难以服人,所以他答应了比武的请求。
结果,在打斗中,杨露禅总是能轻易破解对方的攻势,并轻而易举将对方打倒在地。
这时,大家才明白,杨露禅果然名不虚传。
杨露禅的名声因此广为传播,一时各地的武林高手都慕名前往,纷纷和他打擂比武。然而不管对方的武艺多么精妙,杨露禅总能以柔克刚,轻松取胜,于是人送他外号“杨无敌”。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看过杨露禅的武艺后,曾在日记中大赞其“进退神速、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由于文人和王亲贵族们的争相追捧,再加上杨露禅在武林中常胜不败的记录,因此找他拜师学艺者众多。也正是在他的推广下,太极拳从民间武术演变成为国民争相学习的国粹之一。
杨露禅从小就非常喜欢武学,并且为了学习太极历尽艰辛。杨露禅的家境并不好,他很小就外出谋生了,他在药店当伙计时,干的都是跑腿打杂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练武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看到了自己的老板在练功夫,杨露禅认为老板一定是一位非常不错的武术老师,所以他就每天求着老板教他武功!这时,老板却说他自己会的只不过是皮毛罢了,杨露禅若是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的话,那么可以去陈家沟拜一位名为陈长兴的人为师。就是老板的这个建议,改变了他的人生。
杨露禅的确去了陈家沟,并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让自己的武功变得非常的精进。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杨露禅初到陈家沟的时候,陈长兴并没有打算收他,并且多次拒绝了他。但是杨露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扮演了一位哑巴仆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陈长兴的身边潜伏。每次陈长兴在教徒弟们练武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偷偷的看着,各种招式他都记得非常的快!杨露禅无论多么忙,每天都会练武,虽然环境恶劣,但他从未松懈过,最终他被陈长兴发现了。陈长兴放弃了成见,终于同意收他为徒。陈长兴十分看好杨露禅,对他进行了细心的栽培,再加上杨露禅自身的努力,所以杨露禅在几十年内成为了一代太极大师,并且还被人们称之为“杨无敌”!
杨露禅太极拳出师了之后,他就回到了自己家乡,并且开始自己收徒弟教他们太极!当时有位名为武禹襄的人,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在这个人的引荐下,杨露禅进入了各大王府,并且成为了王府当中的武术教头,他的名气开始慢慢的扩散!并且在他的弟子当中,也有一些非常有天赋的人,杨露禅弟子当中名气最大的是王兰亭,是王道人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的名气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很多的武林人士上门挑战他,大多数人美其名曰切磋,其实就是想要打败杨露禅,然后把他的招牌给拆下来!杨露禅的做法是来者不拒,无论对方是好意又或者是恶意,他统统接受,并且先礼后兵!双方一旦交手,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自己承担,并且完全不用留情。双方交手时根本不像电视剧上的剧情那般如此复杂,而是二话不说把对方打倒在地,就是胜利。在比武时,一方一旦倒下那么就可以立刻离开。这种比赛是事关饭碗和面子的,所以每一次比赛时,杨露禅都会拼尽全力,拿出自己的绝招,让这些人心服口服。
杨露禅在太极拳上面的造诣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基本上每一次比武他都能够取得胜利!尽管如此,上门比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之后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善意过来比武的。而杨露禅也通过比武,在北京武术界慢慢的站稳了脚!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比武就是,杨露禅与八卦掌的祖师爷董海川的比武。这场比武被人们传的沸沸扬扬的,人们都说高手过招难分高低,这两人打到最后也没分出胜负!一些说书人还用这个故事编出了很多的段子呢,之后这件事情又被人们拍成了电视剧,还被写进了小说!
不过,两人比武的这件事情没有被写入史料,因此比武的最终结果也只是坊间传言罢了。不过杨露禅的武艺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据说晚清大学士和光绪帝的老师都曾经慕名来访,只为了欣赏杨露禅与他人的比武。光绪帝的老师在看完比武之后,连连拍手叫好,临走时还写了一幅对联赠与杨露禅!因此,人们把杨露禅称为杨无敌,确实是名副其实的!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历朝历代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无不是默默无闻于市。比如我们熟识的一代宗师杨露禅、孙禄堂等人,他们虽然武功超强,却一生与功名无缘。有人说并不是他们想要隐于世,实在是因为他们没能力于科举出头,从而才一生布衣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原因。
为什么说杨露禅、孙禄堂考不上武举?你看看武举的具体内容就知道了
按正常的出仕之路,有能力的人要么走武举之路,要么接替祖辈的荣光,实在不行也可以凭丰厚家资买一个官位。
而杨禄禅、孙禄堂辈呢?从小都是家贫如洗,上不受祖辈照拂,下不得家资支持。因此,他们想要出仕的唯一之路似乎就只剩下了武举。其实我们很清楚清朝晚期的社会现状,百姓生活并不好,而且社会治安也很乱。
所以,很多有身手、有武力的人都开始走保镖这条路。而杨露禅、孙禄堂这些人刚好凭借自己一身的好武功成为保镖高手。只不过,开镖局,当保镖是不错,可以用来养家糊口不假,但却并不能与贵族们平起平坐。
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保镖可能不像我们在电视里看的那样,因为有武功,又有人手,所以格外威风。其实,他们不过是类似于现在的保安,不光帮人送货跑腿,还要给人家看门户。说起来,也就是个下三流的行业。
可见,杨露禅、孙禄堂如果真的想要出人头地的话,走武举自然是非常理想的一条路。但是,有人说他们若真走这条路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考中。这是真的吗?说来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是很可能的结果。但这绝不是因为他们武功低,而是武举自身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武举的套路。这就如同今天高考一个道理,开场考试不会你想考什么就考什么,而是有一定要求的。
首先,武举肯定会因为不同朝代而有不同要求,就拿清朝来说,一个关外入主中原的民族,他们对于骑马、射箭是非常注重的。有资料记载:“武科之盛,尤以咸同光绪为最一时,风尚所趋武生之研究弓箭……”可见,骑射这是第一要项。
其次,军事、谋略,那又势在必行,这也没毛病,你一个武状元将来带兵打仗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了。你若不通谋略之计、军事之策,那如何带兵打仗?
最后,武举还会对舞重刀、举石锁、摔跤等媚气活进行考验,这也是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虽然是武举,但必须要会写字、通晓笔墨的,只不过不会要求那么高而已。
如此再看杨露禅、孙禄堂,他们对于骑射肯定不足,一是没这样的需要,再是武艺不精此道。加之从小不通文墨,又没条件学习骑术,这要想上考场与人家专业的骑射选手进行比较,那是肯定吃不小的亏呀。
杨露禅、孙禄堂考不上武举并不奇怪,这与时代和个人都有关
其实,真不是特别为杨露禅、孙禄堂做狡辩,当年大清朝考个武状元真的没那么难。据资料记载,只要是骑射、步射拿手,只要能过得了武场,哪怕就是不懂武经,不会写字,甚至也可以出仕。
从资料记载的武科状元人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康熙二十六年,全国录取的乡试武生达到了840人,据说只沧县一个地方就有248人中了武举人。试想,这样的数目是不是说明一些问题?
如此情况下,杨露禅与孙禄堂这样的大家,如果略通骑射、步射之术,做个武状元绝对不成问题。可问题是他们不擅长此道,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关系的。
杨露禅从小就家里穷,是给人家做小僮的,这样的身份你让他如何去学习骑马?马匹在那个时代恐怕与现在的法拉利、玛莎拉蒂地位差不多了,实在没能力买马。
而孙禄堂也比杨露禅好不到哪里去,他从小也是一穷二白人家的孩子。自然,这样的成长经历只能让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所以,他们能够学点拳脚,也算是努力上进青年了。
试想,这样的生活经历怎么能有精湛的骑术、射术?这是可想而知的道理。当年杨露禅、孙禄堂可以成就自己的一家之功也是后来有了条件之后,不断精习的过程。这也就是说,能够将“花拳绣腿”练出名堂来已经不易,哪还有时间去学习骑术之类的技艺?
说起来也可以理解杨露禅、孙禄堂辈的想法,大清为关外之民,而他们作为世代生于中原的子民,是不屑于骑马、射箭这种伎俩的。而中原百姓更相信那些“轻功”、“拳脚”、“剑术”之类的武功。据说杨露禅除了太极拳精湛之外,凌空漂移、雀不飞也是炉火纯青。而孙禄堂步履如飞,更是世人皆知。
我们虽然不知道杨露禅、孙禄堂的造诣孰真孰假,但却可以想得通,他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生于那样的家庭,肯定在武术的某个方面有所不足。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吧,毕竟人无完人,谁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哪怕是杨露禅、孙禄堂这样的大家,他们也有不擅长的一面不是吗?
不管怎么说,杨露禅、孙禄堂是没有考过武举,而他们也没有想过要出仕。但他们爱国的心是一样的,对于太极拳的造诣也是世人皆知的。所以,不管他们是不是能考得中武举,我们都不会否认他们留于后人的英明。
杨露禅(1799年—1872年),直隶省广平府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10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窥习拳艺。1840年前后,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
他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但杨露禅先生毕生没有留下拳论,只留下8个字,“收身中定,往开里打。”收身中定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真意,但是很多人都悟不透。不过杨拳留下了32目老谱,这个老谱内容较多,美中不足的就是过于僵硬,不灵活。
看样子不可能是具有太极拳顶尖功夫的杨露禅先生所写,似乎是杨露禅先生的后人写的,所以32目老谱没有其他有名姓的前辈大师的拳论精彩。虽然不精彩,依然难掩杨露禅先生的武学,不过后来的这些武术,越传越多,反倒不精了。
太极拳也是如此,清朝之前,功夫本来没套路。后人为了混饭吃,越弄越复杂,以至于失去了本来的功能和作用。当今的传统武术衰败的原因就在于“弃本逐末”杂碎太多,传统武术若要复兴,必须删繁就简,脱掉诸多后人为课时费而增加虚假的外衣,直探核心功法。而现代功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神秘,除了嘴上说,什么用都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