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项羽不杀刘邦,曹操不杀刘备,原因都一样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23:28:48

项羽不杀刘邦,曹操不杀刘备,原因都一样吗

读史能够学习深度思考,不要光看历史故事,看看石勒用人的背后原因

现如今会有很多人问:曹操为何不早点杀刘备?项羽为何不早点杀刘邦?

这一次我就以后赵的石勒为何不杀石虎,来分析下是为什么。

有些事情,我们站在局外看得清清楚才,也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但若我们处于局中,对于事情的选择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石勒的崛起之路,我前面已经分析了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石勒起初只是为了生存,顺便报复下晋王朝。但随着其实力越来越强,势力越来越大,石勒的心思就变了。

他从一个底层的反抗者,变成了一个权力游戏的参与者。一如曾经的晋室八王、东汉末年的诸侯。自此,石勒还是为了生存,不过这个生存变成了自己“权力”的生存。

君主们首先考虑的便是自己的权力是否稳固,其次才是别的问题,诸如亲情、友情。

石勒建立赵国后,逐渐摒弃了曾经追随他的十八骑和最早的汉人谋臣,改用一些石姓族人(有的是石勒收的干儿子,有的是亲人)和外戚。

好比张宾,他是石勒的首席谋主,为后赵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初石勒在葛陂战败,进退维谷之际。正是张宾提出了经略河北的战略方针,为彷徨无措的石勒集团找准了方向,免于覆灭的危险。

同时石勒也给予张宾以重任。

在赵国初期,石勒需要张宾出力的时候,便 “加张宾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但随着赵国形势稳定,张宾势力过大的时候,石勒便对张宾出手了。

石勒当然不会自己出手,他借助的是自己的亲家——世子石弘的舅舅程遐。程遐说张宾“客日百余乘,物望皆归之”,石勒应该早点防备。

张宾有没有“结党营私”不重要,石勒认为张宾有这份心思才是关键。石勒便借程遐告状的时机,以张披的事情为由,罢免了张宾的官职,将朝堂的权力交给了外戚程遐。

“以遐为右长史,总执朝政,自是朝臣莫不震惧,赴于程氏矣”。程遐的权势不弱于张宾,但就因为是石勒的亲戚,石勒便能够“放心”。

因为程遐的权力来源于石勒自己,而并非程遐自身。张宾的势力却是张宾自身势力的聚集,不在石勒的控制之内。

石勒通过外戚掌控了朝堂,那么军权如何掌控?

石虎需要平衡限制,却不能弃之不用。这个时候,前赵的刘曜还没有消灭,江南的东晋也蠢蠢欲动,石勒需要石虎为他继续征战。

如何平衡石虎的权力?

同样的,石勒不能自己要求石虎主动交权啊,仍然是借程遐的手来布置,或者说是自己的儿子石弘来平衡石虎。

石勒“以弘镇邺,配禁兵万人,车骑所统五十四营悉配之,以骁骑领门臣祭酒王阳专统六夷以辅之”。

石弘的权力瞬间大涨。

若没有石虎统兵在外,石勒绝不会将如此重要的权力交给石弘。邺城与襄都只有100来里,若石弘有什么想法,对在襄都的石勒是很危险的。

权力的玩家不会相信亲情的。

石弘掌握了大权,敢有所动作吗?他不敢。先不说他对这支军队的掌控力,单单强大的石虎在外统兵就让石弘有所顾忌了。

假如石弘成功抢了自己老爸石勒的皇位,他能是石虎的对手?最后结果肯定是便宜了石虎。

石虎在外为石勒攻城略地,石弘领兵看家,双方彼此牵制防范。这样既不会有损石勒的统治,又能让石弘得到锻炼,好为将来继位做准备。一举两得。

当然石勒还有其他的防范手段。石宏(世子是石弘)为秦王,坐镇关中,防范凉州、成汉;石恢为南阳王,坐镇中原,防范东晋荆州;养子石堪为彭城王,坐镇徐州,防范东晋扬州。

后赵四方皆有藩王坐镇,以此来牵制石虎的力量,石虎能翻起什么浪?

我们已经知道石虎会杀掉石弘,篡取皇位,这是用结果倒推。但石勒活着的时候,石虎的表现可算不上“逆臣”啊。

至于《晋书》中记载石虎的话“待主上晏驾之后,不足复留种也”,听听就好。人家父子间说的悄悄话,如何被外人听到?就算被听到了,首先也是传到石勒的耳朵里,那样史书肯定会变成:虎密谋反勒,事泄被诛。

真当石勒是心慈手软之人?当年洛阳之战,石勒围杀溃逃的十万晋朝士兵。若石虎真的威胁到石勒,石勒会心软不杀石虎?

主要是石勒一句话,“令其太子省可尚书奏事,使中常侍严震参综可否,征伐刑断大事乃呈之”,便夺了石虎的权力,自此“季龙(石虎)之门可设雀罗”。

一切的权力都在石勒手里,这样的石虎还用防备吗?

若是除掉石虎,自己的儿子石弘谁来限制?

若不限制石弘,石弘权力大了会不会篡权?

人心是最难测的。石勒不会指望亲情能阻挡对权力的诱惑。他也只能在外部想办法,杜绝一切危险。

权力平衡才是关键,杀掉石虎,若没有办法保持平衡,还会出现张虎、李虎。

杀人并不能改变问题。

没有人会猜到自己死后的事情。石勒生前已经将石弘、其他儿子、石虎、外戚之间都安排好了,该做的都做了,最后结果如何,天知道。

在以血统为继承的封建君主专制,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能保证权力的延续。尤其是战乱频发的十六国南北朝年代。

君主信任宗亲,可能会被宗亲篡权。君主信任臣下,可能会被臣下篡权。只能想法权力制衡。但权力制衡又是极易被打破的(比如说双发一人突然死了)。权力一失衡,君主就危险了。

石虎能篡权,主要是石弘的能力不足,不足以抵抗石虎。当一方实力够大的时候,所谓的平衡也就不存在了。

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与刘邦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诸侯之中刘邦对项羽的威胁最小。

曹操不杀刘备同样是没有利益冲突,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任何实力来威胁曹操。曹操杀吕布的原因就是吕布威胁到了曹操。

石勒不杀石虎除了权力平衡的原因,主要原因石虎没有威胁到石勒。

权利的玩家,想法没那么简答。逮人就咔嚓的暴君,有几个能活的久的?

曹操为何不杀刘备?

刘备被袁术、吕布连番收拾,终于成了无根浮萍,前来许都,依附曹操。

对刘备的态度,曹操麾下谋臣分为两派:荀彧、程昱等人认为,刘备不是久居人下之辈,应该尽早杀之,以除后患;郭嘉认为,刘备走投无路,前来投奔,如果杀了他,那要背负害贤之名,以后还有谁敢来投奔?

曹操听了郭嘉的意见,不仅没有杀刘备,还给了豫州牧的官职,赠送军马钱粮。

曹操为何最终听了郭嘉的意见呢?不仅仅因为郭嘉是曹操的贴心小棉袄,作为领导者,曹操有自己的考量,在笑谈君看来,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用人之际做事情要分主次,曹操刚把天子接到许都,周围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呢,对曹操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在群雄环伺下,生存下来。

作为一个被吕布、袁术、刘表、袁绍等多路诸侯包围在中间的势力,曹操的地理位置简直糟糕,这种情况下,如何破局呢?曹操奉行的是人才战略。

世家大族也好,寒门子弟也罢,只要是有真才实学,曹操都愿意任用。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那么,如果此时杀刘备,就会破坏他的人才战略,得不偿失。

对付吕布吕布前次袭击曹操的兖州,后来又袭击刘备的徐州,所以吕布是曹操和刘备的共同仇人。

曹操和吕布多次交手,还吃了不少败仗,深知吕布不好对付。

而通过刘备对付吕布,就容易得多:

一者,刘备兄弟骁勇善战,不弱于吕布,这比曹操麾下的武将都要厉害; 二者,刘备在徐州颇有民心,和陈登、糜竺等世家豪强关系不错,这些人物可以动摇吕布的根基。 曹操的掌控力同样是汉室宗亲,刘备比刘表、刘焉等人都看重自己的身份,这是因为,刘备除了这个身份拿得出手以外,他什么都没有。刘备身份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他赖以起家的资本,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很多行为。

刘备为啥这么惨,根本原因是中了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这才给了吕布可乘之机。刘备为什么会中驱虎吞狼之计?那是因为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必须听天子的话。

操曰:“彼既认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相信,他完全可以通过天子来掌控刘备,刘备肯定翻不起风浪,只能老老实实为朝廷效命。当然,后来天子渐渐不甘于寂寞,弄出了衣带诏事件,事态发展就不是曹操能控制得了。

如果一旦事情超出了掌控,曹操就不会手软了。曹操一时失误,让刘备离开了许都,反应过来之后,就紧急命令车胄杀刘备。

刘备的韬晦之计就算曹操真的下决心杀刘备,那也得有个借口,不然不就是草菅人命了吗?

刘备非常擅于隐藏自己的野心,甚至种菜行韬晦之计,这让你根本抓不住借口。煮酒论英雄,刘备的表演更是完美,绝对是天生的演员。

包括司马懿也是一样,感觉司马懿比刘备还能演,忍到最后,司马家篡夺了曹魏的基业,简直是牛逼。如果说刘备是天生的演员,那司马懿就是天才的影帝。

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1)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2)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3)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一: 鸿门宴之背景分析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5),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到刘邦大祸临头,便“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6),项羽听了大怒,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项羽的亚父范增更是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大敌,劝说项羽急击勿失。此时项羽进攻刘邦并不能单单看成是项羽是因为听曹无伤之话才进攻刘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诸侯打击欲独吞胜利果实刘邦的一个代表。
这里却有点问题,从项羽进攻函谷关一直到驻扎戏西与刘邦对峙,时间大约也有半个多月。连刘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刘邦却没有任何计划,从后面资料看似乎如梦方醒,对项羽要进攻自己不但没有任何应对战略,更是毫无防备之心。何解?这里笔者猜测有二,一是刘邦进入关中被胜利,权欲,美女,财宝冲昏了头,认为有怀王之约,和诸侯又是联盟,别人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想来分一羹而已。二是刘邦错估形式,没有想到项羽统合各路诸侯后,实力早就不是以前几万人的楚军,而是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以为凭项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毕竟自己有十万大军,没有想到是这次是诸侯联军一起要灭他。
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项羽的叔叔,楚军中的左尹项伯,曾经被刘邦属下张良救过,此时为报救命之恩,连夜赶到刘邦大营,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把事情又告诉刘邦,刘邦此时才明白大祸临头,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接为儿女亲家,秧求项伯为自己说项。
关于项伯深夜告张良,历代都有人质疑此事真伪。学者周健曾认为“项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鸿门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7),从而认为项伯一个晚上完成不了这么多事情。而关于此疑问学者薛权开在文中《鸿门宴献疑商榷》一一给予反驳,认为从鸿门和霸上的确只有四十多里,从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从时间上看完全来的及。(8)
项伯一边答应帮助刘邦说情,一边在临走的时候交代刘邦,明日一定要亲自来项羽那里谢罪。这就是千古一宴鸿门宴的来源去脉。
二:项伯在鸿门宴的作用分析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说到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动机以及维护刘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总是把项伯当成一个糊涂者,先是“在信义面前,项伯被张良蒙骗”,再是“项伯又被刘邦的假情义和一派谎言巧语所蛊惑”,最后“他既没有背弃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他智短滤浅,头脑简单,才被刘邦拉拢蒙骗。他看不清天下形势,被封建信义所束缚”。(9)
但是事实是如此吗?我们来看资料,“(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10)开始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私情而欲救张良。但是后来性质就变了,“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11),这里固然有刘邦急于拉拢项伯之意,但是项伯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刘邦约为婚姻了呢?难道他不知道刘邦是项羽的大敌,明天项羽将要和刘邦大战,就算项伯肯定有把握说服项羽不进攻刘邦,刘邦也是项羽一大患,始终是项羽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项伯仅是为情谊帮刘邦一把,那约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如果把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项伯的意图了。作为项羽的叔父,楚本是项梁一手建立,项梁死后,作为项家仅存的元老(史记所有出现过的项氏),恐怕项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项羽竞争项家领导权的人。在楚怀王刻意打压项家的情况下,项伯尚能与项羽共渡难关,但是胜利来临的时候就是权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了。而刘邦虽然是项羽大敌,但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强援,外有强援,无论是对扩大自己影响力,在西楚中争权夺利;还是保住自己现在的权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项伯为何从纯粹私情转化为和敌军结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联系楚汉时期项伯另外三次活动,一是受张良金银,为刘邦请汉中地。二,龙且击败英布后,项羽派其收九江兵,项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三,项羽要杀刘邦之父,被项伯劝止。可以说楚汉战争期间,项伯彻头彻脑是为刘邦服务。也就是项伯早就投靠了刘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项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国最高政务官,相当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说极有权势极有说话分量之人。“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2),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析,项伯不仅是为刘邦说情,更是直接拿刘邦功劳来说项羽做的不对(难道他忘了为什么要打击刘邦了吗?),而要求项羽善待刘邦。项羽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刘邦吗?但此时同意。恐怕一是本身无杀刘邦之意。二是项伯的权势使得他不得不给其面子。
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阻碍。更显示项羽阵营的派系之争,项伯不但是项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却是项羽亚父,而身为楚军大将军。季父对亚父,左令伊对大将军,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壮派之争,文官派和武官派之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杀不杀刘邦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楚营的两大派系之争,实在是一发而动全身之微妙之关系。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以后鸿门宴中发生的种种事端。

参考文献:
(1)(14)张志坤 《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13卷第2期 1993年6月
(2)(15)周骋《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载《淮海文汇》1997年第4期。
(3)(19)蔡伟《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书屋》二〇〇二年第六期
(4)(5)史记《高祖本纪》
(6)(10)(11)(12)(13)(18)(20)(21)(23)(24)(28)(29)(30)(31)
史记《项羽本纪》
(7)(17)周健《鸿门宴献疑》,《语文学刊》2001年第1期
(8)薛权开《鸿门宴献疑商榷》,《语文学刊》2002年第1期
(9)张生平,孙德浩《鸿门宴项伯人物形象分析》,《兰州学刊》2000年第4期
(16)张斌荣《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14卷第1期 1994年3月
(22)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25)于慎行《读史漫录》卷二
(26)连波《论鸿门宴上的项羽——说霸王并不沽名及其他》,《殷都学刊》1993年第1期
(27)(32)史记《淮阴侯列传》
参考资料:/thread-12880-1-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