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认知中,皇帝是一言九鼎的,哪怕要人性命,比如和珅死前的场景。
嘉庆帝赐给和珅白绫一条,曾经不可一世的和珅,只能念叨着乾隆帝的遗命“赐全尸”,作一首所谓的“转世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然后就老老实实的用这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君让臣子,臣不得不死”,哪怕是权势熏天的和珅,也只能听话,乖乖自尽。那么这个“赐死制度”是如何发展来的呢?这就需要从这句话说起了:王族刑于隐者,所以议亲。刑不上大夫,所以议贵。
即,能被皇上赐死的人,是非亲即贵,代表着一种无上荣耀!所以,这便是为何那些被赐死的人,都乖乖听话自尽的原因。和珅之死就是这种情况。所谓,既然是体面人,自然死的也要体面。
不过赐死这事,荣耀再大,终究牵扯到了性命,若有人不想要这种“荣耀”该怎么办?这就要区分两种情况,分别对待了。
第一种情况是,被赐死的人,失去了行动能力,这就需要宣旨的人动手了。
第二种情况是,被赐死的人,有行动能力,但就是不自尽,违抗圣旨不照办,那该怎么处理?也有有两个办法。
其一,用更狠的办法,逼着他自尽。比如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由于犯了必死的罪,汉文帝念在他曾迎立自己当皇上这功劳上,赐他自尽。可薄昭根本就不自尽,依然强悍的面对汉文帝。
这可让汉文帝下不来台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群臣去舅舅家,来了个发“活丧”。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不死吗?好,我汉文帝就让你薄昭,瞪着眼瞅着,你已经死了。都这样了,我看你还活个啥劲!
就这样薄昭只得自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汉文帝的这种处理办法,真算对得起薄昭。不然咱再看下面这个例子,依然是皇上让他自尽,他偏不自尽,结果死得更惨。
汉哀帝时期,有位丞相叫王嘉。由于他反对汉哀帝,封宠臣董贤为侯爵,言辞过于激烈,惹恼了汉哀帝,便赐毒药给他喝。可王嘉就是不喝。搞得使臣无奈,只得“复前进药,(王)嘉引药杯以击地”。
即,把杯子都摔了,我我就是不死,你能怎么样我?使者也念王嘉忠直,第三次劝说他:“您老是宰相,要是再这么坚持‘不荣耀’,小心皇上不但当街诛杀你,说不定还要杀你全家人。”
可王嘉却“遂装出”,即,假装外出乘车而去,皇上赐死又怎样?我偏不自尽!汉哀帝最终把王嘉“下狱二十余日,不食,欧血而死”!至于其家人,不幸中的万幸,都逃脱了,没被处罚。
可见被皇帝赐死虽荣耀,却更带着绝对威慑力。若真敢不招办,全族人的性命都危险。所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从这个角度上来言,就等于是在说“死我一个,救活全家”,这便是“赐死这种荣耀”的潜台词。
其二、赐死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则按特例处置。这个就带有“喜剧”色彩了,比如唐朝时期的贾直言。
他的老爸叫贾道冲,是唐代宗时期的一位宫廷艺人,由于经常接触皇宫,对里面的事比较了解。于是贾道冲便大嘴一咧,开始八卦这些宫内消息。这还了得?唐代宗就派人端来毒药,你去死吧!
哪料这时,贾直言开口了:“老爸趁你没死,赶紧先跪拜四方神灵,也好到了那边,有人看顾你。”贾道冲照做。
贾直言则趁机一把夺过那毒酒一仰脖,全喝了,表示:我是孝子,要替老爸赴死!然后倒地……但第二天却醒过来了,原来竟然没有毒死他,只不过双脚溃烂了。
这等意外事件,顿时震惊朝野。唐代宗一则感念贾直言孝顺,二则是因没有毒死,这就证明人家有“上天保佑”,自己是天子,是不能逆着老天爷来的。故而撤销死罪,改为流放!
在我国古代经常会有赐死的场景,就是一些和皇帝关系比较好的老铁,或者对江山社稷立过汗马功劳的大臣,皇上觉得他最近越来越嚣张了,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忘了皇上才是老大了,于是就会赐死,一般都是三尺白绫或一壶鸩酒,让他们自己了却残生。
至于为什么不跑,首先赐死的太监并不是没带兵的,他不是开局一个人一条狗,毕业时他可以带御林军来,甚至赐死也不一定你自愿,你不愿意还可以强灌对吧,不杀你人家交不了差。
而且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话虽然是套话,但是皇上赐死真的是开恩了,你想啊,能让皇上亲自下令杀死的,那肯定就不是一个刑事案件了,而是涉及到造反或者关乎于皇家尊严和皇上脸面的问题,而且我国古代总是讲究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赐死明显的是留个全尸,如果斩首示众,甚至挂在城墙上几天,那才是真的让人绝望。
再然后,哪怕他能在圣旨下来之前就跑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下发各省全面追捕你,就是伍子胥这么聪明的人,过韶关时也是一夜愁白了头才溜出国门的,而如果逃跑被抓回去可能就不会是个全尸了,剥皮、凌迟,我国古代残忍的手段可是多的是。
再然后他的妻儿,跑路的话肯定是一个人跑路比较快,但是如果带上妻儿和金银细软可就慢了,刘备那家伙有次逃跑的时候不就把阿斗直接从车上踹下去了,而且阿斗小时候还差点被摔死,如果不带妻儿,那可能就只能一人苟活了,皇上开恩只杀你一个,是照顾你的家人,给你留个后,如果你跑了,可能面对的就是断子绝孙的夷九族了,这是哪个朝代的人都受不了的。
所以,极权统治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能偷偷逃跑,毕竟对于中国古代的百姓来说,天下之大莫非黄土,一旦被抓到的话,那么则是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甚至还会牵扯到自己的家人,让自己的家人陪着自己丧命。一般在古代,如果能够被皇帝赐死的话,说明身份是不一般的,并且还是犯了很大的过错。
如果这时候逃跑的话,那么等到抓到后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同时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这时候估计又要有人说带着自己的家人了,其实在中国古代大家族中,家族见的利益都是互相牵扯的,并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对古代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死可以换来家族平安的话,那么很多人都是会愿意这样做的。
毕竟,在古代人眼中,家族的利益是最高的,甚至还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为了保全家族,所以当被皇帝赐死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不会反抗的。如果反抗逃走的话,那么便会成为通缉犯,整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而且古代人当看到通缉犯的话,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赏金从而会去举报,所以说,即便是逃跑也是会受到朝廷通缉的,这时候不管是出行还是生活方面都是很不方便的,一旦被人发现抓住的话,那么等待逃犯的便是最严厉的惩罚。
所以,当被皇帝赐死的时候,古代人都是不会反抗的,毕竟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如果逃跑之后,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的话,那么对于养尊处优的古代人来说,其实是不乐意的。再加上即便自己跑了,那么整个家族的人总不会全部都逃跑了吧,所以说如果被皇帝赐死的话,那么不管怎样是逃不掉的。
因此,古代人都会因为家族从而任命的接受自己的命运,也不会反抗,反而还会因为皇帝放过了自己的家族,从而在内心里感谢。
从古到今,世界上有多少功臣宿将为了帝国的兴旺发达而肝脑涂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下走向了鼎盛。
但是在他们励精图治的时候,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没有处理好跟最高统治者的关系,而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猜忌,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在很多影视剧和古典小说中,君臣在朝堂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将军们在战场上跟强大的敌军你死我活的搏杀。
战场上的搏杀需要的是精湛的武艺、勇气、力气以及行军布阵的头脑,朝堂上看似不见硝烟,但是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皇帝的,但是想坐这个位置的人太多了。
皇帝高高在上,纵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开疆扩土的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尚且需要满朝的文武大臣,守成之君对文武大臣的依赖程度那就更高了。
他们治理国家需要这些人,但是同时也会百倍地提防他们功高盖主,拥兵造反。
历史 上这样的例子多得简直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曹丕造了汉献帝的反,几十年后,他的臣子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就造了他的后代的反。
为了防备臣子私下有异动,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建立了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去监视大臣的一言一行。
他的后代更是变本加厉,建立东、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
到了清朝,虽然厂卫制度被取消了,但是这种特务机构却依然保留着。
在香港的许多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雍正皇帝建立了特务机构“粘杆处”,特务们拿着名为“血滴子”的暗器,百米之内取人首级。
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倘若一国之君都需要使用如此卑鄙无耻的手段,那国家成什么样子了?
君臣之间相互交往除了戒备还要有一定的信任,否则什么都做不成了。
君臣之间的相处,考验着双方的智慧。
君臣之间是要符合宫廷礼法的,保持距离,说话做事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
不可能像汉高祖刘邦在民间那段时间,跟着樊哙、卢绾这些人成天的斗鸡遛狗,张口就是日爹操娘的污言秽语。
臣有臣节,君有君威,两者各行其道。
只有他们的行为给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做出了正面的表率,才会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在历朝历代,除了那些明目张胆,犯了谋逆大罪的臣子会被皇帝拉出去砍头,以儆效尤。
大部分获罪之人,皇帝都会念起他们往日的功劳,给予三分薄面,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他们的生命。
乾隆朝就有一位朝廷重臣,由于文采出众深得乾隆的喜爱,并且被委以重任。
但是他最后却犯了皇家大忌,最后乾隆皇帝念起有功于社稷,以一种隐晦的方式,通知他自裁了。
于敏中出生于名门望族,天资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成为大清帝国机构中的一名官员。
在翰林院中,他的能力非常出众,并且本人文思敏捷,熟通典故,熟练掌握满、汉、蒙、梵四种语言,书法造诣相当出众。
这一切都是喜好文采的乾隆皇帝所倚重的。
于敏中从小长在官宦之家,深谙为官之道。所以他始终保持谨言慎行,完全按照皇帝的圣旨行事,周密稳妥。
乾隆皇帝被称为“十全老人”,这样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后世子孙能够永远记住他。
所以在乾隆三十七年,他颁下诏书,召集天下才学之士,在于敏中的带领下编纂《四库全书》。
能够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于敏中自然不敢马虎,耗尽心血,尽心尽力。
《四库全书》是乾隆一生的一大创举,更是于敏中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
然而有那句话叫“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致”。于敏中不知道的是,一场灾难正在悄悄地接近他。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天底下最亮的明星。他的言行举止关系重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适合对外公布的。
有一次,乾隆皇帝发现自己在大臣呈上来的奏折中的朱批被泄露出去了。
他勃然大怒,命令御前大臣严查。
最后发现竟然是贴身太监高云把朱批的内容告诉了于敏中。
乾隆皇帝可不是傻子,他知道这是于敏中在窥探圣意。
那么于敏中对皇帝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戏了。
这可是犯了“欺君大罪”的。
于敏中赶紧向乾隆承认错误,获取乾隆皇帝的原谅。
乾隆皇帝不是个小气的人,他倚重于敏中的才华和办事能力,虽然觉得于敏中此事办得不妥,但是毕竟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最后仅仅把高云交到刑部进行严加惩处,于敏中只是加以警告。
历史 上记载于敏中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乾隆帝下诏赐恤,入祀贤良祠,谥“文襄”。
然而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很多野史记载。
于敏中并非是因病死亡,而是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赐死的。
于敏中一生小心谨慎,就因为窥探圣意而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斥责。
在我们常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是猜测皇帝的心思,好逢迎拍马,讨取皇帝的欢心,加官进爵。
但是朝堂之上君臣之间并非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兄弟,更像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
老板给雇员发工资,雇员给老板提供自己的价值。
试想有那个老板愿意雇员知道太多自己的机密,用得着他的时候,自然能够容忍着,一旦用完立刻就卸磨杀驴。
这种事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朝堂之上更是如此,甚至要比公司里面残酷得多。
有传言乾隆皇帝对于敏中窥探圣意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但是又不好因为这点事情去给他直接按个罪名处死他,也不可能像他的父亲雍正那样派遣“粘杆处”的特务拿着血滴子把他的脑袋摘掉。
他赐给于敏中一床陀罗经被子。
陀罗经被意为“往生”,于敏中才华出众,精通梵文岂能不懂此深意。
想到皇帝如此用心,又感叹自己的妻儿老小,他选择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果然,他死后皇帝给予了他很高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8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