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亡国时的崇祯到底是什么样,最后一日上朝无大臣

众妙之门 2023-06-26 23:08:01

亡国时的崇祯到底是什么样,最后一日上朝无大臣

还不知道:亡国时的崇祯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两千多年华夏史上,有很多昙花一现的朝代,它们缔造过辉煌,也终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就亡国之君而言,国破家亡是烙印在心里的耻辱,祖宗辛苦打下的基业在他们手中就此断送,那种从高空坠落深渊的绝望感油然而生,这种亡国之君的心路历程,崇祯是最有发言权的。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手中发扬光大,到万历开始败送,到了崇祯接手,明朝就是一具随时被风被倒的纸老虎,崇祯17岁临危受命,继承皇位,次年百年难遇的旱灾就“突袭”了北方,紧跟着天公不作美。

在崇祯登基这几年,旱灾、蝗灾、洪灾瘟疫轮番上阵,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崇祯体恤民情,命地方官开仓放粮,而这些官员却拿着朝廷的救济物资贪图享乐,百姓苦不堪言,农民暴动的情绪也日益高涨,被手下官员“诓骗”的崇祯,也顾不上采用缓和的政策安抚民心,只好派出官兵镇压民变。

崇祯跟农民起义军的交战持续了十多年,其中镇压起义军的首领也是一再更换,在崇祯的运筹帷幄中,民变被镇压了一波又一波,可是自发加入起义军的百姓如星火燎原,短短数十载,崇祯是无法靠武力摆平的,何况还有李自成这个拦路虎在,如果说崇祯不被天公宠爱的话,那么李自成则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朝廷围剿不了他,他还在河南自称起“闯王”。

更让崇祯感到头疼的,还有外敌皇太极的虎视眈眈,后来开创了大清盛世的努尔哈赤阵营,在这个时期就暴露了他的野心,皇太极屡次肆虐北方,强悍的民族战斗力将明军打的溃不成军,崇祯为了维系住民族颜面,向明军拨给了大量军饷。

长此以来,明朝的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后期没有军饷提供物资支撑,把守各大关口的守军纷纷弃城而逃,被农民起义军折磨的身心俱疲的崇祯,还要应对着前线的“兵变”,他的神经已经濒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心境下,崇祯也没有了天子昔日淡定从容的神采,他开始对朝中百官厉声呵斥,不管是对奸官佞臣还是忠臣良将,他都变得多疑起来,登基之初被他憎恨的宦官群体,反倒成为他信任的爪牙。

这些阉党之徒在崇祯耳边煽风点火,将名将袁崇焕迫害致死,让后金吞并大明的大计又往前迈了一步,随着国家形势越来越严峻,官僚看着手底下这帮只拿俸禄不出力的大臣实属心烦,便以办事不利为由,先后斩杀了二十多名大臣,值得一提的,他斩杀的对象大多是武将,这也为他在亡国之夜无人来应援埋下祸根。

崇祯后期朝政确实有失理智,但他并不打算与外地死磕到底,在内外战争屡战屡败后,崇祯也想过和一方讲和,来达成曲线救国的目的,可是他在皇太极跟李自成之间难以抉择,崇祯要是和李自成和解,需要拿出数以亿计的赈济款来安抚百姓,他有这个心,可是国家小金库也没这个实力。

而且南宋历史上有前车之鉴,不敢跟满人合作,先否决了李自成,只能跟后金去商议议和之事了,就要将此事提上日程时,有个有气节的大将以死相逼,他在朝堂上发下重誓:只要崇祯跟皇太极议和,他就撞死在朝堂上!如果崇祯不议和,他会跟满人战斗到最后一秒。

不到走投无路,崇祯又怎么会向满人低头?眼前这个重臣的话,崇祯也不得不听,现在前线正是用人的时候,不可再损失一员虎将。

所以崇祯采用折中的方式,他对外不再提及此事,却命陈新甲秘密进行议和事宜,陈新甲的家仆走漏了风声,群臣纷纷质疑起崇祯的天子的威信,崇祯为了稳定朝堂,放弃了跟皇太极议和的机会。

大明命运走到穷途末路时,崇祯打算南迁来躲避亡国的命数,可是那帮贪生怕死的大臣,怕崇祯一走,李自成会杀掉他们以此泄愤,所以千方百计的 将崇祯困在皇宫。

在亡国的最后几日,崇祯手刃了后宫的嫔妃跟公主们,为了将皇子们送出宫与禁军做最后的搏斗,可惜大势已去,军心哗变,亡国最后一日,来上早朝的大臣都没有,崇祯最终在不甘与落寞中了却了帝王的一生。

看看崇祯皇帝当政时都干了什么 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找到了

崇祯皇帝励精图治的精神值得褒奖,可他在位这十七年频频更换朝中大臣的做法委实让人恨的牙痒痒,当政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内阁首辅。在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就是宰相,如果把明朝比成一个公司,崇祯皇帝是董事长,首辅大学士就是相当于公司总经理。这是一个政权最重要的中枢机关,崇祯在位17年,用了50个宰相,平均每个人的在位时间不足3个月。崇祯专断独行的性格超过了朱元璋和朱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先不说这些人的能力和人品如何,3个月换一个,别说是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公司也受不了,走马灯一样,还没熟悉情况就换了,再来一个又得换一套思路,政策的延续性得不到任何保证,何况大明这艘巨轮本来就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要想转亏为赢谈何容易?
还有刑部尚书换了17个,正好一年一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只加兵部尚书衔的兼职干部还没计算在内。这十四人里,其中有9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
督师、总督,下令处死和被逼自杀的,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11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等。
巡抚,处以死刑的就有11人,未来得及问罪先行自杀者一人。“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
很多明粉说崇祯果断,有骨气,不行就换!干不好就杀!可是对这样天启朝就留下留下的烂摊子,就是朱元璋活过来也不可能马上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大臣有一件事没达到崇祯预期要求,马上就是手起刀落,即使袁崇焕把大清国的皇帝努尔哈赤击毙在前线,也没有让崇祯放他一马,改过自新。还有一个例子说明崇祯自尊心过分强大,崇祯皇帝想和满清议和,派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联络,也是陈新甲不争气,在妓院喝花酒吹牛皮,不慎将这件事说出来,京城谣言满天飞,言官们挤兑崇祯说大明的皇帝还有和异族讲和的先例,言外之意崇祯不配当皇帝,崇祯吓得立即将陈新甲斩首示众,把责任推给下属,这样的领导谁能真心实意的爱戴,直到李自成打到北京,满朝文武上朝时再无一人敢出谋划策。
绝大部分人都会束手而立,多鼓掌,少说话,不做事,这恰恰是崇祯朝的政治生态,最后崇祯说臣下皆是亡国之臣,这或许没错,但他忘了正是他把这些人变成了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亡国前经历了什么?那些一毛不拔的官员结局如何?

崇祯亡国前经历的是绝望,是无力回天的心塞,是孤立无援的感觉。那些一毛不拔的官员最后都被李自成杀死了。

崇祯试图力挽狂澜,但是发现自己所做的都是徒劳崇祯登基之时明朝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会覆灭,他励精图治,每天都在疯狂地工作,但是他的先祖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实在是太大了,这根本就是无法解决的。崇祯仿佛就是一个人在战斗,朝中的大臣都各怀鬼胎,而那些地方的军队也不听从崇祯的号召。到最后他自杀的时候,他说明朝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明朝是亡在那些大臣手上的,可见崇祯有多憋屈了。


王公大臣不愿意捐款当时国库空虚,崇祯希望王公大臣可以捐点钱,以作为朝廷的军饷。崇祯如此低三下四,那些大臣们却不买账,他们才不相信崇祯会没有钱。整个国家都是崇祯的,崇祯怎么可能会没钱?然而事实却是崇祯确实没有钱,不然也不会向这些大臣开口。有一位六十岁的老百姓,知道国家有难,将自己全部的家当都捐了出来,大概是四百两银子。

那些大臣们总比老百姓有钱吧,但是很多人只捐了几十两、几百两。崇祯无奈,只好找到自己的老丈人,老丈人却开始哭穷,最后只捐了一万两。皇后见状便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了五千两出来,让老丈人捐给朝廷,老丈人却私吞了两千两银子,只捐了三千两。

崇祯最后只筹集到了二十万银子,以那些大臣们的财力,如果他们有心帮助国家的话,肯定不止这个数。明朝灭亡之后,这些一毛不拔的官员终于意识到钱乃身外之物,纷纷拿出家产献给李自成,企图买条生路。李自成可不是善茬,不但将钱收了,也将他们的命给收了。

崇祯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真像史书上说的,有猜忌心,急性子,误杀忠臣的亡国之君啊?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这工作,谁干? 最不幸的是,崇祯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知道这点。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一个了不起的人。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一句话: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命。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崇祯皇帝的性格悲剧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


他很自负。


有一次朝臣把他比作汉文帝,本来是奉承的话,崇祯听了很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只是一个上流社会的皇帝,觉得汉文帝和自己比起来什么都不是。还有一次,大臣提到唐太宗,崇祯皇帝说:“我惭愧我没有那种才能;但说到乱闺门,家法败坏,我都没脸跟他比。”前半句绝对不是崇祯谦虚的话。他真的认为像唐宗松祖这样的人比不上他自己。


自负来自于他缺乏自信。


极度自负的崇祯,内心很有自信,所以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对别人的行为很怀疑。他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别人看不起他。一旦发现有人对他有不好的看法,或者在他面前耍小聪明,他就会杀了他。他的第一个蜜月内阁大臣陆鸿勋,在宁远兵变后也没看出他想认罪的态度。而是提出用崇祯的私房钱发工资,激怒了他。之后崇祯得到消息,刘鸿勋在家里说崇祯毕竟只是个“朱崇”。崇祯不能以“冲主”定罪,于是刘鸿勋被强行卷入张庆贞受贿诈骗案,被贬代州,致使刘死于守备。


他很聪明。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自以为是的人。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他在用人上很有想法。虽然他试图通过科举和科技以外的手段招募人才,但他本人缺乏统筹安排机构改革的能力。他只凭一时的兴奋随意发号施令,以种种破例提拔人才,却缺乏考察,盲目信任。另一方面,他很容易被解雇,全凭自己的好恶。在处理党争的问题上,韩匡曾经向崇祯提出了

他非常勤奋


自郑德以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参加内阁和翰林给的“日语讲座”,但在崇祯十七年期间,他坚持参加日语讲座盛宴,骄傲的心使他非常坚强。他想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帝王素养,从而达到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他很勤政,所以认真读这一章和草稿。按照惯例,内阁大臣草案虽然只是一个建议,但却备受推崇。崇祯以前,内阁大臣的选秀很少被否决,但经常被崇祯皇帝否决。后期甚至有大学士为了崇祯皇帝的反驳,提前准备了两份草稿。此外,崇祯年间的朝廷会议也十分频繁。


“以后除了极热极寒,我每天都在文华殿,所有奏折都要和所有辅臣商量,以便妥善处理。”


面对这样一个精力充沛,变幻莫测的君主,作为崇祯的内阁大臣是很难的。


他性情暴躁。


崇祯勤俭节约,严令大臣们跟随节俭,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整个大明只有三个辅臣被杀,崇祯年间的、薛。薛本人并没有犯死罪。当崇祯得知薛出发的金银被装了一车队,他被杀,并下令薛自杀,并没收其家财。


崇祯是个很复杂的人。他从小对太子忠心耿耿,长期的奴性让他变得严厉苛刻任性。另一方面,他童年的孤独和危险处境使他敏感、多疑和过于自信,但他总是下不了决心


他确实有很多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把他的缺点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怕的是,崇祯的这些缺点和他专制皇帝的无上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可怕的效果,这种效果被当时明朝动荡的环境放大,成为一种令人震惊的破坏力。


他的悲剧色彩太浓了。一个年仅三十三岁就去世的瘦弱青年,背上了十七年的明朝残局。斧王被杀后,崇祯得了重病,十多天不能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阁召见陈楚。他第一次在召集朝臣的时候哭不出来。傅帆傅翠一直在崇祯耳边低语,“这一切都是运气,运气。”崇祯皇帝很不高兴,回答说:“这算不上运气。连运气都要靠人力来拯救。”


他从登基之初就意气风发,野心勃勃,瞧不起唐宗宋祖,想和一帮大臣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但他对王佐之却只字不提,以国治国,甚至没有一个能稍微合他心意的人。他在宝座上每天都很快乐,等待他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奏章、礼仪和传唤。他的桌子上堆满了来自前线的不断被击败的战斗报告和来自财政部的空洞的纪念物。不幸的是,最后,他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的命运。在他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我最喜欢的金庸笔下的人物。“别跟我说什么运气不是,我会舍不得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