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设机构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与大臣勾结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22:45:04

明朝设机构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与大臣勾结

明代将太子(俗称「东宫」)视为「国本」,十分重视太子的教育。

除了重视太子教育的内容外,还特别注重教育官员(老师)的选择和除授(拜官授职)。

因为皇帝深深知道,教育太子的官员的人品和学问,直接影响到太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明代太子的教育官员,是指对太子进行道德、文化教育并辅导其学业的官员。

虽然明初设立了太子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詹事府(主要负责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春坊(太子宫所属官署名,分左、右二春坊,统领司经、典膳诸局)等官员以辅导、教育太子,

但为避免太子与大臣勾结篡权,朝廷之后决定将上述机构与太子教育脱钩——太子三公、三少成为荣衔(荣誉称号),詹事、春坊成为翰林官员「迁转之地」(翰林院实官最高仅为四品,而詹事府、春坊实官则为三品,

所以翰林官员要升官,就可以从四品的翰林院官员升为三品的詹事府、春坊官员,但实际并不主事),只有获得朝廷明确指派的官员,才可能充当太子教育的重任。

明张昇行书咏梅诗 故宫博物院藏张昇,明孝宗东宫讲读官,科举成绩优异,为“成化己丑进士第一人”,殿试时“昇对称旨,擢第一”。

这些官员,可能来自詹事府、春坊,也可能来自翰林院等其他机构。

自此以后,太子的教育官员不再以「太子三公、三少」和「詹事府」、「春坊」为标识,而另有专门名称——东宫讲读。

以《明宪宗实录》所载太子讲读官任命为例: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年)二月,皇太子(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出阁进学时,明宪宗皇帝(成化皇帝朱见深)任命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万安等三人「提调各官讲读」,属于东宫讲读的管理者;

另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王献、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黎淳等六人「更番侍班」,即在东宫讲读时陪侍;

明江朝宗行书诗题黄山图册故宫博物院藏江朝宗,明代宗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年)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景泰七年参加修撰《大明一统志》,书成后升翰林院编修。明宪宗时期任侍读学士,东宫讲读官,修撰《英庙实录》,被誉为“良史之才”。

而翰林院学士彭华、侍读学士江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刘健、左谕德桂敏政、翰林院侍读周经、修撰陆釴、张昇、张颐则「更番讲读」,此八人才是真正的东宫讲读官。

明朝廷要求东宫讲读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正直的人品、老成的性格、卓越的学识、不凡的气度、端庄的仪态、俊朗的仪容和清亮的嗓音。

明陆釴行书诗页 故宫博物院藏陆釴在成化年间因成稳持重而被选为太子讲官,为人“冲淡沉默,动必绳矩”,就连所写诗文也被称为“格力高古,尽洗秾艳”。

只要符合了其中的某项标准,或具有综合优势,皇帝和朝臣们才会放心地将太子交给他们去调教。

明朝君臣深知,太子的东宫讲读官事关皇储的教育和国本的安危,对他们的选择,必须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很高的门槛,这样才能为大明帝国培养出合格的储君来。

明朝政治皇帝和内阁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内阁


1380年,朱元璋辞去刺史,废丞相。他负责政府事务,却无能为力。因此,他设立了四个辅助官员来协助政府事务。然而,这一制度是无效的,并于1382年7月被废除。十一月,沿袭宋朝制度,在盖华、五营、文远亭、东阁设立国子监,在文华殿设立国子监,培养王侯。他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朱棣继位后,派解缙、胡光和杨蓉到午门参与维修工作并组阁。只是内阁皇帝的顾问,皇帝唯一的责任就是支持皇位。内阁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德性大师,活在儒教或钦差大臣之中。它们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写成的,叫做“政令为笔”。仁宗皇帝在庙里加了一个名誉学士。玄宗时期,由于杨普、杨士奇、杨蓉等三位年轻人入阁,玄宗批准内阁上书陈述意见,也就是所谓的“选秀”制。明朝初期,内阁没有实权。此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权威逐渐增强。到明朝世宗时,内阁终于超过六部。嘉靖以后,有六朝。此后,内阁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


明朝六部分别在中央和南京设置官、科、礼、工、刑、兵。与前朝相比,明朝最初在各部增设了一名大臣。胡案后,朱元璋取消了宰相一职,从而提高了六部的地位。每个部门只有一个部长和两个部长助理,而以前各个部门的部长都降为博士。各部部长和部长助理的级别也有所提高。其中,吏部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和工部地位低下,而在南京,除了兵部和家事部,其他四部几乎没有实权,是被排除在中央之外的官员的“退休场所”。


朱元璋为吴王时,监察机构开始建立由左御史、右御史组成的御史台。380年,帝国天文台关闭。1982年,它甚至设立了一个有八名监督员的督察院。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共12个督学。每个督学有3至5名督学,称为12名督学。审查人员驻扎在首都。他们带着印章旅行,完成后回到北京付钱给他们。403年,北平路改为北京路。420年,北京路封闭后,又增加了贵州、云南、交趾。1925年,叫斗拱医院。1435年,第一次罢工发生在13号。在正统时期,人们用“走进”这个词。六个部门,六个分部,负责600个部门的侍从、建议、补充、收集和检查。洪武六年,事变中途设十二人七秩。原来分六个分店,每个分店两个人。吴红做了24年的职员。每门课一个人,八个年级。六个政府部门虽然级别低,但权威高。他们有“息讼权”,可以不同意皇帝的意愿。这一制度对改善政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五座寺庙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普寺和路宏寺。大理寺、刑部、都察院是三个法务部,职权和今天的最高法院差不多。大理寺负责人被称为大理寺书记,是九大书记之一。其他四位寺官权力较低。太寺负责祭祀仪式和音乐,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属于兵部。广寺负责寿宴、贡品等。


明朝的主要情报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武宗时期,这里曾经是一个内部工厂。皇家卫队负责调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向天皇汇报,有权逮捕任何人,进行秘密审讯。董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政府官员、名士、学者等政治势力,并有权直接向皇帝报告监督结果。根据监视得到的信息,东昌可以直接逮捕和审讯地位较低的政敌。对于政府高官或具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成员,东昌也可以在获得天皇授权后逮捕和审问反对派成员。该厂创建于贞观中期,以知望为首。1482年后被废弃。之后被武宗暂时恢复。该厂建于武宗时期。其任务是制衡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权利,防止三个组织的勾结扩大化。这是武总的另一种管理风格。那是太监刘瑾。刘瑾被处死后,内厂和西厂都荒废了,只剩下东厂。


其他机构的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朝仁宗以后,三官都给了假职,给齐国的尊贵大臣加了官。太公、太傅、太保只好选姚做太公,留下辅佐太子。自然明朝的爵位都是虚的。他们被称为王子的导师,但实际上,指导王子的机构是詹师傅。詹的办公室有两个工作室,一厅一厅。此外,还有泰医院及其附属的生命药库和惠民医药局。二十四衙门。亲军方势力已经上升到第26。除了皇家卫队,还有南北两个镇和办事处,其他25个卫队。各镇和办事处不再归五军都督府管辖。这位女官员,吴红,已经掌权五年,并被指定为六个局的小组。永乐以后,这个职位转给了宦官,只留下了几个女官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最早是在《大明法》年提出的。明孝宗修改法律,甚至将“杀人不言”的内容写入法律。明律是西方启蒙运动中备受推崇的法律基础。无论是现代的欧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受益匪浅《大明律》。

请问明朝的官吏制度?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措施: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设立特务机构;

影响:
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另--------------------------------------------------------------------
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中书,罢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权力集中于皇帝,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集权于中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设厂卫特务机构,严格控制臣民,解决皇帝与臣民的矛盾;

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用这种方法处理皇帝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达到其控制知识分子的目的;

实行封王削藩政策,解决了皇帝与皇族内部的矛盾;

迁都北京,解决中央与边疆的关系。中国历来周边的威胁主要在北方。因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往中原发达的经济、文化、故经常南下,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因“靖难之役”子孙相残,明成祖迁都北京,有天子镇边之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7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