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为什么会遭人讨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朱元璋在去世之前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在皇位还没坐稳的时候就开始削藩,于是遭到各地藩王的反击。其中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他从北京起兵南下靖难,最终经过四年的时间坐上龙椅。至于朱允炆,不知所终。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即便得来的过程很不光彩,朱棣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得到的皇位,自然希望有当世大儒替他正名。他看中的当世大儒就是方孝孺。
被皇帝赏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可惜这个皇帝来路不正,自己又深受先皇恩典,实在是迈不过去心中这道坎。于是方孝孺坚决不为朱棣办事。朱棣是谁?既然能起兵造反,还摆不平你一个小小文人。他可不是宋朝的皇帝,士大夫当面讽刺都可以。于是朱棣怒了,说你不照办就诛九族。方孝孺也怒了,就是诛十族也不当你的走狗。于是历史上最惨的诛十族出现了。
我一点也不喜欢方孝孺,不是不喜欢他的才华,不喜欢他的忠心,不喜欢他的气节,而是不喜欢他过于刚硬的话语。方孝孺是朱允炆看重的人,他拒绝朱棣的橄榄枝也是应该的,因为朱允炆对他真的很照顾。若是在老主子下落不明的前提下立刻接受新主子赐予的职位,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么?尤其这个新主子还是老主子悲惨命运的缔造者。所以我们要先为方孝孺的骨气点赞。
可是方孝孺不接受的朱棣的橄榄枝,不完成朱棣派给他的任务,为什么要激怒他呢?方孝孺不可能不知道帝王一怒浮尸千里,可他还是在诏书上写下“燕王篡位”四个字。他知道写下这四个字的后果,可他还是这么做了。我认为这就是方孝孺的错。他可以为朱允炆守身如玉,可以为朱允炆牺牲生命,因为朱允炆器重他,因为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可是方孝孺的家人有什么错,为什么要为他的固执买单。
尤其是最后的诛十族,一句听起来很硬气的话,搭上了多少人的性命。方孝孺的朋友同学师长在家中安稳的生活,突然被抓到刑场上砍头,只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就方孝孺的人。若是方孝孺选择自尽,是不是可以保全很多人的性命和家庭。
历史上有很多悲剧人物,最惨的是加入了九族的集体惩罚,涉及面很广。可以说是全家几乎被毁了。然而在明朝漫长的历史中,一人被十族所杀。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叫方孝孺,是明朝历史上死得最惨的。
方晓茹从小就是个神童。明代《方孝孺传》说:“孝敏警,明眸皓齿,饱读天书。乡亲们都在找韩寒子。”他读了几千本书,别人都叫他小韩愈。十五岁跟随父亲和哥哥到北方,师从宋濂。宋濂是谁?那是“开国第一史”,翰林学士,官职郑武平。方孝孺不负宋濂的期望,成为宋濂最得意的学生。甚至很多名人都承认自己不如孝顺。可以说跟随名师,取得这样的文学成就,是大有可为的。
经过很多大学生的推荐,方孝孺来到了朱元璋身边。他写了《灵芝》和《甘露》两首诗,知识渊博,文质彬彬,表达了皇帝的愿望。能干的雅士尊皇帝想把它留给后代,所以对方孝孺很好。十年后,方孝孺被别人推荐到朝廷,朱元璋让他在汉中做了教授,天天教学生。随后,方孝孺在朱允_继承王位,被调任政府。明代方孝孺说:“惠帝即位,称翰林。明年,我将教学士学位,这将有助于国家做大事。皇帝很会读书。每次他有疑问,就找他解释。”世界政治和皇帝关于文学的问题都要通过方孝孺来解决。可想而知,方孝孺在当时如此重要,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肯定会越走越高。
希望总是美好的。就在这时,朱蒂王子造反了,把他的军队派到了南方。两军交战最能体现一个人才能的时候,朝廷同意讨伐,诏书和文章都是方孝孺写的。根据《明史方孝孺传》的记载,小如建议:“闫冰久负盛名,多雨炎热,不战而屈人之兵。”令辽东将领入关攻永平;如果你真的决定让所有的将军都过卢沟,攻占北平,他就有救了。我作为一名士兵蹑手蹑脚地跟在后面,但我得以逃脱。今天适合玩东西,和报纸来来回回一个多月,让它的兵们着迷。对我来说,制定一个计划并组织它并不难。“方晓茹的策略也很完美。他直接进攻王子的领地,让他防守。与此同时,大批军队尾随其后,来回夹击。同时写下千言万语的训词,说只要太子乖乖回去,就既往不咎,并派人偷偷把训词传给太子的士兵,他们一定会乱的。然而这是天意,只是取印的人没有勇气表现出来,所以王子没有“顺从”。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
方孝孺有智慧和勇气,和太子朱允_拼命打皇帝。当时,方孝孺坚持让皇帝留到最后一刻。随后,方孝孺被投入监狱。战前,尧王子的朋友告诉他,如果攻克南京,方孝孺绝不投降,并恳求王子不要杀他,否则天下文人的种子将会灭绝。王子点头表示同意。然而,当丽贝卡想到成为国王时,圣旨找来了读书的种子方孝孺来写。据《明史方孝孺传》说:“要向天下发布圣旨。”小茹把笔扔在地上,哭着骂:“死就是死,不能骂人。”成祖大怒,下令攻城。没想到方晓茹这么忠诚。他宁愿得罪太子,也不愿碰他的笔,因为他从心底里不同意太子做皇帝,那就是篡位。王子大骂朱利安九大家族,方孝孺,但方孝孺还是大声吹嘘道:“你为什么不说九大家族而只说十大家族?[/s2/]“株连没有十家,但太子一生气,所有不可能的事都变成了可能,于是他把朋友的弟子列为一家,和祖先、亲戚并列为十家。
按《明史方孝孺传》“孝与儒为兄弟,孝与道为善,孝与道为先。”孝弟因孝儒被宰,也因写诗而死。其妻郑,次子钟先死,投秦淮河而死。“姚是个忠臣,却落得如此下场。方孝孺的妻子郑和他的两个儿子方忠贤、方忠禹上吊自杀。他们的两个女儿死在了秦淮河。不仅是家人,其他亲友也被抓起来杀了,有的甚至被故意当着方孝儒的面切成碎片。方孝孺闻讯赶来,看到了死在面前的亲人,却依然无动于衷。即使他们都死了,他仍然有骨气和高于一切的尊严。他还写了一首关于毁了自己一生的诗,只有看到哥哥的时候,他才哭了。这是一部听者心酸泪流的历史。朱利安十大家族的行动持续多日,造成873人死亡,许多方姓无辜百姓也深受其害。此外,还有1000多人被驱逐。涵盖范围很广,可以看出太子有多生气,方孝孺从不低头的倔强。大家都死了,最后方孝孺被农历年杀了。朱利安十大家族可以说是空无一人。一个不肯服输的忠臣,连同身边所有的人,被消灭的干干净净。这种方法极其残忍。
方孝孺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东北山麓。
在历史上,文天祥也是一个至死不低头的人,但他当时只牵扯到自己的妻女,其认真程度是方孝孺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方孝儒确实有点死板固执。他为了自己的忠诚和骨气牺牲了所有人。我觉得有点蠢。所谓青山在,不柴烧。然而这种极其坚韧的尊严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虽然程度有点过分,但他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说起方孝孺,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一个词——忠臣,作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为建文帝的失败立下了汗马功劳,没错,作为资深大儒的方孝孺,虽然最后尽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败,方孝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对建文帝是忠心的,因为他后来的举动可以证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能的确平庸,这无疑给问你提供一个假设,忠臣就一定能成就大业吗?大儒就一定能定国安邦吗?德行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吗?
很显然并不能,这本身其实是一个定向思维或者说是思维定势,仿佛忠臣一定能力强,本领大,但建文帝的失败其实并非因为兵不强马不壮,恰巧正是因为诸如方孝孺、黄子澄等儒生误了大事,诸如黄子澄用汉朝七王之乱的鼓励朱允削藩,而其实错估了形式,朱允刚登上皇位不久,应该养精蓄锐,韬光养晦,而且他们也没有一个类似纵横家主父偃的人给他们出谋划策。这些人擅长的是作学问,立德立言。但立功方面后世儒生少有,王阳明除外。儒生用兵擅长多愁伤感,纸上谈兵,甚至试图用道德去感化敌人。其根源在于道德作为第一性的。虽然中国古代社会用道德作为统治的方法,但在军事上道德水平高,并不能击退敌军。其影响之深,不可谓不严重,诸如建文帝在北伐削藩之时下令,不得伤害朱棣一根毫毛,否则斩立决。这个近乎可笑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朱棣成就霸业。
高晓松在讲南明史的时候,痛心疾首,感叹道,如果南明能有一个纵横家,朱家皇帝也不至于迅速瓦解灭亡。归根结底其原因正是因为愚忠思想。方孝孺真的被灭十族吗。忠诚是一种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身修为并没有错,但为了表示忠诚而影响到了他人,是否合适呢?《明史》: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中国通史》傅乐成主编的明清史中这样写道:景清的瓜蔓抄,铁铉的寸磔投沸油中,方孝孺的夷灭十族,死事尤其惨烈。
《明通鉴》:孝孺投笔,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上曰:独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犹欲强之,孝孺乃索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国榷》:孝孺掷笔哭骂不已。上曰:吾能赤人九族。对曰:即死安能加族我乎?通过以上史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方孝孺被灭十族是可信的。只可惜成了自己美名,却丢了十族人的姓名,可悲,可叹。太平用儒生,乱世用纵横,很可惜明代后来的皇帝并没有从建文帝的身上吸取教训,误国之臣此起彼伏,诸如东林党集团的钱谦益等人。我想起另一位大儒王阳明的一句名言:心存大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可惜这个道理黄子澄不懂,方孝孺不懂,建文帝也不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