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唐书说睢阳之战吃了3万百姓,究竟是真是假?司马光说的隐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历史的发展道路上,总少不了战争的影子。而由于战争缺粮所导致的“吃人”事件,在古代更是屡见不鲜,前有楚汉争霸的“人相食”,后有东汉末年的“民相食略尽”,每一个“吃人”事件背后,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在唐朝时,也有这样的事件发生,比如广为人知的“睢阳之战”。《新唐书》中记载:“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安史之乱爆发,主帅张巡带着大家死守睢阳城,但后来援军迟迟不到,城中粮食吃尽,把马全杀掉也吃完了,最后不得已开始吃妇女和老弱,总共被吃的,有三万余人。
插个小片段,著名诗人高适,其家人就在睢阳城中,当时高适还被派去支援睢阳,可还没到地方,睢阳城就失守了。想想都是极为惨烈的一幕。
《新唐书》中的这个记载,有很多人都有些质疑,但质疑的不是“吃人”事件的发生,而是被吃的人数。按照《新唐书》记载,妇女老弱被吃的,总共有3万余人,3万啊!这个数字,到底是真是假呢?
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馀才四百人。”——《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按他老人家的考证,张巡等人,先是吃马匹;马匹吃完了吃雀鼠;雀鼠都吃完了,张巡一看没办法了,把自己的爱妾推了出来,杀掉后给将士吃;然后吃人的一幕就拉开了,杀奴、杀妇人、杀老弱的男子,最后总共活下来的,才四百余人。
司马光为何没有直接套用《新唐书》中的数字呢?其实,估计司马光都觉得《新唐书》里的记载很扯!
首先,《旧唐书》中有记载,说天宝年间的时候,改“宋洲”为“睢阳”,行政单位是“郡”,整个睢阳郡有多少人呢?
“天宝领县十,户一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万七千四十一。”
也就是说,整个睢阳郡有差不多89万人,平均下来,一个县城(含周边),大概是8.9万人。再刨去乡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家只有不到一万人(根据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10%计算);再者,当时睢阳城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再怎么算人口密度,大概睢阳城也就一万三四人口那个样子。
7月被围、10月城破,中间有补充过马、牛、雀、鼠,怎么算,都吃不了三万人。司马光对此,一定是做过考证的。
对于睢阳之战中的张巡,我的评价是果断、坚韧、有才能。张巡一直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一个人物,人们敬佩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挡在城外近一年,人们同时又认为他吃人过于残忍。我认为,张巡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睢阳的身后事富饶的江淮之地,这些地方不仅有数不清的百姓,这里还是后来朝廷积蓄力量讨伐逆贼的资本。张巡深知睢阳的重要性,同样敌方也知道。所以敌人派了十几万人攻打睢阳,所以张巡宁死也要守住睢阳,即使吃人肉也在所不惜。
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完全就是一群土匪,他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如果让他们这群狼通过睢阳进入江淮,那么富饶的江淮会变成地狱。在攻城拔寨过程中,烧杀抢掠最能激起士兵们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将领都会放纵部下,更别说一群狼子野心的胡人了。这也是为什么张巡转战多地,最后在睢阳死守不退的原因。
另外,张巡和他的将士们是没有办法才吃的人肉。我认为我们现代人的敬畏比古代人要少的多,我们现在感觉吃人肉是一件很变态的事情,那么张巡他们一定不会好受。当时大军围城,远无援军、近无粮草。张巡他们在吃完粮食、树皮、树根之后只能把目光投向人肉。
还有就是,我认为?3万人?这个数字是有问题的。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睢阳粮食吃尽的时候大概是八月份左右。而睢阳被攻陷是在十月左右,这期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当时城中的守军大概是不到两千人。我认为张巡他们在粮食没吃完之前是不会吃人的,而两个月是完全没可能吃完3万人。
战争,从来都不是善良仁慈的,人命如草芥不只是书上的一句话。在战争中可以被杀死、被饿死、被打死、被烧死等等,那为什么被人吃而死就不行了呢。如果张巡等人没有吃人,那么睢阳会早几个月失陷,那么到时候死的人会多很多。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睢阳之战,既是安史之乱中最具关键性的战役之一,也是千年来最具争议性的战争之一。
而领导这场战役领导者——张巡,自然也是一直处于历史的漩涡,始终褒贬不一。
不过,褒贬张巡的态度也非常清楚。
大力赞扬张巡的人是站在战局全局的高度上,以及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评判,认为张巡是个英雄人物。
正所谓“闲坐安居高阔谈,说时容易做时难,倘使清谈能退敌,张巡何须死睢阳!”
睢阳之战中,张巡的战功可谓居功至伟,即便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能够以区区不到一万的兵力,跟十几万敌军周旋,并且坚守睢阳十个月。
若再加上在此期间的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张巡事实上和燕军对抗了21个月,也就是快两年。
史书记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可谓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更主要的是睢阳之战的深远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睢阳是江淮重地的门户,而江淮地区又是富饶之地,是李唐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
一旦睢阳失守,没有钱财,李唐王朝的反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燕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不止于此,正是张巡托住了燕军十几万大军,所以给了唐肃宗的反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在这段时间内,长安和洛阳得到恢复。
另一方面,一旦燕军第一时间占领了江淮地区,李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反攻,那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或许,又来一个“五胡乱华”都说不定。因为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胡人,从他们造反后的种种行径来看,也根本不是什么仁义之师,当时燕军中也是胡人居多。
虽然睢阳之战意义深远,张巡的战功居功至伟,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道德污点,即吃了3万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打仗更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不饱穿不暖,拿什么打仗。
但张巡当时的处境特别困难,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形下,在能吃的都已经吃了的情况下,最后张巡不仅把自己的爱妾给吃了,同时还把睢阳城的3万老百姓给吃了。
这一点所凸显出的无道和残忍,是严重背离儒家的价值观念的,正如孟子所说“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事实上,李唐王朝在当时评定张巡的功过中,就已出现严重的分歧。贬张者认为“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张的人则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只不过最后,张巡还是被当做功臣载入李唐王朝的史策。那么今天又该如何评价张巡呢?其实更为复杂,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关于睢阳之战的故事,相关史书中也有详细地记载。睢阳之战的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中期,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占领河北之后,直接向南进发。在叛军首领的示意下,唐朝叛将令狐潮率领4万名士兵进攻雍丘。
真源县县令张巡得知后,立马召集了一千多名士兵率先占领了雍丘。令狐潮率领的大军来袭后,张巡立马率领士兵前去迎敌,并打退了叛军。第二天,叛军在睢阳城周围设置了几百门大炮,想要架起云梯攻破城门。在张巡的指示下,士兵将油浇在野蒿上,并朝着城墙往下投,得以张巡的巧计,叛军再次撤退。
过了两个月,令狐潮再次率领士兵攻击睢阳。此时,唐玄宗逃往四川,并且长安而已沦陷,睢阳士兵得知君主逃亡一事,军心愈发动摇。睢阳城里很有名望的大将劝告张巡率兵投降,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张巡召集全将士召开会议,事先在堂上挂着天子画像。
随后,张巡让几位劝降的士兵站出来,责骂他们没有民族大义,并当场斩首。在场士兵被张巡的气节所震撼,纷纷表示誓死守城。叛军为了拿下睢阳城,一直不断地进行攻打,此时的睢阳城已是一座孤城,日子一久,城中士兵们的箭已经用完。
一天深夜,张巡让士兵扎几千个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色衣服,用绳子掉下城墙。叛军误以为草人是张巡率领士兵来袭,急忙向草人射箭。待张巡部下拉回草人时,白白得到了几十万支箭。
睢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悲壮的战役,它的悲壮不仅表现在守城将士们的奋勇杀敌,还表现在“吃人”一事上。对张巡来说,睢阳之战吃人一事已成为无法抹去的记忆,对历史来说,睢阳之战吃人一事发人醒思。
根据记载,尹子奇在正月、三月、七月率兵包围睢阳,前两次都被张巡用计击退了。尹子奇为了攻下雍丘城,连续不断的攻打张巡军队。时间一长,雍丘城内的士兵没有粮食裹腹。加上,雍丘城内死者数万,7月正值盛夏,很有可能发生疫疾。
在疫病的影响下,张巡部队由原来的6800人减少到1000人。面对叛军源源不断地骚扰,张巡为了保障士兵有足够的体力应对敌人,在没有老鼠、树皮等情况之下,张巡决定让士兵吃人。
张巡身为首领,为了给士兵起到表率作用,她将自己的爱妾杀掉,并让士兵们吃爱妾。士兵为了填充肚子,只能吃人肉。许远为了效仿张巡,随即也杀掉了自己的数名仆役,并让将士们吃下人肉。
张巡部下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之下,以吃人肉坚持了三个多月,为唐朝稳固统治,争取了有力的时间。到了十月中旬,在疾病和饥饿双重压迫之下,睢阳城的士兵们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们只能看着叛军翻墙入侵,根本没有丝毫抵抗力气。坚持数月的睢阳城,最终被叛军拿下。根据记载,睢阳城战前共有四万住户,等到叛军破城而入时,存活的只有四百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6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在古代,武将文官最高的荣誉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