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迁故意贬低刘邦,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6 21:34:23

司马迁故意贬低刘邦,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迁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司马迁为了给李广的孙子求情,结果被汉武帝伤残了身体,所以他对汉朝刘氏并无好感,司马迁写汉朝历史时,就看得出来,他故意贬低刘邦,反而颂扬项羽,项羽作为一个悲情英雄,自然也有值得颂扬的地方,但在司马迁笔下,刘邦被贬低得太多。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刘邦劣迹斑斑,四十多岁老婆也娶不起,整日在乡间白吃白喝,还跟寡妇调情,去参加聚会不给钱,在芒砀山上如丧家之犬,起兵之初更是狼狈不堪,前有彭城之败,后被项羽追杀,逃命时把老婆孩子踢下车,当真是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

司马迁这样写刘邦,很明显有故意抹黑的意味,而抹黑刘邦的目的,在于抬高项羽的身价,其实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刘邦比项羽更强,比如说仁慈方面,项羽放过章邯,算仁义,鸿门宴放过刘邦,也算仁义,在《史记》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刘邦的仁义,但他也是有的。

比如刘邦进入汉中后,就约法三章,对百姓施行仁政,后来他封王回到家乡,就给家乡父老免去了赋税,就连他曾经调戏的那个寡妇,刘邦也并没有始乱终弃,这样的仁义是项羽无法比的,项羽的仁义是装出来给世人看的,刘邦的仁义是实实在在给人带来好处。

项羽在战场上虽然所向无敌,勇冠三军,但这些只能称之为"匹夫之勇",刘邦虽然没有项羽的勇武,但却有超乎常人的勇气,比如项羽怀疑他时,他敢去参加鸿门宴,明知道危机重重,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这跟重庆谈判时主席的勇一样。

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年龄已经很大,不如项羽那么年轻,可刘邦胸口中箭后,仍旧忍受剧痛出来劳军,使得军心不乱,鼓舞士气,这种勇气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煎熬,也需要忍受精神上的酷刑,可刘邦依旧做到了。

争夺天下时,经常需要做到一个"忍"字,这方面韩信是很厉害的,当年受到胯下之辱,这是忍者中的上忍,后来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称号时,刘邦也是气得七窍生烟,可他依旧忍住了,这份屈辱也不比韩信当年低,反观项羽在"忍"字方面,却做得不够好。

齐国造反时,项羽打齐国,杀掉天荣之后,章邯又再闹毛病,项羽又处理章邯,跟着九江王英布叛变,项羽又去料理英布,项羽想打谁就打谁,完全不根据当时天下形势来操作,项羽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刘邦却一步步强大起来。

说得直接点,项羽不能忍,谁得罪了他,他就要立马把对方搞死,说得好听点这叫年少气盛,说得难听点这叫没脑子,忍不得一时之气,最终兵败被擒,也在意料当中,虽然司马迁极力贬刘赞项,可从结果来看,刘邦强于项羽。

都说太史公黑刘邦,有什么切实的证据吗?

司马迁黑刘邦确实是有的,其实像这种所谓的小事是根本没必要写出来的。毕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我整理几件,你不妨看看。

刘邦癖性十足,流氓本色青出于蓝,这是司马迁写给刘邦的。具体的表现就是刘邦作为一个大龄未婚年,总爱到寡妇门前去搞破鞋。他的大儿子刘肥就是刘邦和别人搞外遇生出来的,其实这种绯闻的事情,写在一代开国帝王的身上确实有点不佳。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刘邦那时候的事情,距离司马迁写出来的时候将近百年的历史了,这种事情要说早就该忘记了才对。

司马迁写刘邦的糗事最经典的莫过于他在荥阳大战失败后,逃跑的时候,为了保自己的命,他是三番五次的往地上扔他的女儿。

当时他们是在一辆车上,后面有项羽的追兵。刘邦就是怕被项羽的人追上,所以为了减轻重量,才扔掉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的。要知道虎毒尚不食子,刘邦做了这种事情,确实有点大逆不道。

还有有悖人伦的地方,就是刘邦在称帝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尊贵,刘邦竟然接受自己老父亲太公的跪拜礼。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自古至今,那有作为父亲的给儿子下跪的。小心生儿子没有屁眼。可是,我们这位刘邦大人脸不红,心不跳的就接受了。

你看看这种事,拿出来哪一件不够刘邦出丑的。

在看刘邦写项羽的时候,写李广的时候,写司马相如的时候。明明是他们不好的事情,不对的事情,司马迁因为对他们的偏爱,也是死命的把他们写好,至少结局写的很好。

举一个例子说李广,李广带着一万人去打匈奴,一万多人,全军覆没了。这应该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吧。可是司马迁不给我们谈死人的事情,他给我们谈,李广是如何英勇,如何了得,如何逃跑的。你看李广一个人在几万匈奴人中逃跑了,这是多么牛的事情呀,搁在你身上,你能行吗?

史学家的笔,真的很神奇。只要他想写什么,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能把你是好是坏给勾勒出来。

司马迁在《史记》暗贬刘邦,你认为他是不是最无赖的开国皇帝呢?

司马迁在《史记》暗贬刘邦,个人认为刘邦可以算得上是最无赖的开国皇帝,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刘邦没有那么无赖,只是单纯的追求英雄主义的话,他有极大的概率是无法成为开国皇帝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汉高祖刘邦的记载其实并不太符合人们对于历代帝王光辉正面的想象,相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会让人看到一个并没有太大本领,靠着厚黑以及无赖,最终建立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其中自然有司马迁个人的私愤在里面,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刘邦的确是无赖出身,而且刘邦的很多行为都显得非常无赖,这点并不是靠着司马迁一个人就可以污蔑的,很多史书上都有过相关记载,相比于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刘邦跟朱元璋可以说是唯二的两个没有任何士族门阀背景的皇帝,他们之所以能够称王称霸,靠的完全是时事跟自己的能力。

不过刘邦相对于朱元璋来说在历史上更显得无赖一些,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毕竟朱元璋本身的军事能力就很强,而刘邦不仅军事能力比不了朱元璋,而且刘邦当时面对的敌人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所以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多次汉高祖刘邦被项羽撵着跑的情形,甚至刘邦为了自救不惜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车,也不管自己父亲跟妻子的死活,就算划定好的盟约也不去遵守,这些都不像是一个帝王的所作所为,更像是无赖的做法,不过也正是由于刘邦的这些无赖做派,才能让刘邦保住性命,战胜了被称为?英雄?的项羽,最终称霸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暗贬刘邦,你认为他是不是最无赖的开国皇帝呢?欢迎留言讨论。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呢?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涨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