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乾隆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乾隆皇帝不仅审美观与自己的老爹雍正帝大相径庭,就连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雍正帝为了自己的皇位可是与兄弟上演了一出热闹的“九子夺嫡”,把自己的亲兄弟一个个的都被打压了,可谓是毫不留情。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替那些曾经与他父亲争夺皇帝的叔伯平反呢?
乾隆为什么要为这些叔伯平反呢?
雍正这种对手足打压的行为,在乾隆看来,太过于残忍,乾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乾隆从小就被隔辈定为皇帝,相对于雍正那种通过九子夺嫡而上位的方式来说,乾隆的皇位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十分不理解自己的父亲,相反,乾隆很喜欢他祖父康熙的行事作风,能够通过宽松仁慈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就不通过紧密严厉的方式来解决。
乾隆登基之后,社会已经很平稳了,所以乾隆有时间去塑造一下爱新觉罗家族留给后世之人的印像,为这些叔伯平反就是其中之一。
乾隆帝不想担上一个像他爹那样刻薄寡恩的名声,所以立马现将自己这些叔叔伯伯都给平反了,还活着的比如康熙帝的第十子等都给放了出来,好生抚慰;死了的就都给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加以追封。
乾隆可以说是清朝中当皇帝当的最顺利的一个了,他没有经历过夺嫡之争中的险恶,自然也体会不到自己的父亲雍正帝到底有多恨这些和他抢皇位的人。所以他觉得都到了这种地步了,放这些叔伯一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为了乾隆帝自己,虽然乾隆继位十分顺利,但起初乾隆并没有能完全的把控朝政,四位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和张廷玉牢牢把控着朝堂。乾隆帝觉得自己手中权利不够稳定,便想要拉拢一部分势力。而自己这些叔伯的后代正是乾隆拉拢的对象,所以乾隆帝为他们平反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乾隆的大伯胤禔。
胤禔作为康熙的长子,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爱新觉罗·胤禔,原名爱新觉罗允禔,是康熙皇帝的第五个儿子,雍正帝的哥哥,但因为康熙前四子皆早夭,因而胤禔为皇长子。他的生母是那拉氏惠妃,是当时的四妃之首,很受康熙帝的宠爱。
胤禔因为母亲受宠,再加上自己皇长子的身份,所以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但康熙帝选择了立孝诚仁皇后的儿子允礽为太子,这让胤禔很是不满,觉得按照立长的原则,他才应该是太子,所以一直针对太子允礽。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之地,太子允礽、长子胤禔以及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均陪同圣驾出巡。
在此过程中,胤禔一直向康熙帝打小报告,说太子残暴不仁,随意殴打士兵,欺凌平民,还放纵手下敲诈勒索。这些罪状有些是实锤,有些根本就是胤禔胡编乱造的。
但康熙帝却全部都信了,因而大怒,认为允礽“欲分朕权柄,以恣其行事也。”
所以废除了允礽太子之位。
扳倒太子的时候,胤禔十分高兴,认为自己扳倒了心腹大患,甚至想要斩草除根,劝康熙帝杀掉允礽,以正法纪。
这可就犯了康熙帝的忌讳,皇帝杀儿子,不管怎么说都是落人口实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康熙自然不希望留下一个杀子的名声,在清朝时期,皇帝很少向自己的儿子和手足兄弟痛下杀手,即使是雍正如此薄情寡义,也没有杀掉任何一个兄弟,这也算是清朝的一个传统。
康熙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团结友爱、兄友弟恭,
胤禔的这种做法可以说不止是触碰了康熙的底线,也触碰了爱新觉罗的底线。
胤禔的表现让康熙帝十分不满意,指责他:“不谙君臣之义,不念父子之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后来胤禔又被人告发与巫师联合,用魇术废太子,更让康熙帝十分恼怒,当面斥责胤禔为乱臣贼子,下旨将其幽禁,剥夺其爵位。
而且下令严加看守,如果谁敢疏忽,就灭其九族。
至此 ,胤禔的夺嫡之路彻底失败,正值壮年的他足足被幽禁了二十六年,才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胤禔没有直接与雍正争权,乾隆为何没有为其翻案?
比较有意思的是,老大胤禔并没有跟雍正过过深的敌对关系,雍正原本属于太子党,等到太子倒了之后,雍正才崛起,太子倒了的时候,老大也就倒了。
跟雍正有过竞争关系的,主要是八爷党的八、九、十、十四这几个阿哥,还有一个老三。
其中,老八允禩是雍正夺嫡之战中的最大的对手,但最后允禩还是没争过雍正,被雍正囚禁于宗人府,甚至被改名为“阿其那”,据说就是狗的意思。
要是论雍正帝最记恨的兄弟,首当其冲的就是允禩,但推举他上位的胤禔自然也不会好过。雍正当政十二年后,胤禔被囚禁致死。
乾隆即位的第二年,将老三,老十,老十四都平反了,等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老八、老九也获得了平反。
闹到最后,只有老大没有被平反。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对胤禔的处罚决定是康熙帝做出来的,不等同于其他皇子受到打压的决定是雍正做出来,乾隆跟康熙有着深厚的情谊,跟雍正则是陌路父子。
乾隆的人生当中,处处与雍正唱反调,雍正所重用的大臣,后来下场都很凄惨,雍正临终遗嘱说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后来活活把张廷玉搞死,其他人更别说了。
然而乾隆却把康熙当作人生的标杆,康熙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尊重,甚至在登基之初的时候就说,我爷爷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跟我的爷爷比,我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就禅让皇位。
正因为如此,对于康熙对老大胤禔做出的处罚,乾隆必然不敢违背,而其他皇子都是雍正所打压,所以,可以平凡。
另一方面,我认为乾隆迟迟不肯为胤禔平反是因为乾隆认为胤禔扳倒太子的行为,是以庶夺嫡的行为,这是乾隆所不能容忍的行为。
尽管乾隆并非嫡出,但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思想在乾隆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在他看来,如果庶子想要扳倒嫡子,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那都是不能原谅的。
乾隆一直想让自己的嫡子继承皇位,在乾隆与富察氏的第一个儿子永链出生的时候,乾隆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就立其为储君,结果永链不幸早逝,成为乾隆一生的遗憾。
对嫡子是如此的看重,然而对皇长子永璜则又是一番待遇,富察皇后去世的时候,因为乾隆看他和皇三子永璋表现不够伤感,宣布二人永远没有立储的资格。
胤禔当初与太子针锋相对,最终扳倒太子,对于乾隆来说,这就是夺嫡,不可原谅!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看这兄弟手足相残的情景,夺嫡之路上的斑斑血迹,便知道此言不虚啊!
鄙人猜测,乾隆帝之所以自己的八叔表现出,不同于自己父亲的仁慈,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大概的原因在于;
1,老虎拔牙,尚有价值
首先,我们都知道,乾隆帝的八叔,一直是雍正的重要政敌,尽管他最终被雍正帝,?弄麻?搞定,但是这个当年?八贤王?的名头,却是依旧有着相当的政治能量,所以,乾隆帝对,死了很久的胤禩,就有再次有了利用的价值。于是,乾隆给自己的八叔翻案,就是要把这个?阿其那?变成为自己的政治宣传工具。
毕竟,这个被拔了牙的死老虎,对乾隆的皇位存在威胁很小,所以,干嘛不把最后一点 ?死老虎? 的价值,再开发一下,毕竟这样成本很低,风险也相对很小。要知道,乾隆一代雄主,还有一点帝王权术啊
2,形成反比,显得不同
其次,我们都知道,雍正对于群臣是出名的刻薄寡恩,帝王之术的运用是极为老道的,所以,贪腐官员和政敌们对于雍正帝,是敢怒不敢言的,而各级官员和政敌,经过了雍正十三年左右的如履薄冰后, 迎来了乾隆时代。而这时因为雍正为代表的一批人努力,清朝的吏治是清明。政敌是消停的。
所以,可以说乾隆帝直接接手了一手好牌,于是他们爷俩,就可以向清帝国官民表现出,一个白脸,一个黑脸的样子,目的就是让乾隆这个新君,能够对大臣们有恩,从而让大臣们感到乾隆比雍正更仁慈,更厚道。这个严酷老皇帝的儿子,在大概率上,和死了的雍正帝不一样。要知道,连当年自己父亲,你死我活的政敌,都能被乾隆平反。看样子,没准是个翻版的朱见深啊!或者个翻版的朱瞻基啊!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西历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承皇位,康熙晚年大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算是基本上告一段落。
当然九子夺嫡的后续斗争并没有雍正帝的登基而结束。甚至于康熙帝的其他儿子们,雍正帝的兄弟们,还在幻想用别的方式来架空雍正帝的权限,甚至颠覆雍正帝的朝廷,而雍正帝也在不断和他的这些兄弟们进行争斗,这一切,直到乾隆初年方尘埃落定因为在乾隆初年,依旧有人主张由康熙朝太子胤礽的儿子来继承大清的皇位,这一主张以及支持这一主张背后的势力被乾隆帝粉碎后,九子夺嫡才算真正的告一段落。
在雍正帝登基之前,康熙帝还在世的时候,康熙帝的皇长子胤禔和太子胤礽相继在夺嫡斗争中失败,最终遭到废黜和软禁,只是奇怪的是,雍正在位期间,对于胤礽一家较为照顾,而对于胤禔却毫无照顾可言,这其中原因何在?
胤禔的尴尬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着这样的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沙皇俄国、日本德川幕府和朝鲜李朝派遣使臣前往北京朝拜康熙皇帝。而使臣们出于礼节需要,还为清朝的太子准备了礼物。抵达北京的三国使臣认为,康熙帝的长子应该就是清朝的太子,因此将礼物送给了胤禔。负责接待三国使臣的官员告诉这三国使臣:在大清,皇长子和皇太子不是一个人,你们的礼物既然是准备给皇太子的,怎么送给了皇长子?这让日本和朝鲜的使者听说以后很尴尬,而沙俄的使者直接表示:把礼物追回来。而这让胤禔感到十分羞辱和尴尬。
当然这个桥段是虚构的,但是历史上,身为皇长子的胤禔却不能成为太子,这一点确实成为了胤禔心中最大的痛苦。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是最高危的职业。从汉朝以来,大多数朝代的太子,其实都很难顺利登上皇位。因为一旦被册立为太子,就意味着要受到其他皇子的攻击,因此,胤礽成为太子以后,包括胤禔在内的皇子,都组团开始攻击胤礽,最终导致胤礽两次被废、两次被立。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按照汉族传统,皇帝在位期间通常采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来册立太子,做为王朝未来的接班人。那么康熙的大儿子要想登上太子之位则必须先满足一个条件:康熙帝没有嫡子。那么事实上康熙到底有没有嫡子呢?
传统的嫡长继承制嫡长继承制是历代王朝的通用准则,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妾室所生的儿子称为庶子。嫡子在帝位继承权上享有无可辩驳的优先权,只有在皇帝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可能立长子为太子,这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由来。那么康熙帝有没有嫡子呢?当然有,那就是皇次子胤礽,他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
胤礽做为康熙的嫡子,自然享有着无可辩驳的帝位继承权。虽然胤禔才康熙的长子,但依然无法跟胤礽的超然地位相抗衡,因此而不能登上太子之位。
清朝特殊的继承制度可能有的朋友会提出疑问,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古代政权,并不按照汉族的嫡长继承制传承帝位,为什么做为长子的胤禔就不能做太子呢?确实,清朝的继承制度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根本就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帝位继承制度。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是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的,这是遵循少数民族部落推举的结果;顺治的帝位是在多尔衮称帝无望的情况下采取的折中方案下产生的;至于康熙,既非嫡子,也非长子,而是皇三子,却在孝庄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继承大统。
如果按照清朝特殊的继承制度来说,做为长子的胤禔确实有可能成为太子。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太子之位虚悬,可康熙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册立为太子,这就断了大阿哥胤禔的进阶之路。因此,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胤禔为了能搞垮太子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竟然采用最为恶毒的魇镇之法来诅咒太子,康熙发现胤禔的不法行径后对他深恶痛绝,将他削爵囚圈,至死也没有原谅他。
胤禔做为皇长子,康熙帝对他是比较喜爱的,曾三次带他出征、巡视,征剿噶尔丹时让他参赞军机,还与内大臣索额图统领御营前锋营。胤禔的生母惠妃纳喇氏是惠宜德荣四妃之首,地位比四阿哥胤禛的生母还要高。如果胤禔不是过于心急,先采用邪术魇镇太子,又在太子落难时企图杀掉自己的弟弟,而是规规矩矩,任劳任怨的替朝廷当差办事,在胤礽被废之后还是有机会登上太子之位的。可惜他急功近利,恰恰应证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最后都走了弯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历史上要考个状元容易吗难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