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1566年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词汇,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明朝1566年,为什么许多人关注的明朝都是1566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与其说是明朝的1566,倒不如说是世界的1566,这个时期的世界,正在酝酿一次大规模的变革,标志性的时间非常多,因此1566这个年份不仅是明朝重要的一年,同样也是世界重要的一年。
在西班牙,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向传统封建权利叫板,爆发了尼德兰革命,作为闹事者的奥伦治家族以及其他贵族,本身拥有着欧洲地区最大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区,而被投诉的西班牙王室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拥有者新大陆上广袤的土地和资源。
这些土地和资源,一方面巩固了封建权利的统治,另一当面在得到这些资源土地的过程中,出现了军费透支等矛盾点,而尼德兰作为最富庶的地方之一,自然成了这个矛盾的爆发点,无端的增税引起贵族的不满,而皇室却需要这些钱来增加军队开支。
尼德兰的北部地区是新教徒的势力,在王权和贵族的矛盾下不断抗争,这个地区就是今天的荷兰,而1566年的革命,最终引发了荷兰独立战争,又一海上强国应运而生。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一位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的女王,这导致过去和西班牙异常亲近的英国,瞬间成为了一个不稳定因素,事实证明这个不稳定因素确实给西班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英国的海盗船不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出现,对西班牙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造成严重的打击。
而荷兰、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法国,根本不可能不受到波及,宗教之间的战争已经展开,天主教和新教徒的背后都有各个国家的影子,西班牙则孤独的选择了传统的天主教,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各国势力重新洗牌,一个令人忌惮的国家“法国”悄悄崛起。
同样是1566年这一年,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大帝结束了他人生最后的统治,他的存在是奥斯曼帝国顶峰的写照,他的去世同样也意味着奥斯曼帝国走下了神坛,西班牙人在各地引发的通货膨胀折磨着这个国家,大量贵族破产,直接导致奥斯曼的国力严重下降,奥斯曼力量的下降将向东辐射到中亚地区,困苦中扩张的需要威胁着波斯,而波斯人开始更加注重东方的影响力。
而此时的明朝1566年,这是嘉靖皇帝的最后一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竞争,表面上对封闭的明朝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实则明朝关键性的决策却在这一年悄悄改变,统治者也不得不考虑利用全球化的趋势巩固自身的统治,然而在嘉靖在位期间,明朝的保守势力强大,拒绝做出改变,嘉靖皇帝驾崩则成为一个契机,新即位的隆庆皇帝任用张居正,便有了著名的“隆庆开海”,明朝民间的商业力量,第一次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出海外。
所以1566年是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明朝同样出现了决策上的转机,自然会受到重视。
追剧成为打发时间的很好方式,但是最近热映的一些都市剧,着实看点不多,因此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历史剧,毕竟历史剧与都市剧相比,更有营业。
谈到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则不可逾越,《大明王朝1566》一度被网友评为“第一历史剧”、“第一权谋剧”,很多人看了3遍不只。
《大明王朝1566》究竟有哪些看点?作为2007年上映的老剧,竟然配得上网友的如此高分评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
1.剧中不分主角,每个人物角色都刻画的细致入微。
很多人说《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精彩,之所以能够媲美任何历史剧,主要原因在于编剧刘和平、导演张黎对于人物刻画的角度与大多数剧集不同,《大明王朝1566》中的没有说哪个人物是主角,剧中每个人物角色,都被演员演绎的与当时明朝社会环境很好的匹配。
例如剧中的浙江商人沈一石,通过依靠为皇宫织布、制作丝绸,与浙江官场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改稻为桑”的政策到达浙江时,沈一石就知道是一个死局,已经意识到自己下场,精明绝顶的沈一石即便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死局,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在大明朝声音微弱,最终一把大火将自己带走。
2.剧情遵循客观事实,真正从“人物”角度去设置剧情。
历史剧的最大魅力就是要遵循历史事实,然后稍加演绎。现在无论是都市剧、还是古装剧,如果剧情夸张,肯定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下去,就像所谓的抗日神剧,一定不会有好口碑,因为其没有遵循客观历史。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有人看3遍还不烦,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剧情的设计遵循当时的客观事实,没有美化谁,也没有黑化谁。
例如剧中的以严嵩、严世蕃等为代表的严党把持朝政20年,利用在浙江“改稻为桑”的政策吞并百姓土地,这干的是名副其实的坏事,通常被称为“反派”。
以嘉靖皇帝的儿子裕王(储君)、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人物为代表的太子党,在浙江出现饥荒时,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救百姓,而是希望江苏巡抚不要借粮食给浙江的胡宗宪,以此把浙江搞乱,以此来打击严党,因此剧情并没有刻意美化哪一个群体,而是当时站在各政治集团的角度来演绎,因此也更客观。
3.海瑞人物形象刻画出色,让我们懂得人不仅要脾气大,背后要有实力支撑。
在剧中海瑞审案以及与上司赵贞吉,与皇帝的对话可谓精彩绝伦,当时严党下属官员想尽一切办法为难海瑞,都被海瑞怼的哑口无言,足以展现海瑞的才华。
最精彩的是海瑞上书批评嘉靖皇帝一心炼丹修道,不问政事,皇帝蒙面到监狱与海瑞辩论,可谓精彩至极,即便是在现实中,在职场中,你能够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绝对要靠超绝的才华与实力。
4.剧中人物服饰、用具、场景布置用心,细节处就有很多看点。
《大明王朝1566》剧中的的明朝官服给人感觉很漂亮,这也符合当时明朝官服的情况,都说明朝的官服最好看,不无道理,此外剧中的桌椅、用具、房间布置都用了不少心思。
其中有一段太监给皇帝刷马桶的画面给人印象深刻,太监刷马桶、倒皇帝的粪便都清晰可见,就这么一个小细节,足以看出当时剧组的用心。
1、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逝世。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廿六年进土,才华横溢,相貌堂堂,重要的是玩政治很有一套。明朝中期,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约赋税和劳逸结合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居正改革起了明显效果,财政收入达到700万两,国库存粮够支10年。明王朝重新涣发生机。
因张居正深得穆宗信任,临终时把皇太孑朱翊钧托付给了张居正,高拱,高仪。张居正深得太后喜爱,把教育太子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张居正。一直以来,皇太孑非常惧怕张居正的严历,朝政也落在了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手上。神宗在位十五年,由最初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孑长成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早已不愿意像傀儡一样在别人的制约下走过程,他想当一个真正的君王。从万历十年到十五年,神宗彻底清算了张居正,所有改革被废除,刚有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滑向黑暗。他们君臣之间的恩愿情仇就此了结。
2、张居正死了,神宗亲政,各种势力失去张居正制约而抬头,明朝最大的危害党争出现,陆续出现了浙党,昆党,东林党等多个派别。神宗有一长子朱常洛,他与一宫女所生,乱性所为,不受神宗喜爱,有一个大臣户科给中事姜应麟上书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不答应,你想,谁会把江山送给自已不喜欢的儿子?“国本之争”由此开始,无休止的争吵,让神宗厌倦了朝政,再加上自身有腿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万历开始二十年不上朝。
3、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逝世。戚继光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北方的鞑靼还不时入侵,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张居正把戚继光调到北方区镇守蓟州,戚继光到任后,修筑北方长城,严明军纪,改良火器,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是北方防线牢不可破。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贬,于万历十五年抑郁而终。
4、也是在这一年,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吞并建州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还有五年时间。而大明王朝毫无注意,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万历十五年,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王朝一步步滑向深渊。
扩展资料: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前,在他的主持下朝廷照常运转。小皇帝从小在张先生的严教下成长,自然也是规规矩矩勤勤勉勉。再往前看,嘉靖一朝皇帝也是疯疯癫癫,一心修道炼丹,但是从小经过大礼仪事件的嘉靖皇帝一直有着对人性对官场对朝廷非同寻常的认识。在位四十多年虽说不见得是位明君,可御下之术用人之权真是炉火纯青,整个朝廷也能维持着平衡稳定。
但是实际上到了嘉靖末年,明朝这套政治制度内核上的弊端已经不经意地凸显出来了。皇帝只顾用人,要通过维护自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来实现中国古典政治语境中,天子半人半神的裁判权和话语权,总得搞的神神秘秘不可琢磨。殊不知皇帝终究还是人,经过近四十年的揣摩熟悉,下面的一众大臣表面上当然还是顶礼膜拜,但是到了具体的事情上,皇帝本身也被臣子琢磨透了。
这样一来,一个严嵩下台了,就会有第二个再上来。文官官僚内生成了一个利益阶层,在运行国家机器的同时也派生出自成体系的组织和架构方式。皇帝对于这一阶层的影响和掌控,到了嘉靖末年随着皇帝的力不从心已慢慢有失效的迹象。皇帝用大臣如落定棋子,大臣“用”皇帝如排头猎枪。《大明王朝1566》中,张居正建议裕王说,依臣看,倒不如让浙江彻底乱起来!也恰恰体现着这种失控。可是,四十余年来,大臣换了一茬又一茬,皇帝却只有一个人,个中压力和疲倦,自然异乎寻常。
一切的变化实际上发端于张居正之死。张居正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掌控大明十年,缔造了明朝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死后却被自己一手培养的万历皇帝反攻倒算差点鞭尸。不知道万历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开始亲政,起初几年,皇帝还算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亲自主持祭天祈雨,步行回宫。
但当他似乎要大权独揽之时,却发现朱家大明的政治局面远没有那么简单,单就是立储一事,不但遇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连生母太后也出面力压。万历皇帝扛了五年,到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皇子朱常洵,这个拉锯的局面彻底被点爆,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事件就此开始。
这一系列事件的本质实际上是皇帝理论上个人的“无限”权力和文官作为经理人进行行政和解释所必须从皇权割让而获得的权力之争,嘉靖年间皇帝的“精明”和大臣的妥协使得矛盾两方一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自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以来,历代皇帝都小心地维持这个平衡,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张居正虽位极人臣,但是他心里了如明镜,他手上的权力,仍旧是来自皇恩浩荡,不过是皇帝年幼,自己代为执政罢了。令人想不到的是,万历亲政后,神宗皇帝面对同样繁乱的局面,居然采取了这种自暴自弃的、“赌气式”的不上朝的方式来进行冷处理。这一赌气,就是二十多年。
这说明,到了万历十五年,皇帝已经对这种无休止的、耗费精力的权力平衡束手无策甚至感到厌倦了。
这也说明,大明朝政治体制内核的这种矛盾,在皇帝放弃的前提下,机制上已经彻底失去了调节能力,不但凸显化了,而且溃烂了。
参考资料: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作)_百度百科
嘉靖一朝,发生的事还真挺多,因为嘉靖在位时间也很长,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这里只能挑几件重要的事来说了。
1、大礼议事件: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三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有200多位文武官员受到不同惩罚,其中杖死17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2、?宫变?:1541年(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和王宁嫔等人发动?宫变?,一天夜里,她们找到嘉靖帝的宿处,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按住他,用绳索勒住他的脖子,不料慌乱之中,把绳索打成了死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勒不死嘉靖帝,其中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就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想以此得以宽侑。皇后立即带人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帝。可怜以杨金英为首的这些宫女,包括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处以极刑。
3、筑城: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4、改革: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但中期以后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竟长期不视朝政,由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执掌大权,政治腐败,不仅?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深刻危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驾崩,时年60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5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