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武帝创立了一代盛世,可他的盛世基础,全是靠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打下的。当时刘邦建立汉朝时,国家政权并不稳定,后来吕后掌权,采取“无为而治”恢复了部分经济。可吕后去世,诸吕之乱又让国家受损。
直到汉文帝即位,才开始省吃俭用,不仅降低自己的饮食标准,还下令以后自己的陵墓,不许使用任何金银铜锡来装饰。到了汉景帝时期,也传承了文帝时期的节俭风气,就连各诸侯国,都开始效仿节俭作风。
到汉景帝后期,汉朝的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经济已经达到盛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所以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为接下来汉武帝建立盛世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接手的汉朝,已经是很富裕的状态,所以他放弃了休养生息,打算继续收服边境部落。
可是打仗是很耗资金的事情,汉武帝北伐之时,盛世汉朝面临财政危机。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得知,汉武帝北伐之时,每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可以送到前线,而整个战争牵扯的人数多达50万人,包括后勤什么的,可想而知,真正需要的粮食达到多少。
不光是粮食,每次战争过后,牺牲的战马、士兵也不计其数,如此大数量的消耗,对国家实在不利,百姓为了在背后支持汉武帝,都不得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既然这样,汉武帝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是如何维护与匈奴的关系的。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与匈奴一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刘邦提倡以和亲止战,而从那时起,汉朝就陆续有公主前往匈奴和亲,汉高祖时期一位、汉惠帝时期一位、汉文帝时期四位、汉景帝三位,就连汉武帝时期,都还有一位公主嫁给冒顿单于。
前前后后十位公主去和亲,按理来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已经缓和,完全没必要针锋相对。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毕竟用一场婚姻,就能防止更多士兵伤亡,况且公主和亲,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历史上有不少公主和亲,结果都与丈夫十分恩爱。
那为何汉武帝不接着采取和亲政策,继续维护边境和平呢?这一切还和匈奴的所作所为有关,这么多年来,虽然双方仍保留着和亲的政策,可战争却没有停止过。
公元前199年,匈奴数次侵略北方边境;前192年,匈奴冒顿单于修书,提出无理要求,想要迎娶吕后,当时的吕雉已经是皇太后了,这一请求实属荒唐;前181年,匈奴入侵狄道,掠夺两千余人。后来匈奴更是接连入侵上郡、燕国、雁门等地,可以说匈奴一方,完全没将“和亲止战”放在心上。
战争所需要的粮草、装备、兵力,对于汉朝来说,都需要经过精心准备,而这些匈奴都不需要,他们只知道,只要单于一声令下,这些东西都可以从中原抢来。所以汉武帝讨伐匈奴,只是决定不再受对方侮辱,要掌控主导权而已,这也是即使财政面临危机,百姓仍然愿意支持他的原因。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绝对的和平是几乎不可能的,不管是资源、财富还是统治者的野心,都不允许他们休战。所以汉武帝才会一心想要北伐,因为即使这时候消耗了国力,但只要战事结束,就可以通过休养生息,使经济复苏。
可如果坐以待毙,令匈奴继续强大,将来更不利的将是汉朝。到了那时候,就算汉朝拥有再多的财力,最终都会被匈奴洗劫一空,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汉武帝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伟大的。正因如此,汉武帝才会被后世称赞,名留青史。
汉武帝决心讨伐匈奴后,陆续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将才,更是多次派兵去和匈奴作战,其中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尤为著名。
匈奴能够侵扰边境多年,实力也不容小觑。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李广等人迎击匈奴,没想到却中了单于的计策,导致30万大军无功而返。这次战役之后,汉武帝便开始重用卫青,也是从这时开始,汉军屡次大捷。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3万轻骑迎战,结果收服河套地区;前124年,卫青率军击退匈奴,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率800轻骑,突击匈奴营地,取得大捷;前121年,霍去病接连与匈奴大战,皆取得全胜,后来汉朝在河西设立四郡,从此打开西域道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讨伐匈奴,最后将匈奴单于赶到漠北去了。漠北之战直接决定了,多年来汉军与匈奴对战的结果,从此匈奴北徙漠北并西迁。在汉武帝的英明领导下,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多年奋战下,终于使汉朝更加统一,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盛世。
要不是汉武帝的深谋远虑,以及慧眼识英,匈奴一时间恐怕无法歼灭,甚至可能此消彼长。要不是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领兵将才,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也难以实现。只不过汉武帝晚年时期的行为,确实为他减了很多分,不过总的来说,汉武帝确实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难得的盛世明君。
首先,我们要从大环境说起。
武帝之前,“文景之治”,低税赋,养生息民,使得国库殷实。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武帝觉得时机成熟,于前133年对匈奴宣战。
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国库消耗得很快。在这个背景下,武帝发起了财政改革:
1、盐铁酒,尽归官营;
2、增设算缗,征收商税;
3、改革币制,禁止私铸;
4、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现在我们一样一样来评说:
一、汉武初期,延续文景,采用养生息民政策
很好!对百姓有益,对国家财政有益,对社会安定也有益。
二、盐铁酒归官府
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
2.对长久的经济发展不利。司马迁对此也持否认观点。在武帝死后,盐铁会议召开,剧烈讨论是否“盐铁归民”。这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会议,会议纪要编撰为《盐铁论》。
3、事实上,当时这项政策执行后,很多盐铁私商摇身变成了政府官员,增加了当时官僚队伍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僚队伍的素质。这种做法也促使了商官合流,又势必加剧腐败和政治黑暗。
三、增设算缗,征收商税
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
2、由于严重增加了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打击了他们积极性。对经济发展不利。司马迁也对此也持否认观点。
四、改革币制,禁止私铸
防止经济混乱,有益。
五、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这个有必要描述一下。
均输法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法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以谋取利益的政策。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均输平准,是不错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增加财政,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货高价卖出,谋取暴利),还造福百姓。
弊端是,均输平准也打击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小结一下:武帝财政改革,使社会经济发展路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无为而治”的自由发展变为政府垄断干预。加强了国家经济一统,有利于财政收入与政治统治,但对民间私营工商业是严重的扼杀。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后代王朝诸多采用这种经济模式。这也是资本主义很难在中国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上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在西汉的早期,统治者们都是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这一制度的实施,让西汉逐渐繁荣起来,百姓也得到了很好的休养。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频繁地发生战争,尤其是跟匈奴之间经常打仗。我们知道打仗是最需要钱财的,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消耗过大国库空虚。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汉武帝可谓想尽了办法,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敛取财富以充盈国库。
其一,大力改革货币制度。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总共实施了先后6次的货币改革,建元五年,汉武帝决定废除三铢钱,实行半两钱,为了防止他们伪造钱币,这次专门在钱币上铸有外郭。这次改革至关重要,因为是在与匈奴对战之前实施的,其目的很简单,因为汉武帝喜欢穷兵黩武,以此来解决军费问题。可是钱币的改革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直到第六次的时候,确立了五铢钱制,才算是终结了混乱的制币局面。
其二,算缗和告缗。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遏制商人的非法集财等措施,主要是通过征税的方式进行。当时穷苦老百姓基本收入不多,但是大多数经商者却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为了阻止商贾们的肆意敛财,汉武帝就开始加重商人的赋税,增加其纳税的比率。以此来提高国库的收入,同时又打击了地主豪强,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盐铁专卖。其实在早期的时候,西汉朝廷并没有掌控盐铁这一块,基本上是由一些民间的商人所垄断,经常价格被哄抬,这就导致很多商人赚取了巨额的钱财,百姓却受到了极大的剥削。这对西汉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有着极大潜在的威胁。因此,汉武帝决定专门设立盐铁机构,从朝廷派出专人去办理此事,负责生产、销售、监督等整个过程。由于盐铁的经营权归于西汉朝廷,因此这一块的财政收入极大的充盈了国库。同时禁止私人贩卖盐铁,一旦抓住便会以重罪论处。
可以说,汉武帝这3个手段堪称绝妙,算得上是前所未有。不仅解决了因战争带来的军费短缺问题。同时还缓解了社会危机,维持了王朝统治的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贾豪强,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促进了西汉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促进了西汉的开疆辟土,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毫不夸张地说,汉武帝这三招,不仅对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成效,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乾隆拥有大智慧,在位多年始终纵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