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不能赢,甚至会陷入被动。陈友谅错就错在选择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对自己的水军盲目自信,实际上,在当时朱元璋的实力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溯长江而下直取金陵才是取胜之道。元朝末年的两股最强农民军力量非朱元璋和陈友谅莫属,特别是陈友谅,自杀害徐寿辉之后,便称霸长江中下游,据有江西大部、湖北湖南安徽局部,手握近百万大军,并自称皇帝建立汉国。当时在整个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他是元末众枭雄中第一个称帝的,朱元璋要想平定天下,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陈友谅成了他心头之患,最大的绊脚石。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身死,朱元璋曾感慨地说到:“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可见陈友谅在当时已然成了他统一天下成就霸业最大的威胁。陈友谅自称帝后,也把朱元璋当成了他最大的对手,在当时,形势对他是很有利的,陈友谅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军,且装备精良,基本都是大船巨舰,当时,他已经尽占江西、湖广之地,兵强马壮,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而在江南,对他能构成威胁的,也不过是吴王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和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张士诚与朱元璋素来不合,且因为地盘相邻,故两人经常一言不合就开战,陈友谅只要能争取张士诚,集中兵力一起对付朱元璋,想必朱元璋的日子都不好过了。事实上,陈友谅已有溯长江而下夺取朱元璋大本营应天府(即今南京)的想法,这也是朱元璋最担忧的,陈友谅的水师非朱元璋所能敌,如果加上坐镇平江(今苏州)的张士诚作为内援,两股势力合力攻取,则应天府必定危殆,考虑到陈友谅会与张士诚联合,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幸好谋士刘基出良策,建议遣胡大海率军攻打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则陈友谅必分兵回援。
同时,又设计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给他约期相见共商大事,老友约见,陈友谅不疑有他,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却无人应答,始知被诓骗了。陈友谅中计,两军于是大战于应天城郊的龙湾,由于准备仓促,陈友谅军大败,加上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不给陈友谅以喘息的朱元璋命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陈友谅又再一次兵败采石矶,不得不放弃太平逃往江州。此番陈友谅攻打应天遭到惨败,完全是自己没有分析时局,盲目相信他人,过度自信造成的。第一次攻打应天遭到的惨败好像给他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便不再执着于攻打应天,而是转而攻打朱元璋在江西的最后一座重城洪都(南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决策,才导致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站鄱阳湖大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0多万人。
诚然,陈友谅第一次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便遭到了惨败,但这一次的失败最大的问题便出在陈友谅身上,刚愎自用、轻敌冒进,攻打应天府的策略并没有错。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决战于河北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便劝他应该直取曹操的老巢许都,将汉献帝夺过来,袁绍没有听许攸之言,而是逞匹夫之勇,与曹操决战于河北,官渡一战终遭大败,至此便一蹶不振。如今,陈友谅再犯袁绍之错误,鄱阳湖大战60水军折损过半,自己也中流矢而死,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啊。洪都不过一座孤城,只需重兵包围,待其弹尽粮绝、军心涣散,必然降之。而应天却不能不打,应天是朱元璋的老巢,攻下应天府,朱元璋该何处去?陈友谅水陆有80万大军,是朱元璋军力的两倍强,加上割据平江的吴王张士诚作为外援,应天何期不克?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陈友谅的汉军都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更何况汉军本来就擅长水战,要攻下应天并不是问题。
应天一破朱元璋无立足之地,再回安徽就很难了,再加上实力本身就弱于陈友谅,最后被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剿灭是必然的结局。很可惜,陈友谅强硬而多疑的性格害了自己,一盘好棋打的稀巴烂,选择在远离应天的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最终使身死国灭,直接为朱元璋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目前是我国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这里发生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日后被誉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这场战役便是有名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20万兵力打败陈友谅的60万大军。那么朱元璋为何能打败3倍于他兵力的陈友谅,而面对如此悬殊的战力比,陈友谅又为何战败了呢 ?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各地农民起义占山为王,不断取得胜利。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最先高举义旗,随后攻破颍州城。而徐寿辉随后在江南地区起义,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陈友谅便靠在这支起义军下。
而我们的主人公之一的朱元璋,这时还在凤阳起义的郭子兴的队伍中打杂。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同时收罗人才,整顿队伍。当时,他的谋臣刘伯温就提出: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这个战略的提出,也预示着以后跟江南实力最大的陈友谅之间,必有一战)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得到了千艘投降的战舰(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军),而后渡过长江,率水陆大军攻破南京,改名应天。而这时候的陈友谅,本来是投靠在徐寿辉旗下的倪文俊部,而后陈友谅击杀倪文俊,趁机夺权徐寿辉,逐渐成为江南地区实力最大的起义军。此时的二人,在各自的发展路线中,还未有明显的冲突,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这年,陈友谅击杀徐寿辉,并且准备向东前往应天,准备消灭朱元璋。
这里我简要说一下各自的水军装备,陈友谅当时拥有的是楼船,楼船就是在一个大型平底船的甲板上修筑起最高可达十余丈(约30米)的多层攻击建筑,是一种即可远攻,又可近防的大型战船,但是这种船的缺点就是动力性和机动性以及稳定性很差,而且吃水极深,极容易搁浅。而朱元璋当时是以走舸和艨艟为代表的中小型战船。这个类别的船,虽然攻击力不如楼船,但是由于体型小,机动性好,所以特别善于侦察、骚扰和奇袭。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向着应天奔涌而来。面对陈友谅的?楼船水军?,朱元璋当然知道不能硬拼,于是他决定:加固应天城池,同时利用陈友谅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从而设伏聚歼。当时设伏的地址已经选好应天城外的新河,此河河道狭窄,陈友谅的楼船一旦进入,遇到退潮,必定搁浅而且无法逃脱。
诱敌深入,深入的地方选好了,可是派谁去诱敌呢?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并约定在江东桥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同时朱元璋排兵布阵,准备伏击陈友谅。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果然上当了。
一切都照着朱元璋预想的那样:陈友谅进入埋伏圈,朱元璋发出攻击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当时楼船搁浅,水军优势全无,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陈友谅弃舰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应天一战,朱元璋乘胜追击,实力大增。而陈友谅军队内部矛盾激化,但并未伤及元气。
接下来等待他们俩的,是一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江北的起义军张士诚突然攻击小明王的根据地安丰。(这位小明王是谁呢?他是当时跟刘福通一起起义的红巾军创始人韩山童的儿子),攻击这样一位起义军象征人物的根据地,同时小明王也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一方面为了笼络红巾军的人心,另一方面,安丰是应天的屏障,安丰失陷,应天必然危险,救安丰即是保应天。于是,朱元璋率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可是此时的陈友谅,不去攻击空虚的应天,反而去攻击洪都,虽然洪都的军事地位也很重要。洪都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将军。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坚持数月,一直坚持到朱元璋保卫安丰成功后回到应天。(此时朱元璋观察到江水开始一天比一天少,进入枯水期)
久攻洪都而不下,士兵多死伤,陈友谅军队已经缺衣少粮,疲惫不堪。朱元璋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七月初六,鄱阳湖大战正式开始。
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同时切断陈友谅的退路。当时陈友谅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朱元璋看到其?首尾相连,不便机动?,于是要求自家水军,利用小型战舰机动性高的特点,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不但火攻,朱元璋还利用风向优势发炮。七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及时采纳部将郭兴建议,利用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的东北风,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换舰逃窜。朱军士气大振,双方继续相持,陈友谅屡战屡败,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
八月二十六日,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友谅复走泾江,遭遇傅友德伏兵阻击,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此一场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的鄱阳湖大战就此结束,最终朱元璋以20万兵力战胜了60万陈友谅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回到应天,自立为吴王。
而后,朱元璋跟自己的谋士刘伯温说,如果当年我去解救安丰时候,陈友谅不去攻打洪都而是打我的应天,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根本成就不了之后的事业。可惜陈友谅偏偏去攻打洪都(今南昌),不得不说,他的战略是相当错误的。
陈友谅战略上的失误,一是贻误了战机,没有趁着应天空虚时刻攻击。二是没有保障自己后勤粮草的供应,导致军心大乱。最后就是这硕大的楼船,看似坚不可摧,可是一旦遇到火攻,轻而易举被对方歼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