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鳌拜被除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鳌拜(1610—1669),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权力过大不受约,皇权受限无调和
参阅众多史料,可以看出,鳌拜在历史上并无造反之意,只是想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假公济私。由于他的权力实在太大,而且有点不把康熙小皇帝放在眼里,让康熙对其十分恼火。
顺治去世之前,曾经委托四名顾命大臣辅佐康熙,鳌拜仅排在末位。为掌握更大的权力,鳌拜不断铲除异己,特别是后来将与其不和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除掉,再也没有人能与他制衡后,他开始结交中大臣,培植私党,以致朝中官员多出自其门下,国家政事也先在鳌家议定,再到朝堂公布施行,俨然成为“二皇帝”,康熙几成傀儡,甚至公然在朝堂训斥大臣,根本不顾及康熙皇帝的感受。
康熙亲政后,决定把权力收归己有。尝到权力的诸多好处之后的鳌拜,却根本不想还政于皇,相反,他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以致于康熙皇帝无法执行自己的意图。所以,他会被康熙除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绝不可能容忍他继续专权擅断。
鳌拜嚣张遭天谴,少年天子除权臣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但考虑到鳌拜党羽遍布朝廷内外,于是他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之术,鳌拜也没有在意。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支开京城,换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城兵权。然后召鳌拜入宫。鳌拜不疑有他,毫无提防地来了,结果被康熙身边的少年侍卫擒住。
经审讯后,康熙宣布鳌拜30条罪状,并判处鳌拜斩立决,后念及鳌拜的历史功绩,且无造反意图,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不久,鳌拜就在禁所中死去。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权臣的最终结果不凡以下几种结局。
一是权臣取而代之,自立为皇,成为一统江山的皇帝。如杨坚、王莽之类,这类人结局尚算不错,但也有晚节不保的,譬如王莽就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留下千古骂名;
二是权臣把持朝政,皇帝成为傀儡,一切权力都在权臣手中,皇帝基本没有翻盘实力。如曹操、司马昭等,他们算是最幸运的,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权。
三是权臣虽有实权,但还有人可以制约,不能完全把控朝政。如董卓、魏忠贤之类。他们的结局注定是悲剧,不是被皇帝杀害,就是被另一个权臣所取代。
总之,做权臣如果不能完全把控朝政,也不敢取而代之自立为帝,其结局注定是可悲的的,所以鳌拜、魏忠贤虽未造反,因其权势过大,严重影响皇权的发挥,注定将被皇帝除掉或者其他权臣取代。
我们要弄清楚一点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康熙做为一个强势人物,他是不允许这样一个权臣存在,所以他向孝庄皇太后请求办法除掉鳌拜!孝庄本无意杀鳌拜,但其一鳌拜的确为清王朝累计了无数战功,其二,他也并没有说就是对皇室存在敌意孝庄太后为了她的孙子,也为了大清更加稳固,这才答应了康熙的请求孝庄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了除掉鳌拜费尽心机,想出了以下几个办法,一步步设计鳌拜第一、联烟在孝庄太后的指意下,指定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指定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此举把康熙与索尼、遏必隆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四大辅政大臣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第二、护架我们现在就说皇帝身边的人,说魏东亭魏东亭,是虚构的!不过他有原形少年魏东亭:是按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皇帝的侍读)为原形塑造的,他中年后就任江南织造,中年魏东亭:原形是索额图,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子,他的大哥的女儿就是皇后,孝庄太后就安排他辞去了一切官职作了皇帝身边的侍卫,此前索额图是大学士,而且有很多很多的官职然后招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布库戏是一种背对背的摔跤游戏 [此举用意一、这群不毛闹根本不知道鳌拜到底什么陈势,都鳌拜听说过,就是一辅政大臣,再大还比皇帝大,对政治什么也不懂用意二、麻痹鳌拜,鳌拜也知道这群小毛孩,天天玩这个布库戏,这哪是个皇帝?鳌拜是满州里第一勇士,就真是这群小毛孩也不是个] 三、正计、六连环计 1.地点:武英殿 2.去掉鳌拜武器康熙召见鳌拜,鳌拜带了武器就上朝,正是索额图上岗,索额图就说:鳌少保,皇上都亲政两年了,再带武器上朝也不合规剧,鳌拜一想也是,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鳌拜当时也没想皇帝会算计他,不过就算皇帝算计他,没有武器,那些个小毛孩也不是个,他根本就不防备 3.鳌拜是辅政大臣,他面见皇上是有座的,这就把鳌拜要做的椅子做了手脚,椅子的一条腿弄折了,再用胶沾上 4.椅子后面站一个侍卫,侍卫换成布库少年中最历害的一个 5.鳌拜做好之后,得送个端茶倒水的,这是换成布库少年中第二历害的 6.更为重要的,送水的茶杯是在开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放在茶托上,这茶托是凉的,送给鳌拜鳌拜一拿茶托不要紧,他打开茶杯,烫得历害了,他就往东南要栽,椅子腿就断了,这时候他椅子后面的布库少年用椅子就把鳌拜扣起来,送茶的人也就上前那一摁,两人大叫,鳌少保栽了,快来其实杯子碎的时候就是信号,鳌拜还没想到人是来捉他,他还等人来扶他,他就给十几个人给摁在那.皇帝立马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没想到当皇帝说到凌迟处死时,鳌拜挣脱了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鳌拜,满州里第一勇士. 康熙皇帝也愣在那不知道怎么办在这个时候鳌拜会怎么办,他脱了上衣,他说:康熙皇帝你给我好好看看,我身上的伤都是为你们家打江山留下来,你这样对我,你的江山还有多长久. 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泪下,最后改为将其终身监禁我们要注意的是,鳌拜是没有反抗的! 鳌拜在牢里两个月自已气死了康熙42年,康熙就后悔了,他就下旨,赦免鳌拜的后代,该做官的做官,该晋爵的加爵,不过康熙也不能承认自己错了,鳌拜是不能平反,康熙的儿子雍正也懂史书,他看了之后,他比他的父亲还后悔,平反了鳌拜的一切罪过,还封一等公, 他还觉得对不住人家,又加封超武公! 在康熙后,封王必须是血亲,所以超武公就是外臣最大的爵位。
康熙帝登基时只有八岁。他的父亲顺治帝去世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在这四人中,索尼资格最老,威信很高,但年纪大了,不太愿意管事。遏必隆虽屡立战功,但生性平庸,遇事随声附和。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本来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马上站出来告发多尔衮的罪状,因此也受到顺治帝的重用,但满朝文武都不太喜欢他。鳌拜骁勇善战,军功赫赫,曾在攻打明朝军队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备受皇太极器重。但在顺治帝的遗命中,鳌拜只能排在索尼和苏克萨哈的后面,心里非常不高兴。
康熙帝年纪尚幼,朝政主要由以鳌拜为首的两黄旗(正黄旗与镶黄旗)官员把持。两黄旗与两白旗(正白旗与镶白旗)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起因还要追溯到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当时,两黄旗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两白旗拥立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相争不下。正在此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灭亡,对于满族人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双方各自作出让步,豪格和多尔衮谁也不称帝,大家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但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积怨甚深。
后来,多尔衮执政时明显偏袒两白旗,圈地时将肥沃的土地给了正白旗,引起两黄旗贵族的不满。如今鳌拜大权在握,便提出要按照旗的顺序来重新分配土地,这样肥沃的土地就应该分给正黄旗。然而距离圈地已经过去二十年,重新换地的话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大臣表示反对。在辅政大臣中,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坚决反对,但其他两位大臣都代表两黄旗的利益,支持鳌拜。虽然最后没有换成,但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
由于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位大臣旗帜鲜明地反对黄、白旗换地,鳌拜非常愤怒,一定要将他们置之死地。康熙帝出面,不希望杀大臣。但辅政大臣中,索尼和遏必隆支持鳌拜,苏克萨哈见这种场面,虽然反对但也不好做声,于是保持沉默。这样,三位大臣被处死。
这件事过后,康熙帝意识到,四位辅政大臣都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再加上他们怀念关外的生活,始终不觉得北京才是大清朝的首都,动不动就说要回老家去,这非常不利于清政权对全国的统治。要想亲政,就必须搬掉辅政大臣。而在四位大臣中,实力最雄厚、野心最大的是鳌拜。
鳌拜不仅自己军功显赫,而且家族势力强大。他的弟弟、儿子都在朝内担任重要职务,亲信遍布朝廷内外。他本人又极其嚣张,经常把奏折拿回家中和谋士商议处理,完全不把康熙帝和其他官员放在眼里。有一次,鳌拜生病,康熙帝去探望,不料卫士却在鳌拜的床下搜出一把刀,气氛非常紧张。康熙帝却笑笑说:这是满洲人的习俗,别大惊小怪!但康熙帝已能感觉到来自鳌拜的威胁,于是决心铲除他。
十四岁时,康熙开始亲政,但鳌拜仍把持大权。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已经去世,苏克萨哈要求辞去职务。这样一来,遏必隆和鳌拜也必须放弃权力,这是鳌拜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给苏克萨哈罗织罪状,要将其斩首,还要抄他的家。康熙帝不同意。鳌拜便在康熙帝面前捋袖子挥拳头,一定要杀苏克萨哈。康熙帝自知威信不够,无奈同意,最终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康熙帝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鳌拜是自己亲政的最大障碍。他选拔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少年,每天在宫里练习摔跤。鳌拜以为康熙帝爱玩,不理朝政,反而心里暗喜。
在夺权路上,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帮了大忙。康熙帝暗地里调兵遣将,将鳌拜的亲信都调离北京,又派自己的亲信接管了禁卫军。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传旨令鳌拜进宫,鳌拜毫无防备,刚走到宫门口,就被练习摔跤的少年们抓住,关到了监狱中。
康熙帝宣布了鳌拜三十条罪状,革去了他的官职,但免于处死。鳌拜的党羽或者被杀,或者被革职。十六岁的康熙帝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平稳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一代有为君主。
康熙继位之初,朝廷是四大臣辅政的局面。四大臣名为辅助政务,实际上是代行皇权。
凡是由四大臣商定的要事,都以?辅臣称旨?名义,或谕令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与各部、地方督抚定议奏上,或直接让他们执行,因此?辅臣称旨?等同于诏令,不得违背。不过任何政务必须由四大臣集体讨论,然后共同上奏,个人不能单独向康熙请旨。
在?座次?上,四大臣有先后之别,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保持权力均衡。但是,随着四大臣各自权力的变化,以及彼此的利益诉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对立或合作,甚至个人独大的局面。
苏克萨哈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后来及时投靠顺治,因而受到重用。但两黄旗、白旗之间的历史恩怨并没有消除。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两黄旗大臣曾被打压,顺治亲政后,他们东山再起并很快团结一致,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对立。
四大臣中,索尼是首辅,但年老体弱;苏克萨哈排行第二,才思敏捷,能力出众,与许多汉官结交;遏必隆缺乏主见;鳌拜是三朝老臣,战功赫赫,个性强势,以至于朝中大臣?多惮之?。
鳌拜有很强的权力欲,但排位最低,自然不甘心。他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但政见不同,最后结成仇怨。鳌拜很清楚,只有扳倒苏克萨哈,才能更上一层楼。
于是,鳌拜以?圈地不公?为由头,重新挑起了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
索尼眼看鳌拜日渐嚣张,又同苏克萨哈势不两立,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心中不安。当康熙到了十四岁的亲政年龄时,他策划另外三位辅臣与他一起上奏,请求亲政。康熙觉得自己?年尚幼冲,天下事务繁殷,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继续辅政几年。索尼等人屡次陈奏,而康熙只是?留中未发?。
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七月,康熙将索尼等人多次请求亲政的奏折对臣子公布,并上奏孝庄太后。经孝庄同意?择吉亲政?后,康熙于当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布告天下,咸使闻之?。从此,康熙就开始定期听政,令鳌拜等人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处理政务。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政务问题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见。在康熙逐渐掌权的过程中,他与鳌拜的矛盾也开始凸现,但鳌拜权力很大,康熙处于下风,很多旨意难以推行,苏克萨哈冤案就是其中一例。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政见不同,辅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滋长,他联合遏必隆,扩展镶黄旗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满臣,专横跋扈的作风愈来愈显着。
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官,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官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臣信任,为非作歹,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玄烨亲政前夕,已是“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越而礼制日废”,地方、朝中弊端丛生。
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
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步扩大实力,同时也是针对主幼臣骄的情况,对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荣宠的笼络措施。
孝庄此举还改变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出这位杰出女性的战略眼光与灵活策略。
玄烨大婚标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亲理政事已为期不远。换言之,孝庄是以此为孙儿早日亲政制造舆论,打下基础。
当鳌拜得知玄烨选后的结果时,因希冀落空,“心怀妒忌”,气恼万分,竟与遏必隆一起入宫“奏阻”。这恰恰证明孝庄此步棋的巧妙:既分化了四辅臣,使索尼同鳌拜之间出现芥蒂,又促使索尼更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不过,从其后情况看,孝庄这时对鳌拜还未完全失去信任,仍希望他在辅臣任内能够善始善终。
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圈换土地事件。鳌拜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将清朝入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民族矛盾。三辅臣还不顾玄烨的反对,矫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户部事务苏纳海(正白旗)等三名大臣处死,造成一大冤案。这一事件说明,鳌拜并未领会孝庄的包容苦心,在擅权乱政路上愈走愈远。因此,孝庄也相应采取了进一步措施。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玄烨“躬亲大政”,辅臣“仍行佐理”。孝庄特为孙儿收权安排一过渡阶段,以使他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让辅臣有个适应过程,将他们因交权而产生的失落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此次权力交接稳妥进行。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后,鳌拜成为首席辅臣,遏必隆对他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更加孤立。玄烨亲政伊始,苏克萨哈请求“往守先帝陵寝”,以期迫使鳌拜、遏必隆也辞去辅政。鳌拜为清除异已,独掌辅政大权,竟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将他置于死地。尽管玄烨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不肯罢休,一连七日强奏,竟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
苏克萨哈被清除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他飞扬跋扈,“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玄烨去海子(南苑)狩猎时,让随行的鳌拜奏闻祖母,鳌拜“乃不遵旨,反云皇上自奏”,全然不把玄烨放在眼中。他的种种行径,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至此,孝庄终于作出决断,支持并指点孙儿拟定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部署。
此前,玄烨已开始广泛求言,制造舆论,通过各种举措,纠正辅臣的种种失误与施政弊端,这使朝中人心振奋,玄烨威望日增,鳌拜逐渐孤立。与之同时,玄烨在身边聚集起一批年轻的满族贵族成员,索额图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索额图为索尼之子,孝庄选中他的侄女赫舍里氏做皇后,加深了索尼家族与清皇室的关系,也加强了正黄旗对皇室的向心力,并影响到镶黄旗。索额图对玄烨十分忠诚,在清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成为玄烨得力的助手。
鳌拜集团附者甚众,盘根错节,已控制中央机构各要害部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孝庄帮助玄烨制定了“擒贼先擒王”,迅速打击主要党羽,震慑其他成员,稳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据此,玄烨命索额图秘密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又于行动前,有意将鳌拜的部分党羽遣往外地,以分散其力量。可以肯定,玄烨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周密部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旋即被卫队擒拿,其主要党羽也先后被逮捕归案。考虑到鳌拜以往的功绩,玄烨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死,籍没家产,终身监禁;对其众多追随者,也只处死最主要的几人,其余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后又给还公爵,值宿内廷,恢复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
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踢开清朝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后,玄烨真正掌握了清朝大权。他在“首崇满洲”的原则下,着力改善满汉关系,崇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短短几年内,政局进一步稳定,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更广泛的拥护,经济也有起色,为其后平定三藩之乱,打下重要基础。
铲除鳌拜集团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是玄烨君临天下后,祖母对他的一次关键性指导与帮助。当时,玄烨年仅16岁,还缺乏足够的智谋与经验。若无祖母的指教,他很难在亲政后第三年,便一举铲除这一把持朝政多年、势力颇大的宗派集团,稳妥、彻底,不留后患。显然,鳌拜集团存在时间愈长,对清朝的危害愈大,势必积重难返;如果玄烨的治国方针受到阻挠,三藩之乱将更加旷日持久,康乾盛世的出现也会大大推迟了。
对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玄烨祖孙相互加深了解,感情更为深厚。其间,玄烨表现出他那一年龄少有的胆略和杰出组织才能,使孝庄满意而欣慰;另一方面,玄烨也从祖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去缜密的思想方法,坚决、果敢的作风外,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祖母对人处事宽厚豁达的态度。正是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处置鳌拜及其党羽时,运用宽严相济,打击面小,安抚、团结绝大多数朝臣的策略,收到人心安定、朝政稳固的效果。孝庄的言传身教,使玄烨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所应有的宽阔心胸与气度,这不仅在此次斗争中显示出来,在他其后的漫长统治岁月里,无论是平息党派之争,处理二废太子事件,或采取其它重要举措,这种方针、策略依然被保留下来。足见孝庄的智慧、品德与作风,已经体现在孙儿身上,由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还需指出,孝庄指导玄烨宽大处理鳌拜集团,也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合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表明她为保护幼孙,并从清朝的长远统治计,不得不清除对她效忠多年的老臣时,仍旧手下留情。作为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种做法尤为难能可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个铜板是多少钱,能买到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