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武帝的北伐究竟是功是过汉武盛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6 19:35:14

汉武帝的北伐究竟是功是过汉武盛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汉武帝的北伐究竟是功是过?汉武盛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文景之治铺垫,造就汉武盛世

历经秦始皇和项羽的统治,汉初开始反思。汉文帝在位时,带头节俭吃穿,减免百姓和诸侯的赋税、进贡,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裙不能拖到地面,为自己修的坟墓不准使用金银铜锡装饰;汉景帝继承了父亲的传统,自身节俭不说,当他加强了对全国控制后,开始带领诸侯国也走节俭风气,且劝课农桑,甚至把刘邦和吕后长陵旁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

公元前180年文帝继位到公元前141年景帝辞世,汉统治者用几乎苛刻的方式要求自己,为民间提供生产环境,积蓄国家财富,增加人口。《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景帝后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杜甫描述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因为府库中粮食、钱币充裕,人口增加,是盛世典型标志。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代,史称“文景之治”,良好的基础下,到汉武帝统治汉朝期间,被称为汉武盛世。

靠武功与秦始皇齐名

与自己的先辈不同,汉武帝继承的国家很富裕,所以他放弃了刘邦建国时坚持的休养生息政策,并在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虚弱丞相,削弱诸侯,统一货币、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

牢牢控制国家政权,这之前,唯有秦始皇对国家的统治能够达到这一程度。

而真正让汉武帝在史册上威风八面的功绩,是他在位55年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并最终深入北方二千余里,跨过大沙漠,大败匈奴左贤王,让对方再也无力南下犯汉。

武帝一改汉朝对匈奴不断忍让的姿态,立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榜样,这让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然而北伐匈奴耗费巨大,西汉也由盛转衰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同时期学者,记载北伐大军每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能够到达前线。10万骑兵参与的大型战役,步兵和后勤则需要几倍于此,整个战斗规模牵扯到50万人是常态,这就意味着千百万农民需要在国土后方为他节衣缩食。

古代运输方式落后,漠北没有成型的道路,运粮过程缓慢。大漠无边际,寻找自家军队增加了时间,自家军队寻找对方军队踪迹也要时间成本,有时甚至需要数月。劳力在运粮的过程中消耗巨大,时间成本又高的惊人。司马迁所记载的后勤消耗64:1,仅仅是对粮食的消耗。

《史记》中,公元前99年,西汉军队在征讨匈奴后返回,而死伤人数达到六七成;公元前119年,汉朝军队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对匈奴发起致命一击,直追至赵信城(蒙古杭爱山下),击溃了匈奴主力。胜利后,汉朝出塞时的十四万匹战马,返回时只剩下不到三万匹。

如此大规模的消耗,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而武帝在位期间,类似规模的战争进行了八次,他还曾出兵越南、青海、朝鲜。

(《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国大历史》)

战争给汉朝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盛世快速瓦解。为了能够获得足够与匈奴开战的财富,武帝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还加速对民间搜刮。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导致许多无辜家庭破产。

汉武帝自己也清楚这其中的巨大危害,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对天下认错,并希望国家恢复自己先辈帝王们所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既然如此,汉武帝为何执意北伐?对比北伐前后的一些情况,答案或许能够明了。

汉武帝之前汉匈关系

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号称带领30万大军,在白登城包围了汉高祖刘邦的军队,身经百战的汉高祖绞尽脑汁得以逃脱。用我国近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话说,匈奴人“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具备先天的军事优势。

无论是高祖还是武帝,军队要进行战争,离不开粮草、装备的筹备以及军事训练,但是匈奴人根本不需要这些,单于一声令下,掠夺朝发夕至。

刘邦带头,把公主嫁给匈奴。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继位第二年,9次和亲:

1、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2、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3、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4、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5、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6、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7、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8、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9、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这60年时间里,汉朝处于防御姿态,消耗确实低,文景之治得以积累大笔财富。双方通过互相贸易,匈奴得到了丝绸、粮食、酒、珠宝等等财物,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工匠;汉朝得到了更优良的马匹和更多的战马。

因此有说法是,这样的关系维持下去也不错,何必战争。

然而,这只是和亲和被动防御带来的最美好的片面而已,双方之间还有另一面。

汉匈和亲期间,匈奴从未将停战约定放在心上:

1、前199年,匈奴冒顿数次侵略北方边境。

2、公元前192年,匈奴冒顿单于修书,欲娶主持国政的吕太后。

3、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六月,匈奴入侵狄道,攻打阿阳。

4、汉高后七年(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狄道,掠夺二千余人。

5、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侵北地、河南。

6、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夏六月,匈奴入侵狄道。

7、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入侵,杀北地都尉卯。

8、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

9、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春,匈奴入侵燕国。

10、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

11、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英国近代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君主和国家的开支”一篇中,第一句话即“君主的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社会和安全,使他不至于遭受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和压迫。想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军队的帮助。”

汉朝的经济继续发展,但是百姓却被肆意掠夺、屠杀,这自然不可能是合格的帝王。对于汉武帝来说,这种战争首先会为社会发展设置上限,其次也会让百姓在情感上对朝廷产生不信任。

从历史规律来看,百年汉匈大战不可避免

匈奴民族是阿尔泰语民族,初在我国北方为患,冒顿单于统一诸部落之后,实力达到巅峰。

从之前的历史看,西周亡于犬戎,秦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筑万里长城以及大军戍边而亡;之后的历史来看,西晋、北宋等,也在国家生产状态上升时,亡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

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在阿尔泰山击溃北匈奴,迫使他们向欧洲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中亚、西亚许多曾经发展不错的文明消失;古叙利亚资料上记述着当年匈奴进入他们国家时,整个城市消失的情景;5世纪初匈奴逼近莱茵河,包围罗马城,扶植傀儡皇帝,对罗马帝国进行洗劫;公元455年匈奴配合日耳曼人,杀死罗马皇帝,再次洗劫。罗马帝国经不住如此折腾,终于灭亡,只因他们没有汉武帝。

公元422年,匈奴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古代西方帝国惶恐,匈奴单于乌尔丁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

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我愿意,都能征服。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民族天生热爱和平或者好战,古埃也是在罗马的兵威下消失的,这只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

物力匮乏的古代,接壤的强大帝国之间因为资源、财富以及统治阶层的野心,不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为0。历史也证明了,古代大国周边不可能有另一个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征讨匈奴,固然消耗了国本,却仍然有恢复的机会。如果持续纵容一个能够瞬间聚集30万骑兵,对于和亲、停战等相关协议置若罔闻的强大国家始终存在于北方,那么汉朝积累再多的财富又有何意义?迟早不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汉武盛世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盛世是在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开创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汉武盛世体现在哪里

政治方面

人才辈出

西元前141年,16岁的汉景帝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54年,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的阶段。按照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语中的说法,汉武帝“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他的功业,其实是当时“海内”“俊茂”们共同创造的成果。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巩固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经过文景两朝的“众建诸侯”与平定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大为降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国家,于是持续推动专制的中央集权,又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确定这些侯国的名号。于是使诸侯王多以分户邑封子孙,致使王国里不断分出若干由郡统辖的小侯,一时诸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另一方面,对于一直渴望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王朝中枢来说,收到“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中央政府不必刻意打击,各个诸侯国已经在实际上自行解体。

削弱相权

汉武帝亲政后,有意提升君主的权利,于是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经常更换丞相,在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平均任职时间只有四年多,其中三人在任上去世,有三人被免职,二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见到多位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汉武帝还曾经有设置左右二丞相的意图。征和二年,他任命刘屈?幼筘┫啵?洳稼?椋挤重┫喙偈鹞?礁云诖?天下远方合适的人选。后来分设左右丞相的设想,并未付诸实施。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分相当于帝的宾客和幕僚。皇帝亲自任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也往往参议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将军霍去病,权势都超过丞相,又兼以“侍中”之职,具有了参与宫廷重要决策的特殊地位。于是,和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所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之内就先自作出了决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来执行。

尚书,本来是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员。“中朝”形成之后,尚书的地位日益重要。尚书和一般仅仅参与宫廷议政的官员不同,由于既有官署、官属,又有具体的职司,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在“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

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并且根据官吏的政绩,奏行赏罚,是丞相的主要职责之一。然而在汉武帝时代,却有皇帝亲自接受“上计”的情形。元封五年(前106年)春三月,汉武帝曾经东巡至于泰山,接受诸侯王列侯朝贺,“受郡国计”。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曾经“受计于甘泉”。汉武帝直接“受计”,说明当时他已经牢牢把握了对各地诸郡国的控制权(前112年)。

儒表法里

尽管汉武帝亲近儒者,推崇儒学,不过实际上武帝对儒家是尊而不用,汉武时代的政治精神,外表像是文德并茂,实质却是刻薄严厉的。汉武盛世的丞相,只是摆设,实权却是在御史大夫身上。当时御史大夫的人选,如赵禹、张汤、杜周、桑弘羊等人皆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了讨伐匈奴,必须使国力高度集中,他们便遵行这种政治原则来办事。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为:一、严密防止国内发生叛乱。二、尽量开发利源。

察举制度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军事方面

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武帝时代,以军事成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匈奴自秦末以来一直威胁中国北边,使农耕生产的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匈奴骑兵曾经侵袭长安邻近地区。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于是对匈奴发动一系列的战争。

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文景二帝,延续汉代开国以来的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削省刑罚与避免征战等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些政策实施的成果,让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不过武帝时代,由于长年征讨四方,因此在军需方面消耗庞大,加上本身个人生活的享受,于是将文景之治所累积的积蓄花得一干二净。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窘,汉武帝重用桑弘羊和孔?偷热耍?贫?艘惶拙?么胧?俦抑疲?迪只醣业耐骋唬?怪醒胝?府控制金融要脉。

汉武帝时代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当时藉由这些关键变革,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

社会方面

西汉开国之后,初期的几位皇帝鉴于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用休养生息的一系列政策,减轻赋税,又废除几项秦代严厉的法律,例如挟书律、诽谤罪、妖言令等,使得当时的社会较为安定稳固,政治较为廉洁清明,得到了普遍民众的爱戴与拥护。

然而汉武帝多年北伐匈奴、征讨四方,加上武帝本人生活的享受,以及严酷的刑罚与经济政策的推行,产生不少社会问题。

第一个问题:表现在兵连祸结,百姓因此受尽困苦。汉武帝的军事征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终都要转嫁到百姓的头上,另外国力的过度浪费,武帝末期呈现出一片饥馑盗贼的乱象。武帝末年的全国人口,比初年减少了400万人。

第二个方面:汉武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在生活上过著穷奢极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经济开支,导致了民众生活的困苦。汉武帝曾多次巡游全国,每次巡游都带著众多官员浩浩荡荡出发,他所到之处,皆是大肆铺张、奢侈浪费,都带给当地的官吏与民众沉重的负担,另外在任内推动许多大兴土木建设工程,他把原有的甘泉宫加以扩大,又兴建了建章宫、明光宫,皆是富丽堂皇、规模非常宏大。

第三个方面:危机爆发在统治集团上层,巫蛊之祸爆发后。仅在长安城内,死亡人数就高达数万人,还有不少朝廷百官卷入其中,动乱结束后,朝廷有一半官职的位置空出来。后续在追查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各地又有数万人被株连受害,动摇了武帝末期的统治。

文化方面

西汉文化建设,是在汉武帝时代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等,继周代之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赞美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和创造。

汉武帝时代,数十年来多次挑起战争,割据地方的分裂势力完全被平定。秦隶终于成为西汉帝国所通用,完成文字上的统一,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于是“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中国文化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以宽怀之心,广聚人才,给予他们文化发挥的宽阔舞台,诱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文化才干。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提拔,终于立功立言的实例,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备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盛况。

外交方面

发动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开拓疆域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卫满朝鲜置汉四郡,南灭百越开疆万里,北破匈奴收复河套置五原郡、朔方郡,攻占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修建外长城居延塞、光禄塞将边境推向戈壁沙漠,西征大宛使西域诸国臣服,自此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如何评价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使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这一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不过传统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均认为,汉武帝力行中央集权、开疆拓土、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等政策,虽然在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在位中期之后,由于武帝本人好大喜功、放纵享乐、荒诞迷信、残暴多疑、穷兵黩武等种种行为,造成西汉国力、社会经济、人口数量大幅衰退,当时人民承受这些现象的苦果,生活陷于水深火热,因此他们称所谓的“汉武盛世”,不过在文治学术方面尤为人称道,至于武功方面则通常同情于对人民财货与生命付出过度的损失与牺牲。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漠南无王庭”。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汉武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加强了统治。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统一铸造五铢钱后,货币统一有利于全国商业的交往,有利于发展商业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内容1、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开创汉王朝最鼎盛时期,史称“汉武盛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4、首开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发展。

5、开疆扩土: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6、汉武帝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国力,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四夷臣服,文化昌盛,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头等世界强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