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杨骏的故事。
《晋书》杨骏本传载“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人也。少以王官为高陆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后以后父超居重位,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识者议之曰:“夫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内教也。后父始封而以临晋为侯,兆于乱矣。”
杨骏在魏末官职卑微,事迹无称。西晋立国之后,在武帝的庇荫下,杨骏的官位稳步上升,但总体而言,在晋初的十二年中杨骏升迁的速度尚属平稳,但咸宁二年临晋侯的册封,传递出武帝想要重用外戚的明确信号,同时也激起了朝臣的不满。
杨骏封侯一事对于当时朝野上下的震动效应在于这改变了曹魏以来形成的政治传统,使得外戚参政这一绝迹了近一个世纪的现象重新出现。而且由于杨骏之女杨芷在当年十月被立为皇后,杨骏的册封应当是在武帝崇重后父的名义下进行的,但这并没有避免朝臣的非议。西晋君臣,大都起自士人家族,其父祖辈与汉末曹魏的政治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东汉外戚秉政的政治乱象绝无好感。杨骏封侯一事看似平常,实际上关系到了政治传统的关键性转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深受汉末清议与曹魏政治传统影响的西晋官僚阶层对于外戚参政怀有深切的恶感,普遍对此加以反对并不足为奇。但在武帝看来,杨骏虽属妻族,但在政治上要比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宗室力量更为亲近可靠,可以作为帝系力量的重要补充。因此,此举虽然广受朝臣非议,但武帝却要运用皇帝的权威将其贯彻到底,不仅是杨骏,其弟杨珧、杨济一并得到重用,在武帝后期势倾天下,有“三杨”之号。在武帝的支持下,外戚杨氏迅速成长为西晋政治中不可小觑的一股新兴势力。
武帝病危后,出于杨骏的建议,汝南王亮被任命为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但他暂时没有离开洛阳。其后武帝疾笃,杨骏安插心腹,武帝察觉后,诏中书留汝南王亮与之共辅朝政,但杨骏从中书借诏不还,使武帝的任命落空。杨骏之所以有权势,主要是因为武帝宠信他,他可以影响武帝的决策,从而指挥外朝的运转,侍中一职只是为杨骏提供了接近武帝的便利及参与决策的合法身分。
《晋书》卷四★《杨骏传》:“惠帝即位,进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己… …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后因外戚干政,引人忌惮,争权失败被杀。
《晋书》卷四《惠帝纪》:永平元年(291),“三月辛卯,诛太傅杨骏、骏弟卫将军珧、太子太保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令蒋俊、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皆夷三族”。
西晋统一三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西晋政权却是个短命政权,这是耐人寻味的。由于它本身诞生于乱中篡权,所以虽然统一了全国,却没有通过政权更迭挖掉社会动乱的根子。相反,西晋政权的产生,制造出了更多的内外动乱与战争因素。而“八王之乱”就是西晋短命史上一场皇族为争夺皇权引发的内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以及近三百的动乱,堪称史上最血腥的内乱。
暗流涌动的西晋王朝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西晋王朝的建立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投桃报李,司马家族也十分支持世家大族获取更多的利益,赐予了他们很多重要职位和恩典。“九品中正制”就是回馈世家大族的贵重礼物之一,它控制了朝廷选官的途径,巩固了世族的地位。
《三国演义》贾充,司马炎篡魏的“帮凶”
世家大族在一定时期巩固了西晋王朝的统治,但随着势力的不断发展,肯定会对统治阶层带来威胁。
奢靡之风盛行 晋武帝司马炎消灭吴国,不但没有从吴帝孙皓身上吸取教训,反而照搬孙皓的办法,大选天下美女入宫,很快陷入了荒淫无度的生活。吴国后宫的五千美女也统统没入晋宫。
晋武帝羊车后宫
晋武帝如此穷奢极欲,大臣们则互相比富斗阔。太傅何曾,一日三餐花万钱;他儿子散骑常侍何劭,一日三餐花两万;尚书任恺,一日三餐花三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荒唐至极。如此这般,这个小王朝怎能不迅速腐朽?
地方诸侯佣兵自重 西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同时为了抗衡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先后封了五十多位司马氏同姓王。每一位王的封地都是一个“国”,遍地都是司马王。“云多暗,王多乱”,内乱的根子就这样密密麻麻地种下了。
政权到手,同族同宗,鸡犬升天,瓜分天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很快争斗复起,天下复乱,政权速亡,哀莫大于此焉。
削州兵,地方控制削弱 消灭吴国的当年,即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十月,晋武帝下了一道“裁军令”,削去州郡之兵,只留中央军,不留地方军;司马炎早已被灭吴胜利冲昏了头脑,固执己见。他认为天下已经大定,为了防止东汉末年各州郡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局面重演,必须坚决裁去州郡之兵。晋武帝没有记住“天下太平,忘战必危”这句话。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西晋“去州兵”是导致诸侯纷纷建立割据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乱起,八王攫取政权,硝烟再起第一场内乱就是八王之乱。参与八王之乱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八王之乱,实在太乱,需要一层层梳理才能说清。
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时只有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按理说,他好不容易统一了全国,完全应该在治国方面理出一番头绪来、干出一番事业来。由于荒淫过度,统一后第十年即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就病死了,死时五十五岁。司马炎的杨皇后(杨琼芝)比司马炎早死十六年,临终前力谏司马炎以她堂妹杨季兰为皇后,司马炎依从了她。司马炎死时,第二位杨皇后杨季兰才三十二岁。
司马炎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个白痴,连后宫太监宫女们都在背后说他“蠢钝如猪”。当时全国发生严重灾荒,他听说饿死了许多老百姓,就问左右大臣道:“何不食肉糜?”
司马炎生前,为这位白痴太子娶了一位出名的悍妇做媳妇,她就是太尉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晋惠帝继位,贾南风就成了贾皇后,他的姨母兼继母杨皇后就成了杨太后。由于这类婚配都属权力交易,贾皇后的年龄不仅比晋惠帝大两岁,比杨太后也大两岁(杨太后三十二岁,贾皇后三十四岁)。
司马炎弥留之际,指定由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岳父(杨皇后父亲)杨骏共同辅政。杨骏这个人很狡诈,他趁晋武帝昏迷,让女儿在一旁问道:“还是让父亲一个人辅政吧?”司马炎迷迷糊糊点了点头,结果遗诏上就成了杨骏一人辅政,他一人身兼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司马炎叔父司马亮遭到排斥,在门外大哭一场,连夜去了汝南。朝政大权全部落入杨太后和杨骏手中,贾皇后凶悍无比,她怎肯罢休?她决心除掉杨骏,废掉杨太后,夺回朝政大权。
后宫妖后贾皇后派人血洗杨宅。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她密召年仅二十一岁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掉杨骏,夷三族,杨氏亲属党徒被杀几千人。杨太后被贬为庶人。贾后召回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两人共辅朝政。司马亮不愿做贾后的傀儡,司马玮统领禁军,也想抓权,三方出现矛盾。
贾南风,小名,生于三国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平阳襄陵人,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
贾南风,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然而,她却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手。继而成为皇后。贾南风之父是西晋酌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作太子妃,贾南风过于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对此,晋武帝十分愤慨,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杨珧提醒他:陛下忘贾公闾耶?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可见,贾允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贾南风本人虽是女流,但她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使得司马衷既害怕她,又受她的诱惑,喜欢她。晋武帝和朝臣们对太子司马衷的才识和能力,是很了解的,认为他纯质,不能亲政事。晋武帝与大臣们曾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贾南风帕暴露出丈夫的无能,即想出一条让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诡计,才算蒙混过关,使皇太子得以保存太子位,井顺利取得皇位。
太熙元年4月,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惠帝黯弱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故西晋政权,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处于动荡不安中。
贾南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采取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的办法,巩固惠帝的统治地位。晋惠帝的辅政大臣、太傅杨骏随惨死在贾南风之手
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白太康灭吴之后,天下无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依赖后党杨氏。此时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号称三杨,可谓权倾一时。对杨骏其人,尚书褚、郭奕曾上书晋武帝,说: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以为然。司马衷即帝位,任杨骏为太傅,做辅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百官总己;由于害怕左右间己,乃以其甥段广、张勋为近侍之职、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然而杨骏在处理一些重要事情上,谙古义,动违旧典,于是出现了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局面。在对待贾南风的问题上,骏知贸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太后。一味专权的杨骏与权力欲熏心的贾南风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在永平元年3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令蒋陵、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等,皆夷三族。之后,贾南风又矫诏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徒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
诛杀杨骏之后,贾南风任用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_共同辅政。西晋初期,晋武帝大行分封宗室,然而受封的诸王并没有去藩镇,而是留在京师,有些藩王还掌握有相当的兵权。如楚王司马玮就是一例。诸王的存在,对皇帝的统治极为不利。这时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为消弱诸王的权势,力主遣诸王还藩,太保卫_也完全赞成此举。这就引起楚王司马玮对汝南王亮和卫_的极大不满。卫_,西晋开国元勋。他极力反对晋武帝册立司马衷为太子,贾充对贾南风说:卫_老奴,几破汝家。因此,贾南风对卫_一直存在宿怨,加上卫_现任太保,使得贾南风不得骋己淫虐。为把朝政大权紧紧掌握在手中,贾南风便谤_与亮欲为尹霍之事。永平元年六月,贾南风终于又导演了一场矫诏使楚王玮杀太宰、汝南王亮,太保、_阳公卫_事件。后又以擅杀罪名,诛杀了楚王司马玮。这就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八王之乱的开始。
贾南风大权独揽,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遂大肆委用亲信,党羽,派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贾南风的族兄贾模和从舅郭彰,分掌朝政,后母广城君养孙贾谧干预国事,可谓权侔人主,惠帝完全成为贾南风任意摆布的一个傀儡。
贾南风为了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朝政的目的,诈有身,内稿物为产物好长时期深居内宫,不见外人,暗地里把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收养起来。元康九年阴谋废掉太子司马骤雨_,而以她所收养之子代立。
贾南风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终于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于是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因众怨谋欲废后。贾南风探知有人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想废掉她时,很害怕,于永康元年3月,借口太子谋反,杀死太子,以绝众望。但适得其反,终于激起了宗室诸王的反抗。永康元年4月,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等率兵入宫,废贾南风为庶人,诛杀了贾南风的党羽数十人。不几日,赵王司马伦又将贾南风杀死。然而,从这年8月,淮南土司马允举兵讨赵王伦起,西晋宗室之间也开始丁互相残杀。贾南风的干政,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更使西晋宗室日衰,大统的中国,从此陷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其中贾南风本人,罪责是难逃的。
司马炎接受曹魏的禅让,成就帝业,但是司马炎并没有觉得轻松,因为南方的孙吴小朝廷尚存,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都是司马家潜在的威胁。为了巩固家族统治,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司马炎首先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也没有大势的屠杀曹氏宗族,封曹奂为陈留王,还下诏已是陈留王的曹奂使用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司马炎明白朝中大臣大多是曹氏旧臣,是受了曹氏厚恩的,只是因为形势才承认了司马家的皇位,如果大势屠杀的话,必然引来士族的反对,只有给予曹氏优待,让他们享尽荣华富贵,这样才能够巩固司马家族的皇位。其实司马炎也只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执政理念,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高平陵政变曹爽伏诛,曹爽因专权被当时曹魏的许多大臣所厌恶,所以除了同党,基本没有什么官员站在曹爽一边,但是曹爽被夷三族之后,司马家又说曹爽虽然是个大坏蛋,恶贯满盈,但是曹真是大功臣呀,于是从曹家里找了一个叫曹熙的人作为曹爽的后人,主要是曹真在曹氏政权中威望甚高,司马氏在设法拉拢这些人。
除了善待曹氏宗族之外,司马炎还大封群臣,许多的大家族都位至公侯。琅琊王氏家族,魏国重臣王祥进爵为公,为后来东晋王氏士族奠定了基础,东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弘农杨氏家族,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时称“西晋三杨”,杨骏之女杨芷为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杨艳也是杨氏宗族,隋朝开国皇帝就是出自于弘农杨氏家族;陈留谢氏,从曹魏时期崛起,东晋时处于鼎盛时期,有名士谢安与谢玄;谯郡桓氏,起于汉代桓荣,东晋桓彝、桓温、桓冲等位辉煌时期。晋代四大家族仅是西晋门阀的代表而已,还有颍川荀氏(荀彧、荀顗、荀勖)、贾逵(贾充)、钟繇(钟会)、陈群(陈泰)、卫觊(卫瓘)等等,当时的魏晋士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当然还包括司马家的皇族。
除了曹氏集团和北方大族,司马炎还重用蜀地的一部分官吏,由于蜀汉灭亡不久,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将蜀汉的旧臣都送到洛阳安置,刘禅子孙、蜀地士族谯周等等,还特别重用一批官吏,如谯周徒弟李密、巴东太守罗宪等等。司马炎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确保了西晋稳定地过渡。但是这样也为后来门阀之间争权夺利埋下了隐患,司马炎死后,发生了杨氏兄弟、贾南风以及宗室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中国古代有五个选举人才的制度,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先秦的军功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所以两晋的门阀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不可估量的,从汉末到隋初,延续了四百年左右,也属于司马家族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
门阀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大封功臣就形成了第一批士族门阀,农民的土地被兼并,就形成了大地主和大豪强,到了东汉晚期,历经了两汉的察举制度就专门为士族门阀而服务。东汉末年,三国乱世,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曾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的指出了只要才能优异,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做官,本可以逐渐改变了士族门阀控制官场的情况。曹 *** 后,魏国名臣陈群建议曹丕将曹操的思想制度化,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官制度,但是这个陈群本来就是士族门阀的代表,所以渐渐就为士族而服务了,九品中正制度也相当于是察举制的延续。
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曹操唯才是举的初衷,主要是由于曹丕也要寻求士族的支持,而司马家就是当时河内的大族,重用司马懿造成了曹魏后期的大权旁落。司马炎建晋时,将九品中正制推向了 *** ,但是他除了这一点跟曹丕的做法一样外,司马炎还学汉高祖刘邦分封宗室为王,而大族为公侯,据有关野史考证,司马炎一共封了五十多个王,五百多个公侯。
而曹丕却不能够容忍同宗兄弟和他一起分享江山,曹操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继承他的位置有陈思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但是这两位从曹 *** 后生活就过得很悲惨了,曹植曾迁封多次,公元232年病逝,而曹彰年仅三十五岁就暴亡了。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在西晋初期还是起到了稳固司马政权的作用,门阀制度的不断恶化,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司马炎除了将九品中正制推向顶峰外,还效法古人制度,以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号称“八公”,稍微改变了一下汉魏的三公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