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王朗真的被诸葛亮骂死的吗,诸葛亮是怎么骂的

众妙之门 2023-06-26 19:25:57

历史上的王朗真的被诸葛亮骂死的吗,诸葛亮是怎么骂的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王朗真的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不少经典片段,“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其中之一。按《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年事已高,与大都督曹真等人迎战诸葛亮,阵前与诸葛亮一番舌战,结果被诸葛亮犀利的言辞驳倒,一气之下从马背上衰落而死被。不过这段虽然精彩,但却只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上并未发生过。

诸葛亮VS王朗

诸葛亮是如何骂死王朗的

且说得知诸葛亮率军前来之后,王司徒向大将军曹真夸口道,“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不知道王司徒是自信过头,还是真的有些小看了诸葛亮,至少看来王朗是有些自负的。

王司徒

两军对阵之时,王朗令士卒上前叫阵“请对阵主将答话。”诸葛亮见对面出来个文官王朗,便猜到是要先礼后兵了,于是同样令士卒传声道,“汉丞相与司徒会话”。诸葛亮这句话高明,以身份压住对方,丞相无疑要比司徒的分量重多了。

接下来便是舌战了,王朗先道,“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王司徒意思是说,诸葛亮北伐乃是无名之师。诸葛亮答道,“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言辞不可谓不犀利。

王朗讲事实、摆道理

王朗也算机灵,准确抓住了诸葛亮言语重点,紧扣“奉诏讨贼”四字展开反驳,“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先是说王朝更替乃是自然之礼,接着又说“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表明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的形势,然后再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表明曹操、曹丕等人功绩,然后再以势压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这一大段说辞不可谓不经典,先是摆事实,说明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形势,再紧扣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点,说明曹操尊天子扫除天下逆贼乃是正理,更是暗中表明王朝兴替乃是天道,大汉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曹魏兴起乃是水到渠成。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奉诏讨贼”自然站不住脚,表明诸葛亮的北伐才是真正的“犯上作乱”。

诸葛亮的反驳更为犀利

接下来便是诸葛亮的反驳,他先是以“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对王朗的大段说辞盖棺定论,说明王朗以上全是胡言乱语,接着进行反驳,“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诸葛亮这段同样极为精彩,不与王朗讨论王朝兴替的问题,甚至避过不谈曹魏掌权以来的功绩,直接就将曹操划到了董卓、李榷、郭汜等一个行列,接下来直接就开始了人身攻击,意思是天下大乱、王朝危机之际你王司徒在做什么?你身为汉臣,位居司徒高位,本应该匡扶社稷,却反而去相助和董卓、李榷、郭汜一样的曹操,你这就是“不忠”,直接大帽子扣上。

人身攻击、致命暴击

接下来,诸葛亮又说“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这段简直就是要命,先给王朗扣上了“不忠”的大帽子,然后再说你本就是个小人,凭什么在两军阵前大放厥词?小人说的话再有道理,那也成了没道理。最后一句直接说,你就算死了,有什么颜面再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气急攻心,落马而死

王朗毕竟是士人出身,通过举孝廉入仕,最重的便是名节,如今在诸葛亮的一番言辞之下,王朗简直就成了“卑躬屈膝、助纣为虐”的代名词,怎能不让王朗气的吐血。诸葛亮一段话下来,直击对方软肋,言辞极为犀利,王朗在这种攻击之下早就乱了方寸,根本无力反驳,气急攻心之下落马而死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上并无这一片段

这段舌战虽然精彩,但毕竟是虚构的,历史上王司徒并未参加这一战,自然也就无法与诸葛亮舌战了,而且王朗去世虽然与诸葛亮北伐发生在同一年,但距离此战结束事实上已经过去了半年之久,显然不是被骂死的。

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

对于诸葛亮此次北伐,《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有载,“(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也就是说,诸葛亮此次北伐发生在228年春天,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便退走了,且曹魏方面并没有关于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

关于王朗的去世,《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同样有记载,“十一月,司徒王朗薨”。由此可见,王朗去世之时,诸葛亮的北伐已经结束大半年时间了,显然不可能是被诸葛亮临阵骂死的。

王朗事实上是个典型士子学者

事实上,王朗在三国时期是个典型的名士学者,《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等著作,并称其“咸传于世”,后世更是把他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

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对其大为称赞,“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由此可见,王朗乃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世人对其评价极高,显然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那副形象。

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历史上真实的他是怎样的?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恤民情,强调轻徭省刑。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

二、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

三、富才干,通经典。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历史上的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事实上王朗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虽然他空有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却没什么结果。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早年担任过菑丘县长,后在陶谦手下担任治中。在徐州时,王朗和别驾赵昱等人劝说陶谦拥戴天子,陶谦派赵昱到了长安,皇帝于是任命陶谦为安东将军,任命赵昱为广陵郡太守,王朗为会稽郡太守。

孙策渡过长江攻占江北土地,王郎的功曹虞翻认为兵力不足以拒敌,不如避敌不战。王朗认为自己身为汉朝官吏,应该保守城镇,于是发兵和孙策作战,战败后,渡海到了东冶。孙策又来追击,王朗再次大败。王朗去见孙策,孙策因为王朗风度儒雅,只是诘问责难了一番而没有杀害他。

曹丕时期,王朗担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司空,到魏明帝时由司空改任司徒,直到去世。从王朗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和诸葛亮并没有接触过,那么,从他的性格特征上来说,他有没有可能因为“气满胸膛”而死呢?看一看他和曹操的一番对话就可以得知。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宴席上嘲讽他说:“不能效法你当年在会稽那样丢了好米饭碗。”

所以并非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仅仅是因为王朗太注重自己的面子,是一个十分有气节的人。容不得诸葛亮对自己的羞辱,事实上,诸葛亮也并没有做了什么太过分的事。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诸葛亮:来者可是王司徒。

王司徒:久闻大名,今幸一会,闻足下自知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此无名无义之兵。

诸葛亮: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王司徒: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有德之君替换无德之人,自然之理也。自桓灵以来,黄巾伧乱,天下争霸,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犹累卵之危;万灵,犹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方,万民归心,四海仰慕,世祖文帝,应天合人,效法尧禅位于舜,承继大统,这都是奉天行事。

下是聪明人,又自比管乐,为何行此逆天之事呢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铁蹄可平祁山,刀剑可穿苍穹。足下如果真有见识,何不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呢。我保你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我原以为汉朝元老必有高论,没想到足下红唇白齿,却说出如此不堪入耳之话。我有一言(哮喘快发作),三军静听。你王朗,世受大汉国恩,举孝廉入仕,要是还有半点良心,就该匡君辅国,除贼兴汉,而你,却贪图官位,助贼篡逆,你本该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躲于暗角阴沟,行鼠窃谄谀之事,岂敢在队伍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王司徒:你……。

诸葛亮:你有何颜面对大汉二十四先帝呀。

王司徒:你……。

诸葛亮:(长叹一声,扇指披发司徒)老贼速退,杀你污我刀耳(左右摇摆扇子)。

骂王朗的故事背景。

蜀汉诸葛武侯伐魏,取天水、安定、南郡三城。魏帅夏侯楙,窜入羌中,威声大振,兵出祁山渭水之西。魏主曹睿大惊,命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起东西两京军马二十万,以御蜀兵。

王朗本属汉朝元老,现官魏之司徒,年已七十有六。自诩口才便给,欲以一席话折服武侯,及至两军相遇,与武侯答话之时,反被武侯,将王朗历史,披露于军前,尽情丑诋。王朗竟然理屈词穷,气塞胸膛,撞死于马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