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要问历史上最逆天的女主设定是谁?
我提名长孙皇后。
妥妥滴上榜。
几乎囊括了小说女主设定。
01
大唐女人很牛。
比如,武则天。
史上唯一正统女皇,14岁入宫,先跟太宗,赐号媚娘;后嫁高宗,加封天后。人家可是亲爷俩。及至高宗驾崩,开创武周,一步步登临皇权之顶,掌控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大唐女人很美。
比如,杨玉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美到不可方物。
本为玄宗儿媳,却被其纳入后宫,日夜笙歌。只可叹安史之乱,香消玉殒马嵬坡。
大唐女人很浪。
比如,高阳。
身为公主,偏爱和尚,径将老公房遗爱的脑门,装点得春光灿烂绿油油。
后来还要谋反,终坐罪自尽。
大唐女人很毒。
比如,韦皇后。
且不说与武三思勾搭成奸,居然还要学习婆婆(武则天)好榜样。为上位做女皇,一包鼠毒强,送老公中宗归了西。
大唐女人很贤惠。
比如,长孙皇后。
中国历史上有传可寻的皇后400多位中,长孙当之无愧是最受好评的一位。
短短30余载芳华,却能千古留香。
02
熟悉的开端
长孙氏,本名不详,小字观音婢,祖籍河南洛阳,源出鲜卑族。
老爹长孙晟,就是曾一箭双雕,惊掉突厥可汗沙钵略下巴的那位牛掰齐国公。
(多么熟悉的开端,然后开始遭难~)
很不幸,就在长孙氏8岁那年,老爹去世;
更不幸的是,同父异母的大哥长孙安业真够孙子的,翻脸无情,把妹妹和小妈渤海高氏轰出了门。
但不幸中也有幸运,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非常喜欢她这个小外甥女。
怜爱之下,还促成了她与李世民的姻缘。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长孙氏凤冠霞帔,嫁与李世民为正妻。
03
缘分妙不可言,人生开始开挂
是年,新娘刚满13岁,新郎方才15岁。
别看小两口年纪尚轻,却懂恩爱,彼此扶携。
见丈夫痴迷习武,长孙氏便取出老爹遗物,那柄射雕良弓送给了他,只喜得李世民通宵难寐。
不久,在长孙氏所住房舍外,出现了一匹高头大马,鞍勒俱在,威风俊逸。
高士廉也觉新奇,便请人给占卜一卦。
那卦仙儿一通掐算,禁不住连声啧啧:
“女处尊位,居于中正,这个小女子,将来贵不可言哇。”
对此占卜之事,新旧唐书均有记载。
而《新唐书》中更为直接,直言此乃“后妃之象”:
后归宁,舅高士廉妾见大马二丈立后舍外,惧,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繇协《归妹》,妇人事也。女处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
果然,五年后,隋炀帝遭缢弑身亡,唐国公李渊趁机逼迫恭帝杨侑禅位,宣告大唐集团正式开张。
李世民功劳显著,获封秦王。
夫贵妻荣,长孙氏亦受册为秦王妃。
放眼史上,在权位的魅惑下,手足相残者比比皆是,李渊的儿子们亦陷身其中。
于是,血腥酷烈的玄武门事变上演了。
04
携手升级打怪,过命的战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天色微明,李世民亲率王府八百将士,设伏玄武门。
而激奋人心的是,以往通常默默站于丈夫身后的长孙氏,生死攸关之际,竟无比决绝地出现在了李世民身边。
从身后到身畔,虽半步之距,却昭示了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夫妻之情之爱。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
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成功狙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又逼老爹退居二线后,李世民即位称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05
陪伴君临天下,展现凰后人设
聪慧贤能,善良大气,通晓古今,有思想有主见有情趣...
每逢朝政大事,李世民必征求媳妇意见。
而长孙皇后总是谦虚推辞:“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天下都是咱家的,政事也是家里事。说说呗媳妇。”
架不住李世民一再恳求,长孙皇后才就一些大事做些提醒,也是点到为止。
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跟李世民交情不浅,堪称铁杆大舅哥。
在玄武门事变中,又誓死拥护和捍卫妹夫,表现非常抢眼。
及至李世民坐稳龙椅,打算提拔大舅哥为相。
而长孙皇后听说此事,竟一百个不同意: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胥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李世民不允。
长孙皇后便私下告知大哥,要他麻溜地辞职。
然而,长孙无忌偏偏不信这个邪。
在妹妹去世后,长孙无忌出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并削尖了脑袋掺和立储政事,终遭许敬宗构陷,落了个削爵流放、自缢而死的悲惨下场。
也许长孙皇后是这么想的:宦海无边,波诡云谲,连父子兄弟都能屠刀相向,你一个大舅哥又算老几?距离权力中心越远,脑瓜子在肩膀上就站得越稳当。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一天,罢朝后,李世民黑着一张脸,气鼓鼓回了回宫。
“这个乡巴佬真可恨。早晚有一天,我要弄死他。”
“老公,骂谁呢?”长孙皇后问。
“当然是魏征那老东西。”李世民哼道,“一张臭嘴,不分场合,就知道怼我。”
长孙皇后听罢,默默退回内房。
等再出来,已换上皇后朝服,且行起了参拜大礼。
李世民见状,又惊又惑:“媳妇快起来,你这是干啥?”
“妾闻主圣臣忠。因陛下圣明,魏征才敢直言。这是喜事,焉能不恭贺?”
李世民听得一阵脸红,心道:还是俺媳妇会说话,有见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
当时,房玄龄犯错,被李世民骂得狗血喷头,轰赶回了家。
待到气消,长孙皇后劝道:
“老房跟班陛下时间最长,为人谨慎,计谋也多。若无大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他。”
李世民觉得有理,不久之后,便再次起用房玄龄。
《新唐书·长孙皇后》
时玄龄小谴就第,后曰:“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
《观世音经笺注》:“唐太宗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是观音亦女身也。”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含义女观音菩萨。
事实也是,其性情温厚,心地纯良,待嫔妃、宫女亦怜惜有加。
一日,她陪李世民在后宫遛弯儿。
见周遭诸多宫女,一个个老弱不齐,无精打采,便问她们几时进的宫?
有的说,隋朝未灭,既已进宫。来时十一二,现今奔四零,从未受过宠幸。
长孙皇后听罢,心中不忍,就对李世民说:“老公,你一人精力有限,那用得了这么多人侍候?幽禁深宫,实在清苦。不如放一些出去,让她们各寻好日子去吧。”
李世民稍作思忖,点了头。
随后挑出一点点年长宫女,放归民间。
这一点点,是——3000人。
众宫女逢见长孙皇后,如与活菩萨,一个个泪飞如雨,叩首谢恩。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长孙皇后避暑九成宫,身染重疾。
见久治不愈,陪护床前的嫡长子李承乾心急如焚,意欲奏请老爹大赦天下,并度人入道。
长孙皇后获知此事,坚决反对:
“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
李世民听后,禁不住欷歔长叹,涕泪交流。
细细品匝长孙皇后这段话,若非饱读诗书,颖悟睿智,又怎会有此等心胸?
07
必备“宠妻成魔”的老公
作为女主,自然不能缺少一个宠妻成魔的老公。
简单举几个例子:
1.李世民共有35个孩子,有7个是长孙皇后所生,占了五分之一。
在长孙去世后的13年里,李世民只有1个孩子出生,还过继给了李元吉。
足见感情至深。
2.长孙安业犯谋反罪,作为妹妹的长孙皇后,向李世民求情的理由是:“他早年对我不好,陛下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说我得势报复他”。
不担心牵连自己,牵连家族,求情像撒娇,实锤一个宠妻狂魔。
3.子凭母贵。
犯下谋反大罪的皇子李祐,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赐死。而轮到了逼宫失败的李承乾,他却沉默了,仅仅被贬为庶人。
意欲夺嫡的李泰也仅仅是从正一品降为从一品的郡王。
还有李世民前脚发布政策——结婚不能铺张浪费,后脚因为长公主的嫁妆啪啪打脸。
4.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长孙皇后不妒忌后宫,还会善待后宫?
原因很简单,从记录里可寻一二。
唐太宗的妃嫔,基本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一笔外,再无记录。
对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长孙皇后,这些无宠后宫,有什么值得妒忌的呢。
5.长孙皇后临终前说:
“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难道她不担心人走茶凉?
不想家族荣耀?
必然是因为老公对她和她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6.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36岁的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
太宗李世民悲恸不已,遵妻为“良佐”,营山为昭陵,并于苑中修筑层观,以便眺望,慰藉思妻之苦。
有一次,李世民拉着魏征登上了层观。
魏征说道:“臣老了,双眼昏眊,看不见呀。”
“怎么没看见?那是昭陵啊。”李世民忙指给魏征看。
“臣以为陛下看的是献陵(高祖李渊陵寝),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出来了,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
《新唐书·魏征传》:
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
也难怪,在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李世民如此张扬的思念亡妻,已严重违背礼教祖制。
思之再三,李世民终下令拆掉层观,顷刻老泪纵横。
李世民堪称英雄皇帝。
虎牢关恶战,压力如崩,他没落泪;
手足倾轧,陈尸玄武,也没落泪。
可每每念及自己最爱的女人,却数度哽咽,甚至哭得稀里哗啦。
08
流芳百世
在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中,如是规定:
“伉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少年结发,荣辱与共;情重如山,生死不弃。
千百年来,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直都是官方(正史)和民间(野史)双重认证的恩爱夫妻。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登基后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这么卓越的千古大帝,有这样一位女人在他的人生之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与太宗少年成婚,一生携手经历风雨,享受过荣华富贵,看过飘摇动荡的乱世,也走过安稳的盛唐 社会 。
贞观九年,长孙皇后不顾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不顾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不顾刚刚出生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加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36岁。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但偏偏太宗李世民对长孙皇后不是这样。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13岁的长孙氏在这豆蔻之年,经由舅舅高士廉的促成,与16岁的李世民结为夫妻,完成了已去世4年的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的遗愿。
注:长孙氏出生于贵族世家,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因是北魏宗室之长,赐姓长孙。长孙晟在处理突厥的关系时立下大功,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十分畏惧,因此长孙晟家被赐号霹雳堂。
同样是公元613年的9月,李世民母亲窦氏由于随李渊出征大辽,在涿郡意外病亡。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李世民夫妇随父亲李渊定位山西太原,此时,唐国公李渊已升迁至右骁卫将军,并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年仅17岁的长孙氏,没有婆婆的指导,没有妯娌的帮衬,楞是一个人承担起了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
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各地纷纷起义,群雄纷争,天下大乱。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李家于5月举起义旗,并于同年11月入主长安城,奉杨侑为隋国代理皇帝,改年号为义宁,改年号武德,封李世民为秦国公,次年(618年)封赵国公,长孙氏的称号也由秦国夫人改为赵国夫人。
公元618年(义宁二年),5月20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随之受册为秦王妃。
秦王李世民在大唐初期,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受封天策上将,身兼数职,地位严重威胁到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在后宫与嫔妃时常往来,在李渊面前说尽李世民坏话,导致在外浴血奋战的李世民与李渊逐渐关系疏远。
此时,亲王妃长孙氏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孝顺李渊,联络后宫嫔妃,帮丈夫李世民弥补裂痕。
秦王妃为李世民争取到了一段宝贵时间,导致李渊并没有对李世民痛下杀手,为李世民绝地反击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6月3日,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佰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长孙氏不惧危险,竟出人意料的出现在众人身旁,帮助李世民勉励将士,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慰勉,更加奋勇无畏。
结果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击杀,秦王李世民大获全胜。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6月7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长孙氏为太子妃。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8月8日,李世民登基,13天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在位期间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留下“千古贤后”的美名。
历史 上没有琐碎的记载长孙皇后如何打理后宫,但对于帮助谏臣开脱的事迹有记载。
都知道忠言逆耳,像魏征这样的大臣经常会给李世民“添堵”,李世民身为皇帝,常常闹的不开心,气的想要杀了魏征泄愤,长孙皇后见到这个场景,回到宫中梳洗一番,穿上华丽的服饰,来给李世民做了个规规矩矩的揖,李世民不解,问怎么了?长孙皇后说: 只有君王开明,大臣才敢直言不讳,现在您说魏征什么都敢说,不就代表您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吗?有这样圣明的君王国运必定昌盛,我要恭喜陛下!
李世民听完心里舒服多了,就是这个道理,看了以后要重视魏征的话啊!
长孙皇后临终前说:“ 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当一个皇后不用担心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赏赐太多,必然是因为皇帝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长孙皇后36岁逝世,李世民悲痛万分,封号:文德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
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大业九年,长孙无忧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
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长孙皇后一生辅助李世民做了很多大事,却不干政:
训诫诸子: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于是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调和直谅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后自然会意,养马宫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唐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政务政事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其有好处。
养马人这样的宫人只是皇宫内苑里极其卑微的人物,但长孙皇后仍然以她的仁慈智慧照拂着他们,不因他们地位卑微而轻视他们的安危性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宽和明理的女主人,才能使得宫内没有任何冤屈。
抑制外戚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以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长孙皇后这才满意的喜见颜间。
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的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赞成帝治
长孙皇后对于丈夫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的,作为皇后,她对于内宫治理上的优秀自不必多提。护俾忠良,赞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长孙皇后对于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为君不易,虽然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的已经是非常出色,但总有疏忽不及的地方,况且善始善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于是她常常劝说丈夫要始终记得容纳良言。长孙皇后曾借长乐公主李丽质嫁妆一事谏言,她认为,“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忠言逆耳利于行。肩负国家社稷之人最要紧的就是容纳忠言。“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如果太宗能深切了解,那么就是天下之幸。临终之时,仍不忘嘱咐丈夫,要亲信君子,远离小人,容纳忠臣良言,不可听信谗言,停止游猎劳役。
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唐太宗得贤后作配,唐朝有这样敢于谏言,远见卓识的皇后,贞观之治的出现长孙皇后实在助益良多。
奖进忠良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儿女。太宗对他们都宠爱有加,关爱之心与寻常父亲并无区别。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用俾房魏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对于贤良却从来看重。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太宗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详观上面两件事情,长孙皇后对于太宗的影响力自是不用多说。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鹣鲽情深生死相随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渝。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爱屋及乌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长孙皇后父亲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长孙皇后
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旧情深,姻戚义重”,不顾自身病体和大臣劝谏执意要去临丧。后来在陪葬诏中太宗又不忘强调“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可见对高士廉的感念。类似“地兼贤戚”,“地兼姻戚”“椒掖之亲”的词语在下达给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诏书中比比皆是。当然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除了长孙皇后的原因之外还有自身的才干,可是其他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亲”了。
长孙皇后的族子长孙祥,他的父亲长孙安世曾经是王世充部署,但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得以在唐廷做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不仅重新任命还升他宗正卿。
比起私惠后亲,还有更明显的事,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名无宪,字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谋反本十恶之首,最后不仅活命还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皇后没有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反而以“释憾于兄”这个牵强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见“恃宠”之言非虚。
长孙皇后临终前之所以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无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帝后互动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
九成宫作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深信。贞观六年,他和长孙皇后一起去九成宫避暑,兴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宫中散步,历览台观。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所处位置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放开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础,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太宗与长孙皇后互进御膳,又献服御衣物,长孙皇后执栉为高祖理发戴冠,看到高祖发已花白,心中感怀,与太宗皆不禁流泪,如同家人常礼。
? ? ? 一代明后,逸事流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