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洛行,他是捻军首领,最后结局是怎么样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18:36:03

张洛行,他是捻军首领,最后结局是怎么样的

在历史长河中,张洛行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淮北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这就是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他们配合太平军,高举反清大旗,纵横转战于十多个省,给腐朽的清王朝造成了沉重打击。

不过,由于农民起义的诸多局限性,捻军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作为捻军的首领,张洛行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张洛行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10年。据说其母生下张洛行时,天呈异象。当日狂风暴雨,直落得天昏地暗。突然间,一个响雷将张家门前的大柳树劈开,抓出了一条大蛇,满屋都充斥着浓浓的硫磺气。恰在此时,张洛行降生了,父亲据此为他取乳名“香儿”。

张洛行家境殷实,有地5顷,祖上曾开过粮食行、杂货铺、糟坊、烧酒作坊等,但到了张洛行这一代时,家道日渐中落。又逢家乡淮北一带水旱灾荒频繁,地主剥削残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苦不堪言。

张洛行为人仗义,宽厚和平,乐善好施,各地难民争相归附。为了维持生计,张洛行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利润丰厚的贩卖私盐的伙计。因张家是大户,除了自己倒腾私盐外,还组建了一个私人武装,替其他贩盐商户提供保护。

众所周知,盐业历来是朝廷专营,容不得私人擅自倒卖,张洛行的行为必然引发朝廷的不满,和朝廷的冲突日益剧烈。1851年,张洛行在武装贩盐的过程中,遭到了朝廷的围捕,他率众杀死了盐巡,砸毁了盐卡。

返回家乡后,张洛行听闻族子杨曾等被河南永城官府捉拿下狱,便率万余手下去永城劫狱,由此拉开了张乐行武装反抗清廷的序幕。

1852年11月,张洛行被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推选为首领,揭竿而起,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条”。捻军分黄、红、白、黑、蓝五色旗, 之下还有五色镶边旗和八卦旗、水花旗。每旗各有统领,史称“十八铺聚义”,正式开启了捻军的抗清斗争。

此后,捻军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控制了整个淮北地区,甚至延伸到安徽、河南两省。1855年,捻军会盟于雉河集,张洛行被封为“大汉明王”,建立了“五旗军制”,次年占领丰县,直逼开封。

1857年,张洛行联合太平军作战,改旗易帜,受封为“征北主将”。第二年,他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加三河战役,大败湘军,杀死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不久之后,张洛行被太平军封为“沃王”。

捻军的不断强大让清廷焦头烂额,他们只好派遣号称“满清第一猛将”的僧格林沁,命其率一万余清军与捻军作战,对付难缠的张洛行。

1862年,张洛行与僧格林沁在雉河集展开鏖战,3月19日,尹家沟、雉河集失守, 二万多捻军将士阵亡。张洛行虽然带着小股部队突围,但沿途遭遇清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仅剩下20多人,撤退到西阳集原捻军首领李勤邦家中躲避。

此时的李勤邦早已投敌,见到张洛行父子三人后,又惊又喜,而张洛行则对李勤邦的叛变行为全然不知,毫无戒心地在李家住下。李勤邦一边假意热情招待张洛行一行,一边派人通知了清军。

黎明时分,当疲惫的张洛行等人还在熟睡时,清军破门而入,抓住了张洛行和他的两个儿子,随即被解往僧格林沁大营。僧格林沁曾想方设法收买他,希望他投降清军,可保性命无虞。但张洛行破口大骂清廷及叛徒李勤邦,拒绝了僧格林沁的要求,慷慨赴死。

在笼络张洛行失败后,同治帝随即下发处死张洛行的命令。据说,张洛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被凌迟处死,行刑过程异常惨烈。

最先被凌迟的是张洛行的两个儿子,刽子手用小刀剐取两人身上的肉,强行要张洛行在旁边观看。张洛行不忍直视,痛苦地闭上双眼,僧格林沁竟然命人将他的眼皮用线穿于额顶,逼迫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剐成一副骨架。

更让人发指的是,刽子手居然将两个儿子的肉硬塞进张洛行的嘴里,逼迫他吞下。张洛行吐出后对清军大骂不止,刽子手索性用铁钩将他的舌头勾了出来。

最后,刽子手开始折磨张洛行,他们整整凌迟了他一天,直到他体无完肤,才将他斩首,死状极为惨烈。

清朝起义军首领张乐行,死后侄子为他复仇

接下来我为您讲解,太平天国一位特殊的“王”——沃王张乐行。

张乐行,安徽亳州人,他出身于典型的“富二代”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名震一方的大地主。张乐行之所以还要加入“造反”行列主要原因是:张家主要是靠“贩盐”、“开赌局”为生,和官府利益冲突严重,尽管花钱去“摆平”,但和官府的矛盾还是很深。再加上清 *** 实在太过腐败,太过欺压天下民众,而一向正直的张乐行对此很是不满。

1851年12月,张乐行眼看时机成熟了,拉拢一帮“盐贩”发动起义,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一年后,张乐行觉得孤军做战力量过于单薄,于是选择了抱团取暖——在雉河集和18路“捻军”歃血为盟,结为生死兄弟。之后,他被推举为盟主。之后,他花了四年时间,使得手下军马超过了10万人马,于是自称为:大汉明命王。随后,势力如日冲天的张乐行横扫淮北清军如,天下为之震动。

为此,清廷派重点去围剿。结果在亳州大战中,因部下叛变,他所率的“捻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归。之所势单力孤的“捻军”选择了“死守坚城”的做法。

就在他情势危急之时,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张乐行于是带领所属的7万军队选择了第二次抱团取暖,他顺势加入了太平天国的阵营,共同对付清军。

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被捕的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当过六安,上三河尖,招引张乐行。那知张乐行先发龚德树、苏老天半路相迎。当即计破霍丘县,攻破此城,交张乐行为家。”张乐行加入太平天国后,不但有盟军支持,而且还有自己的根据地,这对他来说当然是雪中送炭的好事。

当时洪秀全对王爷还没有“滥封”,因此张乐行“沃王”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对此,张乐行很是感动。

然而,随后,张乐行却和太平天国产生了“间隙”,原因是三个字:挖墙角。挖什么墙角呢?

原来太平天国后期的绝对双骄陈玉成和李秀成因为形势的需要,不由从他的 “捻军”中挖掘人才。刚开始,张乐行也不介意,凡正都是一家人。但后来越来越频繁,他感觉自己所率之部都要被“归化”了,心中自然也就有了不满,之后他有点满足于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不图发展了。

但他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1863年2月,清朝最厉害的秘密部队僧格林沁率2万铁骑出动,再加上各路清军、团练配合,一起合围张乐行。当时的太平天国风雨飘摇,自顾不暇,因此支援部队也几乎没有。张乐行在被围攻数月后,眼看要炮尽粮绝了,只好出城与之决一死战。结果就在这时,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却给他背后捅了一刀——投降了清朝,反戈一击。腹背受敌的张乐行大败而逃。结果在逃亡的过程中,捻军蓝旗首领李勤邦也选择了叛变,他联合安徽巡抚英翰,把张乐行及家人都活捉了。

之后,清朝给予的判罚是:凌迟处死。

行刑时,张乐行视死如归,一声吭声。清军恼怒之下,直接将他儿子张熹的肉塞进他的嘴巴里面,场面十分残忍。而张乐行的妻子杜金蝉给的处罚方式是——骑木驴,场面十分恐怖。

然而,张家人并没有就此被斩尽杀绝,两年后,接过张乐行衣钵的侄子张禹爵率捻军在山东高楼寨设下“口袋阵”,结果成功歼灭僧格林的蒙古铁骑7000余人,僧格林沁慌乱之下向麦田逃跑,被小兵张皮碰了个正着,一刀斩于马上,僧格林沁和他的铁骑从此都烟消云散。

历史上死的最惨烈的武将,老婆和儿子被活剐,自己再被凌迟

<img p=""

清朝中叶时期,发生了一次特别厉害的农民起义,就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次的农民起义给清朝带来了重创。在这次战争中,无数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很多将领和士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得不说,清朝在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但是太平天国也同样如此。鲜为人知的是,清朝在对付太平天国的武将时,用了非常残忍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酷刑。很多将领都是被凌迟处死的。

<img p=""

这种酷刑是非常惨的,凌迟处死就是被千刀万剐,死在凌迟酷刑下的有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战败者,这其中就包括太平天国的将领。那么在所有的太平天国将领中,死的最惨的是哪一位呢?

<img p=""

此人就是张乐行,清军为了折磨他,先是在他的眼前,折磨他的老婆和孩子。两个儿子和老婆千刀万剐抽肠破肚,这样的手段是非常残忍的。直到儿子和妻子死去,清军才将他折磨至死,经历了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凄惨的。张乐行是捻军总盟主,他是后来加入太平天国的。此人有一个缺点,就是听调不听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听任洪秀全的调令,但是他不去见你。这种人在历史上可不多见。通常情况下,有这种行为的武将,都会被主君怀疑。

<img p=""

1859年张乐行在西华干掉清朝大将联恩,这时候的张乐行开始崭露头角,此人是非常厉害的存在。张乐行在担任将领期间,为人豪侠仗义,对人坦诚,受到老百姓们的爱戴,有着很高的威望。这在太平军中是非常难得的。

<img p=""

要知道,张乐行对清军的战绩是非常厉害的。1862年他和清朝悍将僧格林沁在河南大战,可惜的是,张乐行被自己人出卖,结果被俘虏。这个出卖张乐行的人就是李勤邦,当初张乐行投靠他,可惜的张乐行不知道李勤邦已经叛变。

<img p=""

李勤邦将张乐行一家的信息交给了清军,结果可想而知,清军将张乐行一家生擒。这样一来,等待张乐行的只有一个结局,就是被处以极刑。在受刑中张乐行的儿子因为忍受不住痛疼的煎熬,所以大声的喊叫。这种场面是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被侩子手折磨的张乐行的儿子,受尽了疼痛,一刀一刀的被活刮,他的妻子同样如此。直到亲人死后,张乐行才被处以千刀万剐。张乐行在死的时候,根本没有畏惧。张乐行怒视刽子手,嘴里也是不停的咒骂着清军将领。自始至终,从未向清军低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

捻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解散了

原因:

1853年初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丁忧在籍,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 *** 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由于湘军,淮军以至于清王朝末期的北洋军,私家军队只效忠将领而不效忠国家的气味浓厚造成清廷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北洋军阀袁世凯,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作战战法: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

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天国兴起时的中国,正处在刚刚与西方列强“接触”的时期,许多西方的武器已经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战争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阶段。由于清制军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

但是勇营的临时性质和组成(从农民中临时征募),使得其素质和战斗力都是很低下的。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军(天京之役湘军人数达到高峰也才12万人左右,而太平军动辄可以纠集五六十万的兵力)。

如何使这些毫无组织的农民和书生迅速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与勇悍的太平军作战是曾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政局的影响:

始于湘军的“兵为将有”对晚清政局也产生重大影响。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岳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曾国荃、刘蓉、刘坤一、蒋益沣、刘岳昭、刘锦棠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按劾、司法。

但两司听命于六部,例可专折奏事,其事权独立,惟部臣始有管辖的权力,督、抚对两司只是居于监督地位。故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清代这种格局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就发生了改变。手中有兵有将的督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予迁就,因而在晚清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军

捻军是什么意思?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涡阳县至今流传着一段反映清末捻军起义的民间故事,称为“捻军故事”。

由于捻军故事极富地方特色,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叙述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扩展资料

捻军名称由来:“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亳州:精彩捻军故事现英雄正气

捻军起义的捻军领袖

张乐行
(?~1863),又名张洛行,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捻军前期首领。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西捻军领袖。初随叔父、大汉盟主张乐行参加捻军起义。后转战苏豫陕鄂皖,受太平天国梁王封。1864年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1865年歼灭清科尔沁王僧格林沁部,并粉碎湘军曾国藩的封锁。1866年从河南率西捻军入陕,联合回民军。1867年元月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次年8月转战至骇河边,下落不明。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人(《赖文光自述》称“生长粤西”,此处“粤西”不可理解为广东西部,因为直到近代之前,“粤”一字泛指岭南,“粤东”为广东,“粤西”为广西。民国后“粤”的地理概念才特指广东省),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是洪秀全妻弟,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1868年兵败被清军俘杀,佩剑仍保存在今天南京太平天国史料馆。
侯士维(?~1858),又名士维、世维、世伟,安徽亳州吴桥寺集(今涡阳)人,捻军红旗总旗主。侯家亲族居侯老郢、侯菜园、吴桥寺一带,号称“九里十八侯”。士伟为人耿直,不阿权贵。道光末年,因岁歉年荒,侯士伟常约人贩运私盐。咸丰六年正月,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会盟,建立五旗军制。侯士伟受命为红旗总旗主。红旗是捻军五旗中人数最少的一旗,常与张乐行黄旗共同行动,联合作战,故有“黄、红不分家”之说。咸丰七年,张乐行率捻军赴淮南与太平军联合抗清。侯士伟留在雉河集,与黄旗张敏行部联合。红旗与黄旗曾与李成、赵浩然等远征山东等地,并协助张敏行部经营浍北诸圩。咸丰八年,侯士伟为借款及一头毛驴走失之事,与堂兄侯士忠矛盾激化,加之早有前仇,侯士伟决计报复。张敏行(张乐行胞兄)部下张正江是黄旗旗主,与张敏行父子、侯士伟关系密切。一日,张敏行子张瑨威逼张正江侍从张老二,以张正江名义,邀侯士伟至张正江部驻地张寨议事。侯士伟深信不疑,率几名随从至张寨。随从立被张瑨部诱禁门外。侯士伟见事有异,逃至二门过道,被侯士忠之子侯布标一枪刺死。不久,侯士伟之子侯山也被杀于瓜地。张、侯两家的仇杀,使红旗内部严重不和,遂分裂成两部分,倾向侯士伟的将士投在黄旗旗主张正江部,另一部分由侯布标率领并入张敏行部。侯士伟事件,使张乐行本部亲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以致后来不能单独御敌,而被清军击破。
龚得树(?-1861),又名龚得。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人,捻军白旗将领,太平天国追封勇王。1853年与张乐行在雉河集起义后,领白旗军,与陈玉成、李秀成等联合作战,于皖、鄂边境屡破清军。1861年春,与陈玉成联军十余万人,自桐城经霍山,进入湖北境内。攻击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部之后。3月14日,联军五万多人在罗田松子关与清军成大吉部作战时,他骑马直冲,被成大吉部参将王名滔从左侧横截,后中炮牺牲。
孙葵心(?~1861),安徽蒙城南乡江集江家坡(今利辛)人,捻军白旗镶边旗主。孙葵心家贫,仅母子2 人,衣食难全,以乞贷补之。喜习武,好结交,任侠仗义。咸丰初年,亳、蒙、宿、永等地饥民纷纷起义结捻,孙葵心于众兴店(今孙集)集结饥民向财主借粮,不料被团练诱捕,在解往亳州途中,被捻头龚得树、刘玉渊搭救,自此横下造反之心,串联家乡贫民数百人,于楚店集竖起“杀富济贫”大旗。清咸丰五年(1855 年),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立五旗军制。孙葵心为白旗镶边旗主。咸丰六年,清军攻占雉河集,孙葵心随张乐行南下,渡淮作战,攻取三河尖。咸丰七年三月三日,围攻霍邱,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会师于霍邱城外,接受其领导。是年十月,张乐行困守正阳关,孙葵心与龚得树、李昭寿增援,张乐行得以突围到六安。咸丰八年六月,北上攻打怀远、定远,扫荡江淮清兵,屡建战功。后受清军和苗沛霖包围,突围后与张乐行发生分歧,回淮北自成一军,与黑旗主刘玉渊联合作战。九月,孙葵心与刘玉渊、刘天福等人率部入山东,破曹县、武城。咸丰九年三月,孙葵心、刘天福等转战于豫南郾城、舞阳,于北舞渡大败清军,击毙南阳镇总兵邱联恩和山西参将福瑞。咸丰十年三月,孙葵心与刘玉渊、江台陵、刘天福等于河南省太康、柘城边境的马埠,大战清军,斩清川北总兵王凤祥、荆子关副将王长庆。后回雉河集,再转战淮南。是年夏,联军讨伐李昭寿,攻克来安,归途中被袁甲三困于定远。九月二十六日,由太平军解救,再南下支援安庆太平军。咸丰十一年九月,安庆失守,孙葵心部败于挂车河,走庐州,驻军大蜀山(在今合肥西郊)遇刺身亡。
苏天福(?-1863) 一作添福。河南永城人,捻军黑旗旗主。曾做过贩羊、卖油生意。开过粉坊,是贫苦农民兼小商贩。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到河南,他结捻聚义,占据永城。1854年在安徽亳州与张乐行组成捻军,举行捻党起义,控制了淮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曾在夏邑击败河南团练大臣徐广缙,在归德(今商丘)城包围了以祝为首的团练。1855年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举行会议,他被推为五大旗头领之一,任黑旗总目,称“顺天王”。次年雉河集失守,随张乐行率部南下,活动于正阳关、三河尖一带,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立天候”。1861年随部北归雉河集。1863年雉河集再度失守,与张乐行同清军僧格林沁部决战,失败后,被杀害于亳州义门集附近的周家营。 牛宏升(?──1867),即牛洛红。安徽亳州曹市集(今涡阳)人。捻军起义初,曾率捻军与苗沛霖团练作战。1863年初期捻军起义失败后,和任化邦、张宗禹、李蕴泰等率部出走鄂豫皖边区,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等部联合作战,成为后期捻军劲旅。1864年后,以军功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敌人曾拘捕其母,下颍州狱中,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1867年11月,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大战时阵亡。
任柱(?-1867年),字化邦,安徽蒙城人,太平天国与东捻军将领,赖文光封任为鲁王。 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北上与捻军合并;日后捻军一分为二,与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1864年4月,与张宗禹等领导捻军转战于豫南等地,与太平军湖北突围北上、最后大王“遵王”赖文光会师,尊赖文光为领袖,任为东捻军副。 1865年任柱后转战山东,5月18日在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之战(今高庄集)歼灭僧格林沁王爷军7000兵,京师震动。 后又至湖北,于1867年正月十五日安陆(今湖北京山)尹隆河战役大败湘军淮军。 1867年11月19日捻军南攻(目标为苏州)在江苏赣榆遭遇清军,清军将领周盛波重伤,刘铭传也即将战败被俘虏时,任化邦胜利在望时却被部下潘贵升杀害。据说李鸿章在战场上 ,持望远镜瞭望任化邦战技,还边赞美任化邦说[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不料却被身旁刘铭传听到李所言,刘遂誓斩任。
张禹爵(?-1868) ,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本名张五孩,张乐行侄。乐行殉难后,袭爵为太平天国“幼沃王”,是捻军中最年轻的将领。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分军时,他是西捻军中仅次于张宗禹的将领。张宗禹“善谋”,他以“善战”著称。1867年西捻军从陕西宜川(位延安市东南)壶口渡黄河,踏冰桥而过,他领队首先抢渡黄河,焚毁对岸敌垒,进入山西。1868年3月在冀中饶阴(位河北省深县东北)战死。一说是年6月西捻军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战场上转战于马夹河与徒骇河之间时为流弹所伤,不治而死。
李蕴泰(?──1868),即李允,安徽宿州西阳集人。捻军蓝旗首领。1857年,随张乐行率捻军出征淮南,次年为临淮守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率部和张宗禹联合作战,封卫(魏)王。1866年捻军分军时,留东捻军中,助遵王赖文光流动作战。1868年东捻军覆灭于扬州,率数百人“曳布为桥”,抢渡运河西岸,由来安、天长,经盱眙而达五河,降于太平军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英翰捕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