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唐中宗李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705年,大唐的历史上迎来了一次大事件,这一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在洛阳紫微宫发动政变,一代女皇武则天被迫让位于太子李显。
随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被杀以及武则天宣布退位,大唐的皇帝又兜兜转转姓回了李。李显的复辟对于整个大唐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意味着李家江山又物归原主,还为后世的女性干政敲响了警钟。
自唐朝以后,虽然有不少的女性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独揽大权,但始终没有出现一位如同武则天般公然称帝的女性,这或许与“神龙政变”有着逃不开的关系。
按照一般的逻辑,中宗李显在复辟之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要铲除以武则天为首的武氏家族,尤其是在之前与李显争夺继承人的武三思等人。早在公元698年,武三思与武承嗣二人便暗示武则天:“我们只听说过皇位传给同姓人,却没听说过传给异姓人,如今陛下姓武,皇位自然要传给姓武的。”武三思等人想以此来打动武则天,以达到自己继承皇位的目的。
因此,武三思可以说是唐中宗的头号敌人。
自古以来,皇位争夺都是充满了残酷与血腥的,亲情在这个宝座面前不值一提,然而武则天退位之后,武三思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清算,反而官运通达,李显甚至纵容他与自己的韦皇后“关系亲密”。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难道李显“傻”吗?笔者可不这么认为!相反,李显的此番行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至于何如,请往下看:
武则天暮年垂危,武三思“弃暗投明”
随着“神龙政变”的法伤,暮年武则天的实权已经完全丧失,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女皇了,如今年迈的她已日薄西山而气息奄奄。武三思等人在此次变故之后虽未丧命,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但继承皇位的幻想彻底落空,连自身的生死都难以预料。
在这种情况之下,武三思只能选择一条“弃暗投明”的道路,他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谄媚功夫,成为了唐中宗皇宫内的常客。
武三思的再一次发迹与一位女子有关,这位女子便是唐中宗李显的亲生女儿,她的名字叫作李裹儿。公元684年,太子李显被武则天削去了太子之位,贬到了房州、均州等地为“庐陵王”,李显的妃子在途中产下一女。
李显夫妇对于这个女儿颇为喜爱,李裹儿长到了16岁之后,便由武则天作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三思因这一层关系成为了李显的儿女亲家,这也是他成功上位的又一个砝码。
李显与武三思本身就是表兄弟关系,加上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与李裹儿结为了夫妇,武三思在李显上位之后反而得到了重用。武三思很快就将自己的姑姑武则天抛到了一边,他极尽自己全部的谄媚功夫,将唐中宗李显侍奉得非常舒服。
唐中宗李显的“昏聩之举”令李唐旧臣相当着急,他们在无奈之下便以西汉吕产、吕禄的例子暗示李显:“二凶虽除 , 产、 禄犹在”,当年吕后去世之后,吕产、吕禄二人分别执掌了南北军,差点使得西汉王朝彻底姓吕。但无论朝臣们如何劝说,李显始终不为所动,继续宠信武三思等人。
两面三刀好手段,“染指皇后”坏心肠
武三思这个人没有任何才华,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他不过是靠讨好武则天上位的小人罢了。武三思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但他两面三刀的功夫相当了得,长袖善舞的他很快便将李显耍得团团转,并且开始染指李显的皇后韦氏。
“吾不知何等命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武三思的这句名言被记录在《旧唐书·武三思传》中,他一生依靠这一行为准则处事,倒也过得洒脱自在。
武三思在讨好了李显之后开始染指皇后韦氏,并不是韦氏的容貌吸引了他,而是韦氏和一个人很像,这个人就是武则天。在武三思的挑唆以及李显的纵容下,韦氏逐渐生起了不臣之心,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武则天,而性格颇为懦弱的中宗李显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为此“韦后”成为了唐中宗时期的实际掌权人。
武三思想凭借着上官婉儿获取政治资本,而他两面三刀的性格颇能哄得韦氏开心,宫闱之中一时谣言四起。
韦氏与武三思的关系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武三思只要三天没有入宫,那韦氏就要微服出宫与他相会,二人淫秽的行径为朝中大臣所不容。但即便是这样,唐中宗李显对于这顶绿帽不闻不问,甚至还陪着他二人嬉戏,实在是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武三思螳螂捕蝉,唐中宗黄雀在后
武三思与韦氏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怒,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桓彦范、敬晖、张柬之等人数次劝说中宗,却始终没有得到李显的正面答复,反而遭到了武三思的嫉恨。王同皎等人实在不忍李唐受辱,于是便召集壮士准备暗杀武三思,但计划遭到了下流文人宋之问外泄,王同皎等人悉数被杀。
而后武三思更是大肆攻击李唐贵族和老臣,整个李唐王朝都被这些人搅得乌烟瘴气,然而李显非但不出面处理武三思,反而做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举动。
“使韦后与三思双陆 , 而自居旁为之点筹 , 三思遂与后通 , 由是武氏之势复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此事说得颇为含蓄,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李显公然和武三思共享自己的妻子!”
唐中宗李显此举被后世人诟病,但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中宗李显始终是一个夹在缝隙中生存的帝王,他的尊严早已被践踏过千万遍了。武则天当年选择将李显的女儿嫁给武三思的儿子,便是暗示李显不要斩尽杀绝,而武三思确实是李显的一枚好棋子。
武三思与唐中宗李显联手起来唱了一出双簧,他们在此时找到了共同的敌人,这些敌人便是发动“神龙政变”李唐旧臣们。李唐旧臣凭借着拥护中宗复辟的功绩,日益骄纵了起来,他们几乎威胁到了中宗李显的统治,而武三思只不过是李显制衡的砝码罢了。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其实也只是一个光杆儿司令。李显第一次当皇帝时,不到半年时间便被废,之后流放远离权力中心。后来他的兄弟李旦做了六年皇帝,母亲武则天当了十五皇帝。在此期间,李显并没有与武三思等人有直接冲突。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朝政大权其实由张柬之等五王掌控,旁边也有李旦和太平公主窥窃,可以说,李显腹背受敌,能够依靠的力量也只有韦氏以及武三思。武三思、韦后和李显三人联手,将头号功臣张柬之等人明升暗降,最后将他们流放出了京城,李唐的权力彻底回到李氏手中,这便是中宗李显的高明之处了。
而李唐的旧臣又因此事忌惮武三思等人,武三思最终因参与“景龙政变”被杀,太子李重俊等人联络朝中大臣,率领数千羽林军冲入了武三思的府邸,将武三思及其家人全部杀死。
唐中宗李显虽然凭借着武三思打赢了张柬之等老臣,但他最终还是败在了自己的老婆手里,韦后联合安乐公主(李裹儿)毒死了他,中宗李显的一生就这样窝囊地结束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家都以为自己是那只黄雀,其实都逃不过螳螂的命运!
李显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很多人看来,他的人生可以用“窝囊”二字来概括,可当各位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对于唐中宗李显的评价是否有改变呢?至少笔者认为李显绝对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至少避免了李氏再度成为傀儡政权的命运。
嗣圣年间,武则天罢黜唐中宗,改立李旦为帝。就是这样,本来是豫王的李旦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即唐睿宗皇上。尽管,承继了大统,可是,李旦却并没有控制朝廷实权,他不但无法接纳重臣们的朝见,还无法定居在正殿当中。
这期内,武则天却以皇后的身份强制参加到政治运动。同年二月,武则天改国号为文明行为,并册立李旦的正妃李氏为皇后,其大儿子为皇太子。按道理而言,睿宗作为一个皇上,这种应该是他的做好本职工作。其实不是,这事都是武则天独断专行的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我国爆发扬州事变和列侯造反。过后,武则天一边平定县叛变,一边假心要把朝廷偿还于睿宗。垂拱二年,武则天授予谕旨把政党归还睿宗。
对于此事,睿宗内心很清晰妈妈此次作用仅仅做给世人看,压根没有偿还之意。因而,睿宗陪着她拍戏,果断不接纳凤诏。因此,武则天只能听从皇帝意旨,再次垂帘听政,把控政党。第二年,武则天册立了唐睿宗的几个孩子:恒王成义,赵王隆基,卫王隆范和赵王隆业。从外表上看,睿宗极具皇上威势,但事实上,睿宗仅仅武则天踏入政治最高处的一个踏脚石。
长沙金基年间,武则天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统一周历。武则天更名为曌,并将国号改成载初。为了绕开皇太后的讳名,武则天要求:之后施行的谕旨均以“制书”相当。这时,武则天政治理念的运营早已做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她现已彻底拥有朝代更替的工作能力。因此,武则天启动自个的阵营,让高官们联名鞋奏疏要求更换时期。
唐睿宗内心很明白自身他所在的处境,为了不惹人话柄,他坚决地拒绝了韦团儿的要求。之后,韦团儿气急败坏,想方设法诬陷睿宗最疼爱的两位嫔妃李氏和窦氏。韦团儿先想办法支离开了二人,随后,在女生们的城堡中埋了一个武则天的木偶人,最终在武则天眼前戳穿两个人“罪刑”,并诬蔑他们私银迷惑秘术。因此,长寿二年的某天,李氏和窦氏按例拜访武则天后,便失去降落,没人了解他们到了哪儿。对于此事,唐睿宗害怕问妈妈有关两个人的降落,只有装作没事产生。之后,有重臣举报睿宗的嫔妃庞氏图谋不轨,促使庞氏被关进牢中,差点失去生命。幸亏御使徐有功帮庞氏辩解,不但洗除了她的不白之冤,还让她重获随意。
可是,徐有功却由于这事被撞上了逆党同犯的罪行,差点儿被处决。让坐落于皇兄。圣历年间,武则天把贬官为庐陵王的中宗接回来京城。见此,唐睿宗觉得妈妈那样做,是她很有可能改立皇兄为帝。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止与皇兄角逐君权,睿宗几回说谎说自身生病了,不愿意上朝,并要求退位给唐中宗李显。睿宗的忍让,不但使武则天可以再次拥立中宗,还防止了朋友中间爆发分歧。就是这样,睿宗从皇嗣变成了相王,中宗成功坐回了太子之职。神龙元年,张柬之等方案策划了一场叛乱。她们不但消灭了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还胁迫武则天倒台,拥立中宗为帝。迫于形势的工作压力,武则天只能下诏让位。就是这样,唐中宗复辟。没多久后,中宗将睿宗册立为安国相王,并使他以丞相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
景辉是唐朝的宰相。武则天在位期间,联合桓、张謇等人发动政变,为李天下的复辟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最后她却因为国王的猜忌而惨死。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景辉的呢?
据记载,后人对景辉的评价有两点。第一点是他太忠于皇帝了。他相信唐中宗。他认为他们帮助恢复了李的天下,应该对他有所信任。唐中宗即位后,杨劝他功成后退位,但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愧于心,不需要退出官场,甚至对杨也是如此。
第二点是景辉在官场不懂得圆滑,性子太老实坦白,做事很努力。所以他做官的时候得罪了很多人,成了他们的眼中钉,想快点除掉他们。是他性格中倔强的一面,让他一步步向死亡靠近。
据有关史料记载,景辉帮助恢复李姓世界后,曾要求强力镇压武氏。虽然在为巩固李氏一统天下的正统,但听信了武氏的谗言,对那些帮助他恢复李氏正统的功臣产生了怀疑,认为景辉有邀功之嫌。所以他一系列打压景辉和那些有功之人。
从世人对景辉的评价可以看出,景辉虽然刚正不阿,但他不懂得在官场上改变事物,导致了他的惨死。
景辉是唐代唐中宗的宰相。他为李姓在唐朝的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君主的怀疑而死。景辉死后被平反,被追封。那么,景辉的介绍中具体是怎么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据景辉介绍,景辉字仲野,山西临汾人。景辉早年担任周卫刺史,后为武则天所赏识。他还被授予杜东副卫队的头衔。京辉在为官期间,一直勤政廉政。他的行为得到了武则天的极大赞赏,再次被提升为中台右丞的称号。武则天虽然欣赏景辉,但毕竟更倾向于唐朝由李氏家族主导。因此,当武则天病重时,他与桓、张謇之、崔玄之和元一起发动政变,建立唐朝以复兴李。
武则天被迫禅定后,唐朝再次回到李手中,于是景辉被册封为臣下。但是好景不长。唐中宗继位后,不仅没有善待有功之臣,还将他们贬谪。后来,由于魏如昀在后宫淫乱,景辉的死敌吴三思得到了杀死他的机会。吴三思利用这个机会,彻底让景辉无处翻身,景辉被禁止流放,景辉却在流放中被残忍杀害。后来,唐睿宗登基后,平反景辉,谥号为尹素。景辉一生为奔波,最终恢复姓李后,是一位有功之臣,但因国王的猜忌而惨死。
《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一位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机智果敢,深得父亲的喜爱。早在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他便陆陆续续的被封为长沙郡王等官职。后来在父亲继位之后,他自然也得到了升迁,被升任为汉王。在当时,朝中大臣都以为李恪有成为储君的可能,却不想变故突生,晋王李治凭借着孝顺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因而被立为太子。
虽没有成为大唐储君,但李恪并没有因此记恨李治,反而更加尽心尽责的辅佐在李治身边。却无奈在后来牵扯到了房遗爱谋反一案,李恪被当时的太尉长孙无忌所陷害,最终蒙冤去世。好在多年之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恢复武王爵位。
幼时果敢,父亲看重
公元620年,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建立了三年,天下大部分被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当时的李恪年仅两岁,凭借着皇帝孙子的身份担任襄州刺史,一直后来又被授任为凉州刺史,改任汉中郡王。在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储君之位后,作为他的儿子,李洛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凭借着皇子的身份晋封为汉王。第二年他又改封为蜀王,并同时授予益州大都督等官职。由于年纪尚小,因而养在宫中,没有前去任职。唐太宗膝下儿子众多,但李恪却凭借着聪明伶俐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甚至亲自指导李洛的文章,这在当时可是极少见的。
贞观八年,中书舍人上书皇帝说:“我发现密王等人都是皇帝的亲人,而皇上心怀有爱,仁义高尚,不仅分发给他们车辆华服,还给他们封地。我看见那些皇子拜见皇叔,叔叔们也要进行回礼,既然王爵相同,家人之间也有礼节,怎么能够颠倒尊卑呢?我请求陛下废除此项规定,将礼节作为永远遵守的规则。”从那之后,唐太宗便下诏废除密王等宗室长辈对吴王魏王等皇子的跪拜之礼。
随着李恪年龄渐渐长大,他所得到的官职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贞观七年,他又被受任为青州刺史,贞观八年则被拜为益州大都督,这也直接开创了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在他即将外出任职之前,他曾经与唐太宗一起用膳,事后唐太宗感叹极多,曾对房玄龄等人说:“我和儿子虽然想多相处,但国家与小家的事情实际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传承祖宗基业,断绝错误的想法。现在我供养太上皇与私人感情也有所不同,是为了安抚国家,不让太上皇烦恼,这是君主表达孝顺的方式。”
后来唐太宗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他通过世袭封建重新设置封国的方式,以此来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封建,李恪自然也在其中。
初任吴王,太宗训诫
在这种背景之下,李恪很快便从蜀王改封为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却由于一些原因,他没有前去赴任。公元637年,李恪担任青州刺史一职,他欣然前往赴任,却不料在这一年年末之时,因为受到朝中大臣的弹劾而遭到了太宗的惩罚,被免去官职,并削减封户三百户。这次免职还留下了一个唐太宗劝诫的民间美谈。作为太宗的儿子,太宗自然是偏心儿子的,就曾经对手下的大臣说,弹劾的人应该辅佐我的儿子,而他却不能纠正他的过错,实在是罪该万死。
这时手下便立马有人劝谏说,房玄龄辅佐在陛下身边已久,都不能够阻止陛下外出打猎,那吴王作为您的儿子,谁又能够劝劝他呢?唐太宗十分生气,兀自进入内殿,过了很久之后单独召见此人,询问他为何要直接指责我。却不料此人回答说:“我从前就听说过皇帝圣明,大臣正直。面对如此情况,我不敢不向皇帝进言我的见解。”听完解释之后,唐太宗才打消了怒气。在我看来,也是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唐太宗对儿子的爱护之情。
在经过大臣的劝诫之后,唐太宗也认为免去儿子官职是正确的行为,但在不久之后,李恪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官职,他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对于儿子,唐太宗也是颇为上心,在李恪即将赴任之前,唐太宗就曾经亲自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之君统治着全国上下的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才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一定要更好的保卫国家。你要时刻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先人的美德,用道义来处理政治,用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其他人的诱惑,必须慎重处理。”李恪见信之后十分感动,从此之后愈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让父亲为他担忧。
果不其然,在这之后史书上再也没有看见过李洛因为贪图享乐而被罢官免职的记载。不仅如此,任职期满回到朝堂的李恪甚至对当初弹劾他的人尊重不已,称他为老师,时常向他请教为官之道。
惨遭污蔑,幸得昭雪
永徽元年,这个时候的唐太宗已经去世了,新一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继承了王位。当时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还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地位也是极其崇高,担任司空一职。不久之后又改任为安州刺史,掌管着当地的军事大权。虽然自己没有当上皇帝,但是李洛也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更加兢兢业业的辅佐在弟弟身边,想要为巩固唐朝的统治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公元653年,初唐时期最大的一场政治冤案爆发了。之所以爆发,还要从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爱对自己无礼说起。房遗爱为了保全自己,就与权臣长孙无忌联合起来诬告李恪谋反,使得李恪最后遇害。实际上,对于这位兄长,唐高宗也是十分不忍,就曾经哭着对手下大臣说,吴王是我共同长大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自己妄下决定,这也是可悲啊。
当时的兵部尚书便对皇帝说:“在先秦时期,周公除去蔡叔,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到了汉朝汉宣帝除去燕王,这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而对他们给予惩罚,这些事情都才发生不久,陛下怎么能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擅自改动法律呢?”于是唐高宗便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按照原本的计划赐死李恪。李恪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结局,完全就是因为长孙无忌害怕动摇他在朝中的地位。奈何高宗不相信他,最终只得遭遇不幸。就这样,属于吴王李恪的历史便这样拉下了帷幕。
公元659年,由于多年来的把控朝堂长孙无忌受到皇帝的猜忌,因而获罪。作为当初被长孙无忌陷害的李恪被追封为玉林郡王,并得以进入宗庙享受祭祀。这件事也可以表明李唐王朝重新确认了他皇族子弟的身份,成为了初步的平反。唐高宗晚年时期,武则天把控朝堂,李恪的案子便一直放置高堂,无人问津。直到唐中宗复辟,恢复大唐统治之后,为了振李唐家族他才开始大量分封皇族子弟,就连李恪的长子也被册封为了正一品的王爷。属于李恪的爵位和封地这才被恢复,至此,李恪才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平冤昭雪。奈何逝者已逝,这不过是无谓的补偿罢了。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曾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
作为一代贤能之士,吴王李恪却在最终惨遭不幸,真可谓是国家的损失。在他年轻时候,他就已经展现了出色的政治天赋,凡是他任职,他都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地百姓都大力称赞他,就连唐太宗也很是欣赏他,觉得这个儿子颇有他年轻时的风范。在储君之争时,原本李恪也是颇有希望的皇子,无奈受到旧太子的污蔑,最终使太子之位与他失之交臂。好在李恪也不是一位偏执之人,虽未登上皇位,但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辅佐在唐高宗李治身旁,为唐朝的发展尽心尽力。在我看来,如果当初登上皇位的是李恪,那么或许唐朝的历史将会改写,武则天最后也不会登基为皇,使得李唐家族蒙羞多年。无奈过去已经成为了历史,唯有珍惜当下。
中宗李显的故事:一朝被废两次为帝,皇后干政被毒身死发布时间:2017-03-1315:57浏览:加载中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出生
公元680年,继长兄李弘被杀之后,李贤又被废为庶人,李显因而被立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李显即位
公元684年,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黜,改封为庐陵王
公元698年,李显被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重被立为太子
公元705年,大臣们联合起来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让位,李显二次即位,恢复大唐国号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等人,但随后被反戈一击的士兵杀死
公元706年,突厥大举进攻内地,吐蕃也跟着作乱,李显不得不把养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平息了这次少数民族的作乱
公元710年,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终年54岁
如果按照正常的皇位继承次序,作为李治第三个儿子的李显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况且李显在各方面都与他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相差甚远,既无治国的胆略,亦无理政的才能。但母亲武则天就看中了他这一点,李显这才有机会做一回太子,当两次皇帝。不过他这个太子和皇帝当得也太窝囊了,第一次做皇帝,就被母亲赶下台,第二次做皇帝,又被皇后韦氏专权,最后还被自己的老婆和亲生女儿毒死。哀莫大于心死,身心俱焚的李显,也只有到九泉之下,向他的老祖宗哭诉他这一生的悲惨命运罢了
一朝被废两次为帝公元683年,压抑了将近20年的李治终于闭上了眼睛,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28岁的李显即位后,武则天还要在帘子后面听政,将朝政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精力旺盛的李显只能坐在前面,听从武则天对朝政的安排。但武则天对到手的权力并不满足,她想要的是做皇帝,因此,李显这个傀儡皇帝被废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李显自己也太不争气,虽没有实权,但还想为自己的外戚捞点官当。他打算把刚从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剌史的岳父韦玄贞升为侍中宰相,并授给自己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韦玄贞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必然会遭到其他朝臣的不满和反对,宰相裴炎就去找李显议论,这位不谙世事的皇帝气哼哼地说:我把天下都给韦玄贞有什么不可,何况一个侍中呢!裴炎马上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正苦于没有废黜李显的借口,现在借口自己找上门来,她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稀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入官,废中宗为庐陵王。李显这时还不明白,大声问道:我有何罪,为什么废我?武则天斥责道:你要把天下都让给韦玄贞,这罪还小吗?就这样,即位不足两月的唐中宗李显被废黜,他的弟弟雍王李旦即位。李显被废后,封为庐陵王,并被迁往均州,不久又迁至房州。到这时,李显联想到长兄被杀、仲兄被废的缘由,终于明白母亲废掉自己的目的,是要自己称帝,自己的亲生母亲对权力的追逐远胜于骨肉之情,冒犯了母后,下场将不堪设想。明白了母后的残忍的李显惶惶不可终日,在恐惧和韦后的激励中,在房州度过了18年的幽禁生涯
这18年中,武则天又废掉四子李旦,终于走上前台,自己做起了皇帝,而自己百年之后帝位传给李姓还是武姓,也成了武则天犹豫不决的问题。而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跃跃欲试,甚至联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废皇嗣李旦,结果被李昭德假借圣命将其杖杀。李武两姓的储位之争已经到了喋血宫门的程度
在宰相狄仁杰、王方庆、王及善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武则天终于明白过来,立李姓储位,自己还可以享受万年香火,立武姓则不可能进入太庙。于是决定召还庐陵王,并立其为嗣
公元698年,庐陵王李显终于结束了18年的幽禁生活,回到母亲身边,重被立为太子。复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决定,符合士庶民心,平息了李、武两姓间长达8年的争夺,消除了不安定因素
公元706年,武则天病情恶化,大臣们终于敢站出来,迫使女皇退位,拥立太子为天子,复兴唐室。一切准备就绪后,张柬之、崔玄炜、桓彦范、左武卫将军薛思行等人起兵政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人,逼迫武则天退位。事情进展顺利,几天后,武则天宣布退位,李显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李显正式恢复大唐国号,将旗帜的颜色由武周的大红色恢复为唐朝的黄色,郊庙、社稷、陵寝、官阶名称等,都恢复了公元682年以前的旧制,重新将长安定为首都,神都恢复洛阳旧名,作为陪都
皇后干政被毒身死武则天以女性异军突起,一跃登上一直由男性把持的政治权力的顶峰,为后来具有野心的女性作了一个表率,凡是有些野心的皇后嫔妃,都想成为武则天第二,尤其是武则天死后不久的后宫女人们,更是想继承武则天遗志,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李显的昏昧懦弱,给了韦皇后及其他一些女性干政的机会。韦后本来就极具野心,对武则天的巨大能量十分崇拜和敬畏,因而也想像武则天那样,成为第二个女皇。她与李显被幽禁在房州的时候,就已经代替李显成为一家之主,也在忍耐中磨炼出坚强阴狠的性格。而懦弱的李显对韦后是言听计从,韦后要他和自己共同处理国家大事,李显毫不犹豫地马上答应
掌握大权后,韦后便千方百计地扩大韦氏家族的势力,企图造成韦氏家天下的形势,外戚韦氏一族的势力开始膨胀起来
但是,韦后并不因此满足。在获得权力欲的同时,她更渴望着女人身心欲望的满足。中宗无力满足韦后的要求,她便迅速与武三思勾搭成奸。此后,韦后更是如鱼得水,韦氏集团也更是飞扬跋扈
尽管韦后处处仿效武则天,但画虎不成反像猫。她缺乏武则天所具有的政治才干,所具有的,只是昏暴,且不讲究手段
此时的大权其实掌握在武三思的手里,为了各自的目的,武三思与韦后共同策划,将张柬之等人先是架空,最后将其杀害。武三思又与长期担任武则天心腹笔杆的才女上官婉儿勾搭成奸,更是将昏聩的李显玩弄于股掌之间。李显对武三思的信赖不亚手对韦后的信赖。韦后和李显并排听政后,回到后官,韦后便常常和武三思在皇帝的龙床上下棋,李显在一旁观战,与他们一起嬉戏调笑
除了韦后和武三思等人,想要当皇帝的还有诸位公主。在整个李显统治时期,整个李姓皇室仿佛是阴盛阳衰,李显的四个儿子都很懦弱,而八个女儿却很活跃,尤其是韦后亲生的长宁、安乐公主最为活跃,安乐公主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这样,韦后、武三思把持朝政,韦后、武三思、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以及宰相宗楚客等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形成了李显统治时期极度腐败的政治
面对这种情况,一度颓废的太子李重俊终于奋起抗争,杀掉了武三思,但自己也被反戈一击的士兵杀死。李显便立10岁的儿子李重茂为太子
懦弱的李显和擅权的韦后,将唐朝的国力弄得日渐衰落,给一直虎视眈眈的突厥和吐善提供了侵扰的机会。公元706年,突厥进攻唐军,深入内地,吐蕃也起兵响应。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李显不得不于公元707年,将养女金城公主下嫁给吐蕃赞普,总算暂时获得了西部边境的安宁。自太宗以来在西域苦心树起的大唐国威,一落千丈。国势的衰微,并没能让李显清醒,而是整日和韦后等沉湎于奢糜享乐之中。他大兴土木,修建佛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唐朝国库告罄
公元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共同策划,下毒将李显毒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2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到底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