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推恩令到底有多厉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历史上有一个计策叫推恩令,这条命令是汉武帝颁布的阳谋,目的就在于解决诸侯做大的问题。此命令颁布以后,诸侯越来越弱,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诸侯国走向灭亡,更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这是削弱自己的命令他们还要磕头谢恩。为什么推恩令这么有用?为什么诸侯国不能再掀起一场“七国之乱”?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推恩令的背景、目的、影响,去看看比阴谋更可怕的阳谋。
诸侯王国的诞生
汉朝初期颁布了一项令人诟病的政策,那就是分封异姓王以及刘姓王。后世的史学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汉高祖刘邦要重启分封制?周朝为什么灭亡?分封制!项羽为什么兵败?分封制!在秦朝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郡县制度后,为什么刘邦要开历史倒车重启分封制?刘邦傻吗?不,一个能开创一个帝国的人,那绝对不是傻子。刘邦之所以重启分封制,其实就是对豪强贵族的妥协。
刘邦是和秦始皇是同时期的人,他亲眼目睹了秦国统一天下,他很清楚周朝因为分封制导致诸侯做大,最终走向灭亡。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就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但是因为郡县制触动了豪强贵族的利益,以至于秦始皇一死六国余孽就疯狂反扑,秦帝国轰然倒塌。秦帝国倒塌之后,项羽分封诸侯,但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以至于诸侯离心,最终乌江自刎。刘邦他亲眼看着周朝因为实施分封制而亡,但他又亲眼看着秦朝因为推行郡县制而亡,他非常明白两者利害冲突。
汉朝统一之后,开国功臣势力、地方盘踞的豪强、七国贵族余党这些都是影响统治的因素。为了避免像秦帝国一样轰然倒塌,刘邦重启分封制,大封异姓王。但是随着汉朝统治的稳固,刘邦就找借口一一剪除异姓王。同时吸取了秦国失败的教训,刘邦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史载: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异姓王是对开国功臣的妥协,分封刘姓王就是避免因为同姓人少而导致其他势力反扑。
刘邦分封刘姓王是为了避免其他势力的反扑,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之后中央如何解决刘姓王的问题。刘邦去世之后就是吕后执政,吕后执政时期排斥刘姓王以及功臣势力,而吕氏子弟开始封王拜相,形成了所谓的外戚势力。吕后一死,开国功臣和刘姓王开始疯狂反扑,铲除诛吕后,诸侯王气焰十分强盛,史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制同京师。刘国石在《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比较》中指出了汉初全国一共才54个郡,汉朝中央直辖不过15个郡,其他郡都是在诸侯王的手里。而汉初人口一共1300多万人,诸侯王管辖的人口高达850万,可想而知诸侯王国的问题有多严重。也正是因为诸侯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皇帝就迫切希望能解决这些诸侯王,但是因为势力太大轻易动手怕是会适得其反。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序》。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文帝继位前就爆发了诛吕行动,所以继位之后就开始安抚天下。但是因为汉文帝的怀柔政策滋生了诸侯王的野心,以至于吴王装病不上朝、淮南王杀审食其、济北王叛乱,这很明显就是对中央的挑衅,对此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也开始愈发激烈。当时有文学家贾谊创作了一篇政论文,也就是-《治安策》。治安策里面详细的记载了中央和地方诸侯之间的问题、汉朝和北方异族的问题、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的方法就是解决诸侯问题,恢复中央集权。
贾谊的建议就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随即汉文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分齐为六国,分淮南为三国。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推行,诸侯王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仍旧还有不小的势力。汉景帝继位之后开始着手削藩,但随即引发的就是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让汉朝中央意识到了诸侯王是喂不饱的白眼狼,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也到了极点。凭借着庞大的行政动员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中央很快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且趁势削藩。
七国之乱结束后,诸侯王就丧失了行政权、官员任命权、治民权,且所属封地必须推广郡县制。原本诸侯王是拥有官员任命权,官员想要晋升就需要得到诸侯王的同意,但是有的时候上升到国相就已经到极致了,再想上升那就只有劝诸侯王夺位。你可以把诸侯王看成一个缩小版的汉朝,诸侯王就相当于皇帝,而诸侯王下面的官员也就相当于皇帝下面的文武百官。七国之乱其实并不只是诸侯王想要夺权,诸侯王的部下也想着封王拜相。但是七国之乱过后,诸侯王的部下任命权就收回中央,这些人的命运被中央把握,那么就不会有人跟着诸侯王干这种诛九族的事情了。
“令诸侯王不得治民补吏,而汉置内史以治其地,则封建之地, 悉为郡县矣。”-《汉书》
推恩令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吗?虽然是遏制了诸侯王,但是并没有实质性解决诸侯王的问题。因为尽管收回了诸侯王大部分权利,但是诸侯王手里仍旧保留了军权,对中央来说仍旧是影响统治的威胁。主父偃上书: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 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意思就是诸侯王仍旧占地千里,轻则骄奢淫乱重则忤逆中央。胶西王和赵王两个人先后利用各种手段杀死中央派遣的国相,这种行为就反应了诸侯王对中央的蔑视,为此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古代诸侯王都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都没有继承的资格,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允许其他儿子又继承的资格。原本诸侯王的遗产只需要给嫡长子,但是现在却要让好几个儿子分,这样下去势必会越分越小。对此也有人质疑,说诸侯王可以只生一个儿子,这样就可以一直让一个儿子继承。但是古代医疗条件差,如果只生一个儿子很容易就绝嗣,随后中央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接管封地。尽管诸侯王不满意,但是也无力反抗,七国之乱已经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现在造反那就是自寻死路。
“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这就是推恩令的作用,诸侯王越分越小,等到没有威胁时,汉武帝还借各种借口来剥夺诸侯王的爵位。酎金夺爵就是汉武帝为了剥夺爵位而找的借口,酎金夺爵一举剥夺了106个列侯,占总列侯数的一半,自此诸侯王再也无力对抗中央,结束了汉初的诸侯王割据局面。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成帝元延绥和时期,汉王朝一共有19个王国(所管123个县),剩下的就是中央直辖的84郡(所辖1587个县),汉朝的诸侯王国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结言
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之后陆续颁布了《左官律》、《阿党附益之法》、《酎金律》、《六察法》,本质上都是为了打击诸侯王国势力而颁布的命令。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就打击了一次诸侯王国,七国之乱后也收回了诸侯王国大部分权利,只不过并没有把诸侯王国彻底打压下去,直到《推恩令》的到来。客观的说,如果没有汉景帝打击诸侯王国,那么《推恩令》不会那么顺利。历史的进程就是这样一环接着一环,少了哪一环都不行。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多么震撼?
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多,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当皇帝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制度的推行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变相地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实力。更为奇妙的是,各诸侯国居然都破解不了这个难题。那么这一神奇的制度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回到那个时代,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推恩令"。
西汉在建国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很多刘姓诸侯,目的是维持刘姓江山万万年。汉朝初年,全国共有54个郡,但朝廷直接管辖的仅仅只有15个郡。也就是说,各诸侯国一共管辖了39个郡。是不是很恐怖?如果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朝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打算削弱诸侯国的行动已经迫在眉睫,此时晁错向汉景帝献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削藩策》。于是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诏书削弱各诸侯国。这种做法导致了各诸侯国纷纷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史称"七王之乱"。
虽然"七王之乱"最后被平息,但西汉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汉景帝没有完成削藩的任务就撒手人寰,于是,削藩的重担便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向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他建议在诸侯中推行一项法令,让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几个部分,逐一封给自己的儿子们。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很快将这一法令颁布下去。这个法令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于是,一场中央和各诸侯国的权力角逐战就此展开。
法令颁布之初,一些大的诸侯王并没有在自己的封地推行。他们也看出其中的名堂,这项制度本质上就是要逐渐地削弱各诸侯国的力量。但是不久,诸侯王不遵行"推恩令"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这次显露出来的矛盾并不是中央和各诸侯王的矛盾,而是各诸侯王儿子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诸侯王继承的制度上谈起。
"推恩令"颁布之前,各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一般都是让自己的嫡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利。这就导致了各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对嫡子的眼红和嫉恨,但朝廷的制度和自己的老子在那里摆着,谁也没办法违抗。如今"推恩令"颁布了,其他的儿子们就有了可以合法争取自己权益的机会。试问,面对这种机会,哪个诸侯王的儿子会放过?于是,各地的诸侯王虽然不情愿,但是也不得不实行朝廷颁布的"推恩令"。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各诸侯王不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再来一个像"七王之乱"那样的套路?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主要是由董仲舒总结提出的,主要意思就是将仁政和法治结合起来,把政治伦理化,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赋予一层温情的色彩,并提出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且给皇帝戴上一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面纱。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朝的建立和刺史的设置。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士族豪强的发言权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力,汉武帝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级官员作为自己的参谋助手,后来演变为相对于外朝的另一个内廷,而且实际权力逐渐增大。另外,赋予刺史新的权利。除去实行各地的监察制度之外,刺史的职位在各郡和各诸侯国之上。虽然官职级别不高,但权力很大,这就对各郡长官和各诸侯王形成一种威慑。
以上两个原因,一个是意识形态层面,一个是具体实施层面。两者相辅相成,从舆论、伦理和具体制度都对诸侯王加以限制。因此,此时的各诸侯王比"七王之乱"时期增加了很多掣肘,就是想乱也乱不起来了。
作为那个时代的诸侯王,他们能破解"推恩令"吗?
我的看法是,确实破解不了。想要破解"推恩令"只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不遵行"推恩令"。不遵行"推恩令"的后果朝廷的问责倒在其次,主要是自己的几个儿子不乐意。而且几个儿子之间很有可能进行同室操戈,最后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第二条路,起兵造反。要想起兵造反,再怎么说也得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名义。就"推恩令"来看,朝廷是为了贯彻儒家所讲的"三纲五常"。同样都是儿子,朝廷都替你诸侯王考虑到了,要对各个儿子平等对待,你自己如果反对,你的儿子站出来首先反对你。朝廷真是太聪明了。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所实行的"推恩令",既没有触动各诸侯王的既得利益,又得到了各诸侯王众儿子的拥戴,最重要的是在不激起矛盾的情况下变相的削弱了各诸侯王的势力,而且不能被各诸侯王所破解,真的是一项神奇的制度。
汉高祖开国初期,在统治方式上,实施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的错误决策。结果王国势力大增,严重威胁中央,并最终爆发“七国之乱”。?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汉帝武的?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藩王的实力,稳固中央的集权统制。其中的一些关于财政、税务的管理办法,一直影响到了现代。
汉高祖刘邦,是经历过秦朝大一统时代的人。他不想再把国家搞回战国时代的封建制。他认为天下之所以纷乱,就是因为封国势力太多。人心有异,容易造反。因此也想要一个像秦朝一样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在汉建立之初,刘邦大杀异姓功臣。曾经与心腹近臣有过?白马之盟?。其内容为:非刘姓而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原来希望通过血缘来维持汉代?万世一统?的政治格局,结果没有想到,同宗同源,一样会成为祸乱之根。于是在景帝时期,就暴发了?七王之乱?。
一切只因为同姓为王者,有封国,有军队,还有自已的完全独立的财税系统。有钱有粮有兵,想什么时候反,就什么时候反。
原来?七王之乱?没有暴发之前,景帝就提前考虑到他们可能会反。但是要怎样防止他们造反,却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直接剥夺他们的财税权或者是兵权,都会导至对方起兵。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却被汉武帝想到了,那就是《推恩令》。
根据这条法令,亲王的封地不只是嫡长子可以继承,而是所有儿子都可以瓜分。其封国内的财税,由中央派人专门管理征收。这样,封国就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直这样分封下去,不出三四代,其势力无限缩小,造反实力就荡然无存了。
至于《推恩令》对近现代的影响,主要是涉及到现代行政财税方面。省、市、县等各级的财税收入,均由中央指定的专门部门来负责收取与管理。
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土地都分给自己的子弟,就像是分蛋糕一样把他们的领地分出去,这样诸侯们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小,对国家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小,所以说推恩令是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推恩令是朝廷直接的命令,诸侯王们没有反抗的机会,而且推恩令的受益者除了中央之外还有就是诸侯的子弟们,所以这些自己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也会主动的要求实施推恩令。施行推恩令就是因为在起初汉高祖定国的时候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采用的就是?分封同姓王?的方式,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这场战争虽然只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军,但是开始让朝廷觉得削弱诸侯王成了首要任务。
后来在汉文帝的时候大臣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治国理念,这就是推恩令的前身,就是主张把诸侯的权力分封下去,达到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在汉武帝的时候大臣主父偃就推荐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从本质上看推恩令其实更像是一个?糖衣炮弹?,表面上朝廷给诸侯王子弟们的福利,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而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最后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
而且一旦有了自己的封地,那些诸侯王的子弟们就再也不会听命于诸侯王,而诸侯王除了要应对朝廷之外还要面对自己的那些亲戚们,不得不说推恩令真真正正的让朝廷摆脱了诸侯王的威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1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