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么大古代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代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知道,古代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起火,电视剧里经常就有一处燃烧导致其他房屋也被烧起来的情节,而故宫建筑的结构其实也是如此,防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毕竟也是明清皇家的居住地。那么,那样大的一个故宫,究竟应该如何防火?现代的防火手段和古代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的故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博物馆,有众多珍贵文物,各式精彩展览,接地气之余还卖得一手好萌。在许多人眼中,正是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古老的故宫变了样。
白色上衣、深色裤子……24日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单霁翔,穿着依然朴素整洁。今天,他现身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分享故宫成为“网红”背后的故事。
前段时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热门话题。回顾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的严重后果,单霁翔感叹:故宫博物院有1200栋木结构古建筑,防火任务无疑十分艰巨。
“今天故宫博物院建了五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3300个高清晰摄像头。我们还加大高压消防栓的合理布局,提升防雷设施,研发新型消防装备。”单霁翔透露,消防队员要演习。而且机器人也要演习:一旦发生火情会迅速冲入火场,把明火先灭掉。
只有这样强大的消防力量,才能确保万一发生火情时可以及时扑救。单霁翔说,预防性保护更为重要,“我们进行了为时三年的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室内10项内容,室外12项内容”。
首先是散落在各个房间的文物,比如器物座、象牙等,经过一番努力,55000件散落在各个房间的文物被妥善收藏。许多屋子炕上堆着的褥子、毯子熏蒸除菌后,进入了织绣库房。
室外清理更复杂。两个星期全员参加的大扫除过后,树枝、杂物等火灾隐患被排除。故宫屋顶上的杂草是个很叫人头痛的问题,它会导致瓦拱松动,雨水灌进去的话可能令梁架糟朽。
“所以必须得把瓦揭开,把草根拿出来,把古建筑修好,把缝抹严不叫草籽再进去,这样一干干了两年,我们终于可以对社会宣布,故宫博物院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单霁翔说。
故宫的“去商业化”是一个重要环节,单霁翔说,过去观众参观基本都走中轴线,结果被认为有商机,太和门里也是商店,乾清门也是商店,商业氛围太浓,“我们把它拆了。今天大家再站在隆宗门广场看四周,没有任何商业设施影响壮美的古建筑。
按一般参观顺序来说,走到御花园时行程接近尾声,以前这附近卖汉堡、烤肠等,人们买来后就站着吃。单霁翔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到中午,整个御花园就是个“大食堂”,还怎么体会古典园林的意境?
“我们把这些食品移到两侧,建立观众服务中心,叫观众有尊严地休息。”单霁翔说,清理中花费力气最大的是拆除几十年来在故宫积累下的135栋临时建筑,包括最危险的59栋彩钢房。一番整治,南大库成了家具馆,南三所露出了本来面貌。
拔草也好,做平1750个井盖也罢,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如果不坚持,就很难实现最终的质变。单霁翔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使人们再到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在提升环境的同时,是把古建筑修好,才能实现开放区域的扩大。单霁翔回忆,郑欣淼院长刚上任时,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下决心要用18年的时间把故宫1200多古建筑全部都修好。
“建福宫花园曾被一把大火烧掉。后来经国家批准,今天把它修复了。”曾被有关部门借走办展览的大高玄殿,故宫收回来后也对其进行修缮。单霁翔幽默地开始“打广告”,“今天它即将修好,欢迎大家参观”。
参观的舒适度提升、开放区域扩大,观众不断增加。2015年,由石渠宝笈特展的举办,还出现“故宫跑”的文化现象。以至于当时有位老先生跟单霁翔抱怨:故宫怎么搞的?办个展览怎么像运动会一样?
“我赶快承认错误,说我们好好办运动会。”于是,故宫方面连夜做了20个牌子、1000个胸牌,发给排队的观众,按顺序进场。单霁翔笑着说,“后来我听说全世界的博物馆举办展览,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博物院”。
但观众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晚上。晚上八点,单霁翔去看望观众,发现大家渴了,赶紧让工作人员烧好茶水递上去;到了夜里十二点,观众喊饿,他又带着工作人员给观众送上了方便面。等最后一位观众走出展馆,天都快亮了。
从这件事中,单霁翔发现,不能再把99%的文物藏在库房里,“人民群众有强烈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故宫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到现在已经开放到80%,很多过去“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
“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时是没有尊严的。只有它们得到修复,面对观众时才会光彩照人。”单霁翔说,2014年,全院下定决心要叫紫禁城在建成600年之时,收藏180多万件文物都必须神采奕奕,“这是这些年我们奋斗的最重要的工作”。
在所有故宫人的努力下,端门成为“数字博物馆”,畅音阁被修好了,重新演出中国传统戏曲……接地气的故宫获得观众的喜爱,变成名副其实的“网红”。
单霁翔慢慢摸索到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长期以来我们把文物保护视为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责任,只有把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民众共同守护,文物才能真正获得安全。
“过去我们开放30%区域的时候,会有250名员工拉网式的清场。今天开放80%的区域,会有700多名员工拉网式清场。每一个角落都要细心检查完毕。强大的安全防范新系统全部启动,整个夜间就会安全。”单霁翔说。
早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一时,许多人惦记着到故宫修文物。单霁翔透露,今年招88名新员工,4万多人报名,“我们开放了故宫文物医院,让大家看看我们200名文物医生在做什么”。
他希望,不断扩大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而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建一个高大的馆舍再开放,而是要做到深挖自身文化资源等,成为一个人们走进以后不愿意回去,回去以后还要再来的博物馆。
防火是文物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种防火器材应准备齐全,同时还要保证消防用水。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的遭遇也是引起我国民众对于故宫防火的重视,很多朋友都呼吁故宫一定要做好防火措施,以防酿成悲剧。毕竟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的宫殿群,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尽全力保护好这一瑰宝。当然,故宫在现代做防火措施很到位,有监控和消防队,其中更是安装消防喷头,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
在没有现代先进的防火措施的情况下,故宫在古代是怎么防火? 毕竟古代技术没有现代科技先进,我们故宫也是在明清两朝前前后后遭遇2百多次火灾,到底是怎么处理这一危机的呢? 其实建造工匠早就想好了,故宫前挖了护城河,引水入宫,这一条人工挖凿的小河,解决宫内用水问题,同时还兼顾消防用水作用,另外整个故宫之中还有很多水井,这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防火措施还是比较完善。
除了挖河凿井之外,故宫防火还依靠门口这种“神器”,一般人都会忽视的东西,这就是故宫各个宫门口摆放的大水缸,这些金属制的大水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装满清水,一旦有一个宫殿发生火灾就能及时灭火,不用舍近求远跑到宫外取水,这种神器在阻止火情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灭火人员直接在门口取水破灭就好,及时有充裕水源扑灭火灾。
可惜后来这些水缸都被八国联军破坏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进入故宫之时,一度烧杀抢掠,就连门口这些装水用的大水缸也不例外,毕竟故宫之中没有一样是不值钱的,统统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些水缸的造价也不菲,八国联军带不走的就直接刮走,将这些外表的黄金都刮掉,因此我们看到故宫这些水缸都是伤痕累累,这全都是八国联军用刀刮出来的。
现在故宫防火已经不仅仅依靠大水缸和护城河,消防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有消防官兵驻扎在故宫之中,他们对于整个故宫的地形和路线非常熟悉,发生火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而且为了让故宫不出现一点点发生危险的可能,院长连故宫火锅都禁止了,因此48年来故宫从未发生过重大火情。
关于古代消防安全知识,你都知道哪些?一个就是使用不那么容易燃烧的建筑材料,比如使用钻石做墙面;二是对易燃的建筑材料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还有涂雌黄。就是把雌黄涂抹在墙体上,而且雌黄燃烧时还会产生一种黄白色的烟雾,所以雌黄能够一定程度上阻碍火灾的进一步扩大,而且还能起到报警作用。还有就是古时候都有打更的,时刻提醒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预防为主古代房屋建筑大都是木头建造,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更容易着火。特别是在宫殿群,一旦起火很容易蔓延开来,所以防火对于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
对待防火措施,古人是什么做的呢?古代故宫的防火措施。第一是做好隔离措施,以故宫为例,在当时叫做紫禁城,那么大那么多的殿宇,要说完全不起火是不可能的。为了避免被熊熊烈火一锅端,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隔离。故宫之中有两种隔离方法,一是隔离墙。我们现在还能在故宫之中看到明朝时就修建的隔离墙,它们与普通围墙的区别就是特别厚,竟能达到五米之多。这么厚的墙壁,完全就是将火势分开的墙墩子。二是隔离间,比如在北京南池子大街路东的皇史宬。它是一座全部用砖石、琉璃建成的房屋,没有一点木料,甚至连梁都没有。这样的房屋叫做实心房,就是用来隔绝火势所用。由于防火性能好,不能白白浪费,它又是当时明朝的皇家档案馆,《永乐大典》就是在这里所收藏。
火灾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一场灾害,因为古代不像现代一样使用的钢筋混泥土,大部分都是木头制的房屋,出了火灾,势必会蔓延到四周,而且会越烧越烈。加上古代也没有现代那么先进的灭火设施,一旦着火,只能通过浇水来达到灭火的目的。然而,古人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解决火灾,为了遏制火灾的进一步蔓延,他们也曾经想过很多办法。
一、准备一些水缸首先,在一些大户人家里,你也许会看到很多大型的水缸摆放在他们家,这些水缸有两个用处。一是为了在旱灾的时候能够有水喝,为了储存水源而放在这里的;二则是为了在突发火灾的时候,能够及时用这些水将火灾扑灭的。这些水缸的摆放也很有规则,他们一般会在院子里摆放好几个,然后在每个房间外面也摆放好几个,对于那些放着干燥物品的房间,更是一定会有水缸的存在。
二、建造封火墙其次,古人还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那就是建造封火墙。这和我们现代的防火林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都是在发生火灾时阻断火势蔓延所建造的设施。但防火墙的成本显然比防火林要高得多,它的作用是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可以通过锯断防火墙对面的房梁,来达到灭火的效果。
三、提出预警最后,古人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到了炎热的夏天,木质的房屋容易因为干燥的天气失火,这个时候就会有更夫每天晚上在人家门口敲打,说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口号,提醒人们尽早做出应对措施。古人虽然不像现代人一样一旦失火就立马能够得到有效救援,但是他们的这些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这几种方案,古人大大降低了失火的概率,同时也为我们现代化的防火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很多漂亮的建筑,最终都没有留下来。我们现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想想那时候的美景。比如秦始皇修建的“三百里”的阿旁宫,我们现在都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规模。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造的万里长城留下来了,让我们现在看起来,依然惊叹不已。
如果他发动70万人修了10年的宏伟壮阔的阿旁宫,也能留下来,那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又将是一笔怎样的巨大财富啊。可惜的是,阿旁宫最终毁在一场战火之中。现在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可以从土坑旁边的那些木头炭迹中,想象大火在阿旁宫、秦皇陵这些地方四处燃烧肆虐的情景。
但是在古代,发生火灾的情况几乎又是无法避免的。为什么说无法避免呢?一是古代需要保存火种。古代要用火烧水做饭,用火照明。火几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来源。要是没有火,古代人一下就回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文明一下就全部坍塌了。但是,火又是最不好保管的。虽说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发明了火石与火镰,可以用这个生火。
但是使用起来总是不方便。因此,把火放在火塘里或者放在炕里保管,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却又很容易失火。实际上,古代的很多失火,都是因为在保存或者使用火种的过程中造成的。二是古代大都是木结构房屋。古代虽然也有砖,也在用砖石砌房子。但是因为没有混凝土,因此用砖石比较少,主要还是用竹木。
而竹木都是易燃品,越是老旧的房屋,越干燥,越容易着火。三是古代经常发生战火。“战火”这个词,其实已经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情形。也就是说,只要打仗,就会放火。“火攻”是古代战争一种重要的战术选择。放火烧粮,放火烧船,放火烧城,只要能够消耗对方,让自己壮大,古人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一来,再有什么好的建筑,也都被烧得干干净净了。
既然古代那么容易失火,那么,古代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火灾问题的呢?
其一,水缸。古代只要是大户人家,家里都会储备很多口大水缸。这些水缸,当然也有解决饮用水问题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及时用这些水缸里的水灭火。比如故宫里,就有许多口大水缸。冬天的时候,为了防备水缸结冰,甚至还要给水缸包上棉被。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所砸的那口水缸,因为在院子里,很有可能就是用来放火的。一般的贫困人家,虽然不会准备那么多大水缸,但是用来喝水的缸子还是有的,而且都会特别大。除了灶房后面的缸子外,屋檐下也会准备缸子。这种缸子不需要专门储水,因为只要下雨,屋檐水就会流在里面。当然了,这样的水缸里,如果水不流动,也特别容易长蚊虫。但这也没办法。要想确保火灾发生时有水,这些就顾不得了。
其二,封火墙。在古代乡下,一般是不需要封火墙的。因为乡下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即便烧,也只是把一家人的房屋烧了,不可能殃及别的人家。但是在城镇里,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封火墙,基本上一家房屋烧起来了,就可能整条街迅速就烧光了。所以封火墙是必须有的。封火墙也就是在相邻的两座房屋之间,修造一座厚厚的高高的墙。这种墙,一般都要高过房屋很多。如果一座房屋烧起来了,可以直接把封火墙对面的房梁锯断,封火墙这边就烧不起来了。
其三,预警。预警就是火警预防。预警在古代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古代的时间工具不多,虽然说有沙漏等等这样提示时间的工具,但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普通的人家,只能靠更夫打更来掌握时间。更夫打更的时候,除了报时外,就是预警。“小心火烛,注意安全”,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预警方式。这个预警的话中,除了有对防盗防贼的预警外,最重要的预警,就是火警。
而且更夫是要打锣的,锣的声音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打扰瞌睡吗?还别说,真的就是为了打扰瞌睡,把人惊醒过来。让你醒过来后,去看看保存的火种,或者看看烛台,会不会引发火灾。不过,就算古代想到了很多防火的方式。但失火的时候,依然是很多的。因因此很难有历史久远的木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1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