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赵光义面对北汉为什么能一战而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柴荣和赵匡胤都是历史上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也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能力,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曾经御驾亲征,讨伐过北汉,但是最后都功败垂成。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在公元979年率军进攻北汉,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占领太原,消灭了北汉。
柴荣当时征讨北汉的时候,不是主动征讨,而是被动迎击。怎么回事呢?当时,后周太祖郭威刚刚去世不到两个月,柴荣刚刚继位,完成权力交接,边境就传来紧急战报,三万北汉军联合一万契丹军杀向后周来了。那个时候,北汉皇帝正是开国皇帝刘崇,刘崇早在后汉时期就割据一方,拥有超级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再加上他和契丹皇帝叔侄相称,相互结成同盟。
宋太祖弟弟赵匡义,在陈桥兵变时,拥立太祖有功,建国后为殿前都虞侯。后加封晋王,位在太祖之下,宰相之上。公元976年,太祖死,匡义继位,即宋太宗。979年,太宗兵分两路征讨北汉,一路人马阻击契丹援军,一路人马围住太原城,切断一切物资供应。北汉主计穷力竭,无力抵抗,出城投降,北汉平。
北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非常不错,对北汉军民的吸引力加大,而北汉统治者并不得人心。因为北汉的灭亡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从唐末黄巢动乱开始,不断分裂的中华大地终于回到了一个怀抱里,北汉归宋是人心所向!
作者:陈二虎
(左为赵匡胤)
自赵匡胤立国以来,弹丸小国北汉一直是北宋的心病,因为北汉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辽国。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亲征北汉,差一点就灭了北汉。
到了天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又令大将党进、潘美五路齐发攻北汉,而赵匡胤也于这年年底,不明不白地死了,中止了攻北汉。赵匡胤的儿子没有即位,而上台的是其弟赵光义,可以说赵光义得位不正,疑点多多,便决定建不世之功证明自己。
放眼望去,南方割据势力都让其兄赵匡胤收拾了,北面只有盘据太原一带的北汉,背靠着契丹帝国。
赵光义对于征北汉也是顾虑重重,问手下大将曹彬:“周世宗与我兄太祖皇帝都亲征太原,都无功而返,难道说这个太原城无法攻破吗?”
(赵光义)
曹彬一代良将,平静地回答:“周世祖征北汉,是大将史超在石岭关败阵,导致回军;太祖亲征,扎营于甘草地又逢大雨,将士水土不服,由之收兵。这个太原城,虽然城坚,并非无法攻克!”并且建议:“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就如摧枯拉朽耳!”
赵光义听了,决定北伐,攻取太原灭北汉。
当时朝中也有人反对,以宰相薛居正为首劝谏,认为北汉有契丹之援,又有固守之志,“得之不足以壁土,舍之不足以为患”确有一定的道理。
但赵光义志在必得,于是,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主将,任北路都招讨使,以李汉琼、崔彦进、曹翰、刘遇四将分别统兵马杀奔太原而来。
契丹人闻知北宋兴兵伐北汉,迅速反应,快马遣使质问:“你们伐北汉,什么意思?”
赵光义强硬地回答:“河东违命,理当兴师问罪。如果北朝不干涉,和约如故;否则,亮家伙!”
纵观两宋三百年,如此豪言壮语,自此再也听不到了,壮哉!
经过充足准备,赵光义以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率禁军侍卫,亲征北汉,自汴京出发,这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御驾到达澶州,准备渡黄河,有一个叫宋捷的要献“封事”。
赵光义一听这名字,起的好:“宋捷,宋捷,宋军出师大捷!”龙颜大喜,吉兆呀!
此时的北汉皇帝叫刘继元,是北汉皇帝刘钧的外甥(这个刘钧没儿子),也就是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女儿再嫁所生,被刘钧收为养子,幸运地当了皇帝。
辽国见北宋出兵,便派出极豪华的阵容: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将,耶律抹只为副,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率骑兵驰援北汉,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继进。
赵光义已经料到契丹人出兵路线,派宿将云州观察使郭进率军于石岭关南(今山西阳曲附近)等待。
(契丹兵马)
耶律沙与敌烈率兵到达白马岭,看到宋军早有准备,隔着一条阔涧列阵以待。
耶律沙看到宋军有准备,就想等后继人马赶到一块发起攻击。
这耶律敌烈是皇族,从来看不起中原人马,贪功心切,认为一鼓作气便杀败宋军。
耶律沙只好命令辽兵发起攻击。
契丹人全是骑兵,如果是在平川,一阵冲锋就占了上锋,而此地是山路崎岖,前面又有一条水游颇急的大涧,令辽骑兵无法发挥优势,只能小心涉水而过。
郭进望着辽军笑了,当有一部分辽兵刚涉水上岸,一部分还在水中,人慌马乱之时,郭进一声令下,宋军迎头痛击,大败辽军,耶律敌烈父子与耶律沙的儿子也死于刀光血影中,耶律沙率残兵败逃,郭进奋起直追,要不是耶律斜轸及时赶到,耶律沙也小命休也。
北汉皇帝刘继元本指望辽国救兵,闻辽国援军败退,又惊又争,又急忙派人潜出太原,去辽国告急乞师,没想到半路被郭进擒获了,这个密使被押到太原城下游示,告诉北汉君臣,看到没,不要指望辽国救兵了,北汉城上军卒一见,心都凉透了。
北汉不甘就范,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遣人向辽国求援,而辽军援军刚刚被击败,损失惨重,一时已经无兵可发,让北汉彻底绝望了。
赵光义没闲着,打援成功后,手下兵马连下太原周边城池,更加让北汉丧胆。
随后赵光义前临太原城下,慰劳将士,亲自布置指挥攻城。
当宋军将士见皇帝亲披甲胄,到前线指挥攻城,群情激昂,人人奋勇。
刘继元组织守城,开始节段双方伤亡惨重李汉琼、荆嗣等将受重伤。赵光义急了,至城下督战,令北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预感到守城无望,军心涣散,战无斗志,不时有将士坠城出降,北汉守军渐渐不支,赵光义便派人传诏劝谕:“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继元但速降,必保始终富贵!”
北汉皇帝刘继元前思后想,抵抗就是死路一条,便亲出城北投降了。
赵光义灭北汉,得州十,户三万五千,对于刘继元释罪不杀,封为检校太师,彭城公(刘继元这种心大的人投降后活得很滋润)。
攻克太原后,有人认为这里有龙脉,于是,赵光义尽毁城池,纵火焚烧庐舍,改为“平晋县”。
北汉主刘继元投降,据守城东的刘继业,也就是杨业,原名杨崇贵,骁勇善战,战功卓著,人称“无敌”,其父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土豪,五代乱世,占据麟州,自称刺史,为了结好北汉,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生存,结好北汉,把杨崇贵派到太原为人质,成了河东节度使刘崇帐下勇将,刘崇称帝,为避刘崇之名讳,改名杨重贵。刘崇十分赏识他,赐姓刘,改名刘继业,在北汉与北宋的数次战役中,杨业都亲冒箭矢,与宋将大战,然而宋朝史书提到杨业与宋将交锋,全是失败,描写的很狼狈,全无“无敌,的风范,所以不可信其真。
对于杨业,笔者十分敬佩,一代名将,英名垂青史。
(杨业)
很可惜,杨业在北汉三十余年的辉煌战绩被湮没于茫茫 历史 长河中。
宋太宗赵光义素知刘继业骁勇善战,忠义无双,此次征北汉,收降刘继业也是目的之一,便令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告知北汉主刘继元以及文武都已经投降,刘继元听了,仰天痛哭,无奈解甲归降。宋太宗赵光义令恢复本姓,称杨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亦称杨继业。
对于北宋而言,平灭北汉,是宋太宗的丰功伟绩,结束了藩镇混战的五代十国 历史 ,也是令宋太宗十分得意的事情,写了《平晋赋》与《平晋诗》,令侍臣唱和,还下令将自己灭北汉时在太原的行宫改作佛寺,赐名平晋寺,自撰记文刻石,竖立寺中,让世人瞻仰。但细量,福兮祸兮,一时之得失造成长久的后患。
有这个弹丸傀儡小国,对于北宋而言,面对彪悍的契丹帝国,还有一个缓冲,而如今缓冲没有了,直面更大的敌人,为后来与辽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埋下伏笔。
(赵光义)
我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害死杨业是监军王侁而不是潘美,潘美背了黑锅吗?
北汉灭亡的前奏:北宋悍将郭进白马岭大捷,辽军痛失五员大将
据史料分析,宋太祖眼见其御弟赵光义势力一天天增长,羽翼一天天丰满,有意想要他退出权力圈子,奈何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作为帝国的第一把行政好手,其跟各地的大小官员都过往甚密,其势力已经无孔不入,涉及到帝国的行政人事和经济等方面,除了在军事的权力上。 宋太祖 作为帝国的开国君主,其集权的意愿都是比较强烈的,从杯酒释兵权到权相赵普的告老还乡,都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开始平定,赵匡胤已经开始为帝国内部的平稳和权力的集中做准备。 这个时候,其一手扶持的开封府尹赵光义就是赵匡胤要解决的目标,当然了解决并不是想杀他,只是想让他退出权力圈子。 赵光义 我们也可以从潘东漳的《宋史演义》中,可以看出只有赵光义敢于跟宋太祖分庭抗礼,一句在德不在险让赵匡胤怅然而归。可以看出这时候赵光义的势力是有多么的强大。 太祖仍周旧制,定都开封,号为东京,以河南为西京。是时江南戡定,淮甸澄清,乃西往河洛,祭告天地,且欲留都洛阳。群臣相率谏阻,太祖不从,及晋王光义入陈,力言未便,太祖道:"我不但欲迁都洛阳,还要迁都长安。「 ”光义问是何故,太祖道:「 ”汴梁地居四塞,无险可守,我意徒都关中,倚山带河,裁去冗兵,复依周、汉故事。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岂不是一劳永逸么?”光义道:「 ”在德不在险,何必定要迁都?”太祖叹息道:「 ”你也未免迂执了。今日依你,恐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已尽蔽”乃怅然归汴。 鉴于赵光义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而赵匡胤又想和平解决,不想全国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又遭动荡,所以赵匡胤这时候就开始谋划北伐,想以此来让赵光义退出权力圈子。 那么北伐为什么可以让赵光义和平的退出权力圈子呢? 提升个人的威望 北伐的成功能继续提升赵匡胤的威望,使得本来已经如日中天的宋太祖威望能直达汉武唐皇的层次,这样就没有人敢于跟他唱反调,而且官场的人也不敢背着他继续跟赵光义蹚浑水了。 为什么威望如此重要呢? 这样从古代的君权神授来解释。古人迷信君权神授,君主也乐于用这样的借口来统治全国,那么如果你是真龙天子,那么你做事情就会有神来想助,那么你必然也会成功的对吧。 所以一旦你成功了,大家就会认为你真是天命之人,那么就没有人敢于违抗天命了吧。 这就是威望,所以威望在古代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让反抗者知难而退 通过北伐可以继续提升自己嫡系部队的力量。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一个 *** 了多方面部门配合的行动,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 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可以提升己方嫡系在各个部门的权力,进而达到整体上摄取上层权力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敢于肯定这次的战争一定会胜利呢? 我们可以看看这次的目标是北汉,一个可以让赵匡胤简单揉捏的软柿子。就算是罩着北汉的辽国也被赵匡胤搞定了(已经有了盟约)。 所以这次的胜利,能让赵匡胤的嫡系在经济、 *** 和军事部门都占据强大的优势。 得民心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只要拥有更大的民心,可以兵不血刃的把赵光义的势力一网打尽。 那这次北伐为何能得民心呢? 因为北汉至宋开国以来就被认定是不可分割的必定要拿下的领土,后周的柴世荣就是这样认为的,多次北伐北汉,而脱胎于后周的宋的子民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这完全符合民意,也因此北伐成功能极大的鼓舞人心,获取人心。 综上所述,通过北伐北汉,赵匡胤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赵光义的势力一举拿下。 注: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宋太宗赵光义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与唐太宗弑兄杀弟后的境遇极其相似。南方割据诸国均已拔掉,北汉自然是宋太宗第一个下刀的目标。当然,这块肉非常不好切,北汉虽弹丸小国,其身后却是强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汉,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赵匡胤时代,“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这么一大笔财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刚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表示说此举非为“自供嗜好”,而是要储积以待时缺。当然,宋太宗看见封桩库内“金帛如山”,对兄皇“储积太过”很有微词,“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宋老三啧啧之余,慨叹这么多的财帛“何能用尽”,显然是刚当家不知柴米贵,只要一打仗,金银粮帛就会水一般哗哗淌出去。
赵光义征北汉之前,颇有疑虑,他问大臣曹彬:“周世宗与本朝太祖皇帝,皆亲征太原而不克,难道是因为其城池太过坚牢而不能接近吗?”曹彬老将,经验丰富,回答:“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即败,人情震恐,不得不还军;太祖扎营于甘草地中,军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军而返。太原城池虽坚完,但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由此,宋太宗北伐之意遂决。宰相薛居正等人劝谏,不听。于是,宋朝遣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大将,率各路兵直趋太原。
宋初时一直与契丹有和约,乍闻宋朝伐北汉,契丹君臣还真下一大跳,忙遣使来问:“何名而伐也?”太宗血气方刚,拍胸脯言道:“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此种豪言壮语,宋朝自太宗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再也听不到半句!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车驾发自汴京,亲征北汉。途中,有一“花絮”可表:师次澶州,有一名县级文官于路中献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宋捷,宋捷,宋朝大捷!”太宗见此姓名高兴,认定必克北汉。
北汉的“皇帝”,此时是刘继元在位。当初,宋太祖开国,当时的国主刘钧曾一度生出妄念,想重拾后汉旧河山,与李筠联合,结果是大败而返。宋太祖曾遣人转告他:“君家与周氏为世仇,互相争杀也合情理。我大宋朝与你并无前嫌,何必因一家一姓之故困一方之人?如果你有志于中原,可以率军下太行山与我一决胜负。”刘钧学得也乖,派人回复说:“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当中国,我刘钧一家并非叛贼出身,守此区区之地,只是担心汉社稷无人祭祀罢了。”如此低三下气装孙子,让宋太祖不得不“哀其言”,起了恻隐之心,对来人讲:“替我告诉刘钧,放他一条生路。”所以,刘钧在世时,宋朝果然未曾出兵进攻。刘钧日子很难过,南怕宋兵来打,北畏契丹逼迫,“终以势力窘弱,忧愤成疾”,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是吓死的,也可以说是急死的,年仅四十三。刘钧本人无子,继位的是他外甥刘继恩。刘继恩本姓薛,年幼时被刘钧养为已子。仅仅两个月,刘继恩被人暗杀,其弟刘继元被众人推立。所以,北汉现在的继承人,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沙陀刘氏后人。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一莽撞军汉,娶北汉“高祖”刘崇之女为妻,一次酒醉,差点把“公主”一刀剁死,酒醒之后,薛军爷知道自己闯祸,畏罪自刭而死。公主再嫁一个姓何的,生下刘继元,所以这位北汉主原名应叫何继元。公主真乃一大扫箒星,不久何军爷也病死,小继元也为刘钧养为已子。
辽朝得知宋朝出兵,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军入援北汉。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郭进沙场宿将,早已率军于石岭南扼守。辽朝耶律沙率前部人马行至白马岭,隔一条阔涧,正好看见宋军严阵已待。耶律沙想等后军赶至再进攻,但监军的辽朝宗室冀王耶律敌烈等人贪功,认定要趁宋军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于是,耶律沙只得下令辽兵进攻。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马如龙的辽军精骑忽然冲锋,肯定占尽大便宜。山地崎岖,前面又是一条大涧横亘,辽兵丧失了突然发威的冲力,或下马,或边试水深边前行。未等这些下半身皆湿的辽军上岸,郭进率宋军迎头猛击,大败辽军。耶律敌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儿子均被杀死,耶律沙本人勉强逃得一命。宋军穷追不舍,如果不是辽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及时带兵赶到,用劲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军割去人头。
此战克捷,各路辽军气沮,纷纷退军。刘继元惊惶之下,又派秘使把告急乞师信塞进蜡丸插入发髻之中,潜出太原城向辽朝方面狂奔。半路,北汉秘使为郭进逮个正着,“徇于城下,城中之气始夺矣。”不久,北汉的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遣人向辽朝告急,“辽人败衄之余,不能再发兵求”。
宋军得势不饶人,连克太原周边重镇及战略要地。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赶至太原城下,慰劳诸将,指挥攻城。
“先是,帝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契丹使节至宋廷,便殿赐宴时,这数百“杂技”军士“袒裼鼓躁,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吓得身为文臣的契丹来使“不敢正视”。这一队杂技英豪,又被宋太宗带至太原城下,攻城之前,在空地上飞抛利刃,左闪右腾,或以鞘承,或以手接,满天空飞利刃,“城上人望之破胆。”
宋太宗本人亲擐甲胄,不避矢石,亲自指挥攻城。宋军见皇帝亲自坐阵,“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刘继元帐下将校有不少人逾城投降,北汉守军渐渐不支。
宋太宗亲自草诏劝谕:“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继元但速降,必保始终富贵!”
为了防止攻城宋军因伤亡生怒而屠城,宋太宗还指挥军队暂缓攻城。穷窘至极,北汉主刘继元只得亲自于城北投降。赵光义没有食言,释罪不杀,授刘继元可检校太师,封彭城郡公,“给赐甚厚”。至此,宋朝灭北汉,得十州之地,共有三万五千多户。
刘继元虽是个动辄族杀臣下全家的暴君,投降后活得还不错,淳化二年病死,临终把三岁儿子刘三猪托付给宋太宗照顾。当时刘三猪才六岁,宋太宗“恻然哀之”,赐三猪名为“守节”,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赐禄,好好养了起来。刘继元乃一暗弱庸识之人,故而在太宗之世得以好死。攻克太原后,赵光义下诏平毁太原坚城,改为“平晋县”,并派兵纵火尽焚太原庐舍,“老弱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可见,对于太原兵民的抵拒,太宗心中仍有好大一股邪火。
平灭北汉,乍看上去乃宋太宗一大成功。其实,福兮祸兮,不能光看一时一地之得失。北汉蕞尔小国,于宋朝而言,大敌乃契丹辽朝。如果宋太宗亲征北伐,首先攻下幽州,平定燕地,北汉必为掌中之物,弓矢不发就可能一举得之。此种战略,宋太祖在世时已经与赵普等文臣达成共识,“太宗一日忘其本谋,急于伐汉,尽锐坚城之下,仅能克之。师已老矣,复议攻燕,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缯。一败而没世不振,再举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势,倒行求前,以致颠蹶也。”可见,宋太宗急于求成,舍本取末,灭北汉得不偿失,已经为日后的伐辽失败埋下一大伏笔。
平北汉之事,还需交待一下在石岭关一带大败契丹军的宋朝大将郭进。郭进自少年时代起就“倜傥任气”,在后汉高祖刘知远帐下当兵,以军功发迹。宋朝立国后,郭进一直被委以重任独当一面,与北汉接境相持。郭将军虽有材干,“然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罪于死,居家御婢仆亦然。”所以,宋太祖每次向派往河东的兵将训话,总是好生告诫:“汝辈一定要小心奉法,犯我手里可能会获宽免,犯在郭进之手想必难活!”有小校得罪郭进,逃入京城诬告郭进谋反,宋太祖派人把此人押送郭进处理。郭进“能以权道任人”,对这个小校说:“你敢入京告我,真有胆气。我现在不杀你,放你还军,如果能破并寇,我马上荐你入朝为官;如果失败,你也可以投附河东得以求活。”小校闻言,“踊跃听命”,率一股队伍突出,果然击败一大股北汉军,斩敌甚众。郭进不食言,马上推荐他入汴京升官。“太祖从之”。如此严毅威猛大将军,又获平北汉却辽军第一功,却屡受当时任监军的田钦祚欺凌。“进武人,性刚烈,战功高,心不能甘,自缢死。”堂堂大将军,竟然被“政委”气得上吊,确实不值。宋初监军并非宦官,这位田钦祚也在太祖一朝立功甚多,然而“性阴狡,多所忤犯,好狎侮同列,人皆恶之。”田钦祚上奏,谎称郭进暴病而死,“太宗悼惜久之”。后来,郭进受逼自缢一事事发,田钦祚被贬为房州团练使,后又远窜瘴气多发的岭南。
高梁河畔尝败绩――宋辽首次主力对决战
宋太宗所率宋军虽平灭北汉,但是,“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疲乏”。灭国擒王之后,宋军上下仍旧还是五代军人习气,“人人有希赏意”。宋太宗本人很想乘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取幽蓟之地。“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独奏:“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一语已中宋太宗下怀,高兴之余,即刻命枢密使曹彬调发屯兵,准备收取“儿皇帝”石敬瑭丢失的汉人固有领土。
盛夏七月,赵光义率大队身心俱疲的宋军北征,他本人已驾发镇州。由于军士意怠,“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士气如此,宋太宗仍执意伐辽。
宋军入辽境后,开始进军还很顺利,辽朝的东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后以城来降,宋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岐沟关等军事要地已落入手中。此情此景,与当年周世宗伐辽极其相似。很快,宋军便包围了辽朝的“南京”――幽州城。宋太宗本人驻跸城南的宝光寺,指挥战斗。
在此之前,宋军在沙河之战大败辽朝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所率兵马,生擒五百多辽兵,可以说是打了个开门红。北院大王孬种,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智能双全。他了解宋军很看不起耶律奚底,便令本部军高举北院大王的青色军旗,在得胜口一带佯装是败走溃兵,晃荡游走。赵光义得知辽朝北院大王“残兵”还有不少,立刻麾兵进击,开始还很顺手,杀掉不少辽兵,但不久即陷入耶律斜轸的埋伏圈,受挫而返。耶律斜轸取得小胜后,也不轻易进兵,屯军于清沙河北,“为南京声援”。由此,此部辽军牵制住不少准备进攻幽州城的宋军。
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能力和军事策略分析:颇具战略眼光,屡犯低级错误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攻灭了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然后发动了对契丹辽国的一系列战争。经过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北伐、君子馆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宋太宗将自中原王朝周世宗柴荣时期就处于攻势地位的对辽战争,彻底变为了弱势一方。从此,宋军开始处于守势。
纵观以上战争,我们可以总结下赵光义的用兵特点,计有以下几点。
第一,赵光义用兵喜欢发动突然袭击。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两次主动进攻辽国的战争中,赵光义都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搞突然袭击。这种战术一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赵光义对将领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喜欢遥控指挥。在太平兴国四年秋季的满城之战中,赵匡胤提前画好阵图来指示刘廷翰、崔彦进等人的军事行动,导致宋军在迎战辽军时束手束脚。幸亏当时的镇州监军李继隆和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力挽狂澜,摒弃了阵图中的布阵方法,宋军才逆转了战场局势。
第三,赵光义喜欢在布阵中模糊各个将领的位置,让他们互相制约。在太平兴国五年(980)的瓦桥关之战中,关南诸军在赵光义的刻意安排下,互不统属,结果造成了指挥系统的混乱,结果被耶律休哥打的落花流水,令崔彦进等人颜面扫地。
可以说,赵光义是一个不错的战略家,但在具体战术上水平很差。这也导致了在他远离战场时,宋军往往能获胜。而他亲自指挥的战争,宋军则往往先赢后输。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宋军靠突袭战术取得优势,然后在辽军调整过来后,宋军往往就会一败涂地,这种剧本屡屡上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