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说孙刘必须在赤壁之战中联手真相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11 22:59:45

为什么说孙刘必须在赤壁之战中联手真相是什么

为什么说孙刘必须在赤壁之战中联手,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将孙权不能联合刘备,那么结局必输无疑。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其影响延绵数十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大定的曹魏军团开始将目光投向南方。此时,东汉末年的烽火硝烟未尽,但逐渐显露出峥嵘格局。孙吴政权经营江南多年,占据了传统的鱼米之乡,虽然南人陆战实力不济,但拥有着当时和荆州水军并驾齐驱的一流水军。借助长江天堑,大有和曹操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的迹象。

东吴西边,两湖区域则是刘备盘踞的场地。虽然相较于曹魏和孙吴,刘备的总体实力不济,但是刘备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三国第一智囊——诸葛亮是其军师,武力值一流的五虎将是其座前统帅,虽然士兵数量不多,但大都身经百战,在诸葛亮等人的运筹帷幄之下,有着当世不敌之勇。

再往西,则是占据了广袤川地的刘表。只是刘表为人赢弱,为帅不才,守土不力,攻土无能。从未曾入过曹操等人法眼。而地少兵稀的刘琦更是毫无存在感,完全一个路人甲。

那么对于东吴而言,当时身边能够联合的,不管他愿不愿意,只剩下刘备。另外一个实力够强的潜在合作者,却是相隔千里,在遥远西北的马腾。远水解不了近渴。除此之外,孙刘联合有着共同的利益,当时刘备不仅面临着孙吴的困境,甚至处境更差。

首先曹操一直视刘备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在曹营之时,便有天下英雄为君和操耳。刘备绝非池中之物,曹操深知这一点。特别是刘备从毫无立足之地,到最终占据两广的地盘,逐渐露出争霸的面目,曹操深感威胁,要将立足未稳的刘备政权消灭在萌芽之中。

其次,和孙吴不同的是,刘备一直未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始终处于颠簸流离之中,寄人篱下的刘备没有任何根基。所以刘备的实力在三方中最弱。

最后,刘表和刘备拥有宗亲关系,曹操一直担忧刘备会趁刘表虚弱之际,乘其不备取得荆州的实际管理权。而一旦拥有荆州这块丰饶的地盘,又夺得荆州精锐水师,那么以刘备军团已经完全成型的高级智囊和统帅集团,完全可以成为抗衡曹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以实力尚弱,但潜力又巨大,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既然合则两利,分则两害,那么所对于和孙权的联合,绝对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但是如果孙权一意孤行,仅仅依靠孙吴的实力,那么能否有效应对曹操呢?

答案自然是不能。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不管孙权承不承认,一旦曹操祭出汉献帝这面旗帜,那么孙权如果不降,便终生背上了谋逆的恶名。要知道,之前都是诸侯之间的相互争斗,而现在时局相对已定,汉天子在手的曹操拥有着东吴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次,东吴的实力。

东吴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水军,然而,这一优势却随着刘璋投向曹操获得精锐的荆州水师后荡然无存。另外,如果不能联合刘备,曹军必然轻而易举一手拿下整个长江中上游区域。那么有着同等实力的水师,又占据着上游的优势,那么东吴的水军又能支撑多久?

最后,东吴的军心已然不稳。

曹军大军压境,东吴政权就已经乱作一团,其中投降派占据着多数。如果不是周瑜等少数举足轻重的人坚决抵抗,那么东吴实际上在一开始就已经军心动摇了。而后,诸葛亮舌战群儒,将东吴一众文官谋士怼的哑口无言。除了依靠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自然还有刘备两万兵力作为后盾。不然,任凭你舌灿兰花又怎能让这些人以卵击石?

所以,如果孙权认不清形式,不能连刘抗曹,坐视曹操占据荆州,击溃刘备,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东吴,那么以东吴仅仅能抽出数万的人马,何以抗衡曹操的十多万大军?最终必然落得功败垂成,身败名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中,孙权为何要答应诸葛亮跟刘备联军?

由于刘备与曹操兵力上的差距,刘备被曹操强制性攻击大的狼狈不堪,情况非常危急。 曹操他想通过消除刘备的势力来彰显自己力量的强大。因此他直接向东吴 孙权手中发了文章威胁并引诱了孙权投降,并一起攻击了刘备。

孙权心里清楚,一旦和曹操联手除掉刘备的势力后下一个被除掉的那无疑就是自己。当然蜀国也清楚这点,就让诸葛亮前去外交让吴国与蜀国联手对抗曹操。

孙权他当时无法下定决心的原因是曹操他的实力如此强大,而且当时他的手下也逐渐分为两派。一个是主张投靠曹操一个是主张与蜀国联军。对于孔明而言为了使诸葛亮说服孙权,他首先需要堵住那些主张投靠曹操的人的嘴。

在此过程中就体现了孔明过人的辩论能力,将其各个击破使那些人都“闭上了嘴”。也让孙权看到了孔明头脑灵敏机智过人的能力,这点更让孙权心中有数。这也为日后吴蜀的联军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诸葛亮先是故意虚张声势夸大曹操的兵力之强大,这使得孙权更加担忧。之后通过对双方实力的对比分析使得孙权心里更是慌张。就在此时提出吴蜀联军的计划,这让孙权得到一颗救命稻草就好像是向落水之人丢出了绳子。所以在诸葛亮设下的种种心理陷阱之下孙权投靠蜀国并与其联军的计划成功就近在咫尺。在此战役中也表现出了孔明出众口才的能力,并且拥有极强的外交能力。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当时刘备才几千人马,加上江夏公子刘奇的人马也不过二万,孙权当时比刘备实力雄厚得多。最起码有五.六万人马、曹操水陆军八十三万,诈称百万,兵峰所指,其实是指向刘备。刘备穷图未路,与孙权一拍即和,孙刘联盟建立.赤壁大战后。其实是刘刘备集团得到大部分的胜利果实!

首先对抗的名分上也要讲究分庭抗礼的,当时曹操是大汉丞相,孙权虽然割据江东,但官位只是个杂号将军,需要刘备豫州牧左将军的名望来对抗曹操,所以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其次孙权的兵力和曹操差距还是很大,五万兵一时都难集齐,刘备在江夏有本部残兵和刘琦兵马约万人,本着团结一切力量的原则,也是需要结盟争取这股力量的。

孙权投资的是可见实力,比如兵马、钱粮、兵将,而刘备投资的是隐形实力,比如民心所向、对曹操的所知,对荆州的所知等等。没有刘备的支持,孙权什么都不知道,连曹操的具体兵力都不知道,怎么打?东吴主降派声势大振,没有诸葛亮的游说,孙权能决心抗曹吗?退一步来讲,即便孙权集团决心抗曹了,他的军队进入荆州,老百姓会支持他吗?

孙权早在赤壁之战前就攻克了江夏,杀死了刘表的部将黄祖,但孙权的军队在江夏无法立足,民心不支持他。所以孙权只好撤回江东,刘表又派自己的长子刘琦驻守江夏。如果赤壁之战没有刘备的参与,荆州民众是不会支持孙权的,你以为赤壁之战真的是周瑜一个人力挽狂澜吗?

净扯淡,那是各种因素带来的胜利,其中民心这一条很重要,因为有了刘备的参与,因此孙权的军队得以顺利进入荆州腹地,到赤壁和曹操决战,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孙权的军队连夏口都过不去。别忘了此时刘琦还在江夏驻军呢,要是孙刘不联合,孙权敢派军队过来?刘琦不揍他才见鬼了。另外,孙权对曹操的实际情况也是一无所知,这才派鲁肃过江打探消息,鲁肃一到荆州就碰到了刘备,如果不联合刘备,鲁肃怎么打探到曹军的虚实?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孙权敢跟曹操交战?别做梦了!所以联合刘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别以为刘备是吃干饭的什么都没做。实际上前期的一切工作都是刘备集团做的。孙权集团只负责打仗,击败曹操,其他的都是刘备做的。

孔明给加的火!周瑜见了就气,所以它是气死的,火攻!周瑜早想到用火,但让老诸先说了,所以周瑜恨,周瑜当时以是大都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被个村野小民给玩了,所以心不甘!赤壁战役大部份都是东吴打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再愚蠢也不可能会完全以己之短来斗敌人之长,所以说赤壁水战才是赤壁战役中的小战。 真正造成曹操烦不胜烦,兵心溃散的原因是:刘备的游记骚扰战术,和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军中瘟疫。周瑜程普左右都督,虽然左为尊,但是周瑜程普各领万人,很明显,孙权想的这俩人不是上下级,而是平级。

而且这俩人还是对头: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所以周瑜总指挥纯粹扯。孙权连张辽都对付不了,更何能独对曹操。刘备有英名,关、张皆万人敌,可牵制曹操一部分兵力。孙刘联手才能成功。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赤壁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夜,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与帝位绝缘。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小说,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赤壁之战亦是如此,然而,不仅仅是罗贯中对赤壁之战做了艺术加工,真实历史上吴国人对赤壁之战也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而记载到史书里,那么,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正史《三国志》里,魏蜀吴三国里对赤壁之的不同记载,具体如下——《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分别记载道:“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和“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在《三国志吴主传》里记载道:“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吴书》与《魏书》和《蜀书》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出入极大,在《魏书》和《蜀书》里,都提到了赤壁大战曹军被破,军士因水土不服染了瘟疫,曹操退军,而对于赤壁大战“火烧战船”这件事只字未提,不仅如此在《魏书》中甚至未曾提及与东吴周瑜大战一事,只说与刘备战,不利,并且关于“焚其舟船”,也特别点明了是在“大破之”之后,打败敌人顺便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和设备,这是最基本的战争意识。可是在《吴书》中,赤壁之战不仅记载了结果,而且详细描写了火攻过程,如果说吴国此举,仅仅是因为赤壁之战,吴国作为胜利者,举国有荣,所以大肆宣扬,似乎说不过去,

一来,史料对比的结果让人对赤壁之战更加了解,何况在曹操传中更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乃引军还。”曹军编的歌也唱道过“贼备占樊城”而不是贼人孙权。刘备传里也说到:“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曹公引归。”这些都表明,赤壁之战说到底是曹刘相打,而曹操最终退兵主要是由于出师不利。

二来,古代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史官,史官们追求历史真相成痴,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偏差太大,毕竟连曹操多疑梦中杀人这种性格都被完整的记录下来,赤壁大战这场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的战役不可能不被记录。如果赤壁大战是吴国火攻大胜的,没理由《魏书》和《蜀书》同时不提,只有一个吴国写的如此详细大肆宣扬。那么,吴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呢?笔者认为,一切可以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至于提到这段历史,后人的印象大都是刘备耍流氓,借荆州不还,可事实并非如此。

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郡。彼时,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而孙权在东吴鲁肃的劝说下也同意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上,荆州只有南郡是刘备借的,借荆州市属吴国编造出来的。而吴国不仅表编造了刘备借荆州,更编造出了“火烧赤壁”,目的就是为了蒙骗天下人,让人们以为东吴既出人又出力。而在这一些谎言的背后,掩饰掉的是孙权想得到荆州的野心。

对于这一切,罗贯中是否了然于心呢?笔者认为,他是看透没有说破,否则他不会将将计就计写火烧赤壁,要知道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压根就没有帆船,帆船是在东晋后期才诞生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扬帆借风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时代已经远去,赤壁之战的火光却依旧映照在历史中,在人们的脑海中熊熊燃烧,这或许就是三国历史的魅力吧,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有过那样一段历史令人心生向往,一闭上眼,时光深处,那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