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重用李严是对诸葛亮不信任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毕竟曹丞相前车之鉴在前,曹丕拖孤也是拖给了太子四友的而不仅仅是司马懿。曹睿也拖孤的是曹爽和司马懿,只不过后来李严斗不过诸葛亮,陈群等人死早了,曹爽是个窝囊废,这才让司马懿独揽大权。
实际上诸葛亮和司马懿,曹操没太大区别,都是一个人把持朝政,不同的是诸葛亮始终没有篡权夺位的迹象罢了。
除了拖孤制度历来就是互相制衡,以防备权臣把持朝纲之外。刘备还有缓和派系斗争和不看好诸葛亮实际作战能力意思。
刘备不认为或者说是不知道诸葛亮有用兵之能
虽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让刘备刮目相看,深以为然,但是刘备甚至诸葛亮本人都是以战略和内政人才自居的。刘备认为诸葛亮是自己的张良、萧何而不是韩信,所以刘备在世虽然给诸葛亮的起点就很高“军事中郎将”有自己的部曲,但是这就不代表认同诸葛亮会用兵,会带兵了。私人部曲是当时身份的象征,也是恩宠诸葛亮的表现,规模即不大,一般也不会参与战事。
从刘备身前,诸葛亮的表现来看,也没有人认为诸葛亮会用兵,刘备也是把诸葛亮放在足兵足食,整顿后方的任务上,或者参与外交,真正军事战术上,诸葛亮是没有建言的。火烧博望坡的是刘备自己也和诸葛亮没关系,入川的谋主是庞统,辅佐的是法正、黄权等人,关羽和诸葛亮留守荆州。
庞统不幸被流矢射死之后,刘备才让赵云和诸葛亮前来支援,而后来攻占汉中的谋主是法正,诸葛亮留守成都,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始至终没有机会展露自己的军事才华的。因此刘备托孤的时候,是不放心把军政大权都放在一个始终没有指挥和参与过大规模作战的书生手上的。
于是托孤李严的职位是“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也就是虽然刘备连“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都说出口,就是给予了诸葛亮可以废立阿斗,甚至自己掌握权力的权柄,但是刘备显然是认为诸葛亮更适合掌握政治大权,而将军事权利给予李严才是合理的分工。
实际上孙策托孤是时候也对张昭说过类似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只是张昭能力和权利都没有到全面掌握军政大权的,孙策托孤也是一文一武,这是标配。
而且刘备是比较担心诸葛亮的用人
,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刘备的安排下,东吴有李严,曹魏有魏延,还提拔了向宠、马忠等人,可以说是非常务实和适用的一套班子,然而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甚至启用姜维而排挤魏延和李严。在用人方面刘备继承了老刘家的基因,是三国当之无愧的魁首,从一穷二白到三分天下,刘备的用人、识人才是真正的枭雄之资。
为何是李严?
稍微有些研究蜀汉政治集团的就知道,蜀汉朝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派系林立。李严是跟随刘璋入主益州的东州集团,和法正、孟达等人关系匪浅,刘备能入主益州,这些东州人出力不小,以荆襄为核心,东州、益州为辅助是诸葛亮的用人原则,而刘备虽然也大多遵循这个原则,但实际上刘备以其个人魅力和识人、用人的才能,做的更为无迹可寻,无懈可击。因此这种安排也是平衡派系斗争,团结大多数的精心安排。
李严本人的军事才能也是让刘备比较看好的,汉中之战的关键时刻,成都已经出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危机时刻,刘备背后一场以盗贼马秦、高胜为首的叛乱爆发,叛乱时机很准,规模很大,李严却用5000人马轻松平定,这一次的关键先生,让刘备认识到了李严用兵之能。
李严的忠心也是毋庸置疑的,是李严投其所好,在曹丕代汉的时候,乘机献上黄龙祥瑞,让刘备登基顺利成章,可见李严是个会来事的武人,并不是关羽、魏延一般的军事天才,政治白痴。
以刘备的设想来看,刘备的托孤是失败的
李严被诸葛亮边缘化之后,想和诸葛亮争权,其策略和政治智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诸葛亮也还是启用了马谡,甚至启用姜维,也不汲取蜀汉内部的人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重用了关兴和张苞,实际上诸葛亮一直让关兴、赵统等人赋闲,包括夷陵之战将领的后代都大多不被重用,这和诸葛亮的用人原则有关,但单论用人方面诸葛亮远远不如刘备。反倒是张苞,诸葛亮是准备启用的,因为张家和诸葛亮关系更近,诸葛亮很多时候和曹操想象的点就在于任人唯亲,别看曹操唯才是举,在军政大权上,一直都是夏侯家和曹家担任最为重要的位置。
五子良将大多数作战,大多有监军,还有宗室主将节制,后期曹丕冷落排挤兄弟宗室,曹叡早死,曹爽草包,这才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放在诸葛亮这儿一样,马谡被重用就在于,马谡是荆襄大族身份地位高,又历来崇拜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想要独揽大权,没有人支持单凭刘备遗言,最终会合张昭一样,沦为没什么实权的老资历臣子罢了。就是张昭也推荐了吕蒙、徐盛等等名将,更遑论诸葛亮了。
诸葛亮是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想要以益州一地争夺天下,就必须大权独揽,容不下争权夺利,但往往事无巨细,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大家恐怕都是清楚的。刘备病重后,把诸葛亮招了过来,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当时还真的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在,还有一个人也被托付了后事,他就是李严。当时李严也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还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那么,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为什么还要叫上李严?第一,李严的能力得到了刘备的认可。第二,李严的背后有益州士族势力。第三,刘备对诸葛亮信任,但也不愿意他一家独大。第四,刘备对于东吴不放心,让李严防守。
第一
李严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尤其是他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优秀的治政能力。不过李严被提拔还是挺突然的,尤其是在刘备病逝的前一年,即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这个官职可不低了,可见刘备是认可李严的能力的。
第二
蜀汉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刘备底下的人才主要是来源于荆州和益州,但能力强大的大多是荆州派的,刘备如果只托孤于诸葛亮那么以诸葛亮为首荆州集团势必压制益州集团的利益,导致蜀汉的内乱,所以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平衡。
第三
诸葛亮在蜀汉的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一点刘备是心里很清楚的。但毕竟天下是老刘家的,所以,他也不愿意让诸葛亮过于的强大。虽然他嘴上那么说,但是谁当真谁就输了。所以刘备也需要李严来压制诸葛亮。
第四
刘备把李严放在了永安,说明他要防着东吴。可见,刘备在死后的安排还是挺妙的。由于与东吴的作战不力,导致刘备不得不将其视为心腹大患,所以需要一个人镇守,诸葛亮显然要通盘全局,而且,军事能力有限,所以便把李严提上来了。
这是胡说八道。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正的托孤大臣就是诸葛亮。
李严是副托孤大臣。之所以给李严也安个托孤大臣的名号,主要是为了安抚益州的士族。
我们来看一看《三国志先主传》是怎么记载的: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再看看陈寿对刘备托孤的评论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一段,两了两个内容。
一是,明确指出刘备是举国托孤于诸葛亮。没有别人什么事。
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完全信任。(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两点,在当时的蜀汉应该是一致的共识,所以诸葛亮才能全权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实质上进入了诸葛亮时代,一切内政外交,官吏任命、赏功罚罪、整军备战,都由诸葛亮全权做主。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作为顾命李严,权力十分有限,只能在诸葛亮的许可下开展工作。
李严的弱势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能力无法与诸葛亮匹敌。但是最根本的其实原因是因为没有先主刘备的青睐。
李严也没有什么兵权,刘禅即位以后,李严长期镇守江州(重庆),兵力可能有两万多人。
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三国志李严传) 两万的兵力,算是很强大的力量了。但与诸葛亮掌握的军队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刘备认识人,善于利用人。他密切注意茅屋,邀请诸葛亮下山。伟大的权力不能由一个人掌握。刘备委托诸葛亮、李彦担任大臣,供养白帝城的孤儿,是分权。三国时期的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同时,他也很幸运。在卧龙诸葛亮的帮助下,他有五位老虎将军愿意为他工作。后来,他在白帝城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不小心把军权交给了李彦,而不是更能干的诸葛亮。
到底为什么?夷陵战争后,刘备在永安战败病倒。刘备的生活即将结束,他决定一个人留在白帝城。长子刘灿还年轻,大量人才流失,使蜀汉内忧外患。刘备选择了这个时间来抚养孤儿。如果有能干的官员,诸葛亮和李彦就被发现在永安供养孤儿。刘备在永安时,为什么不把军权交给诸葛亮,而选择李彦来控制军权?作为天子,刘备知道平衡权力的关键。如果诸葛亮掌握一切权力,对蜀汉政权不利。
为了确保诸葛亮不称霸王位,设立了一名副大臣,以确保刘禅王位的稳定。刘备的决定真令人困惑。起初,刘备等人邀请诸葛亮离开三谷茅路,并任命他为一个军师,这个军师一直被重用。在诸葛亮的巧妙谋划和战略谋划下,刘北军也取得了许多胜利,并在四川建立了蜀国成为皇帝。在功德、物质和智慧方面,我们应该把军事权力交给诸葛亮,但刘备选择了李彦,这实在太奇怪了。
刘备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像小河一样的人物。他不必去战场。他只需要为蜀汉守卫后方。刘备可以为诸葛亮提供后勤保障。可见他非常信任他,但李彦却不同。他投降并选举李岩为副部长。一方面,他必须有天赋,另一方面,蜀汉没有天赋。当时,刘备进入蜀国,建立了蜀国,但这个国家实际上是由三个蜀国势力集团组成的。一是以刘备为中心的荆州集团,有五虎、诸葛亮等主要干部。第二个是由李岩、法正、吴仪和孟达组成的东周蜀军集团,以及位于义州的蜀军士集团。就东周群的起源而言,主要是东汉晚期。从关中和荆州流入有组织组织团体的出租车人员属于外国势力。该集团与益州集团有一些怨恨。
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最大的麻烦是太子刘禅年纪太小,而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外有魏吴虎视眈眈,内部又叛乱不断,真正的内忧外患。因此他必须为刘禅选择合适的辅政大臣,帮助他渡过难关。
于是刘备把丞相诸葛亮召到白帝城,让他辅佐刘禅,并升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事务,担任诸葛亮的副手,协助辅政。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对于刘备这个安排,很多人认为刘备是想以李严统领军权,制衡诸葛亮,避免诸葛亮权力太大,日后会篡位。不过仔细看刘备的安排,就会发现其中另有玄机。
按照刘备的命令,从表面来看似乎是诸葛亮主政,而李严掌管蜀汉的军事。但是刘备这个安排最后却让李严留守永安,不是回成都。
永安是从荆州入川的必经之路,是蜀汉东部边境最重要的城市,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应该说留守永安,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然而李严作为顾命大臣留在永安而不是回成都,那么就无法对朝堂事务做出直接影响,实际权力大打折扣。
比如说诸葛亮后来平息南中叛乱、北伐关中,都是自己直接指挥部队,压根没通过李严。
而且刘备在托孤时,还任命赵云为中护军。中护军也是掌管中军的高级将领之一,职务虽然不如中都护高,但是赵云却和诸葛亮一起回了成都,加上他资历高,早年就负责掌管内务事务,对中军的影响肯定比远在永安的李严还要大。
所以李严所谓的“统内外军事”,其实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他真正能掌握的,也就是永安一线防御东吴的蜀军而已,大约也就两万多人。后来曹真伐蜀,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要调动永安驻军,也是通过李严才得以进行。
虽然说蜀汉实力有限,两万多军队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不过和总领兵权相比,显然还是差得远了。因此李严的实际权力,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
更何况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的身份担任顾命大臣。丞相可以管理百官,录尚书事可以代表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司隶校尉则拥有监察官员的权力。这三重身份任何一个都权力极大,诸葛亮一人身兼三职,还是顾命大臣,那就更不要说了。李严即使身在成都也难以抗衡,此时人在永安,自然是更加不能发挥作用。
所以李严既没有掌握兵权,对于诸葛亮也没有太大的制衡。
刘备也是经历了不少风浪,他不可能不知道把李严留在永安,其实根本不可能掌控兵权,制约不了诸葛亮。如果他真的要制衡诸葛亮,显然不会这么安排,所以刘备对李严的任命其实另有用意。
刘备手下主要分四大派系:从北方带来的元老系,荆州士人组成的荆州系,跟着刘焉到益州的外来人士组成的东州系,益州士人组成的益州系。
这四大派系中,益州系因为和地方势力关系密切,一旦壮大起来势必难以控制,所以刘备对他们一向是控制使用,主要依赖其他三个派系。
诸葛亮在荆州居住了多年,跟随刘备时间也不短,和元老系、荆州系的关系都不错。任命他为顾命大臣,就可以掌控好这两个派系。李严则出身于东州系。重用李严,其实质就是为了拉拢东州系,加强三个外来派系的团结,以便稳定蜀汉局势。
但是李严毕竟跟着刘备时间不长,论信赖度远不如诸葛亮。所以刘备才会这么安排,让李严只有名义上的权力,但是无法真正和诸葛亮抗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