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光弼是什么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功劳不在郭子仪之下

众妙之门 2023-06-26 15:19:37

李光弼是什么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功劳不在郭子仪之下

李光弼是什么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数百年的荣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然而就在唐王朝走向巅峰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发现,瞬间将唐王朝从巅峰带入了黑暗的深渊。这场灾难就是“安史之乱”。不过安史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那么谁是拯救这场灾难的大英雄呢?相信许多人脑海中都已经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郭子仪。

不过郭子仪虽然拯救了大唐,但是只是名气比较大,其实拯救大唐的还有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李光弼,但是他的命运跟郭子仪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李光弼虽说姓李,但他却不是汉人,还是一个契丹人。他的父亲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李光弼的父亲就率众投降了武则天,并且为武则天立下汗马功劳。

李光弼在父亲的印象下,从小习武同时又熟读兵法,年少时就投身军中。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李光弼就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并且屡立战功。

时间来到公元755年,大唐内部各项矛盾层出不穷,最终安禄山打着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开始起兵,率领大军一路向唐朝的首都长安杀来,一时间整个世界乱成一团,不久洛阳就沦陷了,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李光弼出现了。

李光弼在军中的才能得到了郭子仪的肯定,于是郭子仪就把李光弼推荐给了唐玄宗。于是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并且拨给他少量人马,直接攻打安禄山的老巢河北之地。

在嘉山,李光弼就遇到这场叛乱的二号领导人物史思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大战,李光弼采用疲敌的战术,斩首叛军四万余人,差一点就要捉到史思明。这次大战动摇了叛军的大后方,继续攻打范阳,或许安史之乱就要平定了。但是长安那边沦陷了,皇帝也跑了,李光弼的大军被迫退守,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就这么白白错失了。

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难,他的儿子李亨就在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登基成为大唐的新皇帝,也就是唐肃宗。随后唐肃宗就将李光弼召回灵武,并且升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唐肃宗除了给李光弼升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守住太原。太原要是丢了,唐朝就将不复存在了,于是李光弼带着五千人就去太原驻守了。

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就带着十万大军进攻太原,企图占领太原,随后就攻占灵武,大唐唾手可得。而李光弼这边,只有不到一万人的老弱残兵。这对老对头就在太原遭遇了,双方兵力一对比,明显就是史思明占着上风。但是李光弼坚守不出,并且运用地道战,出奇制胜,歼灭敌军7余万,稳固了大唐的局势。

因为在之前的战役中郭子仪跟李光弼的功劳都太大了,所以就遭到了唐肃宗的忌惮。到了公元759年,唐军与叛军在相州发生大战,这次的指挥官不是郭子仪也不是李光弼,而是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败,鱼朝恩将战败的原因归于郭子仪。于是乎,郭子仪的兵权被收回,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位,成为朔方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在接下来与叛军的战斗中,李光弼始终出现在战场的第一线,终于在公元763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宣布结束。李光弼也被称为中兴第一人。

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

尽管李光弼的评价这么高,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光弼多次升官,同时还享有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等荣誉。但是宦官的可怕,李光弼已经见识到了,郭子仪就是因为宦官的原因而被弃用,自己又多次跟鱼朝恩发生摩擦,长安也是一直流传着李光弼要造反的风言风语。这些事让这位大唐的功臣心神不宁,最后因为害怕宦官陷害,就呆在徐州而不敢去长安。并且在徐州也是忧心忡忡,最后抑郁而终。

可惜了大唐这一位名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因为朝堂上的斗争,实在是可悲。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时候看法?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安史之乱的平定: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

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扩展资料 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

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

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是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闻名遐迩的军事将领,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

李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郭子仪与李光弼关系如何?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谁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


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影响中国古代史进程的一次战乱,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而说到平定此次兵乱的功臣,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人: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二位的功勋确实不可磨灭,郭子仪也因为重振唐朝江山而德高望重,一直享有很高的待遇和声誉,不过郭子仪这个人有个缺点:不太善于整顿军纪,其部队纪律有点涣散,偶尔会在决定战局的关键时期军容慌乱,其实就具体战术而言,他不如李光弼。李光弼精于用兵,在前线指挥若定,屡次力挫叛兵,尤其是常山、太原之战,威震敌胆,名闻天下,被评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赐丹书铁券,并且在凌烟阁留下画图。就具体战功而言,李光弼超过郭子仪。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功绩毋庸置疑,然而,还有一位的功劳,不在他们两位之下,甚至所做的牺牲更大,却不像郭、李一样名垂青史,被后人称颂,这一位是谁呢?他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历次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有时起了决定性作用。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的人,从安史之乱发生开始,他就投入唐军的队伍,参与了平叛行动,长期跟随郭子仪和李光弼指挥作战。他在阵前十分勇敢,常常身先垂范,奋勇杀敌,也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他的一个儿子仆固玢有一回与叛军作战被俘虏,但仆固玢并非真心投降,他趁机从敌人手里逃回来,居然被仆固怀恩斩首,怀恩叱而斩之。将士慑骇。
在与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作战的过程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的达到46人,而且有三个女儿为和番而远嫁。当然,如果只是这些,仆固怀恩还算不上唐朝的最大功臣,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唐军与叛军作战,总是处于反反复复的拉锯阶段,即使像郭子仪和李光弼坐镇,也吃过不少败仗。当时有两个指标性战役,那就是收复长安和洛阳,凭借唐军当时的实力,要完成这个任务实在太困难了,此时的仆固怀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他借来了回纥兵,极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从而收复了东西两京
仆固怀恩此举对平定叛乱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仆固怀恩在战场上也不是吃素的,在公元762年,当李光弼隐退之际,他已经是天下兵马元帅之副手,率军大败史朝义,第二次收复洛阳,然后用半年时间收复河北,再一次平息叛乱。
可惜的是仆固怀恩有始无终,后来因为被唐朝猜疑而与长安对立,然而,他的功勋还是被唐朝记住了,他死的时候,唐代宗还连声叹息。因此,仆固怀恩也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