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李广难封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说冯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缘施展,等到机会来时却垂垂老矣,李广军功显赫却始终没有封侯。王勃是想借此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确,李广作为西汉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令人遗憾,也令人费解。到底是李广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条件,还是汉武帝对李广心存偏见呢?我们先看看一代名将李广,到底立下了哪些军功?自古英雄出少年。将门之后的李广,少年时期就已声名远播。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李家世代习武,尤善骑射,李广的箭术更是出神入化。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十六岁的李广以良家子弟应征入伍抗击匈奴。李广精通骑射,一入伍就峥嵘显现、出手不凡。他射杀匈奴近百人,斩匈奴首级二十有余,被破格提拔为汉中郎。随后,担任汉文帝的亲军侍卫,又多次立功。在汉文帝狩猎时,李广与猛兽赤身肉搏,汉文帝十分赞赏李广的威猛,说:你若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景帝时期,李广迎来最风光得意的时刻。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更加名声显扬。调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匈奴人闻之色变。
匈奴每次侵犯汉朝边境时,都要绕开李广的防区。在担任上郡太守时,汉景帝的亲信宦官来边境督战,差点被匈奴人射死,李广带着一百骑追击匈奴人,射死两人,活捉一人。返回时,遭遇匈奴大部队,他命令士兵下马解鞍,以此迷惑敌人。匈奴人以为有伏击,不敢靠前。李广还一箭射死了匈奴出阵试探的白马将军,吓得匈奴人连忙退军。后来他陆续担任边郡、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因无一败绩且作战英勇、箭法精准而享有“飞将军”的盛誉。匈奴人既害怕他,又敬重他。汉武帝时期,李广英雄迟暮,虽壮心不已,但已不复当年之勇。汉武帝继位后,李广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都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在马邑埋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匈奴大单于临近埋伏圈时生疑,火速退兵。李广当时任骁骑将军,随军参与合围,但无功而返。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汉武帝全面对匈奴作战,卫青横空出世,屡建奇功,打得匈奴“六畜不蕃息、嫁妇无颜色”。随后,霍去病又异军突起,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而恰恰在长达十年对匈奴作战的关键时期,汉武帝考虑李广年迈,未派他参与战斗,所以李广一直都是旁观者。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开展漠北大决战的时候,李广多次请战,汉武帝才委派他为前将军。
主帅卫青也认为李广年迈且战法过时,让李广配合右路军作战。李广不服,率军从东路绕道,抱着必死的决心想和大单于主力决战。可是上天并未给李广这个机会,他在绕道过程中竟迷路了,等找到大部队时,卫青已经大胜而归。卫青派人询问迷路的缘由,李广羞愧万分,为免受其辱就拔刀自刎了。李广时运太差,虽有军功但终究无缘封侯。实事求是地讲,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已经达到了封侯的条件。但是,他的时运太差了。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叛乱。在七王之乱中,他立下两大奇功。一为守城之功:他作为梁王的主将,在极度危险的形势下坚守睢阳数月,几乎弹尽粮绝,叛军却久攻不下,为周亚夫组织反攻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
二为夺旗之功:在反攻叛军最重要的据点昌邑城时,他率军冲入敌阵,以一当十,竟夺得叛军主帅军旗,彻底瓦解了叛军军心,赢得了最关键的反击战。仅这两项战功,李广就完全超越了封侯的条件。但悲剧的是平叛之前,李广被调到了梁王麾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从名分上讲,他成了梁王的属下。如果梁王不举荐,即使李广有再大的功劳,汉景帝也不能绕过梁王给李广封侯。可问题恰恰在于,心直口快的李广把梁王得罪了。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为平息叛乱,不得不倚重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甚至还亲口承诺过:若平息叛乱,将立梁王为太子。梁王也因此特别卖力。
平叛结束后,梁王想让李广继续留在麾下,并许诺他登基后让他当大将军。李广不仅没有答应,还劝梁王不要有非分之想。这件事让梁王很不痛快,故而在军功簿上没有推荐李广封侯。就这样,李广错过了最重要的封侯的机会。不过,当时的李广还很年轻,也没太在意,认为以后封侯的机会还很多。李广戍边时期,虽赢得飞将军称号,匈奴人谈之色变,但他并没有主持过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因此这个时期的李广是无法通过军功封侯的。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都尉,长达八年之久。等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作战时,李广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这个时期,横空出世异军突起的卫青和霍去病太闪耀了,在他们面前,李广几乎就成了多余的人。
在参与对匈奴作战时,不但无功,还闹了很多笑话。汉武帝是否心存偏见,故意刁难李广呢?汉武帝一生尚武,对武将的偏爱远远胜过文臣。据史料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封侯八89人,其中将军封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封侯者29人,而其他非军功封侯者只有7人。可见,汉武帝对有军功者是极为厚待的。汉武帝对李广没有偏见,更不存在故意刁难之说。汉武帝一继位,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都尉,皇宫大内的安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了李广,可见汉武帝是非常重视也非常信赖李广的。可是,卫青、霍去病太优秀了,他们的新谋略、新战法、新理论确实要甩李广几条大街。
特别是在马邑之围的时候,李广错失绝佳的战机,让匈奴单于白白溜走。而漠北大决战时,李广也竟然迷路,确实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那汉武帝怎么不念及景帝时期李广的功劳,特别开恩照顾一下老同志呢?汉景帝没有给李广封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梁王没有推荐,另一方面是李广自身的问题,他长久未能封侯后,到处找人诉苦抱怨,搞得世人皆知,让汉景帝很被动。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自然有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汉景帝未给李广封侯,其中的原因汉武帝是心知肚明,自然也不会得罪先皇来替李广翻案。要封侯,就要拿出真本事,军功要凭数据说话。
汉朝凭军功封侯,需要满足几个硬性的条件:一、斩杀或俘房敌方高级将领;二、率部斩敌首级过千;三、指挥重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四、父亲立功而死,儿子承袭军功。可是在汉武帝时期,李广确实没有什么战功能拿得出手,没有一项符合条件。更何况,军功封侯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动力,汉武帝怎么可能在大战之期去违背原则呢?总结:对李广而言,终生未能封侯,确实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对于后人来讲,不管封侯与否,都不影响李广的英雄形象。从李广的历史地位来讲,他是汉匈对战中第一个让匈奴人惧怕的对手,一扫西汉开国以来对抗匈奴的颓势,为后续汉武帝讨伐匈奴树立了信心。
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正因为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也让后人对他增添了很多同情和关注。再加上李广最后自刎而亡,保全了英雄的气节,更增加了悲壮的色彩,从而让后人对他更加崇敬和仰慕。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冯唐易老:冯唐是一位国家大臣,在汉文帝时期,就做到了上郎官的官位。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后来冯唐抗击匈奴有功劳,可因为疏忽而多上报了8个首级的斩获,而受到惩罚。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冯唐年事已高,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扩展资料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这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译文:“唉!:我的时机和命运不佳,做官的道路充满不顺,就像冯唐到老了才被重用,李广难以被封爵啊。”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广难封
百度百科—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典故,表达人们对于冯唐和李广的同情。特别是李广,在民间享有极高的赞誉,"飞将军"一称一直从唐代的王昌龄流传至今。但是李广难封其实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难封是应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七王之乱时梁王授予他将印,导致他未封侯
汉初的七国之乱使得大汉的江山飘零,久居战乱,好不容易在建国时休养生息的国力也得到了衰退。当时汉景帝干脆利落的派了周亚夫去平乱,作为随从的将领之一,李广也跟着周亚夫去了,而且还建了军功!
但是军功他是有,然而就是因为他军功太盛在攻打吴楚军的时候,直接拿下了军旗,《史记》记载: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但是怀就坏在这儿,人怕出名猪怕壮,梁王给了他将印。而梁王是窦太后的儿子,自小受宠,不得景帝喜欢,甚至还曾被窦太后要求立他为储君。
如此一来他的身份就很尴尬,原本就受宠,在抵御吴楚军的时候,更是立下了大功,声名日盛,对于汉景帝来说这可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曾被他授予将印的李广,自然而然的就不招景帝待见。所以,即便在平战乱的时候立下大功,却没有封喉,这是他最亏的一回,此回不封侯,并不怪他,怪的是权势弄人!
打击匈奴首战,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可是他接下来的人生中,如果说他不封侯,却是可以理解,甚至说是没什么不应该的。因为后来汉景帝离世,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即位以后,对于匈奴的骚扰,实在是不堪忍受,站在长远的角度上,他决定要一反当时,汉朝在对"匈奴问题"上的被动,化被动为主动,决定派兵深入腹地,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李广难封的原因:
一、军功不够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1、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性格因素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三、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扩展资料 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历任七个郡的太守,前后四十多年,得到赏赐立即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兵一起。家裹没有多余财物,一生不谈购买产业的事。李广身材高大,长臂,具有善射箭的天赋,就是子孙和其他人向他学习射箭,也都赶不上他。
李广寡言,不与人多说话,和别人在一起住,就在地上画作战阵图,射箭比射的面宽窄,输了罚酒喝。专门以射箭作游戏。带兵行军,遇到断粮缺水时,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不尝一口饭。
对待士兵宽厚不苛,士兵因此喜欢替他办事效力。他射箭,看见敌人,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射,一射就要应弦倒地。因此,他带兵作战,多次被敌人围困,连射猛兽,也几次被伤害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