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拥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很多代代相传的中华美德。像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精忠爱国等等,而在这些美德中,懂得感恩这个美德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当别人给予自己恩惠或帮助时,我们经常会说滴水之恩,我一定当涌泉相报,这不仅仅只是说出来的一句话,更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品行。
许多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接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自己富足之后,还会去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予以感谢。在古代,也同样如此,人们对自己的恩人都持有敬意,只要恩人有需要,一定会倾囊相助。那么,就有人会问了,如果我帮了皇帝一把,那么这一生岂不是会一直顺风顺水了?其实,不然。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一位曾帮助过皇帝的但最终惨遭赐死的北宋猛将——张琼,张琼出生于今河北省,为人豪放直接,打起仗来也十分勇敢凶猛,尤其擅长骑射。张琼一直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后来,张琼在战场上名气越来越高,赵匡胤也开始慢慢注意到他。
在赵匡胤收到命令攻打寿春后,赵匡胤准备首先和几个比较信得过的人去打探一下军情,跟随赵匡胤前去的几个人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张琼,这足以说明张琼当时的地位。可惜的是,他们还没有打探到军情,就已经被别人发现了,敌人派出弓箭手射杀他们,好几个人被乱箭射死了。幸好赵匡胤和张琼命大,于是急忙逃离。逃走的过程中,敌人穷追不舍,张琼为了保全赵匡胤,一直在用身体为赵匡胤挡住乱箭,两人最终逃了回去,可以说他救了赵匡胤一命。
虽然都逃了回去,但是张琼身上被射满了箭,一直血流不断,后来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由于身中数箭,医治的时候十分困难,尤其是其中一支箭还中得非常深,连医生也不敢妄自下手。等到张琼醒了过来以后,自己喝了几口酒,然后猛地把箭拔了出来。赵匡胤看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分,既感谢又佩服张琼。于是,张琼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又提升了。赵匡胤当了皇帝,建立北宋以后,便将最重要的军权交给了张琼,命令其掌管禁军。
因为赵匡胤是通过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当上了皇帝。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对那些手握兵权的官员十分疑心,这也就有了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许多官员都将自己的兵权重新归还给了赵匡胤,选择自保,告老还乡。但是,张琼毕竟是一介武将,对于权力和朝堂之事不是很了解,并没有理解到赵匡胤的意思,自然也没有归还兵权。赵匡胤见此,便对张琼有了一定的戒备。
当时,赵匡胤十分重视石汉卿,但是张琼却认为,石汉卿只会献媚取宠,溜须拍马。于是,常常在朝堂和其他地方与他辩驳,两个人也因此闹得很不愉快。张琼这个人性格直,脾气又很大,一旦看不顺眼就会直接指明。反观石汉卿,却是一个十足的阴险小人,十分记仇,对张琼讨厌至极,毕竟谁都不会喜欢曾经侮辱自己的人。
石汉卿知道赵匡胤对张琼有戒备,便用张琼家里仆人特别多,而且张琼本身擅长武力,这个理由,开始陷害张琼要造反。赵匡胤本身对武将就有所忌惮,而且张琼在之前的杯酒释兵权上又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忠诚,让赵匡胤加深了对其的怀疑。再加上石汉卿这一无中生有的解说,让赵匡胤更加坚定了张琼可能会叛变。
于是赵匡胤便下令让人抓捕张琼,他还亲自审问张琼,有无叛变一说?张琼本就没有想过叛变,更不要提承认了。他一直告诉赵匡胤,自己是被陷害的,而陷害之人就是石汉卿。但是赵匡胤此时又怎能听得进去张琼的话,在他眼里,张琼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够威胁到自己的人了。而赵匡胤不会因为张琼为他挡过箭的旧情,就将张琼留下来的。最终赵匡胤只说了两个字——赐死,让人寒心。
张琼死后,赵匡胤派人去搜查他的家,发现他们家并没有成千上百的仆人,与其他同级的官员相比,还远远不如别人家富丽堂皇,显得有点寒酸,说明张琼其实是一个清官。赵匡胤这才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是后悔已经晚了,张琼已经离开了人世。可能是出于愧疚吧,赵匡胤在张琼死后提拔了他的哥哥。
在《宋史》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形象是仁慈宽容的,从善待周世宗后人和善待功臣便可以看出了。 但是,官修的史书不乏刻意塑造。 有时候我们我们能从史料中发现一些。 如北宋武将张琼,宋太祖的亲信,关于的死亡竟然有「 ”自杀”和「 ”赐死”两种说法。 细看这两种说法,我们能发现史家对张琼之死做了曲笔,是为了保全美化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位帝王的形象。 宋太祖 一、张琼之死:「 ”自杀”还是「 ”赐死”? 张琼是赵匡胤麾下难得的猛将,「 ”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且对赵匡胤有救命之恩。 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 由此张琼受到赵匡胤的赏识,等到赵匡胤代周建宋后,「 ”擢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 建隆二年(961年)赵光义改任开封尹,他留下的殿前都虞候一职经宋太祖钦点由张琼接任。 太祖曰:「 ”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即命琼代为都虞候。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宋太祖器重的心腹爱将,却在两年后死去,而且死因或者说说法,在史书中记载各异,令人不解。 张琼剧照 在同一部《宋史》中,关于张琼之死的记载就前后不一。 《宋史·张琼传》是这样记载的: 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肃静京师,乃召讯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 这里说张琼涉入案件被审,被宋太祖下令用铁挝(一种兵器)砸的半死,「 ”气垂绝”。不久之后被「 ”赐死”。 细看这里的记载,张琼的死状很惨,先是被钝器一顿乱锤,砸的半死,只留半口气然后被扔进监狱,而后被赐死。即便不赐死,估计张琼也活不了多久了。 这段记载,大怒的宋太祖完全没有一点仁慈。 而《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就简单多了: 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 这里说张琼被诬告下狱,「 ”自杀”而死。 其实「 ”自杀很多时候也是”「 ”赐死”的另一种表述,但是《太祖本纪》的记载直接将宋太祖当场让人「 ”击之”的行为给消去了。 这是《宋史》前后有异的地方,显然张琼之死不是表面的那么简单。 对于张琼之死的后续事情,《宋史·张琼传》继续道: 太祖旋闻家无余财,止有仆三人,甚悔之。因责汉卿曰:「 ”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汉卿曰:「 ”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太祖遂优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这是坐实了张琼死于史珪、石汉卿等人的诬告,宋太祖随即后悔,只好「 ”优恤其家”来弥补过失。 剧照 不管是自杀还是赐死,张琼之死都是出自宋太祖,宋神宗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对话,也论及张琼之死:「 ”太祖敢于诛杀,然犹为史珪、丁德裕之徒所欺,而滥及无辜。” 宋太祖被史珪所欺而诛杀的「 ”无辜,应该就是张琼。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记载张琼之死的时候,大抵和《宋史·张琼传》一样,不同的地方有两个: 一是用「 ”即自杀”来代替「 ”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二是在优待张琼家人后添加一句「 ”然亦不罪汉卿”。 李焘在这样记载的时候,还特意做了考证说明: 「 ”《新录》及《国史》并宋白所为《琼传》并云狱具,乃赐死于城西井亭。今从 《旧录》。疑 《新录》与 《国史》及宋白或加润饰也。 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有新旧两个版本,这里《新录》指的是《太祖新录》,是宋真宗时期重修而成的,李焘认为不真实,他改为依据原始版本即宋太宗时期的《太祖旧录》记载。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旧录》作「 ”自杀”,而《新录》作「 ”赐死”处理呢? 这「 ”死法”的不同,这不能不让人对张琼的死因产生怀疑。 二、张琼之死:事涉宋太宗 关于张琼的死因,《宋史》给出的答案是: 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二人衔之切齿,发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军皆惧。 这是说张琼本身性格有问题,轻侮过史珪、石汉卿,被两人怀恨在心,打击报复。 但是问题是,张琼死后,宋太祖已经意识到这是诬告,但是对史珪、石汉卿却没有加以处罚,而是继续信任,这就有蹊跷了。 宋太祖 其实在《宋史·张琼传》中,史珪、石汉卿诬告张琼时,还有有一句罪名至关重要。 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候时事。 张琼对前任殿前都虞候、晋王赵光义在任时一些事有异见。 而这件事从史料来看,并不是诬陷,张琼的确和晋王赵光义不是一路人,他忠心的是宋太祖。 宋仁宗时期,僧人文莹撰有《玉壶清话》,记载了五代至宋初的一些逸闻,关于张琼之死,书中记载道: 开宝初,太宗居晋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曰:「 ”晋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上怒曰 :「 ”朕与晋弟雍睦起国,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离我手足耶?”亟令诛之。 这里虽没有提到该殿前都虞候是谁,但是不难推测,因为宋太祖时期的殿前都虞候只有三人:宋太宗、张琼和杨义。 宋太宗自不用说,杨义直到宋太宗时期还任殿前都虞候。 所以这里被杀的殿前都虞候只能是张琼,至于「 ”开宝初”应当是误载,当为「 ”乾德初”。 根据这个记载,张琼劝宋太祖对于晋王赵光义多加以提防,采取措施,结果令宋太祖不满而杀之。 这里坐实张琼的死因和死法,张琼因言及晋王而被「 ”诛杀”。 晋王赵光义剧照 而且《玉壶清话》的后一段更是直接言明张琼被杀是晋王的主意: ……亟令诛之。逮太宗纂承,高阳关奏:「 ”妖气夜起,横亘北陆,边情颇摇。”太宗召向相敏中于玉华殿密议之。向奏曰:「 ”臣闻崔翰领节高阳,恃功骄恣,横越兵律。陛下宜召还诛之,以厌氛祲。”上曰:「 ”是何言欤?朕尝乘怒诛张琼,至今痛恨。若翰者,朕以其能,拔于行伍,遂建节旄,料渠不肯辜朕也。” 这里借宋太宗之口说「 ”朕尝乘怒诛张琼”,说明当时还是晋王的宋太宗听闻张琼告发攻讦直接,大怒,让宋太祖不得不处死张琼。 宋太祖为何为了弟弟赵光义不惜处死张琼呢? 张琼死于乾德元年(963年)八月,这一年大宋看似风平浪静的朝堂其实很不平静。 约在这之前一多半左右,宋太祖开始了杯酒释兵权,一大批武将交出了兵权。这一时期宋太祖和晋王两兄弟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这时候的晋王是开封府尹,这在当时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 从五代至宋初,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事实上的储君。 不管宋太祖是否真的有意如此,他让弟弟出任开封府尹,无疑是释放一个信息。 宋太祖这么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时赵宋的统治还不是特别的稳定,宋太祖的儿子才几岁,而且周世宗的教训就在眼前。 为了稳妥起见,宋太祖显示出以弟弟为储君的意思。 从赵宋江山考虑这自然没有问题。 剧照 但是这可能让忠心于宋太祖的一些人感到不满,对此加以劝谏,比如张琼。 面对张琼这般直接挑破赵氏兄弟二人的关系,宋太祖很生气,晋王也是很生气。 这里的很多事都被官家和谐了,所以我们只好推测一二。 首先是晋王赵光义很生气,被人攻讦大有断去储君之势,这和杀了他几乎没有区别,不惩治张琼他是无法消气心中怒气的。 而且张琼被史珪、石汉卿诬告,多少也与他有关系。 史珪、石汉卿是典型的小人,史珪「 ”多智数,好以甘言小惠取誉于人”,石汉卿「 ”性桀黠,善中人主意”。 这样的人诬告张琼,不利用张琼「 ”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候时事”才怪。 这两人是否向晋王靠拢也并非没有可能。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史珪、石汉卿是晋王的人,但是起码在这事上他们有相互利用的关系。 不得已宋太祖借诬告一事,处死张琼来息事宁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何后来知道是诬告也没有追究史珪、石汉卿的罪责。 宋太祖末年,已经战死的石汉卿被宋太祖追究,追回给石父的优待,而史珪也被贬出外放。 不过宋太祖死后,继位的宋太宗想起了史珪,颇为重用,灭北汉、北伐契丹都让史珪领兵随行。 三、张琼为了唯一被宋太祖处死的大臣 张琼因为宋太祖和宋太宗兄弟的关系而被杀。 继位后的宋太宗为了隐藏兄弟的矛盾,在修编的《太祖旧录》中以「 ”自杀”给张琼定案,只说张琼是死于小人的诬陷,而不涉及他。 而到了后来,官方对张琼之死由「 ”自杀”改为「 ”赐死”,不再遮掩宋太祖「 ”诛杀大臣”的不仁之举,但是对死因继续讳莫如深。 宋太宗赵光义 但是民间的笔记可不像官方那样充满曲笔,有意遮掩。 除了仁宗时期的《玉壶清话》记载外,两宋之际学者罗从彦也有类似的记载。 罗从彦在《遵尧录》中,称赞宋太祖有仁心时说道过这样一句话: 「 ”故开宝之前,惟殿前都虞候张琼以忤晋邸伏法外,未尝辄诛大臣。” 这里说,张琼是唯一一个被宋太祖诛杀的大臣。 原因是「 ”以忤晋邸”。 有时候民间的记载远比正史直接。 官方的记载,由于曲笔的存在,使得一些事情的真相难以理清。而有时候,一些曲笔也可能是史家留给后人的暗示。 张琼之死,一说自杀,一说赐死,这样前后不一的记载,已然让人怀疑其中的蹊跷了。
历朝历代的皇帝,其皇位的由来都十分不易。争名夺利,往往就要伴随征战杀伐,这皇权更甚。但是大宋的皇帝赵匡胤,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登上皇位,不同于其他帝王,没有什么残酷的斗争,只是一袭黄袍加身,便坐在了皇位上。当然,也正是因此,使得他疑心病重,怀疑手下大将有朝一日也会起兵造反。于是,之后便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以此来打消了这种可能。
不过,塞翁失马,福祸相依。那些北宋的各个大将,开国功臣们,虽然被杯酒释兵权,但是他们也因此逃过了劫难,可以善终。否则,被赵匡义抓住了,更是痛苦。但是,纵观北宋这么多开国功臣,却唯独有一人没能善终,而此人正是张琼。北宋的开国名将,虽然之前救过赵匡胤,但却是被他赐死。只不过在抄家时,看到三个仆人后,赵匡胤却是痛哭说:“寡人杀错了!”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但是,尽管如此。最终张琼却成了唯一一个,不能善终的人。为何?就是因为他的单纯,没有心机。当时,朝中的马屁精石汉卿,故意陷害他,说张琼他在府中养了几百多号人,作威作福,人人都害怕他。并且还目中无人,更是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
后周显德七年,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改元建隆。赵匡胤能称帝,离不开将领的拥护,有一位将领可谓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与“杯酒释兵权”不同,这位将领被诬陷时,赵匡胤竟然将其赐死,这个人就是张琼。
张琼,大名馆陶(今河北)人,史书称其“仪容俊秀,少有勇力,善射”,后来投到后周赵匡胤麾下,成为一名牙将。显德元年,柴荣继位,对禁军进行了改革,以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把这支部队编练成为自五代以来战斗能力最强的部队。显德三年,柴荣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攻打南唐水兵,就在攻打寿州时,“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
真是一员猛将,张琼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赵匡胤称帝后,因张琼有舍命救主,被封为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张琼在这个位置上没干多久,恰逢赵匡胤弟弟赵光义从殿前都虞侯调任开封府尹,张琼代为都虞侯之职,后迁嘉州防御使。
张琼性格耿直,没有心机,脾气火爆的他经常得罪人。当时军校史史珪和石汉卿两人,由于善于投机,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对此,张琼对两人很有成见,经常辱骂两人。常言道,不怕得罪君子,就怕得罪小人。史珪和石汉卿就是小人,两人诬告张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巫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
这明显是诬陷,赵匡胤当面质问,张琼拒不认罪。《宋史》中记载了这样悲情的一幕,“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眼看张琼不愿服罪,赵匡胤将其送交御史审问。张琼是个宁死不屈的将领,深知自己难逃一死后,在被押着来到明德门时,他解下了腰上系着的腰带,托人转交给母亲。
怎么处理张琼呢?赵匡胤给出了答案,两个字,“赐死”。张琼被杀后,赵匡胤在抄家时发现张琼家中一贫如洗。赵匡胤怒斥石汉卿,“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狡猾的石汉卿回答,“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可能想到张琼当年替自己挡箭矢,赵匡胤“感后悔,遂下旨优恤其家。”
这个人就是张琼。因为张琼的性格非常直接,并不擅长拍君主的马屁,而且向来就是有话直说的那种人。当时他曾经让君主提防他的弟弟,所以赵匡胤就认为他是在挑拨兄弟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把他杀死了。张琼当时是一个急性子,并不擅长拍马屁。所以在朝廷中他最看不上的就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经常羞辱他们。当时石汉卿等人看见张琼非常不顺眼,所以一直想要去报复张琼,于是他就向赵匡胤说尽了张琼的坏话。当时赵匡胤听进石汉卿的传言,对张琼感到非常不满,所以就把张琼叫到自己面前,问他是否做过这样子的事情,但是张琼并不承认。所以君主就让人殴打他。当时就让张琼被打得奄奄一息,赵匡胤看见即使这样他还拒不认罪的时候,就把他交给了其他人来审理。要知道当时邢部的人非常会按君主的眼色办事,所以知道君主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用非常严酷的刑罚让张琼屈打成招了。赵匡胤的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无耻的,因为张琼毕竟对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不应该只听赵汉卿个人的片面之词就做出这种行为。在张琼死后赵匡胤听说张琼家里头并没有额外的钱财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非常后悔。当时他为了弥补张琼,把他的哥哥升了官。而赵匡胤之所以要杀死张琼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张琼曾经提醒赵匡胤要小心他的弟弟,赵匡胤当时并没有发现自己弟弟的野心,所以认为张琼是在挑拨他们兄弟俩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