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是怎么死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由于历朝历代为国家建功立业者,势力太大又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产生谋反之心,皇帝总是忌惮他们,所以他们的下场大多都很凄惨。可是如果他们的实力不影响自己的统治,那么皇室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坚在建立隋朝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国家迅速发展,实力迅速提高。他也是一个会辨别贤才的人。当时有人推荐贺若弼,说他文才武干在朝廷之内可以算是上乘之人,杨坚也是非常赞同的。于是他就命他为吴州总管,主要管理陈国事务,在此之后,皇帝下令征伐陈国,派出了50万军官。他们分成几股力量,在长江形成了包围圈,直接打入了陈国的老窝。
韩擒虎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进入全国都成活捉皇帝的人,理应立下头功。但是贺若弼却觉得,虽然韩擒虎是先进国的,但是明明是自己拖住主力,他才能进去的,自己可是冒了最大的风险。看到他这样争功,自己心里更加不爽。
打仗之人性格大都十分火爆,他们两个人也不例外,他们两个越争越激烈,贺若弼竟然直接拔刀相向。于是两人开始殴打起来。而杨广却意外的支持韩擒虎,因为贺若弼当年是受到大臣们的推荐,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推荐他的大臣,刚好跟自己向来不和,这次有机会当然会选择站在他的对立面,刻意的去打压他。于是他向皇帝参奏,说贺若弼自己擅自行动,不听军令,现在还有脸来争夺功劳,就应该把他撤职查办。
而贺若弼在嘴上是完全不肯放松的,他边争论边贬低对方,说他就是只会躲在别人背后捡功劳,完全就不敢自己真正的打一场仗。他将战功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将对方贬得一文不值。
而对方也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在这种不断被贬低的情况下,他马上选择了揭发贺若弼。说明明可以轻轻松松战胜,但是由于他擅自行动,不懂得跟军队商量,虽然战胜了陈国,但是却让我们的军队损失惨重。况且由于那次擅自行动,差点被敌方发现。两人始终没有争出一个答案,于是皇帝劝和,都夸赞了他们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说他们的功劳是一般大的,都应该受到重赏。这件事情好像随着两人的加官进爵和赏赐经营结束,但是其实在皇帝的内心,对他们两个的这次行为是十分失望的。两个人同时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他将自己的本性完整无意的展露在皇帝面前,皇帝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一个居功自傲,不服从命令的人,这种人很有可能成为隐患。虽然说他得不到重用,但好在命算是保住了,也算是比较好的结果。因为朝廷对待隐患向来是除掉而以绝后患。
在这件事以后,他又陆陆续续的在几个地方当过官儿,但每次都是折腾几年就被迫退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他军事能力过人,但是在政治场面上却是一窍不通的,丝毫不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并且他说话太过耿直,惹了不少的麻烦。比如有人问他,在几个将军当中谁优谁劣。他倒是直言直语,说人家不行,骂别人是饭桶,说自己才是该被选择的大奖将,狂妄至极。
后来因为在官场上太过憔悴,他最终选择了自己曾经打过胜仗的地方退休养老。可是在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一点,在疑心很重的皇上心里却又有了不同的解释。江陵这个地方是一个战略要地,皇上也是认为他死性不改。
后来杨广登基之后,他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本来就受到帝王的猜忌。现在的皇帝,有时和自己积怨已久的人。以前他们不敢对对方明面上做些什么。可是现在杨广已经当了皇帝,他自然是要找他算账。
贺若弼(544年~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周隋朝时期名将,北周金州刺史贺若敦之子。
出身将门,少有大志,擅长骑射,博闻强识。初仕北周,追随齐王宇文宪,封当亭县公。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地区,封襄邑郡公。隋朝建立后,拜吴州总管,参与隋灭陈之战有功,拜右武候大将军,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自恃功高,心生怨怼,为隋文帝所疏远。
大业三年(607年),以诽谤朝政之罪,为隋炀帝所杀。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贺若弼 别名 :贺若辅伯 国籍 :中国(大隋) 民族 :鲜卑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 出生日期 :公元544年 逝世日期 :公元607年 职业 :将领 主要成就 :击溃陈军主力,生擒萧摩诃 官位 :上柱国 封爵 :宋国公 人物生平,少时豪杰,北周入仕,官拜总管,击破陈军,加官进爵,除名为民,惨遭诛杀,轶事典故,锥舌诫子,自命不凡,人物评价,历史评价,后世地位,亲属成员,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贺若弼打仗是一把好手,立下战功无数,逐渐当上高级干部,却把当年老爹的临终遗言和刺舌出血的教训忘光光,开始管不住那张嘴了。当时杨素担任国家总理,贺若弼却仍是个部长,两人的功劳大差不差,地位却有高低之分。为此他常发牢骚,认为自己这把宰牛刀被用来杀鸡了,未免太过浪费人才!当时的大隋帝国一把手隋文帝,曾专门就两位总理高_、杨素的事咨询他。在最高领导面前,贺若弼把两人一通损:那俩货,酒囊饭袋而已,而我,皇上你懂的
厚道人隋文帝也恼了:我让高、杨当总理,你却说他们是饭桶,你啥意思?言下之意是他俩是我提拔的,你贬低他俩不就是呼我的脸吗!贺若弼大大咧咧地说:高_是我老哥们了,杨素是我小舅子,我太了解他们了,明明就是饭桶嘛!到了这份上还不知死活,由此可见他有多不靠谱
隋文帝仁寿二年,晋王杨广问贺若弼:贺若爱卿呀,杨素、韩擒虎、史万岁等人都号称良将,你以为呢?贺若弼大嘴一撇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废物而已,不值一提!杨广问:那你觉得谁才是大将?贺若弼一摆手说:您说谁是谁就是
这话说出口,有哪个老板还会待见他?杨广觉得这老小子够狂啊!这就为后来杨广清算他埋下了因子
杨广上位后,是为隋炀帝。换了这么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新老板,贺若弼还是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大嘴巴,经常直通通地大吐苦水,把杨广当成了他贺若大爷承载情感废物的垃圾桶。在封建社会,惹皇帝老子不高兴那是在拿命开玩笑。可想而知,得瑟成性的贺若弼注定会是个杯具。对他多有照顾的隋文帝已死,没有了老皇帝的庇佑,摊上隋炀帝这个小肚鸡肠的暴君,饶舌的贺若弼算是没活路了。后来,隋炀帝随便找了个茬,把贺若弼治了个诽谤罪,捎带着把他一家老小全都打包送上了刑场
在老爹以锥刺舌的警戒下,贺若弼仍没有把教训记在心上。虽说贺若弼的死暴君隋炀帝要付很大责任,但杯具的根源还是贺若弼无限膨胀的权利私欲,人心不足蛇吞象,填不满的欲壑让贺若弼屡发怨言,最终将他送上了西天。总是招老板厌烦的贺若弼,用生命再次验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祸从口出!
贺若弼出镇广陵后,即着手进行伐陈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筹措船只。隋与陈朝隔着一条长江,长江素有天险之称,渡江作战需要大量战船和运输船。当时,除了杨素奉命在长江中游制造船舰,贺若弼则以战马同陈朝交换船只。隋朝的马匹较多,而陈朝则有大批船只。在和平时期,双方进行贸易,经常以马换船,互通有无。贺若弼便利用这种贸易渠道,把许多基本上已经没有作战能力、准备淘汰的战马卖到江南,再买回船只,以备渡江作战之用。为了防止陈朝君臣和将士产生疑心,贺若弼将买回来的好船停泊在扬子津(经扬州注入长江的一条河流),并把战船涂成黄颜色,远看犹如枯草,同时还在扬子津滩头堆满芦苇,用以掩蔽这些船只。然后,再把五六十艘破旧的船只停泊在长江北侧的港湾里。
装出缺乏船只的假象。其次,是多方误敌。为了进一步麻痹陈朝君臣,贺若弼经常在沿江将士换防之时,命令前去换防的战士先在广陵郊外的江边要地集合,营幕蔽野,战旗飞扬,陈朝将士见此情形,以为隋朝大军压境,便匆忙集结大军,沿江设防。待陈军布防完毕,贺若弼又下令隋军将士停止活动。陈军看到隋军并无渡江之意,又都撤回原地。如此再三,陈朝将士司空见惯,逐渐产生麻痹情绪。贺若弼还经常命令部队沿江狩猎,人马喧嚣。陈朝将士开始也以为隋军要渡江南下,紧张万分,频繁调兵遣将,加强警戒,后来才知道是隋军打猎,也就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如此种种,不仅麻痹了陈朝君臣和将士,也使陈朝士卒奔波劳累,懈怠不堪,士气低落。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在打败突厥,北部边疆日趋安宁,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便加紧进行全面伐陈的准备工作。这一年,贺若弼根据他长期镇守广陵所掌握到的有关陈朝情况,提出伐陈“十策”,得到隋文帝的高度赞赏,后来隋文帝大举伐陈,采取了贺若弼提出的许多方略。
开皇八年(588年)底,隋文帝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以皇子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大军五十一万八千人,从信州(今四川奉节)至广陵的广阔地区,分兵八路,大举伐陈。贺若弼统率的东路军是渡江的先锋主力之一,任务是由广陵渡江,攻京口(今江苏镇江),然后南下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按照杨广的部署,他与韩擒虎应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夜里,分别由广陵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但是,贺若弼求胜心切,提前在正月初一的白天渡江。渡江之时,他以酒祭江,在誓词中说:“我承父遗志,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如果不能取胜,葬我于大江鱼腹之中,死而不恨。”充分表现了他伐陈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然后,贺若弼率领八千士卒,从扬子津的芦苇丛中驶出战船,浩浩荡荡进入长江。
长江南岸的陈朝统治集团,此时仍然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里。后主陈叔宝是个极其腐朽的花花太岁,他即位后,大造宫室和佛寺,把国库搞得空空如洗,又加重关市之税,聚敛无厌,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他本人极端迷恋酒色,不恤政务,整天和宠妃张丽华等人饮酒赋诗,寻欢作乐。就在隋军加紧进行渡江准备之时,他还自恃有长江天堑的屏障,认为隋军根本无法飞渡,帝都稳如泰山,不可动摇,从不认真加强防务。贺若弼率兵渡江这一天,陈后主正与百官欢度元会(即春节),喝得酩酊大醉,竟昏睡了一天,直到晚上才醒过来。沿江将士和戍卒也都个个灌得大醉,江防毫无戒备。贺若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机渡过大江,陈朝毫无觉察。直到正月初四,沿江不断告急,陈后主才慌忙部署大军,仓促应战。
正月初六,贺若弼攻占陈朝都城建康东北的门户京口,活捉了陈朝驻守京口的南徐州刺史黄恪。京口不仅是建康东北的门户,而且也是陈朝重要储粮之地,贺若弼首攻京口,这是极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占领京口后,贺若弼严格约束将士,军纪十分严明,秋毫不犯。有一个军士到百姓家买酒喝,立即被下令处死。贺若弼还十分注意优待俘虏,京口一战俘虏陈朝士卒六千余人,全部释放为民,发给路费,让他们返回家乡,并让他们沿路散发隋军的安民告示,宣传隋朝出兵江南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贺若弼所采取的这种争取民心的办法,果然获得奇效,隋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
当贺若弼率军由京口沿江南下,向建康进逼时,另一路隋军的先锋将领韩擒虎按约定日期由采石顺利渡过大江,攻占了江边重镇姑熟(今安徽当涂),并率五百精骑沿江直下,进逼建康。这样,建康就处于贺若弼、韩擒虎南北夹击的困境。此时隋朝贺、韩二将所率领的渡江隋军合计不足万人,而陈朝在建康尚有守军十万,并有几员能征善战的名将如萧摩诃、任蛮奴等。但是,昏庸至极的陈后主不仅不懂军事,也不重用有见识的将帅,相反却听信谗言,拒绝将帅的合理意见,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贺若弼渡江之后,派一部分兵力切断了太湖流域陈军救援建康的通道,而以主力沿着江岸向建康进发。陈朝沿江戍卒望风而逃,贺若弼于正月初七进占建康的北部屏障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陈后主见建康危在旦夕,慌忙命令萧摩诃、任蛮奴等在钟山组织抵御。陈军在钟山布成一字长蛇阵,南北绵延二十里,各支军队行动互不协调,首尾进退互不相知。正月初十,贺若弼率领轻骑登山,望见陈军布防,即疾驰而下,命令全军列阵以待。两军交锋时,隋军只有八千人,因众寡悬殊,连退数次,二百七十余人战死。贺若弼命令士卒纵放烟火,陈军士卒在烟雾中不辨虚实,不敢追击。陈军士卒还纷纷抢割隋军战死者的人头,到陈后主那儿求赏。贺若弼看准陈军骄惰的弱点,引兵冲杀,陈军一触即溃,骑兵四散逃窜。贺若弼乘势追击,歼敌五千余人,生擒萧摩诃,一举击溃了陈军的主力。就在这一天,隋朝大将韩擒虎乘陈军主力集中于钟山一带,率军进攻石子冈(今江苏南京雨花台)。陈将任蛮奴在钟山被贺若弼击败后,退入建康,他建议陈后主向长江中游地区出逃,自己将拼死护送。但他离开宫廷后,却出南城投降韩擒虎,并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里。陈后主见大势已去,与张贵妃、孔贵嫔藏匿于井中。
韩擒虎率军攻入宫城,在井中搜出了陈后主。当天夜里,贺若弼也由北门攻入建康。至此,建康已完全为隋军占领。
攻陷建康,活捉陈后主,标志着陈朝的灭亡。不久,陈朝所辖之地,相继望风而降。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攻占建康的第三天,嫉贤妒能的晋王杨广来到建康。他以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初一夜里渡江为由,将贺若弼逮捕起来,按违犯军令治罪。隋文帝在长安得到消息,立即下诏给杨广,要他释放贺若弼,诏书指出:“贺若弼与韩擒虎二公,深谋大略。朕委以剿灭东南逋寇之任,静地恤民,他们都按我的意愿完成了。九州分裂,迄今已数百年,他们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这是天下一大盛事,有什么事情能比这还重要呢!我听到他们攻占建康的捷报,内心是无比兴奋的。平定江表,实赖此二公之力也。”隋文帝还给贺若弼和韩擒虎二将发来诏书,表彰他们说:“宣国威于万里,使东南之民尽出汤火,数百年之寇,旬日廓清,这是二位之大功。二公之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就是古代的那些名将,也很少有人可与匹敌。”杨广接到隋文帝的诏书,不得不释放贺若弼。后来,贺若弼回到长安,隋文帝论功行赏,晋爵他为宋国公,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实封邑三千户,赐绢八千段,杂采一千段,女乐二部,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为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隋文帝为什么要杀史万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