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汉武帝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位丞相,名叫公孙弘,在为相期间名声一直不是很好,被同僚一致认为是一位毫无原则、偷奸耍滑、心胸狭窄、八面玲珑的奸臣,然而,当我仔细阅读了他故事后,才发现大家可能错怪了他。
公孙弘的经历很励志,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犯法后被贬为庶民,家贫,迫于生计,为别人养猪谋生,一直浑浑噩噩混到四十多岁,不想再虚度光阴,于是开始发奋读儒家经典《春秋》。
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二十余载,到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出了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儒,拥有了众多的崇拜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成了网红。
按理说,人到了六十多岁,该退休养老,颐养天年,这辈子也就结束了,可是,公孙弘的粉丝们可不答应,一致推举他参加朝廷的策问。
原本公孙弘不想再去做官了,但他熬不过粉丝对他的一片殷切期望,那就试试吧。正因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公孙弘在策问时把他的真实理想全部倒了出来。
他提出了“治民八条“指出皇帝要以德治国,顺应天时,社会就会和谐,若皇帝倒行逆施,上天将会降下灾害。他的文章言辞犀利,痛陈时弊,力推改革,为皇帝如何治国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主持策问的主考官看了之后吓傻了,呈皇帝时特意将他的策问卷放在了最后。可能别人写的都是假大空,武帝竟然很欣赏他的答卷,将他定为第一,封他为博士,从此他官运亨通。
然而,为官之后的公孙弘却落了一个奸臣的坏名声。
在朝庭议事时,公孙弘只是提出问题,却不肯面折廷争,一旦皇帝做出了决定,公孙宏立即附和皇帝的说法,并为皇帝的说法提供理论依据,这样玩下来,让皇帝龙颜大悦,没几年工夫就升任丞相,位居三公。
尤其过分的是,公孙弘和同僚们约好议题、观点,到了武帝面前,一旦发现风向不对,公孙弘立刻顺从皇帝的意思进行现场发挥,这让性情耿直,经常打头阵的汲黯心里很不爽。
实在气不过的汲黯在廷议时当场发飙,指责公孙弘为人太不厚道,奸诈无情,原本提案是他俩一起敲定的,廷议时他却临时变卦,实在是小人所为。皇帝问公孙弘可有此事?公孙弘面不改色地回答:了解我的认为我老实忠诚,不了解我的以为我奸诈无情。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丞相却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汉武帝在位期间有十三个宰相,其中三个自杀,三个被杀,当公孙贺听说武帝要他做宰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授”。
而公孙弘任宰相时,却很少受到皇帝的责难,做得风声水起,而且开创了汉朝无功封侯的先河,他之所以在廷议时毫无原则,八面玲珑,因为他明白,只有皇帝爽了,他也就安全了。
这也是公孙弘一种生存哲学,官场生存环境是如此恶劣,首先要做的是保命,再谈建功立业。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别人做君子,做烈士,而自己却做一个被感动的看客,这对公孙弘不公平。
还有几件事情公孙弘被认为做得很不地道,甚至有些阴,《汉书》上是这么写的: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
因为汲黯看不惯公孙弘的虚伪奸诈的小人作派,经常在朝廷上对他进行挖苦嘲讽,使公孙弘非常恼火,他决定要报复汲黯。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为国荐贤”的阴招,向汉武帝建议汲黯出任右内史。
因为右内史这个官不好当,里面全是皇亲国戚,谁都不敢惹。公孙弘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汲黯去淌这摊浑水,等他出了差错,让皇帝治他的罪。
哪知汲黯在右内史的任上干得非常好,把那个乌烟瘴气的腐败衙门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绩斐然,公孙弘的阴谋没有得逞。
有人借此说事,说孙公弘阴险,想要公报私仇,置汲黯于死地,其实,我不是这么认为,汲黯疾恶如仇又有办法,让他出任右内史,那是再合适不过。事实上他也干得非常好,也算是人尽其才,根本谈不上打击报复。
大儒董仲舒也看不惯公孙弘的为人,他曾骂公孙弘是阿谀奉承的小人,对他非常鄙视,这令公孙弘极其气愤,他想出了一个阴招,欲借胶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
当时,汉武帝的胞兄胶西王,骄横狂悖,杀人如儿戏,即使是朝廷命官也不放在眼里,想整谁就整谁。公孙弘举荐董仲舒“使相胶西王”,这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给董仲舒穿小鞋。
哪知胶西王听说大儒董仲舒到来,对他毕恭毕敬,嚣张的个性收敛了不少。董仲舒也明白胶西王的德行,为人处事格外谨慎,最后以“病免”告退,平安着陆。
其实,让董仲舒“使相胶西王”,是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试想一下,胶西王的品行如此恶劣,除了董仲舒,还有哪个官员能够使他收敛,不再为害一方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孙弘并没有打击报复,反而是用人得当,人尽其才呢。
至于有人说,公孙弘公报私仇,害死了主父偃,但是请先看看主父偃到底做了什么,是不是该死?
主父偃发达之前,曾辗转于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受尽了冷遇和白眼,所以,他对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的藩王充满怨恨,一心想着如何复仇。
机会来了,主父偃当上了中大夫的高官后,他刻意搜集一些诸侯王曾经的丑事进行打击报复。他查处到燕王和他女儿有乱伦,逼燕王自杀。接着他又发现了齐王与他姐姐的私通,又逼齐王畏罪自杀。
偏偏齐王年纪也不大,还没有子嗣,自杀后封国就被汉武帝收回。主父偃这么一搞,所有的藩王“皆畏其口”,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我保全,主父偃照单全收,还做起了买官卖官的生意。
主父偃的行为引起了王公贵族们的不满,更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武帝将他下狱,本来汉武帝只是想惩罚一下他,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哪知公孙弘却站出来奏了一本,断送了主父偃的性命。“齐王自杀无后,国除无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意思很明白,皇帝要是不杀主父偃,你就是贪图齐国封地,包庇主父偃,残害皇族宗室。话说到这个份上,主父偃还有活路吗?汉武帝只得下令将主父偃处死。
有人说,公孙弘不够仗义,主父偃与他同朝为官多年,多多少少有点感情,别人落乱的时候不拉一把就算了,临了还要踹上一脚,置人于死地,真是绝情。
不过,站在宰相的角度来说,主父偃这样一个人该死,他公报私仇,以下三烂手段揭人之短,逼得诸侯王人人自危,趁机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简直罪大恶极,公孙弘这样做难道不是为朝廷除害吗?
所以小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绝不能人人亦云,我们既要察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最终取得的成绩。事实上,在公孙弘任内,他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对汉武帝的施政有巨大帮助,算得上是一位贤相。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为何公孙弘七十岁才飞黄腾达呢?他一生的事迹简直可以说是一门奋斗史,因为他本身出自寒门,一代平民百姓家庭,家里面经济状况只能供给温饱,上学你就别想了,所以在40岁之前,他还是在家里浑浑噩噩,牧羊放猪。
而后他看见一位读书之人,因为读书而功成名就时,他也觉得奋笔疾书,一辈子这个样子怎了得!在求学之路上,他还算是风顺平坦。汉武帝刘彻登位后,推荐了科举制,得以让公孙弘应考举而被汉武帝录用。
而他被称作第一奸臣,这里所说的奸,是阴险狡猾之意,虽然后人对公孙弘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个孝敬父母,忠于皇帝之人。但这人十分记仇!有名的事迹大家可以去找一找有名的主父偃事件,如果不是他在汉武帝刘彻身边的怂恿,主父偃一家也不会诛九族!这么残忍。事件经过大致可为,当时公孙弘与主父偃算是身边的好臣相,而主父偃又十分公高,盖过了公孙弘,后面因为主父偃的一点小差错,被关进监狱。
公孙弘便借机去汉武帝身边谏言说主父偃留不得,导致汉武帝把主父偃一家老小全杀光了,这时的公孙弘是十分开心的。虽然很多史书上都记载公孙弘这人十分注意分寸得体大方大方,有才有智,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所谓的笑里藏刀形容他最不为过了,看人莫看表面,长期相处下来,你才能明白这人怎么样。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一年之中升迁为太中大夫之职。 虽然汉文帝喜好刑名学家之言,然而在贾谊一系列的建议下, 文帝亦开始慢慢的尝试任用一些儒学之士,并且初设一经博士。
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以后,四十余岁的公孙弘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 汉景帝时,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迈回到家乡齐地教书,公孙弘曾多次向他请教学问。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遇到同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辕固,辕固当时已经九十余岁。公孙弘出于对长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视辕固,辕固因此对公孙弘说:“公孙先生,您务必要按照儒家思想来事君,不要歪曲自己的学术来投世人之所好!”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 公孙弘赋闲在家的数年内,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因威胁到贵族的利益而宣告失败。 其后,武帝又多次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 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的举贤诏下发之后,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推辞说:“我曾经西入函谷关应天子之命,因为无才能而被罢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吧!”因为公孙弘学习《公羊》在郡国已小有名声,又曾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 在后母去世后更为之守孝三年。 故而菑川国国人一意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汉书·武帝纪》言元光元年五月公孙弘出” )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在太常官所待命。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 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须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 又以“和”解释上古治世, 言“仁”、“义”、“礼”、“智”为治国之道不可废弛。 最后以应“顺应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作为对策结尾。
太常遍阅一百余位贤良的对策之后,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无甚新意,便在向武帝上奏众贤良对策成绩时将公孙弘列为下等。疏文呈上,武帝看过之后却将公孙弘之文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武帝见公孙弘虽年迈却一表人才,便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待诏金马门后,公孙弘自动向武帝上疏,言当朝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以致百姓不得教化,故而天子虽在先圣的位置却不如先圣时期的治世。并盛赞周公旦辅佐成王治化之功,而周公时期的治世也是当今天子的志向所在。 武帝看后作册书问公孙弘:“先生您称颂周公之治,您觉得自己的才能比之周公谁更为优秀呢?” 公孙弘回答说:“我见识浅薄,才能岂敢与周公相比!虽然如此,我还是明白行治世之道是可以达到先圣时期的大治的。虎豹马牛,都是禽兽中不容易制服的,然而待到它们被驯服,却可以对人唯命是从。我听说匠人烘曲直木不过需要数日时间,销熔金石亦只有数月,而人对于利害好恶的认知,又岂是禽兽木石所能比的?教化经年才有变化,我私下认为还是有点慢了。”武帝听后为公孙弘的话感到诧异。
自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以来,凿山开道一千余里,发巴、蜀、广三地戍卒数万人转运粮饷,二年后,花费巨万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没有修成,而往来间死亡的戍卒却为数不少。 而西南夷又数次举兵反汉,巴蜀之地困苦,武帝为此深感忧患。不久,公孙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称此举对汉朝没有益处。而武帝却并不认同。
每次朝会发起议论公孙弘都让武帝自己做抉择,从不驳斥争论。于是武帝暗自观察公孙弘,发现其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吏事,又能以儒术缘饰文法,武帝因此非常高兴。元光六年(前134年),即擢升公孙弘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注:公孙弘任左内史官职时间史书出现矛盾,详见本词条【史说纷纭】目录下内容。) 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 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武帝便令公卿议论是否置此二郡。左内史公孙弘反对说:“秦时曾经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但最终没能建成并放弃了。”武帝并未赞同公孙弘的说法。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经常称人主唯恐心胸不宽广,人臣唯恐不节俭。在做了几年左内史后,元朔三年(前126年),原御史大夫张欧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责 ,武帝任用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接替张欧之位。
筑朔方郡的工程浩浩荡荡的进行着,劳役之累波及至崤山以东,又因苍海郡及通往西南夷道路的修建令燕齐之地、巴蜀之民疲惫不堪, 御史大夫公孙弘多次向武帝谏言,称这些政策都是以疲敝中国为代价而去经营没有用的地方,希望武帝能够停止这些事情。基于公孙弘数年如一日的反对声,武帝便命中大夫朱买臣等人以设置朔方郡的利处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提了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 于是公孙弘道歉说:“我是山东边鄙之地的浅薄人,不知道筑朔方郡有这些好处,希望陛下停止修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修建苍海郡的事情,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武帝这才答应。元朔三年(前126年)春,兴建不到二年的苍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被叫停。
在公孙弘任御史大夫期间,武帝想起于建元元年(前140年)下被狱免官的内史宁成, 欲诏其复为郡守。公孙弘反对说:“我在家乡做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犹如狼牧羊一般。宁成不可以做郡守管理百姓。”武帝听从公孙弘之言。
元朔二年(前127年),齐厉王刘次昌畏罪自杀。第二年,齐相主父偃被赵王刘彭祖告以受贿、谋害齐王之罪下狱,受金事件也已坐实。武帝本不想诛杀主父偃,然而公孙弘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待啊!”于是武帝诛杀主父偃。
元朔三年(前126年),因门人擅自为自己杀了仇家而被牵累,被迫逃亡已久的游侠郭解被捕。然而因为罪行发生在大赦之前, 无法将其判罪。官员曾经到其家调查时,同乡儒生因说郭解作奸犯科公然违法不能称贤而被其门人所杀并割去舌头。因此官吏就此事责问郭解,郭解不知杀人者谁。负责此案的官吏便上奏称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以一介白衣行侠弄权,因小事杀人,郭解虽然自己不知道,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当判处他大逆无道之罪。” 于是,郭解就这样在对门人杀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公孙弘的一句话而被枉杀。 公孙弘平素节俭,汲黯上奏武帝称公孙弘居三公要职,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公孙弘坦诚承认,在赞誉汲黯一番后又分别列举出管仲越礼及晏婴勤俭做齐国丞相的例子。武帝听了之后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愈加厚待他。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然而,按照汉朝先前的制度,丞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唯独公孙弘没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后世以丞相封侯的实例即始于公孙弘。
公孙弘出任丞相期间适逢武帝兴建功业,屡举贤良。公孙弘亦受此益而数年之间以平民至丞相,于是在丞相府邸建起宾客之馆,广纳天下贤才参与国事的商议。并躬行节俭,欲为天下人的榜样。 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奉养朋友及宾客,家里没有余资。士人亦因此认为公孙弘贤良。
由于汲黯经常在武帝面前诋毁公孙弘,公孙弘因此而痛恨汲黯。在做了丞相之后,公孙弘向武帝进言右内史地界贵人宗室众多难以治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胜任,并建议任用汲黯右内史。武帝从公孙弘之言,元朔五年(前124年),任主爵都尉11载的汲黯迁为右内史。 当刘端的胶西国相位空缺之时,公孙弘因董仲舒将其视作阿谀奉承之人而记恨董仲舒,而胶西王刘端凶残蛮横,害死过数位朝廷派去的国相,公孙弘故向武帝推介说只有董仲舒这样的大儒才能够胜任胶西王相之位。
在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时,河南人卜式上书言希望捐献自己一半的家产以助边事,并且别无所求。武帝诏来公孙弘将此事说与他听,公孙弘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并说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天下人的楷模,如若不然会扰乱法纪,希望陛下不要同意他。武帝亦听从公孙弘之言,果然没有给予卜式答复。
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刘安的孙子刘建遣好友庄芷告发淮南王太子刘迁及王后迫害其父刘不害,并说知晓淮南王全部的秘事。公孙弘的好友审卿因自己的祖父审食其被淮南厉王刘长所杀,故极力向公孙弘构陷刘长之子刘安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怀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阴谋,决定深入追查此案。 当朝廷正在紧急深究淮南王及衡山王谋反案党羽之时,公孙弘却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公孙弘自知无功而侯,认为诸侯谋反是自己为相不称职的原故,并担心自己一旦病死将无法尽责,因此上书请辞丞相之职。武帝却赐予公孙弘牛酒布帛,令公孙弘专心养病,并未同意辞职。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于是便回朝处理政务。 武帝召集公卿、列侯及诸侯王共43人与公孙弘共商谋反案,众人皆认为此案性质恶劣,大逆无道,应当诛杀。于是公孙弘与廷尉张汤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武帝派遣宗正刘弃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其后,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公孙弘曾经进言建议百姓不准携带弓弩,称十个贼人张开弓弩,一百个官吏不敢上前。盗贼不能及时被捕获,逃脱的就会多对贼人来说弓弩弊少而利多,这就是贼猖獗的原因。如果禁止百姓携带弓弩,那么盗贼只能与民众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补少数的盗贼,则势在必得。盗贼不能从中获得好处便不会再犯法,这是止刑罚之道。武帝将此议下由众臣议论。 光禄大夫吾丘寿王以古人制作兵器的目的,周室衰微而相贼害,秦废王道而乱亡为例,言圣王用教化百姓来代替防暴。又云大射之礼,良民自卫皆须弓弩。书奏上后,武帝以吾丘寿王之论反问公孙弘,公孙弘屈服。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谥号献。 他的儿子山阳太守公孙度嗣平津侯爵。 壬辰日,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职。
?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出身很卑贱,他是淄(zi)川国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他早年是监狱里边的一个小狱吏,小办事员。后来因为犯罪连这个职务也丢了,丢了职务的公孙弘后来就去放猪为生,这个时候的官位就是猪官,但是公孙弘很不甘心自己,当个公务员被开除了,当个猪官有没有品味,所以公孙弘想来想去还是得走读书做官的路,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呢?四十岁,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读的是《春秋》,而且公孙弘读的春秋是《公羊春秋》 。这样公孙弘就开始走上的为学之路,公孙弘还有一条,他是在淄川国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孝子,特别孝敬他的父母,汉代讲究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最后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公孙弘是个大孝子,这样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人气,到了建元元年公孙弘已经走完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也就是说公孙弘满六十岁,这个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公孙弘,这一年有什么事件呢?这一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当然这个推荐有个名目叫推荐贤良文学,这个贤良文学是一个称呼,简称为“贤良”它的全程叫“贤良文学,直言敢谏”也就是说要选拔人才 敢于向朝政提意见,要选拔一些敢于提意见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推荐,公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当地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公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给推荐上来了,因为当时的汉朝并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也不讲究学历,推荐上来以后,公孙弘很幸运,经过宫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一下子就任命他为博士,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开始做官。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报告一上来汉武帝是龙颜大怒,汉武帝非常不高兴,汉武帝为啥不喜欢他,我想大概有那么一点,公孙弘这个时候是六十岁,汉武帝这年多大呢?十七岁,是不是有代沟?呵!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这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有一大特点, 公孙弘看人看的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抄他的鱿鱼,他就抄皇帝的鱿鱼,上了一档章表,辞官了,辞官的原因是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个理由当时是很充分呀,六十岁的人身体不好皇帝相信呀,所以他就回去了,这是公孙弘第一次入室, 一做官就很不顺。到了元光五年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看来这个人呀,该出头的时候呢怎么拦都拦不住,是汉武帝在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贤良文学。我们从这里看出来汉武帝求贤如渴的心情,这个汉武帝刚刚继位地六年,他是想选拔人才,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当第二次被当地政府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开始做官做的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实际上我揣测公孙弘的心理啊,他巴不得再去,只不过这个话碍口说不出来,他其实很想去,推辞了一番,当地政府是极力保荐他,他也最后堂而皇之第二次去了,这次来又写了篇文章递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就把公孙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为最后一名,很不顺,但是这这些策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到第一名来,这个第一名当时有个称呼有个专有名词,叫举手,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史书记载公孙弘四个字“状貌甚丽”公孙弘长得很帅,而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了呢?因为公孙弘是建元元年这个时候被推举上了,那个时候因为后来处理的不好,就辞职回去了,而第二次应举的时候已经是元光五年了,离建元元年过了十年,第一次来是六十岁,第二次来是七十岁,当然公孙弘这个时候不能叫帅哥了,应当叫帅爷,但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无论是美貌的男子,美貌的女子,甚至于七十岁美貌的公孙弘他也非常喜欢,所以从古至今,美貌都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都可以给你带来机遇,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 ? ? 年龄小有年龄小的优势,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不缺少枯木逢春,老来发迹的例子,大气晚成的的人没有年少轻狂,没有少不更事,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所以公孙弘入世以后走的非常顺。公孙弘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有自己的一套处世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 ? ? 公孙弘在和汉武帝交往和处理政事之间第一个特点就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我们前边讲过董生献策,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尊儒只是挂羊头呀,汉武帝的骨子里其实是法家,因为法家讲究独裁讲究专制,这是最适合封建帝王的。公孙弘早年在监狱里做过事,监狱里的小办事员,他深深的懂得汉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汉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孙弘做事是按照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那一套理论来披上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这样一来《史记》记载公孙弘这样做“上大悦之”,汉武帝非常欣赏。这就是七十岁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他看穿了汉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也要法家的里子,面子里子汉武帝两方面都要,公孙弘刚好是投其所好。
? ? ? 第二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公孙弘跟皇帝打交道有三种方法,第一叫自择,公孙弘跟汉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给汉武帝,他会列出来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这叫自择,这样就免掉跟皇帝起冲突了;第二叫察颜,就是看皇帝的脸色,这吃亏最多的就是那个汲黯,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汲黯经常跟公孙弘一起商量事情,商量好以后他俩达成共识去见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公孙弘不先发言,总让汲黯先发言,汲黯是个直筒子,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公孙弘就看汉武帝的脸色,汉武帝要是欣赏了他再来几句,汉武帝不欣赏了他反过来在说几句,结果公孙弘的意见总是被汉武帝采纳,汲黯老是吃亏,汲黯心理特别比平衡。第三叫违约,公孙弘有时候跟大臣在一起商量好的事,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大臣们说了一番,公孙弘在旁边察言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再发表,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但是这吃亏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大臣们就警觉了,特别是汲黯心里不平衡。
? ? ? 因为汲黯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第一次就说:“齐地之人,狡猾狡猾”,他总是和我们商议好了之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以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当着皇帝的面说的,而且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呢,让所以的大臣的眼睛都齐刷刷盯住了公孙弘,汉武帝也很惊讶,听了汲黯的话,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怎么有了有一条老狐狸呀,所以汉武帝也盯着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来说是信任危机,如果解答不好就会失去皇帝跟大臣们对公孙弘的信任,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什么意思呢就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忠臣,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诚,就认为我不忠诚。这两句话他的巧妙的地方是什么呢?第一,他不纠缠于具体的事,汲黯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公孙弘不就这个具体的事跟他争辩,这是第一个很巧妙的地方,跳出具体,上升到了解与不了解的问题。再一个,他的辩解是说汲黯不了解公孙弘,所以才会对自己有误解,这个话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太挑刺了,鸡蛋里挑骨头,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这是公孙弘面临的第一次危机,按照现代术语叫危机公关,在危机关头这个公关很成功。但是紧接着出现第二次事情又是这个汲黯,公孙弘为贵丞相俸禄极多,但是他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不用丝绸的,这个人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跟大臣的面来说的。这个话让汉武帝再次对汉武帝产生了疑惑,老狐狸为何作秀呀?为什么公孙弘那么多的俸禄却要盖个布被子,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着信任危机,但是公孙弘又一次化解了。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件套,检讨包括这几方面,第一,我的确是博一个清廉的名声,首先承认自己的确是作秀,但是我这个作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然后他就说,但是从历史上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手下有个重臣叫管仲,管仲这个人有三处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过了帝王,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称王,齐国齐国还有个齐景公,手下有一个名臣叫晏婴,晏婴这个人 食不重肉,妾不衣丝,说每一顿饭肉菜不超过两样,他的妾不穿丝制衣服,穿粗布衣服,晏婴的生活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晏婴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了一番大业。言外之意是说,为臣者生活豪奢或者简朴和他对王朝的贡献没有联系。第三点,他说,整个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个大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孙弘危机公关所说的话,这个话一说出口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这个人非常厚道。为什么厚道呢,汲黯揭露他,他反过来表扬汲黯,多厚道。而且实话实说,承认自己 沽名钓誉,反而更加信任公孙弘,那么公孙弘的这这话到底妙在何处,我们下面做一个分析。公孙弘的高明之处首先是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是想沽名钓誉,用这个办法他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他让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公孙弘至少现在是没有说慌得,现在没有说谎的话,让皇帝跟大臣们认可的话,那就大大减轻人们对公孙弘的指责,如果过公孙弘现在辩解的话,任何的辩解都非常的苍白,他首先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在一点是称赞汲黯,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称赞汲黯给人们造成一种什么感觉呢?大人大量,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造成这么一个感觉,这样以来公孙弘的沽名钓誉充其量是个个人爱好,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一下子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
? ? ?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有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不赞成建朔方郡,当然这个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所谓的十难。依照公孙弘的才华,十难书总不能一难都回答不上来吧,但是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那么他为什么不跟汉武帝手下的这个臣子做公开的辩论呢?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治,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因为汉武帝以前丞相的权利非常大,汉武帝想削弱相权就召集了一批人,让这些人在他身边和他议事,而把原来的丞相由决策人变为执行人,汉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丞相身边提拔的哪些人商量国家大事,这就所谓的内外朝治,而写十难书的恰恰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不愿意和内朝的重臣直接冲突,他知道内朝的重臣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孙弘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妥协的人,妥协是一大本领妥协往往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妥协往往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不知道妥协,不知道必要的妥协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弃次好其实是人生的一大失误。公孙弘是一个知道妥协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提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说我们不要同时在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他提了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汉武的采纳,这个人他很懂得知难而退,这是很了不得的。再一点他之所以不回答这个十难书,是不愿意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公孙弘所有的做法都遵从的一个观点,就是不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他是一直这样做的,结果的话呢,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由于公孙弘这一系列的做法让汉武帝最终觉得公孙弘这个人为人谦让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让他做了丞相,后封平津侯。汉代一贯的做法是先封侯,再从侯爵之中选拔人做丞相,公孙弘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例,是先做丞相后封侯,可见公孙弘在为人上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 ? ? 公孙弘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布被子,那么他的钱花那去了?留个子孙了吗?没有,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就是他救助了往日的老朋友,所以导致家里边家无余才,公孙弘死后家无余才,所以这个人很精明。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他自己生活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是帮助自己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这些人都说公孙弘的好话,这样给公孙弘造成了一种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史记平津侯列传》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公孙弘的不满意呀,对公孙弘的这个人的狡猾很不满意,但是我么很难评价公孙弘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你比如说他把钱用在周济故人和供养宾客,而且汉朝中间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比如跟汲黯的交锋,政治上的风险对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们也很那推测和估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公孙弘竟然两次被公选,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无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二期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同时在西南夷跟匈奴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他主张集中精力先办匈奴,这个事情应当说是一件善事。另外一点,公孙弘尽管入学甚晚,四十岁开始入学,但他毕竟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呀,我们讲过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代的一代大儒他率先提出来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是董仲舒很快被贬为郊西王的国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职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办法在全国选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当然刚开始选了五十个,这件事情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东汉后期博士的弟子增加的很快,这样就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的向前推进,所以公孙弘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不做事 的人,他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回顾公孙弘从起家到丞相这个尊位,他经历过汲黯的两次打他的闷棍,这两棍子他都巧妙的躲过去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公孙弘那种危机公关的手法值得人们深思,同时公孙弘还极力的夸奖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照此来啊讲的话公孙弘应该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呢?
汉武帝一生更换宰相频繁,大部分都是非正常死亡,而公孙皇后是为数不多的在任宰相期间病死的人。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弘。
图片来自网络。
公孙弘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年时是个小官,却因为犯法被免了官职。后来没钱了,只好养猪为生。四十岁时,公孙弘开始读书。此时的公孙弘虽然年事已高,但仍通过刻苦学习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被视为历史上典型的大器晚成。公60岁时,被选入仕,但因不喜欢汉武帝,被免官回乡。
公孙弘在家期间,武帝数次下诏,广纳贤才。到公元前130年,公孙弘再次被推荐到北京。当时梁武帝提出了天人之问。公孙弘提出的一些建议虽然经常被认为一般,但在当时被梁武帝认为是最好的。而且,武帝尽管年事已高,还是任命公孙弘为大夫。
公孙弘每次发表意见,都能说完。他从不主张一切都是武帝自己选择的,人品又好又老实,所以深得武帝信任。后来成为三公之一。后来因为前丞相薛泽被革职,汉武帝打算让公孙弘做丞相,但在此之前,所有的丞相都只能担任大臣,公孙弘还没有被任命,于是汉武帝专门下诏,任命他为侯,这也开了后世丞相公孙弘的先河。
公孙削竹简
公孙弘是西汉以来第一个做宰相的人。他在任时,正逢汉武盛世,为当时儒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的一生非常传奇。早年是个很穷的人,直到40岁才开始努力学习。还有一个剪竹简刻苦读书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公孙弘早年很穷,没有钱。起初,他是一名狱卒。后来因为犯法,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好下海去养猪。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他直到不迷茫才开始研究春秋。最后他选择了一本公羊传的古籍来研究。但那时候公孙弘其实很穷,没有什么钱。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养家糊口,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供他学习,所以当时在竹林里放猪的时候就把竹子砍成碎片,然后从别人那里借书抄在竹简上学习。
龚虽然很晚才开始学习,可以说是年纪大了才开始上进,但还没有老到没有野心。即使在这样的年纪,龚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这时候,一个专修公羊传的大学生,晚年回到了家乡。龚当时正准备研究公羊传,所以得到了很多帮助,成了当地有名的学者,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即使是当时第一次推荐后被汉武帝退回,第二次还是被推荐了,后来甚至达到了三公之首。公孙弘读书削竹简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兴趣读书就不需要担心老了,甚至老了也能有所成就。
公孙盖布杯子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是当时有名的好大臣。虽然他身居高位,但他一点也不傲慢。相反,他非常谦虚谨慎,非常诚实。他甚至还有穿麻布盖被子的故事,可见他的老实。
图片来自网络。
公孙弘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虽然历史上对他的人品有很多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任时确实是一个很淳朴的人。据史书记载,有个大臣汲黯曾经扮演过汉武帝。公孙弘虽然担任御史,薪水很高,但他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和简单的被子。这是一种盗用天下名的行为,他不能算是一个好部长。面对这样的质疑,公孙弘大赞汲黯的耿直,然后引用了管仲的礼义和晏子的节俭的故事,以论证这样的举动只是为了效仿先贤。所以汉武帝觉得公孙弘是个很卑微的人,对他比较好。
后来,公当了宰相,他很简朴。他亲自示范节俭,成为当时人们的榜样。他每餐只吃一种肉和粗米,工资全部用来养活朋友和客人。家里没有闲钱,当时的读书人都很崇拜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偶像。而且公孙弘不仅自己吃穿很简单,招待老朋友也很简单。有一次,他的一个老朋友来找他,认为公孙弘毕竟是宰相,要一直善待自己。结果公孙弘只给了他一顿简餐和亚麻布被子,他很生气。他也有这么粗糙的米布。龚觉得很惭愧,于是他的好朋友对外人说:“龚口是心非,不能为天下人树立榜样。”所以公孙弘的老实招来了怀疑,也让公孙弘感叹招待故人不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恒为什么会称帝他靠的是什么
下一篇: 钩弋夫人的一生是幸还是不幸该怎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