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三桂已经当上了平西王,为何还不满足要造反

以史为鉴 2023-06-26 13:45:22

吴三桂已经当上了平西王,为何还不满足要造反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

吴三桂反清,表面上的口号是“兴明讨虏”,但谁信谁是傻子,朱家宗室被他杀了多少,这会出来装忠臣义士了?骗鬼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欲做奴才而不得。

但凡满清对他容忍度高一点,他都愿意跪在地上当奴才。然而,康熙视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还没亲政就筹划着撤三藩。

站在康熙的角度,这三藩不能不撤。

首先,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是汉人并非满州自己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不但汉人懂,康熙也是很懂的。而且汉人多,满州人少,康熙怎么可能对他们放心?

其次,吴三桂据云南,尚可喜据广东,耿精忠据福建,朝廷的政令在这三个地方实施不畅,有点国中之国的意味,不利于中央集权制,是一种极大的隐患。略有眼光的君主,都不会容许这种状况长久存在。

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康熙来说,他们就如同三座大山,制造出了很大的阴影,若不铲除,睡觉都不安稳。

说到这里,也真是奇怪吴三桂等人哪来那么大的自信,竟认为满清会让他们在封地当土皇帝?满州老牌王公贵族都没这权力,难道他们能比这些人更得清朝皇帝信任?这叫没有自知之明。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功臣最常见的结局,像吴三桂这种处境尴尬的背叛者更是如此。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满清用完就丢的命运,倘若他谨小慎微,也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他投向满清,本就是为了满门富贵,不可能放弃权位甘于平淡。

如此,也就怪不得康熙举起屠刀。

吴三桂杀死南明永历帝后,清朝就对他采取了行动。康熙二年(1663年),满清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抑制他的军权。

政治方面,则“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啥意思呢?意思是以前云南的官员任命、升迁等,吴三桂自己就能做主。现在不行了,得由朝廷说了算。

按理来说,这是正常且应该的,作为大一统王朝,哪有地方官员负责本地人事的道理?那是吏部的活儿。

但具体到吴三桂这里,其实是削藩的前兆。如果这个时候吴三桂举起反清大旗,满清立足不稳,人心尚未归顺,说不定真能成事。可吴三桂没有,这就说明,他还是想当满清的奴才。

当然啦,当奴才不是终极目标,通过“当奴才”这种方式,从满清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才是根本。因而,利益受损时,奴才也会向主子表达自己的不满。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为了试探满清对自己的态度,假意上疏辞云南、贵州两省事务总管之职,清廷半点没犹豫,立刻同意了,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

以前,平西王下辖的人犯了罪,由吴三桂处理,清廷不干涉,现在没这特权了,通通由朝廷相关部门负责。

这也是应当的。人事特权、司法特权什么的,那都是战时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成为常态。吴三桂既然选择了投降满清,就该对这一点心中有数。他却似乎不懂,既想当奴才,又想要特殊待遇。

满清这么对他,他似乎感到难以置信,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作为报复。说白了,就是故意挑衅苗蛮,制造出兵的借口,向朝廷索要粮饷。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拥兵自重,在此时用来,显得极其幼稚,除了让满清下定决心削藩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遇到了一个极好的削藩机会。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为由,请求归老辽东,康熙皇帝趁机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耿精忠见事不妙,试探性的上疏自请撤藩,康熙也同意了。吴三桂迫不得已,也假惺惺地请求撤藩。

吴三桂以为,跟尚可喜、耿精忠比起来,自己在康熙那里的份量是不同的,毕竟他的功劳大得多,康熙定然挽留他。结果,康熙不但不挽留,还即刻派人去云南办理撤藩事宜。

康熙是这样想的,“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从这句话里,咱们就能看出康熙从没信过吴三桂,在他看来吴三桂迟早要反,那就先下手为强,占个先机。

不得不说,康熙比吴三桂有魄力多了。

直到此时,吴三桂才确定他的尊荣、权力甚至性命都保不住了,再忍下去,要么毒酒赐死,要么抄家灭族,难以善终,所以他反了。

吴三桂可以全身而退,为何61岁高龄时还要造反?吴三桂根本没得选

朝廷的更迭期间总是 名不聊生、天下大乱 ,多方面的势力水火不容,争得你死我活。 很多势力在这时起义造反,或是选择投降于更有未来的一方。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人物,生逢乱世,他也在这中间做了很多选择, 不管是归降大清还是后来的起兵造反都给 历史 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很多人好奇当时已经年过花甲, 六十一岁的吴三桂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呢?原因不止一个。

自古以来, 忠义之士都流芳千古,而叛徒汉奸定被世人唾弃 。吴三桂也算得上有名的叛徒了。因为他在明末毅然选择 放清兵入山海关, 击败了明末李自成的军队;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吴三桂选择归降于清朝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影视剧喜欢把他塑造成痴情之人,即 为了陈圆圆就归降。 不可否认这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但绝对 不是全部原因, 他作为一个大将军,定不会这么肤浅和不管军队死活。

崇祯年间,吴三桂才二十出头就已经跟随自己的舅舅四处征战了, 领兵作战的能力也在此时凸显了出来。 他带领部队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因为卓越的表现让清军 屡次大伤元气 。但 明末已是强弩之末难以抵御清军的疯狂攻击,四处都传来战败的消息。

吴三桂看着瞬息万变的局势 内心也在不断挣扎, 到底是 站在明朝这边抵御大清还是归顺大清开创新的局面。 在这期间李自成也不断地招降吴三桂。直到他听说 崇祯已经自杀 的消息,国无君主,再加之李自成的手下 刘宗敏抓了陈圆圆和自己的家人,这让他十分愤怒。

都说吴三桂对陈圆圆情深义重,但真的只是因为十分喜欢陈圆圆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喜欢肯定是有的,但如果和他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比起来应该不值一提。 刘宗敏抓了他的人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不尊重和挑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他选择了皇太极。

说时迟那时快, 吴三桂没给李自成军队太多反应的时间, 毅然决然的起兵攻打山海关。 李自成和皇太极双方都想赢得吴三桂的归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 手握重兵数万,得到他的支持对己方都是大力的增援作用。

而山海关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吴三桂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但他出兵山海关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告诉双方自己的答案—— 归降清军。李自成 看到吴三桂这样的行为自然也是十分愤怒, 当即也派兵和吴三桂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面对李自成的疯狂扑来,吴三桂抵御起来明显十分吃力,他只能 求助于多尔衮 支援自己,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利用吴三桂这一请求要求他归降大清了。此时的吴三桂 自身都难保了 ,自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后来在 和多尔衮的联手之下击败了李自成军队。

顺利拿下山海关,清军也顺利进京,大清王朝由此建立了起来。 吴三桂虽然在助清军入关有功,但单凭这一点想要在新朝 站稳脚跟还远远不够。 毕竟他之前一直打着复兴明朝的旗号,所以他 需要更多的表现来赢得清王朝对他的信任甚至重用。

首当其冲的便是,带领军队 剿灭各地反抗清朝的势力,面对明朝的后裔更是残忍屠杀、赶尽杀绝,以此表现对清王朝的忠心。 长期的征战途中,吴三桂帮助清王朝扫除了很多隐患,最后奉命前往云贵地区 剿灭永历政权

桂王 的存在已经对清朝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 害怕野火烧不尽,留着他总是有后患。 吴三桂也深知其中利害,桂王也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强杀,四处逃窜,逃至缅甸。吴三桂不遗余力的追杀,抓到桂王后话不多说 直接斩杀,以绝后患。

至此,吴三桂为清朝建立和稳定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清王朝也充分看到了他的忠心 ,封他为平西王,放任他独居一方,镇守云南边界。 吴三桂便开始在云贵稳定下来,有自己府邸,军队,而且远离京城,对他的限制也很少, 日子过得好不逍遥

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 变故就发生了 。康熙亲政之后对全国各地的势力都作了详细的了解,他看到云南边界的吴三桂是三大藩王之一,有自己的军队,而且 天高皇帝远,他在当地俨然享受的也是皇帝一般的待遇了。

这让康熙深觉不妥,他要 控制权力,掌握自己绝对的主动权。 于是他开始采取措施遏制吴三桂的权利;都知道 古代兵权是最重要的 ,有了兵权就有了和别人讲条件的权利。所以 康熙第一件事就是拿掉他的大将军印信,削弱他的实力。

不仅如此,还对他在用钱、司法等各方面也对吴三桂加了很多限制;而且 明里暗里也将他的权力收归于中央。 吴三桂肯定也知道清廷现在对他的想法,加之另外的一个藩王 尚可喜竟然选择归顺于朝廷,康熙帝求之不得,于是让他撤藩。

随后又让除吴三桂之外的藩王耿精忠也向尚可喜一样撤藩。吴三桂知道 下一个就将要轮到自己了, 但他不能 坐以待毙, 毕竟撤藩就什么权力都没有了。他本身也没有什么扰乱朝政的歪心思, 只想在云南自己做老大。

康熙帝的做法明显是 过河拆桥,将自己前面的贡献都毁于一旦 ,他绝对不会答应。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旧毫不迟疑的要起兵造反 ,霎时间,还有很多想要反清复明的江湖人士也加入了他的号召。

辛劳一生帮满清王朝打下江山,但还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被通知归还所有权力,任谁都不高兴。所以 康熙帝或者清王朝撤藩的决策虽然不是要吴三桂的命,但却比要了他的命还让他难受。

最后的造反还是 以失败告终, 但吴三桂从 背叛自己的国家开始,可能就注定了最后的下场 ,毕竟背叛者是会被诅咒不得好死的。说白了, 那就是一个满是心机计谋的世界,清朝得到吴三桂的帮助,但也只是利用罢了,不曾全心全意的将他视为自己人。

明明能够全身而退,吴三桂为何要在61岁高龄时起兵造反?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说起这句诗词,恐怕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吴三桂。作为明末著名的汉奸,正是由于吴三桂投靠了满清,打开了山海关才导致清军入关,从而使得中国陷入了百年之久的满清统治之中。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满清除了因为打不过李自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卖国求荣得到一个好官位。因此有人疑问:既然吴三桂的目标是为了荣华富贵,那么为何61岁高龄却起兵造反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说一番,毕竟康熙开始也并没有打算杀掉吴三桂,只是计划剥夺兵权。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准备以辽东作为三藩的养老之地,并且公开声明会好生伺候,绝不枉杀,所以吴三桂真能当一个富家翁活下去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一下吴三桂的处境就能明白,除非吴三桂一心求死,否则他是没有选择的余地。

吴三桂从降清开始就是双方各自利用为基础。他与尚可喜,耿精忠入了汉八旗在后金皇太极当过些年奴才不同。吴与清朝关系,从开始就是明上的价码交易,一旦撤藩,尚耿还算汉旗的二等奴才,吴三桂可算是不伦不类了。而且山海关之战,多尔衮阴狠手腕,已经让吴三桂心有余悸了。和满人交易从开始就是让吴三桂毫无安全感。为了彻底让满清朝廷认为他的忠诚,吴三桂甚至是缢杀永历帝作为投名状

不过吴三桂缢杀永历帝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不仅引来了明朝子民的强烈仇视,就像清朝统治者内心都对他拉高了警戒,同为汉奸的洪承畴就教过吴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何敢想撤藩”,但是吴三桂不听他的话,竟然愚蠢的把永历帝杀了,那么他也就失去了“养寇自重”的资本。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撤藩呢?主要原因就是经济问题。其实我们研究历史会发现,很多战争的爆发原因就是利益问题,比如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禁止鸦片导致英国觉得利益受损了,一战和二战爆发期间,更是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康熙撤藩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负担不起经济了。

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为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收入银两不过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之多,哪怕康熙竭尽全国之财力,也不够一省需要,乃至史书记载“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所以康熙如果再不撤藩,那么底下的民众也会造反把他推翻分,与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撤藩,正如他所说:“撤也反,不撤也反,倒不如直接撤了”

当然啦,康熙的话其实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如果他不撤藩,吴三桂倒还真不会反。吴三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投机!他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他每年从中央拿这么多钱财,生活的这么逍遥,自然没有必要冒着失败的风险主动造反。可康熙不同,如果再不撤藩,康熙自己就可能给推翻了,所以这个撤藩是一定得进行的。

当吴三桂知道康熙是真心撤藩后,他就不得不造反了。为啥?因为哪怕你吴三桂能够给康熙安排一处好地方好生的供养下半生,当一个富家翁,可是你手下几十万士兵咋办?康熙可不会安排他们的去处。

这几十万人早就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突然断了财路,那简直如同杀人父母一般。所以吴军上下发出一个声音:“武力造反,反对撤藩!”。在全军这样的情绪下,吴三桂是没有退路的,如果他想后退,那么他的部下甚至可能发生哗变将他杀掉,推举另一个人上位。

最终吴三桂起兵造反了,经过8年的的战争,吴三桂没有捉住上天给他的机会,他错失良机,不再向北发展,妄图与满清划江而治,结果给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重新部署安兵力,最终落败,自此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6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