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昭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七十岁高龄的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七岁的幼子刘弗陵奉诏登基即位,是为汉昭帝。丧期未过,汉武帝的第三子燕王刘旦,竟然宣称:“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
这个说法既辣眼,又匪夷所思。刘弗陵出生时,汉武帝62周岁,确实很老了,不过这个年龄生子也不是不可能,刘旦质疑弟弟的身份只是一面之辞。况且以汉武帝阎王爷的做派,别人见到他躲都躲不及,谁敢给他戴绿帽!
所以,一般认为,刘旦的这个说法,就是为了给自己篡位制造合法化的舆论而已,不可信。本来,大家呵呵一笑而过,没人当真,但一件事的发生,让这个沉渣烂泥又泛起浑浊的浪花,再次迷糊了人们的视线。
汉武帝身边有一位侍中叫王忽,此人宣称:汉武帝临终前,根本没有册封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为侯的遗诏,是他们伪昭的!
这句话石破天惊,偏偏最注重文献原文呈现的《汉书》,根本没有记载遗诏的原文。是遗诏原文遗失了,还是就真的没有?如果遗诏是假的,那么汉武帝临终遗言,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为四辅政大臣的说法就很值得可疑了!
关于这件事,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认为:拥立汉昭帝就是霍光导演一次政变!也就是说,吕先生基本认同燕王刘旦的说法,汉武帝指定的接班人不是刘弗陵,是霍光私下篡改圣意,迎立了他。也很有可能,四辅政大臣的说法就不存在,也是霍光等四人伪造圣命!
如果真是那样,那一段历史可就要翻天覆地,黑白颠倒了!我个人分析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历史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有文字记载,篡立说法值得商榷
很多资料说,刘弗陵其实一直未被确认为接班人,汉武帝让霍光看“周公辅成王图”,就是霍光自己编造的。这个观点还认为,汉武帝不可能在有成年的儿子的情况下,把政权交给一个幼儿。
这个说法不成立,首先《汉书》有明确记载,汉武帝在得病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立刘弗陵为太子,第三天汉武帝就驾崩了。虽然时间短,但汉武帝的态度很明晰。
汉武帝之所以没将皇位传给两位已成年的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史书交代得很清楚,这两位王爷德行低下。汉武帝曾经说:“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
汉武帝这话有地域歧视,认为齐鲁是礼仪教化之地,燕赵之地容易生品行不端的人,果然刘旦这家伙生出异心了。由此可见刘旦此后的一系列言行,纯属一厢情愿,他早已经被汉武帝打入另册,刘胥也一样。
刘弗陵其实是汉武帝的无奈选择,除非汉武帝跳过儿子们,从下一辈中选择继承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汉武帝有这种想法。所以,刘弗陵被篡立的说法只是无端猜测。
汉武帝不是突然驾崩,他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后事
汉武帝病逝不在未央宫,而是在长安郊外的五柞宫游幸,这个信息说明老皇帝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他处于清醒状态。《汉书》记载:
“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帝。明日,武帝崩。”
汉昭帝
也就是说,汉武帝病了以后,自己感觉到大限已到,所以从容地安排了后事,第三天驾崩了。也就是说,汉武帝不是暴亡,他有足够的时间交代后事。假如他的接班人不是刘弗陵,此时他一定会传诏继承人进京。
实际情况是,汉武帝直到死,身边只有刘弗陵一个儿子在。刘旦自请入京,被汉武帝一顿臭骂,还剥夺了三个县的封地,这些还不能表明汉武帝的态度吗?
同样,如果辅政大臣不是霍光,汉武帝一定会召见他心目中的辅政大臣,五柞宫就在长安郊外,他有足够的时间,而那时在他身边的恰恰就是霍光等人。
霍光地位低,不可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的说法不成立
霍光此时的职位是骑都尉、光禄大夫,确实不是高管,但也绝不是被形容的跑腿的服务员,尤其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侍中。侍中是加官,俗称内朝官,汉武帝的发明,是他用来架空外朝,跟丞相争权的产物。
侍中的特点是,职位低,重要性高。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由包括侍中在内的内朝官决策制定的,丞相仅仅是执行机构。所以,帝国的核心其实就是这群职位很低的内朝官。从霍光开始,大司马领尚书事既是内朝官的首领,又是外朝官的一把手,成为汉帝国基本的政治形态。
所以,不能以霍光官职低,就认为他的地位低,更不能说明他的重要性低。
辅政大臣之间决裂,为何不曝霍光的老底?
那么存不存在一种可能:霍光悄悄做局,隔绝了汉武帝跟外界的联系?不可能,这种事对别人也许行,对活土匪汉武帝谁也没那个胆,他控制朝臣的手段,几千年历史能跟他媲美的寥寥无几。
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汉武帝晚年经常巡游,这说明他的行动很自由,霍光想控制住汉武帝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那么,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有没有可能联合起来做局呢?难度更大,虽然霍光与上官桀、金日磾是儿女亲家,以汉武帝的手段,他们只要表现出一点点的勾结现象,恐怕早就做了刀下鬼。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证据,七年后,上官桀联合桑弘羊、刘旦、鄂邑长公主发动政变,企图谋害霍光和汉昭帝,事情败露后被灭族。假如他们当初伪造了汉武帝的遗诏,一定会把这件事抖出来,跟霍光鱼死网破!
事实上没有发生,也就是说霍光没有把柄在他们手上,他们就是按照汉武帝的遗诏行事。
临终遗诏即便不存在,也不能否认汉武帝的临终安排
最大的疑点,就是汉武帝的遗诏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其实这件事也不难理解,《汉书》的作者是班固是东汉人,距离汉武帝时期过去了一百多年,中间还经历了新朝动乱期,文档部分遗失也不是太意外。
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汉武帝就是口诏的方式做了后事安排,并没有诏书。我分析认为,封侯的事应该是有诏书的,四辅臣的事可能就是口诏。其实所谓四辅臣的说法恐怕就是一个误解,汉武帝很可能只是对重要的几个岗位变动做了安排,比如霍光任大司马大奖据领尚书事,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而丞相之位依然由田千秋担任,所以并未特地说明。
很显然,这个安排将霍光的位置提高到无可争议的一把手,至于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等几位高官,理所当然的是重要辅政大臣。汉武帝驾崩时,田千秋不在身边,领命的就是剩下的四位,所以给人一种四辅政大臣的误解。
正因为没有四辅政大臣的说法,所以汉武帝根本没有这个诏书,但一点不影响汉武帝指令了以霍光为首的辅政班子的事实。
综上分析,说霍光等制造假诏书,自立为首辅大臣,篡立刘弗陵为帝,是不大站得住脚的推测。
汉昭帝,即刘弗陵,是西汉的皇帝,是刘彻的儿子。他八岁时继承了王位。在位期间,霍光和其他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事务,因此他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可以说,在他在位期间,西汉的经济和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书赵迪传》中有
汉昭帝简介介绍,他在西汉有五个兄弟。他出生于前94年,是刘彻最小的儿子。据说他妈妈怀了他十四个月才生下他。前87年封他为太子,并请霍光辅佐他为大将军和大司马。同年,刘彻死后,赵涵皇帝登基。由于他年纪较小,当时朝廷混乱,刚做皇帝时处境不太好,哥哥刘旦一度想废他取而代之。
此外,汉昭帝的简介中也介绍了他逐渐长大后,在前81年对盐铁相关政策进行了改革。盐铁会议后,他召集大臣们讨论以前的治国理念等各种问题,后来又提出了酒专卖制度。前80年,为了稳定朝政,以叛国罪杀了上官桀等奸臣,重用了霍光等贤臣。他还改革了以前的官员制度,撤换了所有不合适的官员。汉高祖赵迪也为人民减免了很多税收。他内外兼顾的做法非常恰当,使一些混乱的国家事务恢复正常,发展有了新的希望。汉赵迪于74年前病逝,当时他年仅二十一岁。
韩皇后
赵涵是西汉的君主。他八岁即位,之后在霍光等人的协助下管理朝政。在他在位期间,西汉的国力和经济不仅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而且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皇帝二十一岁就去世了。那么谁是赵涵皇帝的王后呢?
韩即上官氏,生于前89年,是上官安的女儿。可以说她在朝中的地位相当特殊,因为她的祖父是上官桀,祖父是霍光。她六岁时被选入皇宫。当时汉昭帝已经登基,所以当初就立她为婕妤。一个多月后,她被提升为皇后。上官氏做了皇后后,她的父亲曾经向她要过一个官位,但是被霍光拒绝了,所以她的父亲和其他人准备杀了霍光以废除赵涵。但是这个计划还没实施就暴露了,最后上官氏的父系氏族全部被杀。
之后,霍光想让上官石生下皇太子,她是赵涵的皇后也无可厚非。尽管霍光不允许其他宫女侍奉赵涵,上官氏还是没能生育。到74年前,汉武帝赵涵去世,汉武帝的孙子继位,上官石被尊为皇太后。然而这个皇帝仅仅过了20天就被废了。后来汉武帝的曾孙立为帝,此时的上官石。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前37年,52岁的上官石去世。
韩的母亲
赵涵皇帝年轻时就去世了。他死时虽然只有二十一岁,但已经在位十一年,八岁就能坐上王位。不得不说,赵涵从小就喜欢汉武帝。一些学者认为,原因除了他自己的智力之外,赵涵的母亲也功不可没。那么谁是赵涵皇帝的母亲呢?
昭帝的母亲是赵,历史上没有记载她的出生时间和姓名,只说她是河间一带人。汉武帝时期,她确实是后宫中的宠妃,也被称为勾践夫人。据说这个女人的手生来就有拳头却伸不出来。后来汉武帝到了河间,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召见她,伸手去抓,才发现她手心里有一个玉钩。因此,有人称她为“拳夫人”或“钩夫人”,赵被祝福后被命名为。
赵婕妤入宫以来一直很受宠爱。在前94年,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刘弗陵。而这个孩子也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他不仅非常健康,而且很聪明。他长得很像汉武帝的自己,汉昭帝的母亲赵婕妤自然也很受宠。汉武帝一直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但又怕将来有什么事情扰乱朝廷,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公元年,赵婕妤因触怒汉武帝而抑郁而死。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在刘弗陵当太子时杀了他的母亲,以杜绝垂帘听政的现象。
汉高祖赵迪之后
汉昭帝是刘彻最小的儿子。他第一次登基时只有八岁。刚开始的时候,霍光等人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但是他长大以后,表现得很好。他不仅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还控制和解决了前朝遗留的矛盾。然而他二十一岁就去世了,没有儿子也没有合适的继承人。那么汉赵迪之后的皇帝是谁呢?
汉昭帝之后谁是皇帝的问题,历史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当时霍光等大臣也苦思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让刘彻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昌邑王刘贺继位。而刘贺是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只知道过放荡的生活。霍光派人去北京接他的时候,一路上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不仅抢夺苦姑娘和财物,还让家人做官,纵容这些人肆意妄为,每天带人吃喝玩乐。
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决定废掉刘贺,于是大臣们商量后,决定另选一位贤明的君主。之后,霍光向天下宣布废刘贺,发配昌邑,而废刘贺又把国家恢复到了无君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选择另一个君主。无奈之下,霍光等人决定支持刘彻的曾孙刘询做新皇帝。那时候,刘询才十八岁,所以他成了后来的汉武帝宣帝。
汉昭帝刘弗陵是一个身世可怜,特别懂得隐忍的皇帝。
第一,幼年丧母
刘弗陵虽然深得父亲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也早早的把皇帝之位传给了他,但是汉武帝去世之前害怕?子少母壮?,担心钩弋夫人会将儿子的权利抢夺过来,霍乱汉朝的后宫,把持汉朝的政治,所以汉武帝在去世之前将钩弋夫人赐死。
汉武帝这样做虽然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但是却使得刘弗陵在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母爱,这样的伤痛是一辈子都难以被抚平的。
第二,受制于曝光
刘弗陵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什么事他也做不了主,因为汉武帝在临终之前将军政大权委托给了五位大臣,刘弗陵成年之前,这五个大臣负责处理王朝的一切事务。
后来霍光陆续除掉了其他四位托孤大臣,一人独揽了汉朝的朝政。而汉昭帝刘弗陵在朝中没有人脉,只能事事受制于霍光,对霍光言听计从。
刘弗陵还在霍光的安排下迎娶了他的外孙女,也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可以说,汉昭帝在位期间,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主。
第三,英年早逝
虽然霍光比汉昭帝大很多岁,但是汉昭帝却没有等来霍光去世、自己亲政的那一天,因为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这一点真的是让人非常惋惜。
虽然汉昭帝去世的比较早,但是他在位期间和霍光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双方没有发生过矛盾,两个人的配合很好,一起将汉朝的天下治理得很安定。
总结:西汉王朝的汉昭帝刘弗陵是一个少年英主,他和大臣霍光一起合作,将汉朝的江山治理的非常好。但是汉昭帝也很可怜,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亲生母亲又被父亲赐死,所以他并没有享受多少父母的疼爱。而且他的一生都受制于霍光,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后人评价刘弗陵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刘弗陵作为汉武帝刘彻的少子,跟汉武帝一样是个能执政当国的帝王,但是刘弗陵与他父亲又截然不同,他宽宏大度、隐忍、积极反思,他做了跟他父亲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又延续着父亲的道路继续带着整个国家前进,他就是汉昭帝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
聪明伶俐的幸运儿
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少子,刘弗陵的母亲是赵婕妤也就是钩弋夫人,他的母亲不仅长得貌美如花,且以“奇女子气”得宠,在刘弗陵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他的前面还有好几位哥哥,最有威望的应该是卫皇后的儿子刘据,当时刘据已经被立为太子,她的母亲卫子夫是个谦卑又仁爱的女人。年幼的刘弗陵不谙世事,不太懂什么太子、皇位这些东西,他只知道刘据大哥以后是要坐在父皇的座位上的,至于这个宝座对于刘弗陵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是不清楚的。
征和二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这次刘据被恶人诬陷,母亲卫子夫也受牵连,母子俩无奈之下起兵,兵败后刘据自杀,而卫皇后为表清白也随子自杀,之后数汉武帝一直没有再立太子。大哥刘据就这样死了,剩下的几个哥哥结局也不是特别好,三子刘旦在刘据死后上书自愿进京担任皇宫保卫,希望得立为太子,汉武帝大怒削其三县。武帝四子刘胥十二个废柴,立储之事与他无关,五子刘在汉武帝去世前就死了,所剩无几的皇子中,刘弗陵很幸运活下来了。后汉武帝看这小子还颇有几分自己当年的影子,加之刘弗陵也比较聪明体格健壮,汉武帝就对他的期望特别大。
每一个皇帝的帝王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弗陵要做上皇帝必要有人为其牺牲,年幼的汉昭帝不知道为他牺牲的竟是他的生母,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他的父亲狠心将母亲赐死。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此时的父皇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这一年的二月柳絮刚抽芽,父皇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死去了,遵照武帝遗诏刘弗陵即位,由大将军霍光主持国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 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
治国有方却英年早逝
年幼的少帝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懂事多了,或许是年纪稍长一点了懂得何为分寸和职责。在霍光的辅佐下,虽然路途坎坷但是君臣联手,倒也对付了许多麻烦的事情。御史大夫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也心存怨恨,于是各方的政治势力集结起来,就想搞垮刘弗陵,识破谗言的刘弗陵很快就解决了作乱的势力。平定燕王刘旦等阴谋叛乱时,刘弗陵和霍光君臣相互信任,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
昭帝在霍光辅政下,并未沿用汉武帝时期严酷的刑法,更注重吏治,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官吏失职等事宜,让做官的人不再那么随意乱来,善于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并先后四次察举贤良,明经治狱。因为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开始得到了恢复,为“昭宣中兴”揭开了序幕。
在军事上,汉昭帝解决了国内的矛盾之后,把目光聚集到北方边塞,那时乌桓逐渐强大,匈奴也趁机数犯汉边。这一问题着实令人头疼,也是要亟待解决的,后元二年,派左将军上官桀巡视北部边疆,又派出部队出击,活捉瓯脱王,从此匈奴不敢再入侵张掖郡。元凤三年和元凤三年,分别又对其进行了几次打击。汉武帝刘彻驾崩后,西南部分地区开始不服汉朝统治,多次发生反叛。汉昭帝也多次对西南叛乱地区进行安抚和平定,国内的局势大体就平定下来了。
汉武帝时期,因为晚年穷兵黩武,几度把国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造成国力严重损耗,汉昭帝继位后延续了武帝末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亲自躬耕为天下起了示范带头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文化上,一改汉武帝时期创建太学规模很有限的局面,扩大了其规模。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能人志士,有机会入仕。此外,昭帝时期还是汉代漆器生产的发达时期;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现存最早的画像石;最早的完整箭支,也是昭帝始元六年所制。
那么,汉昭帝刘弗陵跟刘病已有什么关系?原来,二人关系匪浅,刘病已是刘据的孙子,而卫太子和刘弗陵同为刘彻之子,刘据是汉武帝与卫子夫所生之子。刘据和刘弗陵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按照辈分来讲的话,刘弗陵也是刘病已的爷爷,两人在年纪上相差了大概两三岁,只不过两人之间辈分差得有点大,所以,刘弗陵是刘病已的皇爷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