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项羽和项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项伯其实帮的不是刘邦,而是张良,项伯年轻时行走江湖,他在一次杀了人之后,被官府追捕,幸亏遇到了张良。在张良的掩护下,两人一起在下邳避难,因此成为生死之交,也就是这段经历居然改变了历史。
项伯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两人虽然没有结拜为兄弟,但早已胜似兄弟了。所以项伯自然不肯让张良死,于是才有了后来三番五次的相帮。其中最关键鸿门宴事件,直接导致了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局面。
事情是这样的,让小编娓娓道来,项羽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这才有了鸿门宴,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见项羽这个样子,索性自己动手,召来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好趁机杀掉刘邦,而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办法有了项伯得保护,刘邦是杀不成了,张良也借刘邦不胜酒力,献完礼物就带着刘邦火速溜走了。
有这么一个亲叔叔,大家怎么看呢?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在秦国时杀了人,被张良救了.后来项羽要打刘邦,他为了报恩,给张良报信.张良便把他引见给刘邦.刘邦视他为兄长,结为姻亲.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救了刘邦一命
项伯放了刘邦,一部分是因为张良的情分。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性命而张良又是刘邦的谋臣。项伯念着当初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这才在鸿门宴上帮张良救了刘邦。如果没有张良从中作梗,项伯也不会帮助刘邦。项伯回去之后还劝项羽放过刘邦。因为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所以项羽对于项伯的话还是会采纳一些,最终才会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
项伯眼中只想报答张良的恩情,一时间忘了项羽和刘邦之间存在的矛盾。如果没有项伯的阻挠项庄舞剑,刘邦可能必死无疑,项伯因为个人的恩怨没有顾及到项羽未来的发展,没有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所以项伯才会为了小小的人群拼尽全力保住刘邦,项羽看到项伯这样执着难免会动恻隐之心。
刘邦从鸿门宴上脱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项羽的身上,项羽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项羽是非常自傲的人,他认为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击败对手,才是一个将军最荣光的时候,因此项羽不屑于在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掉,他认为这种做法 污蔑了自己的人格。
项伯没想过放走刘邦会出现后面发生的事,刘邦的设计导致了楚国江山的灭亡,面对项羽乌江自刎这样一个结局世人都说可惜。只是历史没有办法挽回,项伯如果知道因为他的失误葬送了整个江山势必会自责,项伯这么做一心想还了张良的恩情也没有顾及太多。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项伯也有责任。
话说刘邦采取“绕行”和“智取”的策略,比项羽先入关。随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主动撤出咸阳城,驻军灞上。然而,他犯了一个极为重大的错误就是派兵守住了函谷关,结果项羽率大军到这里吃了“闭门羹”而怒不可遏。
“可恶的刘邦,欺人太甚,给我拿下这座城再说!”项羽一声令下,手下几十万士兵便如潮水般向函谷关城边涌去。城上的守军本来就只有区区几千人,因此,项羽不费吹灰之力便进了城。
进了城,项羽的余怒未消。今天吃的闭门羹令他怒气冲天,他要找驻扎在灞上的刘邦算帐。
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在还没有搞清事态之前,项羽也不敢乱来。于是,他听从范增的建议,先在鸿门扎下大营,站稳脚跟再说。
是夜,项羽和将领们激烈地讨论刘邦真正的目的。正在这时,门外的卫卒带了一个人进来,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来的使者。使者带来了曹无伤的亲笔书信:“沛公已把秦王宫所有金银财宝占为己有,他下一步就是想当关中王啊。”
范增发话了:“刘邦原本是酒色之徒,但到了关中后,百姓送来的财物他不接,如花似玉的女人他不碰,看来他已怀有远大之志。再说我曾请人看过他的相,说他有天子之气,这样的人留着后患无穷,得抓紧时间干掉才是啊!”
“他想跟我争关中王?”本来就对闭门羹事件耿耿于怀的项羽终于发飙了。他令使者转告曹无伤,明天攻打灞上,叫他做好内应的准备。
然而,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一个人,他的出现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名字叫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现任左尹一职,他为什么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其实,他去刘邦那里不是背叛项羽,而是去叙旧,因为他和张良是故交。那么,项张二人的这段“旧”是从何而来的呢?
项伯原本是江南一名小县吏。后来有人瞧不起已落魄的项氏家族,总是耻笑和唾骂他。那时候的项伯年轻气盛,怒而拔剑杀了那人。从此,他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后来,他逃到下邳时,与同样隐身于此的张良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如故,项伯便在张良的小屋里落了脚,直到项梁和项羽起兵的事传来,他才告别张良去参加项梁的革命军。后来,张良也追随刘邦革命去了。
项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和张良的情义是很深的。两人虽然没有结拜为兄弟,但早已胜似兄弟了。此时,项伯自然不肯让张良白白等死,于是连夜来劝张良快逃。
张良一听,虽然心里瓦凉瓦凉的,但脸上却不动声色。
“我是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的,一直送到了这里。此时沛公有难,我如果选择一走了之,太不仁义了。因此,走之前,我必须跟他打个招呼。”张良说着入内去找刘邦了。
刘邦正在做他的“关中王梦”,听了张良的报告,顿时梦破了,心碎了。
“沛公,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扼守函谷关,不让项羽等革命军入关的?您扪心自问下,凭我们的实力,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
面对张良的咄咄逼问,刘邦冷汗如雨。他毫不隐讳地告诉张良这是鲰生出的主意,并表示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是我的失策,是我错了。如今,你可有何应对之策吗?”刘邦焦急地问道。
眼看刘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错态度良好,大有改过自新的架势,张良也就没有再为难他,马上向刘邦献上一计。
“现在您唯一的救星就是项伯。”张良语出惊人,刘邦洗耳恭听。张良走上前去,与刘邦耳语了一番。刘邦的脸色顿时由阴转晴,仿佛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曙光。
张良计谋已出,接下来就该看刘邦的表演了。他们使出的是刘氏独特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拜把子。
刘邦在张良的陪同下,来见项伯。一见面,他就像对待相识多年的朋友似的,与项伯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并且口口声声地直呼项伯为大哥。项伯受宠若惊,只能默认了这位从天而降的小弟。那一瞬间,他的心里肯定在想,被人崇拜的滋味就是爽歪歪啊!
第二板斧:结亲家。
象征性的礼节到位后,刘邦马上向项伯提结为儿女亲家的事。项伯盛情难却,只能默许了这桩主动送上门来的婚事。那一刻,他的心里肯定在大笑,被人追捧的感觉就是喜洋洋啊!
第三板斧:喝喜酒。
把子也拜了,亲家也结了,刘邦大手一挥,马上上美酒,并美其名曰共同欢庆。项伯喜出望外,只能接住了那一杯杯琼浆玉液。那一刻,他的心里如痴如醉,被酒精麻醉的感觉就是乐哈哈啊!
爽了,喜了,乐了,该是刘邦亮剑的时候了。这时,刘邦充分调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开始了长篇演说。
“防贼甚于防川。”刘邦娓娓道来,“我无意与项王为敌,一切的一切都是误会。我之所以派人守函谷关,不是为了防项王,而是为了防贼啊。我无心为王。我入关中,丝毫都不敢私自占有,所有公共财产都登记入库,为的就是等待项王的到来,为的就是献给项王啊!我与项王同样是革命军,怎能因为一点小误会而自相残杀,那岂不是会被世人唾骂和耻笑?”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刘邦在演说的过程中,还加上了肢体语言,而且说到伤心处,还声泪俱下,其泪晶莹剔透,悲恸欲绝,其情感人至深。
通过三板斧的洗脑和演说的攻心,项伯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项伯了,他成了刘邦的“小三”。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极力劝说和阻止项羽不打刘邦。
很快项羽被说服了,于是,鸿门宴这就这样诞生了。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项伯曾经在三个重要事件中帮了刘邦的大忙,那么项伯为何要多次“胳膊肘往外拐”,背叛侄子项羽而帮助刘邦呢?他最终结局如何?
第一次是刘邦率先入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之后,他的左司马曹无伤给项羽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自然震怒不已,于是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当时的实力当然完全无法与项羽同日而语,如果项羽真的在第二天顺利进军的话,刘邦必然老命休矣。但正是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项羽的叔父项伯跑到了刘邦的军营中,他的动机是比较单纯的——张良曾经有恩于他,他此行就是拯救张良的性命以报恩的。
张良出于对刘邦的忠诚,把项羽即将出兵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同时还拉着项伯一块替刘邦出主意。正在此时,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随后也就引出了著名的“鸿门宴”。
在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当机立断,处决刘邦(想必在刘邦赴宴之前范增已经与项羽达成了诛杀刘邦的共识),但是项羽一直在犹豫。为了避免养虎遗患,范增决定命项庄舞剑并乘势诛杀刘邦,但项伯再次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现身,他“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此时相当于是第二次救了刘邦的性命。
从前面这两个事件来分析的话,则第一、项伯与刘邦可谓是素昧平生,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利益关系(“约为婚姻”的事本来就是刘邦随口一说,项伯也就那么随意一听,政治家之间的话并没有多少可信度)。第二、刘邦虽然已经顺利入关,但其前提是有大量起义军(尤其是项羽)在外牵制了秦国最主要的军队,刘邦当时的实力是较弱的。而项羽则刚刚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威震天下,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做出刘邦将要取得天下的预测。
也就是说,项伯在提前给刘邦告密,又在鸿门宴上拯救刘邦性命的行为,不是因为他对项羽有二心,而是因为他本人比较糊涂,但是他的糊涂最终影响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鸿门宴上刘邦脱身之后被项羽分封为汉王,随后又挑起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之父刘太公以及妻子吕雉等人都被项羽所俘虏。公元前203年,在接连失败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项羽将刘太公置在砧板之上,并且威胁刘邦说他如果再不投降,就要烹了刘太公。
正是在此时,项伯再次站出来,他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在项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已经有了背叛项羽的想法甚至是已经付诸行动了。作为楚霸王项羽的叔父,他应该是最忠心于楚国的,并且也应该对楚国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才对,但是他却认为“天下事未可知”。作为楚国的元老,他应该有着“死社稷”的决心,也应该有与项羽同生共死的信念,但是他却害怕“益祸”。
这都表明,项伯在楚汉战争时期,早就已经给自己准备了后路。
而项伯也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在楚国位高权重,汉朝建立之后又因为救过刘邦的命而被封为射阳侯(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但是汉朝总归是看不起这株墙头草的——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4年)项伯去世,他的儿子刘睢随即因有罪而无法继承爵位,项伯后人自此沦为庶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