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匡扶汉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刘备所为的确可说是为了匡扶汉室,因为匡扶汉室与成就自己霸业并不冲突。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这么说并不错。刘备势单力薄,匡扶汉室就是自己的希望东汉末年,虽然宗室衰微,但是还是有不少既有名望,又有势力的汉室子弟,但是他们的利益与汉室昌盛有的并不一致。比如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焉,都是坐拥一州之地,但是却并无扩张之举,主要是两个原因:作为宗室,不能首先作乱。皇位上坐着的仍然是刘协,刘协在位一天,他们这些宗室就不可能称帝,而且更应该拥护皇命,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所在,令的诸侯主要就是这些对汉室仍然有尊重的诸侯。
天子在位,此时扩张得再大,也做不了皇帝。要是外姓,做的大了,让天子禅让即可。可是作为宗室,他们要是真的逼刘协退位,是会形成动荡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异性篡位。所以是得不偿失的。而刘备则不同,势单力薄,此时无论怎么做,暂时都无法威胁到刘协的皇位,而且刘备本身比刘协年长,等他真正势力成型的时候,已经到了临死关头,哪怕不做皇帝,与之前的“织席贩履”也是天壤之别,所以对他来说,匡扶汉室就是自己的希望。名号的重要性四百年大汉天下,人心向汉不是一句玩笑。纵观刘备一生,虽然起点不高,但是颠沛流离之中汉室宗亲的身份对他帮助甚大。
起点低,最开始无论招兵也好,聚拢流民也好,都是打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也许对有识之士,这个宗亲并不重要,但是对于百姓,确是一个相当好的理由。给了那些出生比较高的人投奔他的一个理由。汉朝是讲究门阀的,若是出生太低,无论人品,势力怎么样,大家族子弟都不会投奔于他的。刘备正好是相对出生较低的人群,所以只能拿汉室宗亲的名号来出头,这样无论是主动投奔的也好,被打败收服的也好,有汉室宗亲的名头在这,都镇得住场子。刘备一生最大两次翻身,都因汉室宗亲的身份。第一次就是得了刘表的半边荆州;第二次是刘璋的益州。他要不是宗亲,别说得到,靠近这两州,早都被赶跑了。
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匡扶汉室”是刘备成功的基础;也是他与曹操等以汉室臣子的身份行不臣之事的本质差别。所以刘备的“匡扶汉室”是发自内心的,他想当皇帝也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冲突。
三国中,汉献帝若落入刘备手中,结局会如何?东汉末年皇帝宠信宦官,从而导致汉室的统治力逐渐的衰弱。后来董卓进京除去宦官后,占领京城自己霸占着朝廷。而在当时的小皇帝汉献帝一直都是董卓手中的玩物,后来董卓死去后,汉献帝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不过好在汉献帝虽然没有权利,但至少还算是过得舒服。那么如果要是汉献帝落入刘备的手中,他会有怎么样的待遇?
将帝位让出
那么如果要是汉献帝落入刘备的手中,他会有怎么样的待遇?刘备是汉室之后,在势力扩大之后,他已经有了称帝的实力。如果汉献帝要是落入到刘备手中,刘备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汉献帝让出皇位。而且刘备从小就有成为皇帝的心,为何如此说?
因为在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刘备小时候的记载,当时家中还未中落。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见过皇帝的出行,但是小刘备就和同伴说道:我出行也一定要有这样排场。从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刘备称帝之心在小时候就有了。
被迫暴毙
汉献帝落入到刘备手中,那么结局可能比落入曹操手中还要惨。刘备在没有称帝实力前,一直都是保持着汉室后人的身份。直到刘备有了称帝的实力后,他就不计后果的称帝。而且当时熟读历史的都知道,刘备对待很多事情是非常狠的,当初刘巴和刘备不合,但刘巴还有用,因此他一直未将其处理。
到后来有了替代刘巴的人后,刘备直接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刘巴,由此可见刘备这样的人,对待汉献帝会手软吗?所以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只会这两种情况。而且汉献帝过的生活可能比曹操还要差。
在我看来,曹操从忠臣变成奸臣,是被汉献帝和他的臣子硬生生逼的。
在少年时期,因为祖父的关系和自己的能力。曹操受到了当地郡县的推荐,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之后曹操便派人制造了一根五色棒,悬挂在门上。只要有违法的行为,就会按罪论处,不管你是达官贵族,还是皇亲国戚,一视同仁,铁面无私。有一次十常侍的一个叔叔因为违反禁令,被曹操乱棒打死。从这以后京城再也没有发生过违反禁令的事情。但是也因为这件事,曹操彻底的得罪了宦官,曹操被明升暗降,调到了别的地方当值。
在曹操四十六岁的时候写给曹植的《诫子书》也提到了这件事情,曹操说:“二十三前因为这件事情,我被调到了偏僻的地方当值,但是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来,我还是无怨无悔,如何能回到过去,我还是会这么做的”。
后来大将军窦武等人因为得罪了宦官,被宦官所杀,曹操就向当时的天子汉灵帝上书,说朝廷现在被一些奸佞的小人把持,让汉灵帝重用正直的官员,不然国家会有危险,但是汉灵帝并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
后来董卓把持了朝政,天子成了董卓手中的玩物,是曹操主动号召天下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在这个事情上,曹操是最积极的一个人,比汉室皇叔刘备还要上心。联军忌惮董卓的势力,迟迟不能推进,是曹操独自率领军队前进。
后来董卓兵败逃走,十八路诸侯都在忙着寻找玉玺和搜刮金银财宝,没有人去管汉献帝,只有曹操带兵追寻汉献帝。。后来汉献帝回到长安,只有曹操去拜见汉献帝,以礼相待,尽到了臣子的本分。
曹操的一生心血都用在了天下一统上,所有人都认为曹操是另外一个董卓,是在为自己打天下,连汉献帝也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也想做一个萧何一样的臣子,但是汉献帝不是刘邦那样的君王,朝廷中的文臣也认为曹操是奸臣,这些人不光没有能力,而且还给曹操搞事情添堵。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曹操只能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然让他们掌握权利第一个诛杀的就是自己。
后来,曹操为封为魏王,很多人就建议曹操直接登上帝位,汉献帝也禅让过,但是被曹操拒绝了,而且劝曹操的人,都被曹操呵斥了。曹操为汉献帝一生征战,想当一个萧何一样的臣子,但是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一代奸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由"奉天子以令不臣"演变而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由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
区别: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陈留人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
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据《三国志》,毛玠的最大贡献,是给曹公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毛玠当初本想到荆州投刘表,途中听说刘表法令不明,判断此人难成大事,就改道去兖州投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得以接近曹操,就向曹操提出自己对局势的分析。
扩展资料: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使曹操事业成功的关键策略,其意义不下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提出的战略设想。
东汉末年,王朝衰败,群雄并起,东汉天子流落四方,饮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而曹操成为割据军阀后,将汉献帝接了过来。汉献帝马上任命曹操为大将军,曹操的权力合法化了。
曹操合法后,袁绍十分不高兴,本来最先发现这个好处的是袁绍,但袁绍刚开始拒绝了。等到被曹操捷足先登后,袁绍又后悔了,气的马上跳了起来,在心里痛骂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
这大概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说法,后来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东吴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而曹操自己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