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不光复韩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还是希望光复韩国的,而且也为之做了不少努力,只不过最后并没有成功。
各地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后,张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以图光复韩国,但毕竟实力有限,他只好先依附于项梁。后来,项梁立楚怀王熊心之后,张良便不失时机地建议项梁扶持当年韩王之后横阳君韩成为新的韩王。
就这样,韩国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韩王成为国君,张良为申徒。可是,当张良辅佐韩王成在韩国收复失地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经常是他们这边刚打下几个城,那边又被秦兵夺回去了,总也不能壮大自己。当别的国家一个个建立的时候,韩国却仍旧像是散兵游勇一般在颖川附近活动。
所以,后来刘邦西入秦的时候,路过颖川之时,便与张良和韩王成会合了,顺便帮助韩王成打下了十余座城池。后来,因刘邦灭秦心切,便留韩王城守当初韩国故都阳翟,他则带着张良入秦,张良为感激刘邦自然也就跟着刘邦前去了。
后来,项羽分封诸侯,韩王成也如愿成为了韩王,但是他却没有了自由,原因自然是张良帮了刘邦,影响项羽控制韩地了。于是项羽并没有让韩王成回国,而是带去了彭城,没过多久,又废为侯,后来还直接将他杀了,而改立郑昌为韩王。
刘邦则封了韩宗室子弟韩王信为韩王,去韩略地,以对抗郑昌。而张良却并未追随韩王信复国,反而随同刘邦一起与项羽作战去了,难道他的首要目标不是光复韩国么?
张良为何不复韩?
张良的理想自然包括光复韩国,不过他倒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想法,之所以他没有跟韩王信去复国,而是追随刘邦,有如下原因:
1、张良与韩王成是旧识,也是韩王的公子,所以是张良希望扶持的对象,而不是韩国宗室之后便能打动张良的心。
2、张良并不是迂腐之人。他自知天下大势,复韩只不过是暂时的,长期来看,韩国早晚是强大诸侯的盘中餐而已。
3、张良有两个愿望:复韩与灭秦。复韩无望,灭秦任务刘邦已经帮他完成了,他现在理应帮助刘邦来争天下。
4、张良与刘邦长期接触结下了浓厚的战斗友谊,张良也非常认可刘邦,更感激刘邦对他的信任,自然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所以,张良从此以后便踏踏实实地跟着刘邦混了,直至刘邦统一为止。
历史上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不像韩信着急称王,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同患难共享受的刘邦了,而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君主了,他觉得身边的功臣都是危险份子,只要他们存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社稷,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就成了他最为看重的眼中钉了。
刘邦之所以会对韩信下杀手,其实除去刘邦的原因,韩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要知道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还没有发迹时,萧何便追随他,推荐他为泗水亭长,甚至能娶上吕后也是他牵的线搭的桥,革命后,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说萧何无论是战功还是个人情分都是旁人无法相比的,因此,刘邦再怎么心狠,也不会直接对萧何下毒手。而萧何也是聪明人,为了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警备之心,不他不惜放荡自己,损坏自己的名声,甚至当吕后要求其配合设计诛杀韩信时,他也无可奈何的选择地支持,落得“成败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而韩信却不识时务,他在楚汉这争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战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为楚王后,还不知道韬光养晦,收敛起来。因此,很快刘邦就把他从楚王降到淮阴侯。然后还韩信谈话。
和韩信不懂得“藏锋”相比,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险的事,因此马上深居简出,开始“归隐”了。放下朝中一切事,张良以这种“淡泊名利”的方式,终于为自己保全了性命。张良能保全自己已属不易,要想再保全韩信,更何况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锋的韩信,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说,不是张良不想阻止刘邦杀韩信,而是张良没有能力阻止刘邦杀韩信。
说到张良的政治志向。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年轻时志向大约是除灭暴君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所以有博浪沙刺秦失败。中年时大约是恢复韩国。但等到与刘邦遭遇之后,可以判断,他的志向已经变成了辅佐在他看来能力出众又有气度,且懂得对百姓好的刘邦,成就一番功业。为此,他甚至不惜抛弃韩国跟随刘邦,导致韩王被项羽报复杀害。现在,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统一了天下,张良可以说是心愿已足。为此,他甚至抛下三万户侯的超级殊荣,隐居修道。
这种情况下,韩信的死活意义在哪里呢?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又并非那种毫无雄心的烂好人。当初他之所以没有听从蒯彻的话背叛刘邦,完全是因为被刘邦的厚黑给忽悠住了。如今,对于新建立的大汉帝国而言,即使韩信此刻无反心,终究不能担保永远无反心,这是个潜在威胁。更何况韩信的粉丝陈郗已经勾结匈奴造反了。所以,杀掉韩信,无论对刘邦,对汉朝江山,或者对天下百姓,都是没啥害处的。
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战,是他在解决成蟜谋反、嫪毐叛乱、罢免并逼死吕不韦,独掌大权之后开始的,在李斯、尉缭等人的辅佐下,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差不多用了15年时间,秦国并为此制订了灭亡六国的顺序:先灭韩国与赵国、然后是楚国与魏国,最后是燕国与齐国。
一、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韩国是六国中最弱小的国家,而且离秦国也最近,秦国灭亡韩国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为止,首先是韩国南阳郡守投降献地投降,然后在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军攻入韩国都城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随后占领韩国全境,并将韩地设置为秦国的三川郡,于是韩国灭亡。
这一年,刘邦27岁,正是青壮年时期,刘邦年轻的时候并不喜欢种地,也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四处游侠,先是准备投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就去世了,于是刘邦就投靠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张耳门下当门客。
这一年,韩信刚刚出生没多久,也许只有一两岁,还处于在母亲怀中吃奶的年龄。
这一年,张良估计只有20多岁,虽然身为韩国贵族,但是韩国已经衰弱得厉害,张良的家族世代为韩国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是韩国国相,父亲张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后张良家族就不再是韩国国相了。
张良一直想匡扶韩国,但是有劲无处使,这个时候的韩国实力只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而且秦国的国力还在蒸蒸日上,末代韩王安在公元前238年即位为韩王,8年后韩国就灭亡了,这是大势所趋,虽然韩王安也做了一些事,比如派韩非出使秦国,希望能延缓秦灭韩,但韩非被杀也没有阻止秦国灭亡韩国。
韩非都能不能做到的事,张良当然也做不到,这个时候的张良也许连韩国正式的官职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灭亡韩国,而无能为力。
这一年,萧何28岁,虽然他后来当上了秦朝沛县县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个小秘书,但在秦统一六国前,萧何在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没有人知道,沛县在当时属于楚国,也许萧何是楚国一个普通的基层小吏,但这也是猜测。
这一年,项梁还在楚国,他的父亲是楚国大将军项燕,项梁的出生年不详,作为大将军的儿子,也许项梁在楚国任职呢,这个时候秦国是把楚国当成第二阶段灭亡的国家,秦与楚暂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倒也相安无事。
这一年,项羽才3年,还是虚岁,作为项燕的孙子,暂时还在吃奶的年龄。
这一年,范增已经48岁了,他也是楚国人,虽然范增很有才能,但是当时的范增是闲赋在家的,并没有什么门路当官。
二、公元前226年秦灭赵
秦灭赵之战是从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2年,持续了4年时间,秦统一天下,最难打的就是赵国,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45万大军,但是赵国仍然存活了下来,到赵国灭亡,这中间有40年的时间,赵国同时还是名将辈出的地方,战国四大名将被秦和赵瓜分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前228年,秦国名将王翦受贿赵国丞相郭开,设计害死了赵国名将李牧,几个月后,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但是赵国公子嘉带着一批人逃到了代地,直到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灭代,俘虏赵国公子嘉,赵国才彻底灭亡。
这一年,刘邦已经31岁,由于在张耳门下当门客,所以经常往来沛县与外黄,刘邦除了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之外,就是与一帮朋友喝酒吹牛,作为外黄县令张耳的门客,在当时的天下,基本上没有刘邦的用武之地,或者还不到时候。
这一年,韩信才6岁,作为一个小孩子,韩信平常的生活就是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和读书。
这一年,张良估计25岁左右,韩国灭亡后,张良很有可能参与了公元226年发生在韩国旧都新郑的韩国贵族反秦事件,结果被秦国残酷镇压,然后张良就开始流浪天涯的生活,被秦国通缉,而韩国贵族在新郑的叛乱,导致韩王安被杀。
这一年,萧何32岁了,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许闲赋在家,也许在楚国当个小吏吧。
这一年,项梁仍然在楚国当官,项羽7岁了,正是上学的好年纪,作为楚国贵族,项羽当然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一年,范增52岁了,还是闲赋在家,无所事事。
三、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5年,秦军用声东击西之计,诱使魏国将40万主力放在河北防守秦军,然后王贲率领秦军突然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然后引黄河之水灌溉大梁城,随后城破,魏王假被杀,魏国灭亡。
这一年,刘邦32岁了,魏国一灭亡,张耳也当不成县令了,也被秦国通缉,于是刘邦就只能逃回家乡沛县,在那里待着。
这一年,韩信7岁了,还是个小孩子。张良26岁左右,还在继续逃亡生涯。萧何33岁,范增53岁,都是闲赋在家。项梁、项羽仍然待在楚国,开始要应对来自秦国的军事进攻了。
四、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秦灭楚之战持续两年,从公元前225年开始,到公元前223年结果,第一次秦始皇指派年轻的将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但被楚国大将项燕打得大败,于是秦始皇请出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王翦用一年时间消磨了楚军斗志,才打败项燕,灭亡了楚国。
这一年,刘邦35岁了,还是无所事事,在家乡到处混。韩信9岁了,还在读书识字。张良28岁左右,继续逃亡中,萧何35岁,范增55岁,还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地过着普通生活。
改变最大的要算项梁与项羽了,由于项燕战死,楚国被灭亡,所以项梁与项羽也开始逃亡了,他们逃到了楚国的最东边,隐姓埋名。
五、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荆轲刺秦王之后,秦王嬴政就想要灭亡燕国了,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了燕国都城蓟城,也就是今北京城西南一带,但是燕王喜和太子丹都逃到了遥远的辽东,在秦军的追击之下,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这个时候的燕国也只剩下残余势力了,秦军未再进一步追击,只到4年后才彻底灭亡燕王喜。
六、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齐国被灭是六国中最容易的,齐国在战国晚年基本上啥也没做,反而还跟秦国结盟,在秦灭其他五国时,齐国就这么看着,到最后,秦军灭亡了其他五国,齐王建才感到恐慌,于是把军队主力布置在西部国境上,而秦将王贲则率军从北边的燕国进入齐国,齐国迅速崩溃,秦军直接攻占了齐国都城,俘虏了齐王建,齐国灭亡。
齐国灭亡后,秦国就统一了天下,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刘邦36年,随后不久就成秦国沛县泗水亭长,相当于村治保主任,继续与他的一帮朋友混日子,直到直到秦始皇去世一年后,刘邦才出来发起反秦战争。
这一年,韩信才11岁,仍然还是个孩子,不过从韩信佩戴刀剑,同时又熟读兵法来看,韩信的家族可能是没落的贵族,在当时平民百姓可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和能力,同时也不会啥也不做戴着把剑到处晃悠。
这一年张良30岁左右,自从韩国灭亡之后,张良一直在逃亡,尽管他家是韩国贵族,但一直东躲西藏,同时利用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财准备策划刺杀秦始皇,这一段时间张良的主要任务就是物色大力士,同时盯着秦始皇的行踪,终于在3年之后,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同时制作了一百多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进行了一次刺杀行为,但并没有成功,从此张良继续逃亡,直到他遇到刘邦。
这一年萧何37岁,当秦国统一天下后,萧何当上了沛县县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个秘书,同时萧何结识了当泗水亭长的刘邦,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跟随刘邦参与反秦战争。
这一年范增已经57岁,直到秦末天下大乱时, 范增才感觉到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来了,于是走出自己的家,投靠了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随后就成为项家军的智囊,但是后来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不再信任范增,于是范增辞官回家,还没到家就在路上生毒疮发作而死,活了74岁。
这一年项梁带着项羽以及楚国灭亡后幸存的项氏族人一起逃到了吴中,同时在当地招兵买马,暗中发展势力,同时项梁一直带着项羽,教项羽读书写字,练习武艺,但项羽啥也不愿意学,只想学兵法,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这为后来项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但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初,项梁和项羽只能继续逃亡,16年后才开始起兵反秦。
刘邦、韩信、张良、萧何、项梁、项羽、范增这些在反秦或者楚汉战争中大出风头的人物,在秦灭六国期间,不是年幼,就是没有能力影响大局,秦灭六国的内在原因是秦国一家独大,外面原因就是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是这些人能够影响的,只要秦始皇在世,这些人都不可能影响当时的局势,秦始皇去世之后,这些人才开始冒出来,影响了当时的历史。
因为张良祖上一直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到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他一直想为韩国复国,还曾经去谋杀秦始皇,没能杀了秦始皇。后来他被全国通缉,改名换姓四处躲藏路上碰到了刘邦的军队,就暂且跟着他一起。
当时张良跟人说起他学的太公兵法,其他人都听不懂,唯有刘邦听了叫好,还经常用他的计谋。张良很感慨:“沛公殆天授也”,于是就干脆跟着他,不去找景驹了。
到后来刘邦投奔项梁,项梁立原韩国王室公子成为韩王,令张良为韩国的申徒,追随韩王。后来张良带兵跟刘邦一起攻入了关中,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回到韩王成的身边。但项羽并没有让韩王成去他的封国,而是找借口杀了他。于是张良逃到了刘邦那里,此后一直追随刘邦。
从张良来看,他追随刘邦首要原因是,他的计谋只有刘邦能懂,并能采用。如果上司听不懂,更无法采用的话,任你满腹文韬武略,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5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佟佳氏是怎么死的清朝最短命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