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耶律倍,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北宋是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灭,但长期以来,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才是它的劲敌。其实,契丹崛起得很早,中原还处于五代十国时,它就已经兴起,而且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16年仿效汉人称帝建国后,成为了中原的心腹之患。
只不过,耶律阿保机在位仅仅十年就突然去世,让契丹前进的步伐稍稍放缓。此时,契丹陷入了皇位的争夺。
按理来说,耶律阿保机称帝时就已经将嫡长子耶律倍立为太子。而且,阿保机自称为“天皇帝”,他的妻子述律平被尊为“地皇后”,耶律倍则被封为“人皇王”。按照“天、地、人”的格局,无论如何耶律倍也是皇位的不二人选。更何况,在当年耶律倍还就封为东丹国王,有实力又有地盘,帝位应该是板上钉钉的。
然而,耶律倍接到父亲丧报赶回上京时,却发现情况很不对劲。因为除了皇后述律平之外,自己的弟弟耶律德光也已经回到上京。要知道,耶律倍虽然立下战功,但却不如耶律德光的贡献大。这其实并不是他的错,他是被当作国君培养,而耶律德光一向都是作为领军大将。这样的格局,就如同当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
尽管耶律德光是军中元帅,但耶律倍更加名正言顺,关键的态度还在于皇后述律平。本来是基本平衡的天平,那一头加上述律平这个重量级砝码,局势就会完全倒向另外一头。
遗憾的是,述律平偏袒了耶律德光。耶律倍是述律平所生,按理来说亲妈不会坑自己。然而,偏偏耶律德光也是述律平所生。那么,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述律平处事如此不公呢?
从后来的情况下看,有人认为述律平对这两个儿子都没有太多感情,她喜欢的是三儿子耶律李胡,并希望三儿子当皇帝。但是耶律李胡的威望太低,述律平只能将这盆水搅浑,先破坏太子的传位制度,以后再为耶律李胡谋求皇位。
当然,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普遍认为耶律倍受到汉文化影响太深,而述律平与耶律德光都属于守旧派,更维护“草原本位主义”。所以,述律平做出选择,让耶律德光当上契丹之主。
为了服众,述律平还导演了一场假惺惺的投票选举。她事先做足了功课,然后让大臣们自己决定选择耶律倍还是耶律德光。她让大臣们选谁,就去牵执谁的鞍辔吧。事实证明,这样的选举最不靠谱,大臣们畏惧述律平的淫威,争前恐后到耶律德光那边排队。耶律倍是个聪明人,看到大势已去,也不再强求,乖乖地表示愿意奉弟弟为主,让出了属于自己的帝位。
历史已经多次告诉我们,帝王家的权力斗争,绝对不会如此轻描淡写地结束。耶律倍虽然认输,但总是耶律德光的心腹大患,尤其是他依然担任东丹国主,完全有能力造成政局不稳。因此,耶律德光继位后和自己的母亲述律平一起,想法设法削弱东丹国的实力,对耶律倍也是百般提防。
这样的生活,普通百姓尚且无法忍受,更何况是曾经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耶律倍。更为严重的是,熟读汉史的耶律倍清楚,除非自己死掉,否则是永远化解不了兄弟的隔阂,而帝王家从来就不缺乏血淋淋的斗争。
契丹的内部变化,马上就引起了中原汉人的注意。当时后唐明宗李嗣源洞悉一切,马上邀请耶律倍前来。已经走投无路的耶律倍接受了策反,带着娇妻美妾和大量的珍贵藏书文物,投奔了后唐。李嗣源热情接待了耶律倍,不仅赐给他高官厚禄,还赐姓东丹慕华,后来干脆赐以国姓,让耶律倍叫做李赞华。
其实要让小珏说,这是三全其美的解决之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背负叛国罪名出逃的耶律倍永远不可能回来争夺帝位了。李嗣源成功地瓦解策反工作,也为自己的政治能力加分。即便是耶律倍,接受了两次改名的屈辱,这总比在国内提心吊胆强得多。
然而,耶律倍却够倒霉的。他到了后唐三年之后,后唐内部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珂继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样子李从珂杀害。受到石敬瑭的邀请,耶律德光率军攻打后唐,走投无路的李从珂决定纵火自杀。
这本来和耶律倍没啥关系,但李从珂死前邀请耶律倍同焚。耶律倍当然不肯,李从珂便派人杀死了耶律倍。此时,离耶律倍来到后唐,也不过区区六年而已。
文/青禾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东征渤海的归途中病逝。在他老婆述律平的操纵下,原本指定的皇太子耶律倍未能如愿继位,反而是二儿子耶律德光当了皇帝。耶律德光死后,三儿子耶律李胡也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参与到皇位争夺战中。
最近热播的唐嫣的新剧《燕云台》,里面总是提到“太祖系三支”,指的就是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李胡这三支。
于是, 阿保机死后的40多年间,皇位在耶律倍、耶律德光这两支中兜兜转转,直到他的重孙,大辽的第五位皇帝,景宗耶律贤继位 后,皇位的传承才算是在耶律倍一系中稳定下来,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确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下,耶律阿保机之后的几位皇帝,都是如何在腥风血雨的皇位争夺战中,成功上位的?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其他七部,定年号“神册”,正式建立契丹国。他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耶律倍,顺理成章地被封为皇太子。
926年,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国后,改渤海国为东丹,相当于一个半独立的政权。皇太子耶律倍被封为东丹王,管理东丹事务。而且,耶律倍还被赐予天子冠服,授“人皇王”的尊号。
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述律平是“地皇后”。称耶律倍为“人皇王”,其实就是取“天、地、人”的典故,确定了这位皇太子的崇高地位。
可惜没多久,阿保机在返程的途中病逝了。按理说, 此时应该由皇太子耶律倍继位,没想到,老妈述律平却以摄政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一年多。
这位述律平,史称应天太后,早年间支持阿保机平定叛乱、统一各部,并多次为阿保机出谋划策,是个厉害人物。
述律平不喜欢尊崇汉家文化、重“文治”的大儿子耶律倍,一心想让二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为此,她摄政后先是以雷霆手段铲除异己,震慑群臣,留下了“断腕太后”的传说。之后,又假模假样地导演了一出“公推”的戏码。
她让两个儿子骑着马立于账前,然后对众大臣说: “ 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 ”
我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我都好喜爱呀,不知道该立谁当皇帝,要不你们来选吧,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马辔。
耶律倍是辽太祖亲立的皇太子,并且加封“人皇王”尊号,继位不是顺理成章的嘛?现在述律平让大家选,这不是摆明了想立二儿子吗?群臣慑于述律平的威势,大多数人都迎合她,去执了耶律德光的马辔。
耶律倍本来以为皇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想到煮熟的鸭子却要飞了,但自己又没有力量与老妈抗衡,只能 “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 ,主动把皇位让给了耶律德光,也就是后来的辽太宗。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二十年,也是在他的手上,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给大辽。947年,耶律德光在南征后晋的归途中病死了。
陪伴他南征的宗室中,地位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他的大侄子耶律阮,也就是被他抢了皇位的耶律倍的儿子。
耶律阮从身份上说,是被迫退位让贤的“人皇王”的长子,资格是很充分的。而且耶律阮本人也聪明宽容,很得人心。于是,几位宗室重臣在辽太宗的灵柩前,拥立耶律阮为皇帝。
当耶律阮的老祖母,强势的述律太后得知此事时,非常生气。 她一直想让自己的三儿子李胡继位,此前已命辽太宗封李胡为皇太弟,没想到却被自己的大孙子先下手为强了。
述律平先是命李胡率兵攻打耶律阮,李胡在泰德全兵败后,述律奶奶亲自上阵,在潢河石桥(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南)阻击耶律阮,还押着群臣的家属做人质,双方隔岸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幸亏孟父房宗室重臣耶律屋质,周旋于两军之中,百般地斡旋劝和,最后才达成了横渡之约,述律后与李胡被迫承认耶律阮的皇位。
在这场叔侄争夺战中,李胡虽有强势老妈述律太后的支持,最终却还是失利了。
一则,是李胡本人性情残暴,不得人心。二则,耶律阿保机在907年被契丹八部推举为可汗后,就有了要用汉法将选举可汗的制度改为世袭制度的念头。后来统一各部落建立契丹国,立耶律倍为“皇太子”,显然就是效仿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其稳定性,尽量保证皇位在一支一系中传承。其后因为述律太后强势干预,才由嫡次子耶律德光继位。如今,述律太后竟又要凭个人喜好,将皇位改易到第三支,本身就是不太占理的,自然得不到宗室贵族的支持。
然而,好不容易上位的辽世宗耶律阮,皇帝当了不到五年,却在一场叛乱中殒命。
公元951年,耶律阮应北汉新帝刘崇的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南下,准备帮助他攻打后周。九月,到达了归化州的祥古山,晚上驻宿在火神淀。就在耶律阮酒酣之际,他的堂叔耶律察割,却在悄悄酝酿着一场政变。
察割的父亲是辽太祖的第五弟安端,两年前就曾试图谋逆,可惜还没行动就被发现了。耶律察割非常狡猾,他主动向耶律阮揭露父亲的罪行,痛哭流涕,骗得了耶律阮的信任,因而没有受到父亲的牵连。
耶律察割表面上很乖觉,私底下却在密谋篡夺皇位,这回正好让他抓住了机会。在火神淀行宫,耶律察割带兵杀掉了耶律阮以及萧太后、萧皇后、甄妃等人,自立为帝。
可惜,耶律察割弑君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抢到皇位还没焐热,就被耶律屋质和耶律璟等人拨乱反正赶下了台。最终收割胜利果实的,成功继位的——是耶律璟。
而耶律璟正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于是,皇位就这么颠来倒去,又从人皇王一系转到了辽太宗一系。
不像自己父祖那样英明神武,耶律璟是个暴虐的皇帝。到了统治后期,他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通宵饮酒,朝政荒废地一塌糊涂,还被起了个诨名叫“睡王”。
耶律璟对待自己的近侍,更是极为残忍,动不动就滥刑滥杀,搞得身边的人都人心惶惶,不晓得什么时候屠刀就落在了自己头上。
耶律璟在位的 应历 十九年(969年)二月,他到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打猎,宿在黑山下的行宫里。耶律璟白天打猎很高兴,晚上照例喝得大醉,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厨子)辛古等六人,趁着送食物的时候,竟然联手杀了耶律璟,这位“睡王”就这样一命呜呼。
《辽史》记载耶律璟“ 体气卑弱,恶见妇人 ”,所以没有子女,一直把他的侄子,辽世宗的儿子耶律贤养在身边,视为自己的继承人。此前就曾对耶律贤说:“ 吾儿已成人,可付国政。 ”
于是穆宗死后,耶律贤率飞龙使女里、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带领骑兵千人,飞奔赶到黑山,同月就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即皇帝位,也就是后来的辽景宗。
耶律贤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四岁的时候遭遇火神淀察割之乱,御厨尚食(官名)刘解里用毡子把他包起来,藏在堆积的柴草中,小家伙才捡回了一条命,后来被穆宗收养在永兴宫。
耶律贤看到穆宗天天的酗酒怠政,很不满,私下议论时事时,言语之中常常带着讽刺,大臣耶律贤适听到后赶忙制止他,耶律贤也心领神会,此后再也不说这种话了。
所以说耶律贤能够成功上位,除了名分上很正之外,也是因为他本人具有比较高的政治素养。小小年纪就很懂得察言观色、收敛锋芒,才能一直讨得自己叔叔的喜爱和信任;并且为人宽和,很懂得收拢人心,这才在先帝意外死亡的关键时刻,赢得各方势力的支持,平稳地接过皇位。
而景宗即位后,政治上层对叛乱宗室采取宽容政策,外交上缓和与南边的关系,内政上清吏治、宽刑法、用贤才。
皇权的稳定有利于专心发展内政,而 社会 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上层的平稳过渡。
此后,皇位一直在耶律倍一系中传承,并且在景宗、圣宗父子两代,大辽由动荡走向稳定再走向全面繁荣,辽景宗也被称为“中兴之主”。
参考资料: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却不重用叔叔,主要是舅舅们比叔叔可靠得多。
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一般都喜欢重用自己的舅舅,对他们委以重任,授以高官,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著名的外戚集团。
其中在两汉时期,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比如像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一家,而到了东汉时,作为外戚的舅舅们,更是成为当时朝堂上的主要角色。
但与之相反的是,皇帝们在重用舅舅,大力扶持外家的同时,对于自己的叔叔们,却相当不感冒,不仅很少重用他们,反而动不动就对其进行打压,甚至有机会还往死里整。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们会重用外家的舅舅,却不重用在血脉上更亲近的叔叔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无数次血的教训告诉皇帝们,虽说叔叔是自己父亲的兄弟,但他们显然并不太可靠。
不仅皇帝认为叔叔们不可靠,包括整个宗室集团,对皇帝来说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什么叫作宗室?简而言之,就是与皇帝拥有同一个老祖宗的那群人,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和皇帝的父系血脉有关系的人。
像叔叔、伯伯、兄弟等,这些都是宗室的成员之一,正因为他们与皇帝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也被称之为皇族。
按理说,这些宗室们既然从血缘关系上来讲,是皇帝最为亲近的人群之一,那么理应该被皇帝重用才对。但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宗室的态度历来就相当冷淡,很少去重用他们。
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不重用宗室,至少在秦朝之前,君王们对宗室还是比较重用的,包括东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宗室中曾出现过很多在朝堂上担任重要职位的例子。但这一切,到了秦朝时就戛然而止。
从秦朝开始,宗室就逐渐不再被君王们重用,尤其是在秦始皇嬴政亲政之后,对于宗室的封赏,几乎是微乎其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其一,当时秦国的宗室,整体上没有太大的实力,说白了就是没出什么像样的人才,整个赢氏宗族中,可能也就秦始皇嬴政的叔父嬴傒还能上台面,其他的赢氏宗族成员,很难挑出来一个能堪当大任的人。没有能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这是自古以来都适用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其二,秦始皇在位后,他的目光不仅仅是做一个诸侯国,而是一统天下,既然要完成一统天下这个伟大目标,那么就必须吸纳更多的人才前来为秦国效力,不管是将才还是帅才,总之就是需要那些对秦国事业有帮助的人。
而上文也讲到,在秦国的宗室内,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那怎么办呢?自然是征召天下的有才之士。因此,秦始皇嬴政在重用有才之士时,自然就会把秦国那些没有能力的宗室晾在一边了。
其三,对秦始皇来说,作为与他血脉最近的赢氏宗族,不仅没什么积极地作用,反而还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在招揽人才的时候,赢氏宗族由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还联合起来,干出了驱逐外客的事情。
不仅仅是在秦始皇当政时期,在他之前,包括他的父亲和爷爷在位时,宗室一直以来都是麻烦的制造者,制造矛盾最多的也是他们,如此一来,秦始皇吸取前辈教训,自然也就不会重用他们。
最重要的是,秦国当时的律法,规定了没有能力和没有战功的人,是做不了太大的官职的,因此,秦始皇也不可能会冒着违背律法的风险,去重用这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赢氏宗族。
当然,秦始皇嬴政在位时不重用宗室,有一定特殊的时代背景,但在他驾崩前后,秦朝在权力更迭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则是后世不敢重用宗室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驾崩于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在他死后,他的次子胡亥,联合赵高以及李斯,下发了假诏书,诏书内容为秦始皇安排胡亥继位,而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则被胡亥等人假借秦始皇的名义,逼迫其自尽。
胡亥的所作所为,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同时,也为后世的皇权的更迭,起了影响极坏的头。那就是,皇帝这个位置,是可以通过手段争取来的。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人讲究“家天下”,所谓“家天下”,即帝王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自己一家的私产。而皇权,同样也是世代相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袭君主制”。
“家天下”这种现象,是原始社会氏族体系解体后开始出现的,严格来说,从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家天下这种概念,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变迁,这种概念也就逐渐演变成了更为清晰的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江山和政权就成为了私人财产,比如汉朝,江山是刘家的,那么刘家的人就人人有份。
这样的有个好处,就是刘家的人都有义务保护属于他们的江山,但除了这个好处之外,更多的就是坏处。什么坏处呢?这就意味着,这个皇位,人人都有机会去坐。
比如说刘邦死后,刘盈能当皇帝,刘恒也能当皇帝,甚至可能的话,刘邦婚前所生的儿子刘肥,同样也可以做皇帝。
也就是说,作为同姓的皇族宗室来说,只要时机允许,自己再努努力,那么他们都是有机会登上皇位的。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比如,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到唐朝灭亡,整个数百年的时间里,皇族的宗室内因为抢班夺权,上演过无数次自相残杀的事件。
北齐王朝的开国皇帝高洋,就是踩着他兄长高澄的尸骨登上皇位的,虽说史料上记载的是高澄是在篡夺北魏政权前夕被家奴所杀,但在高澄被杀的第一时间,是高洋赶到了现场,而在高洋赶到后,高澄死了,刺客也死了。
究竟高洋是去抓刺客,还是去帮刺客,这就很难说了,总之他是在高澄死后,登上了皇位。
而高洋之后,他的儿子高殷前脚刚继位,后脚就被自己的亲叔叔高演赶下了皇位,并且还被秘密杀害,年仅十七岁。除了北齐有宗室操戈的情况之外,还有就是结束南北朝统治的大隋朝,同样也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原本立的太子是长子杨勇,但最终在一番角逐之后,次子杨广胜出,而杨广得势后,他的大哥杨勇,以及弟弟杨谅,全部死在了他的手中。
隋朝对皇权的争夺,尚且属于暗中操作,而到了唐朝,就达到了明抢的地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初期发生的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七月,秦王李世民提前派兵埋伏在长安城的玄武门附近,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诛杀,迫使父亲李渊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宗室夺权流血事件,尚且影响有限的话,那么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完完全全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这个示范告诉后人,嫡长子的地位,并不是不能动摇的,而皇位也是可以抢过来的。
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在李世民之后,一直到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唐顺宗李诵登基,才算是真正出了一个以正统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而在唐顺宗之前,要么是弟弟抢哥哥的皇位,要么是叔叔抢侄子的皇位,还有老妈抢儿子的。
这还只是唐朝,再往后类似的例子照样时有发生,比如大明朝的朱棣,不就是硬生生的把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个儿登了基吗?
要知道,这还是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防着宗室,不重用宗室后的结果,但即使压制着,这些宗室们还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如果重用他们,岂不是早就乱了套吗?
那么,历史上难道就没有重用宗室的皇族吗?确实是有,但最终,他们依然还是以血的教训收场。游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人,就在建立辽国之初,采取了大力重用宗室的政策。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建立辽国,建国之初,阿保机将他的三个嫡子,纷纷委以重任。其中,长子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并被封为东丹王,次子耶律德光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掌握实权,三子耶律李胡也被委以高官。
但在阿保机死后没多久,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就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最终,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而败北的耶律培,不得不远走他乡避难,并在不久后,莫名其妙地被杀。
不仅仅是阿保机儿子这一代人争夺皇位,在他们之后,他们这三房的后代,又因为皇位,整整厮杀了四代人,足足历经了五个皇帝。
直到辽圣宗耶律隆绪登基后,靠着太后萧燕燕的铁血手段,将另外两房赶尽杀绝,才算是最终结束了辽国的宗室内乱。
通过上述的诸多例子就可以知道,重用宗室的最大弊端,就是宗室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在争夺皇位的时候,成本是相对较低的。毕竟他们都是一家人,你能当皇帝,我自然也能当皇帝。
而这个道理,历朝历代的皇帝也相当清楚,因此,为了自己皇位的稳定性,他们也就不会重用包括叔叔在内的宗室们。但对于如舅舅这样的外戚,皇帝们却是另外一种态度,那就是扶持和重用。
之所以会重用他们,是因为外戚的权势,建立在皇帝的妻子(或是嫔妃)身上,只有这个人成为皇后,或是受到皇帝的宠爱,那么外戚才会有出头的可能。
这样一来,皇帝就有自主权,来决定哪个外戚能掌控权力,同时,皇帝也拥有裁决权,只要哪个外戚太过分,那么皇帝分分钟就能让这个外戚灰飞烟灭。也就是说,外戚是依附在皇权之下才能生存的,离开了皇权的支持,外戚什么都不是。
比如西汉时著名的外戚卫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卫子夫的存在,卫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而卫青和霍去病也就成为了重臣,但在卫子夫死后,卫家的地位,很快也就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外戚的权势,除了依附于皇权而存在之外,还具有时限性。
换而言之,就是外戚可以更新,新的外戚家族可以取代旧的外戚家族,毕竟不管是皇后也好,还是皇帝宠爱的妃子也罢,她们总会有老去和死去的一天,一旦她们不在了,那么她背后的家族势力,也就会被新的家族所替代。
这样一来,皇帝们就不怕包括舅舅在内的外戚权势过大,反正他们早晚又退出的一天。最重要的是,重用舅舅可比重用叔叔安全可靠得多,纵观历史,外戚篡权夺位并能成功的,仅有王莽一例,除此之外,再无第二家。
当然,并不是说重用外戚就没有任何弊端了,同样也有不少坏处,只不过,与重用宗室对比,危害会小一些,因此,皇帝们也只能是两相害取其轻,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什么是拐子马岳飞是怎么击溃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