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缙是什么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永乐年间的内阁首辅,解缙不仅才学出众,且敢于直言劝谏。其本可成为股肱之臣,奈何却参与到了储君之争当中,朱棣在询问其储君人选时,解缙竟然直言不讳的替朱高炽说了句话。朱棣本就不喜朱高炽,解缙此举不仅导致逐渐被朱棣所疏远,更是遭到志在储君的朱高煦忌恨,最终倒在了朱高煦的谗言之下。
解缙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便聪颖绝伦,襁褓之中便会写字,五岁时便可背诵诗文,七岁时便能作文章……故而有“神童”之称。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乡试,考中解元,后又于次年考中进士三甲第十名,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便官至翰林学士,就此步入仕途。
朱元璋对解缙颇为重视,经常将其带在身边,甚至说出了“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样的话,这简直让解缙感激涕零,立即便上了一道针对朝政弊端的万言书,后又上《太平十策》,均得到朱元璋赞赏。
然而,解缙虽然才学出众,但性格却过于耿直,其仕途也因其性格而多生波澜。其先因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导致兵部尚书沈潜对其诬告,从而被贬江西道监察御史。后来又为被处死的李善长鸣冤,更是接连弹劾大臣。
解缙的所作所为虽是一片赤子之心,奈何却有些不计后果,朱元璋认为其还需打磨,否则必将成为众臣攻击对象,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让解缙的父亲将其带回家中,十年后再入朝为官。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解缙进京吊丧,曾被解缙弹劾的袁泰趁机向朱允炆进谗言,解缙逐被贬为河州卫吏。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在礼部侍郎董伦的推荐下,解缙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读书人中颇有声望的解缙开始受到重用,先是升任翰林侍读,在朱棣建立内阁后,又得以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入内阁,逐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在完成《永乐大典》这部巨著之后,解缙于永乐二年(1404年)升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开始担任内阁首辅。
如果没有后来的储君之争,解缙必成一代股肱之臣。然而事与愿违,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朱高炽乃是储君的不二人选,然而其却因身材肥胖(可能是肥胖症)、行动不便,为朱棣所不喜,而朱棣次子朱高煦却勇武异常,不仅在靖难四年中经常随同朱棣在外征战,更是多次救过朱棣性命,朱棣甚至曾暗中许愿将来立其为储,而朱高煦本人也是志在储君。
在立储这件事上,一边是自己喜欢的次子,一边是立嫡立长的祖制,可以说让朱棣左右为难。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与其商议太子之事。
解缙知道明成祖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却仍然直言不讳的说道,“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之色,解缙则又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朱棣虽不喜朱高炽,却极为喜爱朱瞻基,听到这句话,两人逐相视而笑。于是,朱棣便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我们知道,当看一个人顺眼时,怎么看都顺眼;而看一个人别扭时,却是怎么看都别扭。储君之位虽定,但朱高炽却仍然为朱棣所不喜,或许朱棣感觉亏欠了次子,朱高煦反而更受隆宠。如果不是徐皇后和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极力维护,恐怕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根本没办法保住。于是乎,解缙此后不仅被朱棣逐渐疏远,还招致了朱高煦的忌恨。
同时,由于解缙性格过于耿直,平日里难免得罪朝臣,再加上朱高煦不断进谗言,结果解缙先是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还没等他启程,便又被礼部郎中李至刚诬陷,随即又被改贬交趾(今越南)。
永乐八年(1401年),解缙入京奏事,而恰逢朱棣北征未归,于是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结果朱高煦再次趁机进谗言,“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将解缙下诏狱,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朱棣献上囚犯名录,解缙之名赫然纸上,朱棣便问纪纲道,“缙犹在耶?”纪纲会意,逐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将其拖到积雪中埋了起来,解缙最终被活活冻死在了雪地中,年仅四十七岁。在其死后,又将其抄家灭产,就连妻儿宗族也都被流放到了辽东。
自古以来,议立储君都是个极度危险的事情,朝臣们根本不敢轻易参与,即使受迫不过,聪明的朝臣也只敢暗中提示一二,而从来不敢明言。然而解缙性格过于耿直,就因为立储之事中的一句话,反而将自己置于险地,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解缙被朱元璋视为亲子,这点是有史可查的。据《明史》所载,某一日,朱元璋召见解缙闲聊,闲聊的过程中,他对解缙说道:“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意思就是我和你在身份上虽是君臣关系,但是在恩情上却是形同父子,因此作为父子,你应当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何朱元璋会说在恩情上他们是父子关系呢?这还得从解缙的父亲解开说起。解开富有经纬之才,曾“二魁胄监,五知贡举”,当时朱元璋起兵反元之时,解开曾经给了他几点建议,继而让他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解开对他是有恩的。如此,当解开的儿子解缙入朝为他效力时,因之前的恩情,朱元璋自然就将他当作自己的亲子来看待。
解缙,江西吉水人,是明初非常有名的一个才子,与徐渭、杨慎合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解缙自幼就聪颖绝伦,史称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岁一天就能背诵一篇千言的文章;十二岁就读尽《四书》、《五经》,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年幼时的解缙,他的能力到底如何,至今日已无从查证。但是,从他的那几乎是畅通无阻的科举之路来看,他确是一位大才。
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仅18岁的解缙,在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就名列榜首,高中解元。次年,又在第一次参加会试的情况下,就以三甲第十名的成绩,成功高中,自此是一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18岁的解元,19岁的进士,在科举上,能以这样的年龄获得如此的成就,不但在明朝是少之又少,即使是放在中国千年的科举史上,都是个例。从这点,我们就可看出,解缙的才学绝对是顶尖的存在。
此时,年少高中的解缙不但科举得意,在最初官场也是极其得意。高中之后,他就被朱元璋授予中书省庶吉士之职,前往中书省学习政务的处理,要知道,此时朱元璋还没有废除宰相制,中书省还是明朝最高的行政机构,因此能前往中书省任职,可想而知,朱元璋是想将解缙作为日后的重臣来进行培养的。基于此,同年,解缙就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为皇帝提供政务意见的要责。
按理说,作为朱元璋最重视的臣子之一,解缙此后应该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的,但是事实上,至洪武二十一年后,就再也未见解缙的升迁记载,一直都在原地踏步着。而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就在于他说话太直,过于刚正。或许是年少轻狂,又或者是本性如此,解缙是只要看他自己看不惯的事情,他就会立刻站出来加以训斥,甚至是连朱元璋都不放过。
比如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刚刚中得进士不久,他就给朱元璋上了一道万言书,在这份奏折中颇有许多不敬之词,比如“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意思就是我听说陛下你易怒,动不动就喜欢株连,就从未听说陛下您去奖励一个好人,即使是奖励了,第二天就将他当作奸佞给处死。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是明显,就是指责朱元璋不会当皇帝,总是赏罚不明,是拐着弯的骂朱元璋嗜杀成性,滥杀无辜。
试想,一个连皇帝都敢直白批评的人,解缙的刚直可想而知。当时的解缙,只要是自己看不惯的事情,不管是谁,就是上去怒斥,是丝毫不给他任何面子,比如解缙就曾当着尚书沈潜公开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弄得沈潜是颜面尽失。再如解缙认为御史袁泰贪赃枉法,因此就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其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等种种罪行。可以说,解缙的刚直的性格,是让他得罪了一大批朝中的权贵,这些权贵皆对其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此时,那些权贵为了除掉解缙,是纷纷向朱元璋行诬告之事,这时朱元璋虽有心重用解缙,但无奈的是朝中文武有近乎一半都对解缙有意见,所以朱元璋为了保住解缙,只能是将他罢职,让他回家面壁思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说道“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让他领着解缙回到老家吉水思过,等磨平性格,十年后再回到朝中效力。
就这样,解缙回到了吉水,终洪武一朝都再未入仕。
到了建文朝,初因御史袁泰的诬告,解缙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还被降职,被贬为河州卫吏。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在礼部侍郎董伦的推荐下,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并与十一月任内阁首辅(此时的内阁首辅非彼内阁首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相比,此时的内阁首辅只是一个秘书,只是负责给皇帝提供政务上的处理意见,并没有执行和决策权)。
靖难之役后,解缙并没有向方孝孺那般,誓死效忠建文皇帝,而是选择投靠朱棣。在这里,不得不说,解缙虽刚直,但一旦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却似乎就再也不在乎什么刚直不刚直了,变得有些猥琐了起来。在朱棣破城在即时削,当夜,解缙、王艮、胡广等人相约来到吴溥家中,此时解缙是一副视死如归的忠臣形象,他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城破之时,就是他在文庙自缢之时”。如若没有之后的事情发生,我这里倒真的想说解缙,您真的是好样的。
但是,事实上,解缙最后的行为,却真的是让人有所不齿。在从吴溥的家中出来后,解缙并没有前往太庙,反而是以百米冲刺般地跑到了朱棣的大营中,向朱棣表示自己的忠心。角色转换如此之快,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此前信誓旦旦地说要去文庙自杀的事?此时早已被解缙抛之脑后。
当然,解缙的投靠,虽让他被人有所不齿,但是因其才学,是十分深得朱棣的器重,虽丢了名声,但却赢得了荣华富贵。对于“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的朱棣而言,朱棣是将其视为自己的肱骨之臣,并加以重用,此时的他是一路直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进文渊阁参预机务,地位与六部尚书同等,成为整个王朝最受朱棣信赖的一批人。
但是,此时的解缙虽被重用,可是八年的面壁思过却似乎并没有改变他那太过刚直的性格。这时的解缙依然就是见到不爽的就一定要过去干,依旧是刚直无比,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他就会毫无顾忌的去做。
而正是因为这种刚直,埋下解缙早死的种子。
解缙刚直没有错,如若这种刚直只是在与群臣的交往中表现出来,这并没有错,毕竟对于皇帝而言,刚臣在朝堂之上还是很有用的,可以以振朝纲。但是,如若这种刚直是被用在皇家的家事上,其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毁灭。
解缙之所以会落了个冻死在雪中的结局,究其原因在于他太过深入朱棣的家事之中。历来,不管是谁,只要太过深入到皇族的家事中,他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比如曹魏时期的杨修,他之所以会被曹操所杀,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太过深入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战中,被曹操认为他的存在影响来曹家子弟之间的亲情。所以,聪明的臣子他们从来都不会太过深入的掺和到皇家的家事中,他们知道干预皇家的家事,虽有可能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权力,但更多的却是会让他们家破人亡。
自朱棣荣登大宝后,对于太子的人选,他曾是陷入长时间的犹豫不决中,他一直在嫡长子朱高炽与嫡次子朱高煦之间反复徘徊着,不知如何选择。首先朱高炽,身为皇嫡长子,他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成为储君的,但是对于他,朱棣却不是很满意,因为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弱,是只会文而不会武,跟朱棣是一点都不像,因此朱棣并不太想立他为皇太子。而反观朱高煦,他却跟朱棣很像,是勇猛无比,战场上也是所向披靡,因此是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也一直想将皇位传给他。
但是,当时朱棣虽钟意朱高煦,可是群臣们却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储君,因为朱高炽是仁义之主,让他继位于国于民皆是有利的,而朱高煦却是一位行事无法度的主,让他继位,只会让国家陷入动荡之中。由此,当时的群臣们是极力反对立朱高煦为储君。
就在这时,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朱棣就召见解缙前来,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答案。按理说,对于这种皇帝私底下询问储君人选的事情,只要稍微有点政治敏感度的官员,他们都知道该如何回答,那就是避而不谈,一切全凭皇帝做主,只有这样才是最佳选择。但是,解缙显然不知道,此时在朱棣询问他储君人选一事上,他就直白的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立朱高炽为储君。
这时,朱棣听后,并未作出反应,只是默不作声,并不打算立刻做出决定。按理说,这个时候即使解缙支持朱高炽,他也不该再说下去,毕竟第一次说只算是建议,如果再说,那就是算逼迫了,而这对解缙而言,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是朱棣并不明白。此时的他,依旧是固执的请求朱棣应该立朱高炽为储君,并反复的叩头说:“好圣孙”,提醒朱棣如果立朱高炽为储君,那大明至少可以保证二代昌盛。
或许就是因为解缙的这句好圣孙,最终是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君。也就是如此,夺嫡失败的朱高煦对解缙那是恨之入骨,欲将其除之而后快。
而就是朱高煦的报复,最终让解缙是走向了末路。
永乐八年(1401年),朱高煦以解缙入京不朝拜朱棣,而是会见朱高炽为由,诬告解缙有不尊朱棣与谋逆之心。但是事实上,在当时解缙之所以不去见朱棣,那是因为朱棣当时并不在南京,而是在北方打战,所以解缙只能是去见太子。然后,正在解缙回任地之时,好巧不巧,朱棣就回京了,而此时解缙并不知道。朱高煦就是借着这个空隙,去行诬告之事。
试想,朱棣本来就是造反上位的,再加上他本人又是生性猜忌之人,所以听说解缙居然在与太子谋划着什么,他自然就是大怒,秉着宁杀错,不放过的精神,他是立即下令逮捕解缙。要知道,此时的解缙在被逮捕前,他还在为朱棣一朝出谋划策,当时他见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只能说,帝王家真的是一个绝情的存在。
试想,解缙入狱后,朱高煦岂能放过他?其是拼命的折磨于他,让他生不如死。就这样,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随着朱棣一句“缙犹在耶?”,解缙被活生生的冻死在雪地中。
首先是因为他当时对皇帝直言进谏,让皇帝非常不喜欢他。皇帝是当时的真命天子,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对他指手画脚,但是当时他却非常厉害的指出了皇帝的错误,并且对皇帝指手画脚,然后教皇帝怎么去做,皇帝是非常讨厌这样的人,所以说他正是因为如此才惹怒了皇帝,导致皇帝并不喜欢他。
其次是因为他当时得罪了非常多的大臣。其实在朝廷中为官与其他官员相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在朝廷中当官的话就不会那么为难,当自己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别的官员也会选择去帮助他,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耿直得罪了很多的人,可以说是在朝廷中处处树敌,导致许多大臣对他非常不满,因此就想找机会除掉他,所以说当时他是一个非常不招人待见的人,所以别人才想要杀掉他。当时皇帝对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让他回去了一段时间,希望他会有所改变。
最后是因为他在家一段时间归来之后仍是那样的,又再一次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其实在皇帝手下当官是非常讲究说话的艺术了,但是当时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皇上的底线,在皇上面前指手画脚,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令人讨厌的,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每当皇帝做错的时候,他根本不顾皇帝的颜面就直接指出来,这样会另皇帝更加恼怒他,所以才想要把他杀死,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别人把他灌醉,然后丢在雪地里冻死的事情。
总之,当时他被别人灌醉,然后扔在雪地里冻死的原因都是因为他自己。
大明奇才解缙之所以被锦衣卫和埋在雪中,是因为他参与了一场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两个最核心人物就是住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解缙完成了永乐大典这部传奇性的巨作,在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已经和大明王朝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只要谈到朱棣只要谈到大明王朝。解缙永远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绕不开的话题。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文人,但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错误地把政治和文化看作是一回事。
在编纂永乐大典这部创世巨作的时候,朱棣给了解缙大的权力。这就给现解缙放了一种错误的信号,他以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核心人物,他以为自己是朱棣的心腹之人。朱棣这个人心狠手辣,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这一辈子最忠于的就是他本人,他最信任的也是他自己,解缙以为得到了朱棣的信任都就可以在大明王朝为所欲为,所以他把自己的脚把自己的手伸得更长,伸向了大明王朝的政治。
解缙是朱棣的近臣,他有机会和朱棣进行近距离的交谈。总在给朱棣灌输一种思想,嫡长子继承制制自古以来所有朝代都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其实现金的这种行为就是在背地里支持朱高炽。朱棣拥有着高明的政治头脑,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明白了解缙的政治立场。他希望解缙成为一个纯粹的文人,但是他没有达到朱棣的要求。
朱高煦知道现今的政治立场之后,也是不断的对解缙进行政治打击。朱棣最后疏远了解缙,把他发配到了边远地区。解缙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竟让私自的进入京城,这就触及了朱棣的底线,解缙也是惨死在朱棣的屠刀之下。
死因: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天被埋入雪堆冻死。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时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