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秀清为何不一次性投入主力兵团,横扫清军夺取上游

以史为鉴 2023-06-26 11:59:47

杨秀清为何不一次性投入主力兵团,横扫清军夺取上游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太平军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首都。接着,太平天国进行两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在此,笔者就来谈西征:杨秀清采取添油战术,不一次投入主力兵团,横扫清军夺取上游,原因何在?

01、西征添油战术,错失战机,培养了湘军

西征采取添油战术,无疑是一大败笔。起初,胡以晃、赖汉英率2万兵马西征,拿下安庆之后,赖汉英率万余兵马打南昌,结果耗费93天,一无所得。赖汉英进展不顺利,杨秀清派韦俊、石祥祯率7000兵马增援,杀入湖北;韦、石进入湖北后,又分兵支持胡以晃征庐州,前线兵力不足,未能攻打武昌。

皖北局势稍微安定,杨秀清派林绍璋、曾天养增援两湖,前线兵力3万左右。结果,林绍璋湘潭惨败,2万大军覆没,湘军进入反攻。杨秀清派湖北兵马南下,又被打败,还丢了重镇武昌。接着,增兵田家镇、半壁山,依然被湘军击败,最后只能石达开出马,督师湖口,扭转局势。

从上述可知,直到石达开督师九江、湖口,太平天国就从未一次投入主力兵团,与清军进行战略决战,进而夺权上游。太平军采取添油战术,一次次往西征战场投入少量部队,不但进展不大,还让湘军有了崛起之机会,没能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实在是可惜。

02、西征最初目的,筹集粮食,不必要出动大军

太平军西征战略目的,对其采取添油战术大有影响。那么,西征之目的究竟何在?要分前后看:初期西征,为解决天京、镇江、扬州三城之粮食问题;有所进展后,变为争夺长江中上游,控制沿江战略要地,为天京充当屏障。如此战略部署,自然影响出兵。

天京、镇江、扬州为何没粮食呢?两个原因:“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封锁包围,经常出动水师侵扰粮道,造成城内粮食短缺。再则,太平天国将“分营制度”与“圣库制度”推广到所占领地区。该制度下,城内居民被编入各营,农业、商业、手工业不复存在,城市如同军事堡垒,是消费型,而非生产型,哪里来的物资。

张德坚《贼情汇纂》说:“共存米粮170万担,米谷足支四月”,“城内两广妇女食饭,两湖妇女食粥”。不久,为缓解城内粮荒,杨秀清还放民外出,让他们自谋出路。如此,筹集粮食就显得很急迫。筹集粮食,而不是占领土地,自然不必要出动主力兵团。

03、初期兵力不足,难以出动大军团

长江中上游,清军防守力量薄弱,太平军拿下安庆后进入江西,夺取鄱阳湖附近储粮,并运送回京,暂时缓解了粮荒。筹粮目的达成,接着就是攻占沿江战略要地,为首都天京建立缓冲地带,保卫大本营安全。那么,为何杨秀清不出动主力兵团,而是一次次少量增兵,搞添油战术呢?与兵力不足有关。

杀入南京后,太平军精锐部队估计6万,这是从湘南招收的天地会、矿工,以及部分两广老兄弟。杨秀清喜欢“精兵路线”,重视士兵质量,新兵都要在后方接受训练,而不能立刻派往战场。6万人,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出动了2万,天京、镇江、扬州三城需要留守,西征也就能出2万左右。

西征初期,主帅胡以晃、副帅赖汉英、前锋曾天养。其中,胡以晃、曾天养算是有军事经验,赖汉英是洪秀全小舅子,来镀金而已。可以说,太平天国很“缺人”,短期内难以出动大军团作战,尤其是北伐尚在进行之时。

04、轻视对手,没有意识到战斗之艰难

北伐战败后,西征成为太平天国重头戏,新兵在战斗中得到洗礼,战斗力强悍。此时,太平天国可以出动大兵团作战,全力争夺长江中上游,实现预期战略目的。可惜,杨秀清轻视对手,没有意识到战斗之艰难,故而没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打垮清军。

1854年3月,曾国藩从衡阳移师北上,率17000兵马进军长沙,开始与太平军叫板。湘军崛起,杨秀清并未放在眼里,认为“曾妖”不过如此,与八旗、绿营差不多。4月,林绍璋湘潭惨败,阵亡2万余人,湘军名声大噪。杨秀清呢?依然不重视。

湘潭战败后,杨秀清将骁勇善战的韦俊、石祥祯调回天京。两湖地区只有曾天养能打,石凤魁、黄再兴不懂军事也就罢,还胆小怕事,湘军还没打来,就直接放弃武昌,全军退守田家镇。石、黄惨败,杨秀清依然错误估计湘军,让秦日纲督师田家镇,采取消极防守策略;石达开留在后方,未能参战,后果很严重。

05、太平天国两线作战,出动大兵团只能是短期

田家镇、半壁山之战惨败,杨秀清终于认识到湘军之彪悍,于是派翼王石达开督师九江、湖口,并调集各路精兵悍将,胡以晃、韦俊、罗大纲、林启容、黄文金、陈玉成、胡鼎文等赶到战场,与湘军进行战略决战。此时,太平军精锐云集,悍将众多,一举击败湘军,反攻湖北,三克武昌。

九江、湖口大捷,杨秀清尝到了集中优势兵力之好处。然而,大兵团作战只是暂时,而非长久,因为太平天国两面作战,军队在东西两线来回奔波,疲惫不堪。西线,曾国藩湘军是绝对主力,十分彪悍;东线有“两大营”围攻天京,红单船水师还一度截断江面,给城内造成粮荒。

1856年3月,翼王石达开集中优势兵力击败湘军主力,江西八府五十七县进入太平天国版图,曾国藩被围困南昌孤城。此时,若是石达开围攻南昌,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则湘军难逃厄运。可惜,向荣“江南大营”突袭天京,秦日纲作战不力,杨秀清只能将石达开调回参战,曾国藩逃过一劫。

综上所述,太平军西征采取添油战术,而不是出动大兵团横扫清军,一战定乾坤,有着复杂之主客观原因。起初,兵力不足,可以理解;东西两线作战,也很无奈。但是,湘军崛起之初,杨秀清过于自信,轻视对手,没有集中兵力消灭劲敌,结果培养了掘墓人。

东王杨秀清介绍

1 823 年(道光三年), 杨秀清出身 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5 岁 丧父, 9 岁 丧母, 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 从小种山烧灰, 未曾上学, 识字不多。 但好交游, 广结识, 富 智谋, 在平隘山区颇有“人缘”和影响。 1 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洪秀全、 冯云山到广西宣传拜上帝会教义。 1 846 年, 杨秀清结识了 冯云山 , 参加了 拜上帝会, 并很快接受了 密谋造反的思想, 他积极联络和组织群众, 使紫荆山区拜上帝会众迅速发展到 2000 多人, 他也就成为这一带拜上帝会的首领。 1 847 年冬, 洪秀全、 冯云山在桂平带领会众捣毁庙宇, 引 起了 地主豪绅的不满,并以“聚众谋反”的罪名 将冯云山扭送县衙。 洪秀全为了 营救冯云山也返回广东。 拜上帝会群龙无首, 失去领导。 这时, 足智多谋的杨秀清挺身 而出, 并开始以“神灵附体"的方式, 伪称天父下凡嘱托传言, 从而巩固了 拜上帝会, 并使会众激增到万余人。 从此, 杨秀清在拜上帝会内 部, 取得了 代上帝传言的特殊地位。 不久, 冯云山获释, 洪秀全返回广西, 拜上帝会形成了 以洪秀全、 冯云山 、 杨秀清、 萧朝贵、 韦昌辉、 石达开等 6 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他们在广西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起义的鼓舞下, 也积极准备发动起义。 1 850 年夏, 洪秀全下达“团营”命令, 通知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集中。 金田村的韦昌辉家成了 起义的大本营。 1 2 月 , 自平南前来会合的拜上帝会众受到清军和地主武装的阻拦, 杨秀清自 金田派人救援, 在思旺毙敌 50 余人, 取得了 首次作战的胜利。 1 851 年(咸丰元年)1 月 初, 各地拜上帝会众齐集金田村, 并于 1 1 日 (当日 是农历庚戌年十二月 初十, 为洪秀全的生日 )庆祝团营起义成功。 月 23 日 , 洪秀全在武宣东乡 登极称天王, 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同时建立五军主将制度, 以杨秀清为中军主将, 萧朝贵为前军主将, 冯云山为后军主将, 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韦昌辉为右军主将。在金田起义之后的半年内 , 杨秀清肩负著编组和指挥太平军的重任, 与前来镇压的清 *** 战在桂平、 武宣、 象州、 平南等地。 由于清军越聚越多, 围困越来越紧, 便决定突出重围以摆脱清军。 9 月 1 5 日 , 太平军于平南官 村对前来镇压的提督向荣部清军组织了 一次成功的伏击, 杀得清军大败, 军械锅帐丢失殆尽, 向 荣也退避平南县城。

杨秀清抓住有利时机, 指挥太平军突围北上, 并于 25 日 占领了 永安州(蒙山县)城。在这里, 天王洪秀全诏令褒封杨秀清为东王, 萧朝贵为西王, 冯云山 为南王, 韦昌辉为北王, 石达开为翼王, 并明确宣布, 所封各王, 俱受东王节制。 从此, 杨秀清成了太平军的统帅。 太平军占领永安之后, 又马上遭到清军的围困。 在此紧要关头, 发生了 周锡能叛变投敌案件。 周锡能原任军帅, 在象州时, 批准他回博白县去“团集兄弟姊妹”, 但是当他招得人马后, 就投降了 清军, 受赏六品顶戴, 潜回永安, 为敌内 应, 企图行刺太平天国的领袖。 这一阴谋被杨秀清侦知, 他就假托天父下凡, 锁拿周锡, 能揭发他的阴谋诡计。 周锡能在铁的事实面前只好如实招认, 从而粉碎了 清军里应外合的阴谋。杨秀清对周锡能案件的处理, 充分反映了 他的机智, 也有力地宣扬了 “天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宗教信念, 大大提高了 他在太平天国内 部的权威。1 852 年 4 月 5 日 , 太平军在杨秀清的组织指挥下, 从永安胜利突围, 并在龙寮岭大峒山谷地, 对尾追的清军组织了 一次成功的伏击, 歼灭了 四个总兵和二三千清军。

接著北攻省城桂林, 伤毙围追太平军的副都统乌兰泰。 后因桂林久攻不下, 即解围北上攻占全州, 准备进军湖南, 冯云山中炮受伤。 途中在蓑衣渡又遭到永州知州江忠源所带楚勇 的伏击, 太平军受到重大损失, 冯云山也因伤势恶化而牺牲。 杨秀清被迫改变北上路线, 袭取道州(今湖南道县), 并相机占领了 附近的江华、 永明等城镇。 太平军在这里驻留了 两月 , 从容整顿队伍, 增修战具, 制备军火, 并扩军二三万人。 由于打出广西, 进入湖南, 太平军内 部产生了 怀恋乡 土、 不愿远走他乡 的思想情绪。 在领导集团内 部, 对下一步的战略行动, 也产生了 各种想法: 有的主张进军广东,有的主张先行入川, 有的主张回师广西。 这时, 杨秀清分析了 形势, 高瞻远瞩, 力排众议, 主张进军两湖, 专意金陵。 他说: “已骑虎背, 岂容复有顾恋了 今日 上策, 莫如舍粤不顾, 直前冲击, 循江而东, 略城堡, 舍要害, 专意金陵, 据为根本, 然后遣将四出, 分扰南北, 即不成事, 黄河以南, 我可有已。 ”(张德坚《贼情汇纂》 卷十一)杨秀清的这个意见, 得到了 领导集团内 部大多数人的赞同和天王洪秀全的肯定, 遂成为统一全军意志、 进军江南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 把囿于广西一省的太平天国起义, 推向 了 全国范围, 标帜著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政治斗争水平的提高。 与向江南进军的军事行动相配合, 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会衔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 、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 。 这三篇宣言, 实际上是声讨清王朝的檄文。 它 历数清王朝的罪恶, 号召各界英雄豪杰、 名儒学士, 高举义旗, 同心戮力, 打倒清王朝, 并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 咸丰皇帝 。 太平军领导集团明确了 斗争目 标和进军方向之后, 于 1 852 年 8 月 1 0 日 离道州东向, 占领郴州, 又在这一带扩军二三万人, 并将其中数千挖煤工人集中编组为“土营”(相当于工兵部队, 这在我国军制史上是一个创举), 专司 掘壕筑垒、 挖地道、 埋地雷, 炸城堡等任务, 在以后的作战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这时, 太平军得悉湖南省城长沙“城卑防疏”, 便确定由西王萧朝贵率兵 2000 人奔袭长沙。 不幸, 萧朝贵在攻城之初中炮牺牲, 洪秀全、 杨秀清遂率大队人马赶往长沙。 这时, 清军各路援军齐集长沙,兵力已大大加强, 经过两个多月 围攻, 终未攻下。

太平军乃于 1 1 月 30 日 撤围北上,占领岳州(今湖南岳阳)。 在这一带, 太平军获取了 上万条船只, 为进军长江流域创造了 重要条件。 1 2 月 1 7 日 , 杨秀清带领太平军撤离岳州, 分水陆两路进军武昌。 这时的太平军已经壮大, “千舡健将, 两岸雄兵, 鞭敲金凳响, 沿路凯歌声”(李汝昭《镜山野史》 , 《太平天国》 (三)第 5 页), 好一派胜利进军的景象。 1 853 年 1 月 1 2 日 , 太平军攻占华中重镇武昌, 杨秀清传令: “官 兵不留, 百姓不伤。 ”并将船户 水手, 组建成“水营”。 太平军占领武昌之后, 又面临著新的战略决择,即下一个打击方向 应该指向何方?这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又产生了 各种议论: 有的主张以武昌为都城, 遣兵北伐; 有的主张进据中原, “以河南为业”, 有的仍坚持进军金陵, 据为根本。 几种主张一时统一不起来, 最后杨秀清“托天父降凡, 今其直犯江南。 ”(汪堃: 《盾鼻随闻录》 卷二, 《太平天国》 (四)第 367 页)用这种办法统一了认识。

1 853 年 2 月 9 日 , 太平军放弃武昌, 以号称 50 万之众, 沿江东下, 水陆并进, 帆幔蔽江, 衔尾数十里, 一路滔滔, 势如破竹。 3 月 4 日 进抵南京城下, 经连日 围攻,于 1 9 日 攻克。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 , 太平军从金田打到南京, 取得了 重大的胜利, 这首先是全军将士英勇奋战的结果, 同时也表明, 太平军统帅杨秀清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是正确的。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 迅速肃清了 城内 的残敌, 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1 853 年 3月 28 日 , 杨秀清进入南京城。 次日 , 天王洪秀全入城。 他们商定改南京为天京, 定为都城, 从而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 标帜著太平天国革命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 立即派出两支部队, 攻占了 镇江、 扬州, 以拱卫天京的安全。差不多与此同时, 清军也在天京和扬州外围, 建立起各拥有万余兵力的江南、 江北大营, 严密监视太平军的动向, 并伺机攻复金陵。 在此形势下,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决定:置南京外围的江南、 江北大营于不顾, 同时派出两支部队, 北伐京师, 西征长江上游。

这个战略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现已无法考究了 。 但大多数史学工作者认为, 这个战略决策, 基本上体现了 杨秀清的意志(史料记载此事时都说: “杨秀清其言”、 “东王想见老水手之言”, 或“洪杨皆其言”, 表明杨秀清是主要决策者。 )。 这与当时他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杨秀清这一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如何, 历史早已作了 结论。 历来的论者尽管在应否建郎和如何北伐等问题上存在著较大的意见分歧, 但大家从各自 的角 度也都认为; 这个战略决策是不正确的, 不可取的。 1 853 年 5 月 8 日 , 一支由天官 副丞相林凤祥、 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由 2 万多精锐部队组成的北伐军自 浦口 出发, 肩负著「 疾取燕都”的使命, 冲破清军的层层阻截, 克服重重困难, 经过半年多的战斗和行军, 于 1 0 月 底到达天津附近的静海; 独流地区, 被迫驻止下来, 从而陷入越来越多清军的包围之中。 这支部队由于远离天京,无法得到后方的增援, 军火粮草日 益困难, 被迫节节后撤, 但一次次突出重围后又很快被清军包围, 处境十分艰难。

在此期间, 杨秀清等曾派出过一支由曾立昌等人率领的援军, 从安庆出 发, 前进到山东临清州, 因遭到清军的阻击而溃散。 1 855 年, 林凤祥、 李开芳所率北伐军先后在直隶连镇和山 东冯官 屯被清军全部消灭。 北伐军是太平军的精锐, 它 的覆灭, 是太平军自 金田起义以来所遭受到的最惨重的挫败。 北伐军所以失败, 战略决策的错误是主要原因, 而作为太平军的军事统帅杨秀清是要负首要责任的。 所以李秀成后来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时说: “误国之首, 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李秀成自 述》 ,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第 543 页)这是并不过分的。 杨秀清这个农民出 身 的太平军统帅, 从金田起义到占领南京期间的军事决策中,确实表现出了 非凡的军事天才, 因而取得了 辉煌的胜利, 这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 太平军“于行阵机宜, 山川形势, 颇能谙习 。 虽不读书, 罔知兵法, 然皆谲诈机警, 逞其毒焰, 竟能成燎原之势”。 (张德坚: 《贼情汇纂》 , 见《太平天国》 (三)第 11 7 页)然而, 自 从攻占南京之后, 在解决著眼全国战场如何对清军作战这样一个最高 的军事战略决策问 题时,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就表现出缺乏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

这与杨秀清从小未曾读书, 不熟悉全国的情况, 以及缺乏必要的军事战略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在北伐军出发之后, 1 853 年 6 月 3 日 , 由春官 正丞相胡以晃、 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领的西征军也从天京出发, 迅速攻占了 安庆、 庐州(今安徽合肥)、 九江、 武汉、岳州等重镇, 前锋曾经抵达湖北荆州和湖南湘潭。 后由于遇到了 曾国藩湘军的阻击,一败于湘潭, 二败于岳州, 三败于武汉, 几乎不可遏止。 但西征的情况较北伐要好些,由于距天京较近, 水路交通便捷, 整个战局可以说是在杨秀清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当武汉失守后, 杨秀清于 1 854 年 1 0 月 1 5 日 命令燕王秦日 纲等坚守田家镇防线, 要求西征太平军在该处“筑起坚固营盘, 并造木牌水城, 在江心挽泊堵御。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第 1 80 页)为了 增强田家镇的防御力量, 杨秀清还派专人从天京押解一座能逆水而行的大木箄(木箄是太平军的一大创造, 它 外有木城, 中搭板屋、 望楼, 密架枪炮, 实际上是—座水上活动堡垒。 )赴田家镇, 供前线仿造、 使用。 后田家镇防线又被湘军突破, 太平军水师船只损失惨重, 被迫退守九江、 湖口 一线。

在此严重时刻,杨秀清命令翼王石达开由安庆率兵前往增援。 石达开坐镇湖口 , 在罗大纲、 林启 容等配合下, 取得了 湖口 大捷, 从而挫败了 湘军的攻势, 扭转了 西征战局, 转入反攻, 重新占领了 武汉, 并进而攻占了 湖北、 江西的广大地区。 太平军的西征是有收获的, 它 在安徽、 湖北、 江西控制了 大片地域, 沉重地打击了 湘军, 从而保障了 天京上游的安全和粮食供给。 西征的结局较北伐要好, 但也付出了 重大的代价, 尤其是水营的基本丧失, 给尔后的战局带来了 严重影响。 当太平军主力投入北伐、 西征战场的时候, 盘踞天京外围的清军江南, 江北大营,则逐渐扩充兵力, 对天京、 扬州和镇江的太平军不断发动进攻。 1 853 年底, 太平军被迫放弃扬州, 1 854 年夏, 清朝从广东所调的 50 艘“红单船”(红单船原系广东航行外洋的大商船, 由海关发给红单牌照, 故名红单船。 此类船后被改装成兵船, 安炮二三十位, 左右舷和船头均可施放, 其战斗性能优于太平军水师船只)开抵天京附近江面,天京与外界的交通受到严重威胁, 粮食供应日 趋困难, 城内 军民吃粥度日 , 大批居民外逃。

镇江也被围日 久, 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 摆脱天京外围的不利战局, 杨秀清决心从湖北、 江西、 安徽战场抽调部队, 摧毁江南、 江北大营, 改善天京的处境。 1 856 年 2 月 , 燕王秦日 纲率军自 天京东进, 救援镇江, 经连月 激战, 终于冲破清军的拦阻, 进入镇江, 与吴如孝部太平军胜利会师。 秦日 纲进入镇江不久, 便调集船只, 渡江北进, 对江北大营的清军发起猛攻。 清军毫无戒备, 望风而溃, 两天之内破敌营 1 20 余座, 乘胜占领扬州。 太平军征集粮食, 运回镇江。 秦日 纲部太平军在江北稍事休整后, 即撤回镇江, 又大败围城清军, 击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 6 月 中旬,秦日 纲率太平军胜利返抵天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观音门。 这时, 从江西回援的石达开部也已抵达天京外围。 清军江南大营已陷于太平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秦日 纲部太平军东援镇江, 北破江北大营, 连月 征战, 部队十分疲劳, 本想入城休整, 但东王杨秀清见江南大营“兵疲势孤”, 严令各军继续进攻, 等到攻破江南大营后方准入城。 陈玉成、 李秀成等进京当面向杨秀清申述: 江南大营久扎营坚, 不能速 攻。

杨秀清厉声说“不听命令者斩! ”陈玉成、 李秀成不敢再求, 只好回部作进攻的准备。 6 月 1 8 日 , 城外各路太平军奉命向江南大营发起进攻, 天京城内 的太平军也出城助战。 经过四天的战斗, 便攻破了 江南大营。 钦差大臣向荣等率残部逃往丹阳。 威胁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终被摧毁。 由于杨秀清善于审 时度势, 决心坚定, 太平军先后攻破江北、 江南大营, 打破了清军对镇江的围困, 大大改善了 天京的处境。 这时太平军的军威士气空前高涨, 形势十分有利。 太平军是一支具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农民起义军。 早在金田 起义前夕 , 天王洪秀全颁布了 五条纪律(《太平军目 》 参照《周礼》 , 规定了 军队编制, 以军为基本单位。 军设军帅, 下辖 5 个师帅, 师帅下辖 5 个旅帅, 旅帅下辖 5 个卒长; 卒长下辖4 个 两司 马, 两司 马下辖 5 个伍长, 伍长下辖 4 个圣兵。 总计一军共编 1 31 56 人。 ),南王冯云山制定了 《太平军目 》 (太平军的五条纪律是: 一、 遵条命; 二、 别男行女行; 三、 秋毫莫犯; 四、 公心和傩, 各遵头目 约束; 五、 同心合力, 不得临阵退缩。

),使太平军具有极为严格的组织性。 杨秀清主持军务后, 也始终坚持从严治军的精神。他说: “令严方可以肃兵威, 命重始足以整纲纪。 ”(《太平天国》 (三)第 1 99 页)在广西期间, 他就对五条纪律进行补充和发展, 颁布了 《太平军条规》 , 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各十条, 其中规定要恪遵天令, 各遵有司 约束, 别男营女营, 谙熟日夜点兵号令, 要各整军装枪炮, 以备急用, 听到号角喧传, 急速赶往禁地听令杀妖,不得躲避偷安,不得吸烟、 饮洒杨秀清简介, 藏匿金银器饰; 不得僭分干名坐轿、 骑马及乱拿外小, 不得入乡 造饭取食、 毁坏民房、 掳掠则物, 不许乱拉挑夫, 不许在途中铺户 堆火困睡等等。 杨秀清的治军思想, 随著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太平军攻克金陵后, 纪律更严,曾发布一系列禁令, 禁吸鸦片, 禁娼妓, 并禁饮洒、 吸黄烟等, 违者论斩, 对太平军将士要求尤为严峻, 申 明无论“何官 何民, 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 左脚踏入民家门口 , 即斩左脚, 右脚踏入民家门口 者, 斩右脚。

”(《李秀成自 述》 )1 854 年, 杨秀清即组织人员 总结近年的经验教训, 制订并颁发了 《行军号令》 , 供部队遵循。 燕王秦日 纲在一份禀报中写道: “蒙我东王颁发‘行军号令’书一本, 卑爵跪读之卞, 感激靡涯。足见我东王刻刻劳心, 筹谋军机国务, 无微不至。 ”(《太平天图文书汇编》 第 220 页)这里所说的《行军号令》 , 就是 1 855 年镌刻的《行军总要》 。 《行军总要》 序言中说: 刊刻颁行的目 的, 就是使军中将士循诵习 传, 知所取法, 以做到纪律严明、 练习娴熟, 既整且暇, 以达到万战万胜而无敌于天下。 这是一部囊括战斗条令、 纪律条令和内 务条令等内 容的重要文献, 是在《太平条规》 基础上, 吸取多年战争经验教训而写成的。 它 对水陆部队的行军扎营、 警戒巡逻、 指挥 *** 、 点名查夜等, 都作了 具体规定和要求。 还强调接敌时如何防敌破坏, 进击时如何利用地形, 过桥过河时如何掩护断后。 此外还重申各种纪律, 如私卖火药、 私自 外出不回者, 都要斩首示众。 特别强调官将要爱惜士兵, 如遇有因伤病、 老幼不能行走者, 无论何人的所有马匹, 俱牵与骑坐; 规定给伤号“按名给肉, 以资调养”; 对巡更守卡的兵士, 若遇天寒雨雪之夜, 尤当加以体恤, 若衣被不敷, 应予增添, 如无储备, “即令各官 夜间将皮袍裳与把卡士兵穿著。

”所有这些规定, 体现了 杨秀清刚柔相辅、 恩威并济的治军思想, 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太平军确实是一支劳苦大众队伍的阶级本色。 太平军的胜利进军, 即使地主阶级、 清王朝丧魂落魄, 也使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头脑更深地陷入迷信和愚昧。 攻占金陵之后, 杨秀清等人极大地夸大已经取得的胜利,低估了 清方的力量, 这除了 表现在军事上作出 错误的战略决策之外, 在政治思想上也陷入了 空前的盲目 之中。 他们一进驻南京(虽然当时的南京仍然是清军包围中的一个孤岛), 就俨然以已取得天下的帝王自 居, 著手大兴土木, 营造宫 廷府第, 摆起封建帝壬的排场, 过起腐化奢靡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 杨秀清外出, 要出 动“贼众千余人,大锣数十对, 龙风虎鹤旗数十对, 绒采鸟兽数十对, 继以洋绉五色龙, 长约数十丈,行不见人, 高丈余, 鼓乐从其后, 渭之‘东龙’。 乐已, 大舆至。 与夫五十六名, 舆内左右立二童子, 排蝇捧茶, 谓之仆射; 舆后伪相及众贼官 等百人从焉。 又继以龙如前状焉, 行乃毕。 ”(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 , 《太平天国》 (四)第 668 页)这类排场,与封建帝王外出毫无两样。

这时的杨秀清, 集教权、 政权、 军权于一身 , “一朝之大,是首一人”, 实际上成了 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者。 权力是一把双刃刀。 一方面, 杨秀清运用手中的权力, 有效地驱动著太平天国这架庞大机器, 创造出不少伟大的业绩,另一方面, 当它 发展到不受任何制约的时候, 也干了 许多错事、 蠢事和坏事。 据新近在英国发现的《天父圣旨 》 (卷三)(《天父天兄圣旨 》 , 王庆成编注, 辽宁人民出版社1 986 年版)透露: 从 1 854 年初迄 1 855 年 7 月 的两年半时间内 , 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共达 21 次之多。 每次下凡, 不论白天黑夜, 从他身 边的工作人员 开始, 直至天王洪秀全都在被传召 之列, 都要到场跪听“天父”圣旨 。 这些圣旨 , 充斥著宗教的胡言乱语, 有关政务、 军务的内 容很少, 绝大部分是有关天京内 部的矛盾。 “天父”对这些矛盾的处置十分严酷, 动辄“斩首示众”。 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例有: 冬官 又正丞相陈宗扬等, 因夫妻同宿、 吸食洋烟而被斩首示众, 有天官 又正丞相曾水源等因“怠慢东王”、 “欺禾(秀清)不禀”而斩首示众, 有燕王秦日 纲等因战场失利而押解“东牢”; 就连北王韦昌辉, 因“天父下凡”时“未出令传齐子女”也遭到杖责 40 大板。

以前从清方的史料记载中得知, 杨秀清偏袒亲属、 僚属, 欺压他人。 如某甲因见杨秀清叔父而未起立这样一件区区小事, 最后竟引 起“东贼大怒, 锁发北贼, 仗日 纲一百, 承镕二百,玉昆三百杨秀清简介, 某甲五马分尸”(《金陵癸甲纪事略·黄玉昆》 , 《太平天国》 (四)第 671 页), 又如某人因与东屡尚书侯锦芳口 角, 最后竞被杨秀清处决。 这些清方的记载, 看来也不完全是无中生; 有的。 杨秀清滥用“天父下凡”的特权, 同僚不断受到摧残的情况下, 天京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 搞得人人自 危, 不知哪一天灾祸临头。 进入天京以来, 杨秀清错杀了 一些人, 得罪的人就更多, 日 积月 累, 渐渐使他成了 广大同僚的对立面。 太平天国内 部的矛盾已发展到了 极度紧张尖锐的程度。 但由于当时天京被围, 大敌当前, 内 部矛盾被暂时地压抑著。 1 856 年夏, 太平军取得了 攻破江北、 江南大营的胜利, 杨秀清更加居功自 傲, 他又伪托“天父下凡”, 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原为“九千岁 ”)。

当场,洪秀全满口 应诺, 但心怀愤懑。 洪、 杨之间的矛盾也达于极点。 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 的发展, 最终导致了 1 856 年 9 月 2 日 “天京内 讧”的爆发。 在这场斗争中, “威风张扬,不知自 忌”的杨秀清遭到了 杀身 之祸, 而他的家属和僚属, 也几乎全部罹难。 评价 洪秀全、 杨秀清, 都生活在 1 9 世纪中叶的中国, 他们虽然从西方搬来了 基督教的一些教义, 结合中国的情况, 创立了 拜上帝 会, 但西方的科学、 民主思潮的信息,几乎一丝一毫也没有影响到他们, 这就决定了 这场轰轰烈烈的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只能在旧式农民战争的范围内 徘徊。 杨秀清作为一个出身 于山乡 农家的农民起义领袖, 他的思想也只能是西方宗教教义, 小生产者的家长制和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混合物。 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把杨秀清锤炼成了 太平天国内 部唯一能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的人物。 然而他的胡作非为, 在太平天国内 部又引 起了 极大的怨恨。 他被杀后, 一度在天京城内 引 起一片欢呼声(麦高文: 《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 讧详记》 )。

但当事件过后, 人们的感情逐渐冷却下来, 开始对杨秀清这位怪杰,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衡量, 并渐渐感觉到, 自 他离开太平天国后所腾出的巨大空缺, 一时无人填补, 在翼王石达开出走之后尤其如此。 于是, 人们开始怀念他、 纪念他。 李秀成说, 东王在世时, 军令严整, 赏罚分明, 民心佩服。 洪仁歼说, 过去东王在世时, 拓土开疆, 犹有日 辟百里之势, 而今进寸退尺, 战胜攻取, 大逊于曩时! 洪秀全也于 1 859 年颁发诏令, 宣布把杨秀清被杀的那一天, 定为“东王升天节”, “七月 念七东升节, 天国代代莫些忘”。 看来, 在太平天国将士的感情上, 由于杨秀清的被杀, 已经宽宥了 他所犯的错误。 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广大将士, 对杨秀清这样一位杰出人物, 曾经为太平天国革命所建树的功绩, 给予 了 肯定的评价。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为什么能仅次于洪秀全排名第二呢?

杨秀清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捧他的人说他是奇才,目不识丁却指挥太平军横扫天下。踩他的人说他是奸臣,野心勃勃要篡位,最终引发了内讧。

那么,杨秀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永安建制,太平军内部形成三股势力。天王南王为首的?拜上帝会派?,翼王北王为首的?小地主派?,东王杨秀清和西王的?烧炭佬派?。由于太平军大部分由烧炭佬组成,而杨秀清又是烧炭佬中的老大,所以东王势力强大,节制诸王是顺理成章的事。人家杨秀清实力摆在那儿,洪秀全要依靠烧炭佬扫灭清妖,自然要给烧炭佬老大相当的地位。

从永安建制到定都南京这段时间里,太平军遇到诸多困境,面临清军和各路团练前后堵截,伤亡惨重,南王和西王相继战死。艰难时刻,杨秀清显示出了非凡的战略才能,一次次躲开清军主力的围剿,每次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清军最薄弱的地区,最终把军队从不足万人,扩大到几十万大军,并占领南京,威震天下。可以说,杨秀清居功至伟。

但就在这时,杨秀清的另一面暴露出来了极强的权力欲,甚至连天王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他用天父下凡的方式,任意和批评指责天王,甚至还下令杖责天王,封自己为九千岁乃至万岁,飞扬跋扈到了极点。洪秀全被逼得走投无路,忍无可忍,于是联合一样被杨秀清欺负得很惨的北王韦昌辉,联手发动天京事变,杀掉杨秀清以及忠于杨秀清的部下2万多人。

凭心而论,杨秀清的确是个英雄人物。在太平天国前期的发展中,他的作用谁也替代不了。因此,他死后没多久,天王洪秀全为安定人心,为杨秀清平反,还把他死的那天定为?东升节?,把他儿子封为少东王。

由此可见,杨秀清在太平军中的威望无人可及。但同时,他确实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甚至有取代天王的打算,不过眼光终究浅了一点,天下还没打下来,就有点迫不及待了。因为杨秀清与洪秀全的矛盾引发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军由盛而衰,最终走向失败,这一点上说,杨秀清确实有错。

杨秀清屡次突破清军重围,为何石达开被围一次就全军覆没?

其实,杨秀清的才能远远强于石达开。

杨秀清从广西的转战,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坚实的根据地。

从广西出发时,杨秀清只有几千兵力,不足以对抗广西的数万清军。

无奈之下,杨秀清率部北上,一路经过湖南,湖北,然后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经过安徽和江苏,攻占了防御空虚的南京。

由此,杨秀清在满清最富裕的江南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初期兵力就超过5万人。

即便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凭借这个根据地,还是坚持了10多年之久。

毕竟,浙江不但富裕,人口也众多。

可以说,杨秀清是很了不起的,他明白根据地的重要性,也明白流寇终究要完蛋。

但石达开就差了不少。石达开是军事战术高手,但缺乏战略眼光。石达开离开南京以后,始终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让自己成为流寇。

在持续不断地作战中,石达开的几万大军逐步消耗,无法补充,更疲惫不堪。最终,到了四川大渡河边只剩5000人,然而最终全军覆没。

可以说,以中国之大,建立一个根据地还是难度不大的。在那个时代,中国很多地方几个土匪都能占山为王,何谈时代开的部队。

这说明,石达开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没有选择合适的地方站住脚。一说,这是因为石达开部将中没有军师。

当时只有张遂谋,赖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几人跟着石达开离开,其中没有一名侯爵,除石达开亲族外,记载所知丞相仅一人,检点也只有三人,后来远征军中被提拔起来的的名将朱衣点,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此时还都名不见经传,如朱衣点在天京事变时还只不过是个“将军”,是太平军佐将中最低的一级。

相反,石达开的嫡系大将,比如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还有梁立泰,陈坤书,这些都是受石达开节制多年的旧部,也是安徽地方的主要将领,但他们都没有跟随石达开南下江西,其中如张朝爵、陈得才、叶芸来,陈坤书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栋梁之将。

说白了,石达开最多是将才,而杨秀清是帅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