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于慎行,张居正的学生,最后结局怎么样

以史为鉴 2023-06-26 11:45:58

于慎行,张居正的学生,最后结局怎么样

在山东省平阴县洪范池以北二二零国道旁,埋葬着明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于慎行。纵观于慎行40年的官场生涯,在明朝官场上可谓是异类,被罢官三次,最长的一次在家赋闲17年,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聊聊于慎行。

于慎行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于慎行出生在:嘉靖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1545年11月3日),祖籍山东文登,其祖父迁移到东阿镇,于慎行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靖二十四年》记载:“太淑人庄慧,娴书史,尝自教先生读也。”

于慎行年纪轻轻步入仕途,深得万历皇帝的器重和首辅张居正的提携

嘉靖三十七年,十四岁的于慎行补博士弟子员第一。嘉靖四十年八月,举省试第六。明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中进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于慎行二十五岁的时候,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肃皇帝实录》。

于慎行二十七岁时修撰《穆宗实录》,万历二年,于慎行编撰六朝曹章奏;万历四年,于慎行编撰《明会典》,六月为万历皇帝讲授《四书》、《资治通鉴》;从上面的履历可以看出,于慎行是一个学识出类拔萃的人。

于慎行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深得万历皇帝的器重和首辅张居正的提携,于慎行性格耿直,再加上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爱国、维护礼制的教条,在原则问题上宁愿丢官也不妥协,导致他在官场上一生仕途坎坷。

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辞官归乡

于慎行的恩师就是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曾经在公共场合表扬于慎行:“大明朝的官员,如果都是于慎行这样的老实人,国事哪会如此艰难?”于慎行就是这样被张居正所看重,两个人最后还是因为“夺情事件”闹掰了。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病逝,当时洪武朝有规定:官员有丁忧制度。张居正应该解职守制二十七个月,到时间了以后,才能复职。张居正害怕自己丁忧的话,改革会坚持不下去。张居正更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别的大臣掠夺。

张居正就暗中指使他的门生故吏,向朝廷提出“夺情”。当时万历皇帝年幼,按理说张居正“夺情”应该批准,但是当时深受传统礼制的教化,张居正的行为属于大逆不道。朝中文武大臣,纷纷上疏谏止。

御史刘台首先弹劾张居正,结果被逮捕入狱。很多官员赶紧的躲避,只有于慎行自己前去监狱探望。吴中行因上疏反对“夺情”,被实施廷杖。于慎行、张一桂、赵志皋等人上疏营救吴中行。张居正对于慎行的行为,感到诧异。

张居正当面质问于慎行,《于慎行》记载:“子吾所厚,亦为此耶?于慎行说:正以公见厚故耳。”张居正对于于慎行的回答非常生气,于慎行不得不称病回乡。于慎行在家一待就是三四年,在家赋闲的于慎行没事就和朋友一块登山临水。

于慎行营救张居正全家的性命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到了十二月份,于慎行被官复原职。由于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张居正死后,很多政敌纷纷弹劾张居正。刚刚官复原职的于慎行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为张居正及其家人说情。

当时于慎行给刑部侍郎丘舜的信中写道:“江陵始末,皆所目睹。其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与其阴祸深机、结怨于上下者,皆能窥其大概,未易更仆数也。当其秉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不敢知其过:今者既败,举朝争索其过,而不敢奉其功,皆非情实也。

于慎行还嘱托丘舜对张居正八十岁的老母亲及幼子给予照顾:“居正母老,诸子赴朝之下,颠沛可伤,以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可以看出于慎行是一个不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于慎行从礼部右侍郎升左侍郎,三年后升任吏部左侍郎,负责辅导太子。

于慎行神预言明朝兴衰

于慎行的诗歌驰誉诗坛,而且文章卓然名家,生前有“天下文章在指南”、“一代文章推北斗”的美誉。于慎行编写的《谷山笔麈》,书中记载了于慎行亲眼看到的:万历朝的人物、史事。论评经史子集、礼乐兵刑、败赋、隘塞、边防要旨。

书中神预言明朝的兴衰,朝廷无法从商业上收税,必然会把大量的赋税转嫁到农民阶级。于慎行的眼光,超越了那个时代。于慎行对于商业发展的弊端,加以改正。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于慎行机会。只留下一句“吾不能报国,然而争不为长”的长叹!

曾能只手遮天的权臣张居正,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曾能只手遮天的权臣张居正,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一朝入仕,刻刻要担心,终身都要活得小心翼翼,尤其是身为皇帝身边的权臣,不仅要深谙权术,在皇帝需要他们时,挺身而出为皇帝排忧解难,还要在得势之时懂得取舍,功成身退。稍微行错一步,轻则被贬永无翻身之日,重则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连累九族。


可即便再小心翼翼,不少权臣得势时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失势时却落得身首异处甚至尸骨无存,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

提到明清时期的第一权臣,不少人会受到小时候电视剧的影响,以为是宰相刘罗锅——刘墉,然而朱元璋那时就已经废了丞相一职,刘墉乃一介军机大臣,除了跪受笔录,几乎没有实权。而在明朝,真正的谋臣和权臣,非内阁第一首辅——张居正莫属。


张居正的出生一般,普通家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张居正从小聪慧好学,十分争气,在嘉靖年间考取了进士正式迈入仕途,那一年他23岁。

入仕后的张居正不算顺利,这个时候大学士严嵩通过利益斗争,当上了首辅,在位时期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几年张居正跟在明朝重臣徐阶旁边学习治国理论,针对明朝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写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但是始终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一直到嘉靖去世,严嵩等被扳倒,张居正才慢慢有了出头之日。

张居正在师傅徐阶的带领下逐渐进入内阁的权力中心,不久隆庆皇帝去世,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又因为得罪了李太后被罢黜,这个时候张居正的机会才真正来了。隆庆去世后,万历皇帝继位,他他仅仅才十岁,因为年幼,所以很多事情都由张居正裁夺,一时间张居正顺势走到了政治权力的最顶端。


张居正去世之后,忍了他多年的万历皇帝,立马对他进行了清算,列出了12条罪状,总结起来就是:谋反、叛逆、奸党。不但收回了他生前所有的赐号和诰封,抹去了他生前所有的功劳,还将他的罪状昭告天下。甚至打算把他的尸首从棺材里面拖出来鞭尸,幸亏旁边的大臣求情才作罢。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让人唏嘘!

一代名相张居正为何在死后遭到万历皇帝抄家呢?

1582年6月20日,当国十年的张居正病逝,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心头五味杂陈。

十年时间,他需要老师张居正支撑起一方可以遮风挡雨的屏障,需要老师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确实是因为老师弃家为国、鞠躬尽瘁,才让皮包骨头般的大明变得饱满起来。大明国库里囤积的四百多万两黄金和能够供给十年之需的存粮,见证了张居正的功绩。正因为这些,才让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权化险为夷,才让边境安宁。

然而,张居正走了。

当初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当初在他眼睛里高大威严的老师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棋子,他已经完成了过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说他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利剑,他已经完成了刺杀贪腐者的使命。他已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他的政权失去了意义。


辍朝吊唁老师之后,他给老师追赠了上柱国,赐予谥号?文忠?。

很快,在万历皇帝的脑海中,张居正威仪刚正的首辅形象、一丝不苟的帝师威风、秉公用权的权臣作为、以身作则的重臣身影,犹如迅速隐退的潮汐,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与日俱来的权利旋涡之中。

时间过去了一年十个月(1584年四月),明神宗朱翊钧做了一道让满朝文武瞪大眼睛的决定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没有人替张居正家求情?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件事情。

1525年(嘉靖四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张居正出生了。在秀才父亲的栽培下,张居正聪颖过人。1537年,十二岁的他参加童试,荆州知府对这个孩子喜欢的不行,于是给他改名为?居正?。1540年,张居正中举。而1547年,考中进士的张居正被封为?庶吉士?(相当于宰相人选),这成为他进身大明高层社会的关键一步。身为庶吉士的张居正,认真思考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现状,上奏《论时政疏》,系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治理的看法。虽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但是这个奏疏却切中了大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明穆宗朱载垕上位之后,张居正进入内阁班底,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是为万历皇帝。

神宗年幼,母亲李太后把张居正任命为首辅,全权负责朝政。走在朱明政权的前台,可以说张居正干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刀阔斧地革除时弊,恢复大明政权的肌体,让了无生机的机制出现中兴。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刀刃向内。张居正以破冰的精神改革赋税特权,挖断贪腐之路,让皇权不再浩浩荡荡,触动特权阶层利益。

他结怨于天下,他结怨于皇权。

大明政权走到了嘉靖时代,官员?朝事取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行贿多少成为进阶的依据。那时候,钱能通天、钱能通官、钱能通神送钱已经不是潜规则了。腐败的浊气正在腐蚀大明的肌体,危机四伏。

首辅张居正总揽朝纲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张居正时代。

农村豪强拥有赋税减免特权,老百姓承担了大量的转嫁过来的赋税。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对豪富势力沉重一击,开辟国家税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条鞭法? 取消豪绅避赋偷税特权,从而缓释了贫民之困,堵死了豪民之奸。改革驿递,遏制驿站私用,堵死官员肥私之路,老百姓欢呼雀跃。改革学政,煞住找路子、拜门子的进士歪风。

倡廉肃贪历来是治政的要害所在。张居正奖廉抑贪、正本清源、自持其身。


谁都不愿意别人动他锅里的肉,张居正改革遭到了强烈反弹。但是大权在手,他坚守?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他自己明明白白知道,这种做法结怨于不少人。他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走下去。他比谁都明白,以后自身难保。

果然,张居正生前的担心成为现实被他惩处过的贪贿者抱团反击。他成了?万古之罪人乱政之权奸?。

查抄太监冯保家的时候,搜出了200多万两黄金白银和无数珠宝。一个太监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大惊失色。

既然抄家能得财,加上又有人不断弹劾上奏张居正,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

1584年四月,张居正的老家被挖地三尺。张家家财黄金两千两,白银一万七千两。万历皇帝心里空落落地,这就是辅佐自己十年的老师。

他勃然大怒,下令严查张居正的亲属。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在严刑拷打后不堪受辱,留下绝笔后自缢身亡。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则是投井自杀不成,绝食自杀也没成功,最终被发配边疆而死。张居正的亲属十几人被困死。张居正的母亲也差点丢了性命。

万历皇帝以怨报恩,有良知的人出来说话。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张居正从无二心,不该如此待他。?


于慎行(官至左谕德)给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写信说,张居正办事刚正,依法治国,不会贪贿。尽管他结怨于上下,而他在位时都说他的好话,今天又寻找他的罪行,你三思而后行。

然而,求情的声音是微弱的。万历皇帝哪里顾得上这几个人的奏章。刑部侍郎丘更没有理会于慎行的劝诫。

追仇张居正,再无张居正。明帝国的败亡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

张居正为何死后被抄家

电视连续剧《张居正》的编剧是学者,故剧中情节大都于史有据。比如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细节描写。 张居正被抄家的原因当然不止一个。然而重要因素是,万历皇帝相信张居正生前像嘉靖朝的严嵩一样,蓄积了大量财富,“宝藏逾天府”。尤其是抄了冯保家后,发现冯保家“金银珠宝钜万计”,于是皇帝也怀疑张居正“多蓄”,“益心艳之”。偏在这时,有人揭发张居正贪污过抄没财产,万历皇帝便命刑部右侍郎左橓和太监张诚,前往荆州,抄张居正的家。 死后的张居正,有如“墙倒众人推”,“新进者益务攻居正”。但是也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公道话,这个人是万历朝的翰林于慎行。 奉命去荆州抄家的左橓在出发前,接到翰林于慎行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为张居正辩白之词。明人李诩的《戒庵漫笔》中,收有这封信的全文。 于慎行称左橓为老伯,自称“生”,他在信中说:“生滥竽词林阅有年岁”,对张居正的始末皆有目睹。既看到了他为国家社稷“殚精毕智”也看到了他做的一些结怨于上下得罪人之事。“当其柄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至于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举其功。皆非其情实矣”——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准确的。他认为,这个时候,对张居正的是非功过,难以辨别。但说到抄家一事,“责在使者。窃有深虑,敢为老伯陈之”。就是说,他是从为左橓着想的角度来陈述自己意见的。 于慎行认为,当今皇帝之所以要抄张居正的家,“一则恨冯璫(保)之厚藏,而欲求当于外;一则考某某之故事,而欲合符于前”。这里的某某,当指嘉靖朝之严嵩。嘉靖皇帝抄严嵩之家,获得大量财宝。于慎行说,张居正跟这两个人,没有共同之处。 于慎行分析说,冯保的财富来自太监的积蓄。“内中大小监局号为二十四衙门”,加上看门扫地的小太监,何止千万?“每有一缺,即纳金于保,大者以万计,其次数千,小乃数百。予者不以为贿,以为例也;受者不以为贪,以为例也”,张居正哪里有这种收入?自从嘉靖朝以来,西苑里的太监积赀钜万者不计其数。每当有人病重时,冯保就派手下人去护丧侍药,“至则扃其堂室,逐其弟侄,禁其饮啖,坐而待其毙”,然后将死者的生前积蓄全部据为己有。这种事情冯保做了何止数十家!其所得何可赀量?张居正怎能做这种事? 于慎行说,张居正跟严嵩也不一样。当年严嵩卖官鬻爵,门庭若市,交手相易,万货毕萃,所以才聚敛了许多财富。而张居正则不然:“其平生显为名高,而阴为厚实;以法绳天下,而间结以恩”,不能排除个别高官和深交密戚向他行贿,但是人数肯定不多,其所收入也有限。所以,张居正的财富也就不到冯保、严嵩的十分之一。 于慎行说,虽然张居正的财富不及那两个人的十分之一,但他得罪的人却比那两个人多十倍。“执此而取盈,故甚难也”。况且,张居正去世已经两年,“即有所藏,度已流散”。在这种情况下去抄其家,简直是捕空投虚,结果难以让皇帝满意。如果深挖穷追,必然是“株连全楚,公私重受其累”。应该怎么办呢?于慎行建议左橓,通过太监向皇帝做些解释工作,万一有效,您老伯可以少担些责任。 于慎行最后恳切地说:张居正老母尚在世,已经八十多岁,他的那些儿子,也都是一些读书人,不涉世事。“籍没之后,一簪不得著身,必至落魄流离,无所栖止,可为酸楚也”。他希望左橓在“事宁罪定、国法已彰”之后,能“恤其孤嫠、存其血食”,或者请求皇上,或者私下嘱咐有关官员——“乞以聚庐之居,恤以立锥之地”,给张家后人留下点活路。 《明史·于慎行传》说,这封信“辞极恳挚,时论韪之”。 从后来的事情上看,于慎行的这封信没有发挥作用。据《明史》,张家人在左橓到达荆州之前就被关进空屋子里锁了起来。等到打开门锁时,已经“饿死者十余辈”。奉命抄家的人“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离皇帝所期望的二百万两相差太远。张居正之子张敬修忍受不了刑讯,诬服将三十万两藏于别处,而后自缢而死。“事闻,申时行等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皇帝给了这些官员点面子:“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但是对于张居正的怨恨并没有缓解,“诏尽削居正官秩,夺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示天下”;居正的弟弟居易、儿子嗣修,被“发戍烟瘴地”。而左橓,则被升为刑部左侍郎。F10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