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郭嘉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
公元207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跟随曹操征战乌丸的郭嘉病逝,一件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因为这时间上的巧合,三国迷中间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仿佛诸葛亮智计不如郭嘉,所以算准郭嘉已死才敢出山,免得承受郭嘉重挫!
那么这郭嘉究竟有多厉害?真能胜过诸葛亮一筹,让诸葛亮心生恐惧,龟居隆中吗?从两人的两大著名论断《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就能看出,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我们都知道郭嘉是曹操时期很著名的一个谋士,可以说曹操前期能够如此的顺利,完全是因为有郭嘉在出谋划策,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喜欢猜忌的人,他与刘备不同就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而且对于兵法以及政治都非常的精通,在与自己的很多谋士进行交流的时候,其实自己都知道答案,只是故意问一下自己的谋士应该怎么做,但是刘备与孙权就是完全的听从诸葛亮与周瑜的。其实曹操最开始的时候,也信任一个人,而且只是信任他,这个人就是郭嘉。两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曹操对于郭嘉也是非常的信服,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交给国家来拿主意,而郭嘉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他的很多决定都是非常正确的。
在郭嘉做出的几点决策中,比较有名是以下四个:第一是当刘备与袁绍联盟对抗曹操时,当机立断打击刘备,解决了官渡之战的后顾之忧。第二是断言孙策不足为虑,重点备战袁绍;三是佯攻刘表,促使袁绍儿子互相残杀。四是北方平定后,兵出险招,远征乌桓。他的每一次建议,曹操都百分百信任。正因为郭嘉对局势的准确把控,才让曹操迅速崛起。
郭嘉从小就饱读诗书,很早就已经学富五车了。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去干一番大事业了,于是就选择去寻找贤主。当时袁绍是非常厉害的,他觉得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阵营可能是非常俩还的,于是就加入了袁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他发现袁绍只不过是徒有其表,根本没有什么才华。所以他觉得再这样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后来经过荀彧的引荐,就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这个时候的曹操身边正愁着自己没有军师,虽然有荀彧等人,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在治国方面才华横溢,真正在军事方面强的谋士还是郭嘉的能力更胜一筹。所以这个时候曹操可以说是非常欢迎他的,加上是荀彧推荐的人才,他觉得肯定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所以就给了他很高的待遇。郭嘉平时很喜欢喝酒,有的时候在曹操面前醉醺醺的,这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军法处置了,但是曹操却不会怪罪郭嘉这样的行为,因为他知道郭嘉是可以让他走向胜利的人。
郭嘉不仅在对局势的判断上空前的准确,并且能够在艰难的情形下做出果断的决策,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比拟的。郭嘉的英年早逝在一定程度上让曹操一统天下的志向不能实现。而诸葛亮最有名的隆中对提到的占据荆州益州而三分天下的战略,最后也仅仅实现了一半而已,荆州最后落入了东吴之手。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实际决策者,却六出祁山,无果而终,不也是其能力的一种证明吗?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曹操正是听取郭嘉的计谋一举打败了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力量,也为司马家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嘉为什么敢出山?是因为曹操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君王,他知人善任,心胸开阔,有着优秀的军事政治能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深受天下人推崇,郭嘉正是知道跟着曹操能够一统天下,才决定出山的。
诸葛亮是不怕任何对手的,这句郭嘉不死,诸葛亮不敢出山更多的是一种吹捧郭嘉,不过郭嘉的军事水平确实很高,三国演义出于推崇刘备蜀汉政权的需要对郭嘉有许多淡化。事实上正是郭嘉的优秀计谋曹操才能彻底打败袁绍父子。三国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曹操对于出击乌桓犹豫不决,郭嘉强烈建议曹操大举出击,一举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曹操率军出击,彻底歼灭了北方的军事威胁。可以说,这次行动,看出了郭嘉果决勇敢的军事能力,不愧为三国时期有数的军事谋士。
郭嘉能力出众,却英年早逝,以至于曹操赤壁惨败后为国家的病逝伤心不已,感叹道如果郭嘉在这里我绝对不会失败,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多么的喜爱郭嘉,如果郭嘉身体好的话,前途绝对不可限量。
说诸葛亮怕郭嘉这就是无稽之谈了。相信以诸葛亮的才华足可以对抗任何谋士,一点都不惧怕郭嘉这种对手。毕竟诸葛亮杰出的军政能力已经得到历史证明了。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到“诸葛之智多近妖”,在小说家的笔下,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加工成了近乎于天人的艺术形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根本没有过的事件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也通通被罗贯中借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就使得小说中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人格完美、智压群贤的形象,比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具魅力。
但这样一个诸葛亮也并没有完全“垄断”后世的崇拜,在同时期的智者当中,被后世认为更胜一筹的也另有其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曹操帐下的郭嘉。许多三国迷都会将郭嘉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更推崇郭嘉的读者甚至提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观点。但与此同时,另一方则认为是“卧龙一出,郭嘉吓死”。毫无疑问,双方观点上的分歧在于郭嘉、诸葛亮二人到底谁更胜一筹,事实上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先来大致了解一下郭嘉的经历。郭嘉弱冠之年便已看到了日后的天下大乱,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隐居。诸侯并起之后,郭嘉看中了袁绍“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欣然前往投奔。然而在接触过一段时间后,郭嘉发现袁绍实力虽雄,却终究难成大气候。此后郭嘉离开袁绍再次隐居,直到曹操手下的谋士戏志才英年早逝后,才在荀彧的举荐下归了曹操。以后来者的角度来看,郭嘉看人的眼光很毒辣,在曹操的军力并不如袁绍的时候,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给曹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郭嘉的辅佐之下,曹操先后“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郭嘉病逝后,曹操痛心不已,用一句“勋实由嘉”肯定了郭嘉的功绩。赤壁惨败后,曹操也感慨道:如果郭嘉还在,一定不会让他输得这么惨。郭嘉去世的第二年,驻扎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送给刘备的见面礼,就是他亲手规划的发展蓝图——隆中对策。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原先屡战屡败的刘备进入了事业的高速发展期,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拥有了大半个荆州的地盘。之后又向西用兵,夺取了益州之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不可否认,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刘备从一个小小的“左将军”一步步成为汉中王乃至开国皇帝。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就足以看出刘备对他功绩的肯定。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更是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身负一国之重担。在政治上,诸葛亮十分清楚“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在他的努力下,整个蜀汉上层出现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大小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入蜀之初,诸葛亮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同制订了蜀汉政权的根本大法《蜀科》,他还亲自起草的科条律令也达到了数十则。
在军事上,诸葛亮治军以明,“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虽然数次北伐在战略上并未取得较大的成效,但诸葛亮领兵用兵和治兵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同时期的对手还是后世将领,都对诸葛亮的阵法推崇备至,司马懿就曾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初的“战神”李靖也被诸葛亮的“八阵图”所折服。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军事发明,也体现出了诸葛亮远超常人的智慧。
在经济上,诸葛亮休士劝农并实行军屯耕战,让地广人稀的汉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老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在兴修水利上,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他“踵迹增筑”的“山河堰”取得了“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的成效。一些诸葛亮修建的堰渠,至今仍然还在使用。
在后世地位方面,无论是后世的官方还是个人,都肯定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唐朝修建武庙时,诸葛亮就位列仅次于“武圣”姜子牙、“亚圣”张良的“十哲”之一。在诗人看来,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论是从哪一个纬度上来比较还是从整体上来说,郭嘉和诸葛亮完全没有可比性,二人一个是精通于奇谋妙计的专才,一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全才,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有句话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具体谁说的也无从考证了,可能出自哪本三国系列的小说。这句话的由来想必是因为那个巧合,也就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帐下的鬼才谋士郭嘉去世,而与此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辅佐。
还有更巧的,之前战无不胜横扫北方的曹操,自郭嘉死后不久马上遭遇了赤壁大败,失去了统一的机会。而之前屡战屡败的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成就帝业,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势。
所以郭嘉的离世,和诸葛亮的出山,也就此染上了一层玄幻色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诸如“郭嘉不死曹操能不能统一?”“诸葛亮和郭嘉到底谁厉害?”之类的争论层出不穷,并且乐此不疲。其实岛主并不赞同这种争论,首先历史没有如果一说,再者诸葛亮和郭嘉,一方面如前文所说,没有过交集更别谈斗智斗勇了。另一方面,两个人也不是一个类型。诸葛亮这一生为蜀汉基业安邦治国,统筹规划,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军事谋划方面反而在诸葛亮的人生履历中并不突出。反观郭嘉则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谋士,在战场上算无遗策大放异彩,没有那么多牵挂,在人间潇洒走了一回。
关于郭嘉的经历,不得不提的是早年间他还去拜会过当时天下第一大诸侯袁绍,不过大约在袁绍的帐下干了不到一个月,郭嘉就辞职了。难道是袁绍对郭嘉很不客气,恰恰相反,袁绍一向是打着周公吐哺,礼贤下士的旗帜来接待人才,所以袁绍手下的猛将谋臣也不少。
而郭嘉其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看人眼光毒辣,入木三分。他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在搞面子工程,实际上却“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终究无法与之成就霸业,因此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在袁绍处浪费自己的才华。
郭嘉正式出山那年,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曹操帐下的与之商议大事的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戏志才可谓是三国里面最为神秘的谋士,从未听说过他的事迹,却又是曹操早期的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并且英年早逝,岛主就是想介绍一下他也无从下笔呀,以后有机会开开脑洞。接着前文,曹操就问荀彧有何人才可以取代戏志才的位置,荀彧就推荐同为颍川人的郭嘉。所以我们也可以开个玩笑“戏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郭嘉和曹操一见面,那可谓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两人相见恨晚,经过一番交谈,互相对对方的评价极高。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说:“真吾主也。”
这之后曹操专门为郭嘉开设了一个官职,叫军师祭酒,大概类似与首席参谋官,从此郭嘉就在曹操帐下正式开启了他那独步天下十一年的鬼才时代。
其实郭嘉刚加入曹营那会,曹操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内要处理与汉室的关系,外有张绣吕布等军阀作乱。最可怕的是雄踞河北的袁绍也对曹操手里的汉献帝虎视眈眈,在曹操历经宛城之败后,还写了一封信嘲讽。
曹操知道自己与袁绍终会有一战,信心上面却严重不足。其实尽管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一步秒招,但硬实力还是摆在这里,当时天下不看好曹操的人占了大多数,就说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就有许多人悄悄在联络袁绍,以求日后袁绍胜了曹操后可以自保。
就在曹营人心惶惶的时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就是说曹操和袁绍想比,操有十胜,而绍却又十败。客观来说郭嘉这个十胜十败说没有具体建议,属于现如今的鸡汤文,不过效果确实好,给曹操打了一针鸡血,信心倍增。看曹操怎么回答的,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说了一句:“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就是哎呀,人家哪有你说得那么好。
郭嘉这么一顿夸,大部分靠谱,也有少部分是言过其实的,毕竟袁绍是公认比曹操要强的。曹老板何许人也,以身作则的模仿总裁,心里美的同时,对于郭嘉所称赞的自己还未达到的部分,想必也会默默提升,让自己担得起十胜这个名声。郭嘉此说一举两得。
这还不是关键,别以为郭嘉只会说大话,重点在于十胜十败说后,郭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就是别管袁绍,先去打吕布。这个建议看上去莫名其妙,怎么刚说曹操比袁绍强得多,却要先打吕布。这也是郭嘉高明的地方,枣是要给的,实际情况也是要兼顾的,袁绍是肯定不如你的,但要想打败袁绍,你就先得把吕布除了。如此顺理成章,既鼓舞军心,又指定的方向。
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急攻吕布,没有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一世虎将吕布也就此殒命白门楼。这之后郭嘉的一个建议历史记载上却有争议,就是关于如何处置之前从吕布处投奔曹操的刘备。到底是杀还是不杀不同记载里面有争议,岛主比较信服《傅子》里面的说法,郭嘉建议“宜早为之所。”也没说杀或不杀,就是要早做准备,控制他。
当然了,这一回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郭嘉的,可能是英雄相惜吧,青梅煮酒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把刘备给吓跑了。从此刘备是蛟龙入海,翻云覆雨,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再想起郭嘉的话,悔之晚矣啊。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郭嘉倒是没什么记载,不过围绕此战的几次神预测,却又恰是郭嘉的封神之作。先是曹操袁绍相持官渡期间,刘备就像一块牛皮糖一样不停在许都后方骚扰,曹操对于是否该分兵去打刘备犹豫不决。郭嘉的建议又帮助曹操拍了板,大意是袁绍这个人疑心重反应慢,你把打完了刘备他才反应得过来。果如郭嘉所料,曹操亲自领军大破刘备,连关羽都被俘虏了,袁绍还在一边看戏。
接着关于江东孙策一事更是有点玄乎,有消息称虎踞江东的孙策有意趁火打劫,在曹操困于官渡之际偷袭许都。孙策不似刘备的杂牌军,那可是虎狼之师,能打得很,曹操心急如焚。郭嘉又发话了,孙策这个人防备心不足,将会被刺客所杀。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孙策果然在独自外出打猎的途中,被仇家的门客刺杀了…
这个事当然是巧合了,不过郭嘉洞悉每一个人的本事,可见一斑。官渡之战后,袁绍忧郁而终,曹操意欲乘胜追击北上扫平袁氏。郭嘉再献奇谋,叫曹操假意南征,袁氏不攻自破。这又是郭嘉看出了袁绍废长立幼所埋下的隐患,现在去攻,只会让他们团结,不攻,反而引起大乱。果不其然,袁绍几个儿子火拼起来,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轻松吞并了袁氏所有地盘。
这之后郭嘉又分析了逃到荆州刘表处的刘备必然受其掣肘,难兴风浪。力劝曹操兵贵神速,出奇兵北征乌桓,为曹操平定了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完成了这一壮举后,郭嘉却没能继续陪曹操走下去,本就体弱多病的他,在这一次远征乌桓的极端环境下终于病倒,在班师途中病逝,年仅38岁。
郭嘉的身体差是早有端倪的,之前曹操手下的纪检委陈群多次弹劾郭嘉,就是因为其行为不检。想必郭嘉平日里肯定是不拘小节,放浪形骸,嗜酒如命之类的。而曹操却恰恰最欣赏郭嘉的这份真性情。郭嘉也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一段君臣相知的美谈。
郭嘉确实是鬼才,英年早逝的设定也让其个人魅力光芒万丈,收获无数垂爱。如果郭嘉活着是否会改变历史呢?这种猜测没有什么意义,纯粹的郭嘉,在属于自己舞台,燃尽了生命里最后的火光,他没有遗憾了。我们再如何惋惜,也只留下了那一句“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若生在当代,一定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本文将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郭嘉的用谋奇骏及其所谓厉害之处。也希望看完本文,大家会觉得经济学并没有多么高深,是值得普通读者去了解甚至是有趣的。
近年来随着三国热的兴起,郭嘉被推到了更高的地位,被誉为郭嘉不病死,诸葛不敢出,(郭嘉逝世与诸葛亮出山的年份相同)。郭嘉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巨大的声望,如果单看《三国志》是很难解释的。论官职,郭嘉一直都是司空府的属官——军师祭酒,十一年没有变动过,而和他同时为谋士的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升一次。
在荀彧、贾诩、程昱和荀攸这四个人中,因为荀彧出身士族,官居侍中,尚书令,属于大汉帝国有数的高官,所以我们不把荀彧作为比较对象;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属于士族,后来当到了魏国的尚书令,故而也不予比较;而贾诩情况特殊,是和张绣一起在曹操就要跟袁绍死磕的时候投降过来的,所以贾诩上来就被曹操高官厚禄养了起来,封为九卿之一的持金吾,遥领冀州牧。记得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候说过:“仕宦当为持金吾”,可见贾诩刚投奔曹操就已经达到了刘秀当年的人生目标了,所以也不用和贾诩比较。
那么就将程昱的人生轨迹拿来比较一下:
在最初,程昱只是寿张县的县令,后来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有功,升为东平国的国相,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迎来汉献帝之后,以程昱为尚书,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过了六年,升振威将军。后因为和李典运粮破敌有功,三年后升为奋威将军,封安国亭侯。
而郭嘉却做了十一年的军师祭酒,除了临死前封了一个侯爵之外,职位一直没有变动过!
仔细研究郭嘉的行为,不难发现,郭嘉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往往都是其他谋士或者曹操本人不赞同,或者不大敢于做的时候。其中最惊险,也是对曹魏帝国之基业影响很大的,当属平灭袁绍诸子之后的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打完了官渡之战 ,平定了河北,袁尚等袁军余部远窜乌桓,曹军大部分的将领和谋士都建议到此为止。因为乌桓偏僻,已经差不多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对于建都河南许昌的曹操来说确实过于遥远。尤其是如果主力远征,刘表等中原诸侯趁虚偷袭了大本营,那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但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该除恶务尽,否则养虎为患,曹操的后院将永无宁日。最终曹操也下定决心进行这次远征。
从河北到内蒙,中间要经过荒凉的戈壁,郭嘉又建议兵贵神速,不如让步兵殿后,曹操率领精锐骑兵,轻装偷袭乌桓单于的王都——柳城。当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的曹军翻过白狼山的山头,向下一看,却看到了严阵以待、已经 *** 完毕的乌桓和袁军余部的大军。
正当曹军上下面面相觑的时候,张辽挺身而出,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直冲单于中军!战斗的过程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是可想而知,数万大军在漫天黄沙的戈壁中拼死相斗的场面,是何等的惨烈悲壮!
幸而,乌桓的军队终究没有曹军精锐,还被曹军占了地势上的便宜,此战曹操大胜,胡汉降者二十万 ,缴获不计其数。乌桓族就此灭族,终魏之世,北疆宁静 。
事后曹操想起这件事情,也后怕不已,回来以后就重赏了那些劝阻自己北伐的官员,说自己是“乘危以徼幸”,故而“不可以为常”。
通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所出的主意基本都是这样“非主流”的路数。郭嘉其人也比较不羁,不治行检,经常被怪老头陈群给举报,不过曹操一般都在中间和稀泥。
这种反主流意见的行为,在职业关注类的经济学文献里叫做反抱团现象(Anti-herding),更多是用来形容金融公司里职业操盘手们,有意与其他多数同行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或者赌同一只股票不同涨跌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逻辑是,在迷宫的十字路口,当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向左走的时候,普通人即便自己认为应该向右,最终也只能选择向左,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心知肚明,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更可能正确——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但是,当一个判断力足够强的人出现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右,如果最终向右走又恰恰是对的,那这个人必将获得巨大的声望。从事前的角度看,排除“愤青”的可能,只有棋高一着的人才会坚定地坚持着与其他人相反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反抱团倾向,所以“力排众议”本身,其实也是思维敏锐的体现。
(《三国机密》里的郭嘉貌似是影视剧里最帅的郭嘉)
而郭嘉的主意几乎个个如此,聪明固然是聪明,但是用来处理日常庶务,就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了。
曹操还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谋士中的稳健派,比如荀攸和程昱,曹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地方实务,或者进入中央系统做行政工作;而郭嘉这样用谋奇峻,反抱团倾向过于明显的人,就一直安排在自己身边做首席军事参议,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而郭嘉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唯一可惜的是,郭嘉如果生在当代,那会是无数私募基金争抢的基金经理,可惜早生了两千年,在一个没有股票、没有期货的年代,曹操再知人善任,又能如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