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对唐朝还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为什么不把皇位夺回来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1 22:31:12

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对唐朝还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为什么不把皇位夺回来

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对唐朝还有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封建社会,皇家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在权力面前,这些身份的人经历着无数的斗争。

一个开国皇帝更是艰难,他不像太子一样有一定的身份,一切都需要个人打拼。唐代,之所以能取得非凡成就,离不开前两位帝王的打拼。他们之间的结交工作充满着血腥,在这种矛盾冲突下,李渊被迫成了太上皇,尽管如此,但他对唐帝国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被迫退出的他还有一定的热量,那么为什么他不把皇位再抢回来呢?纵观历史便可知晓,其实夺回来并非易事,也非明智的选择。李渊手中缺少重要的军权

李始终没有掌握核心实力

从封建大国来看,一个君王最在意的就是军队的所属权。它有助于自己夺取天下,还可以守护天下,是最能给帝王带来安全感的武器。一个国家的开创者在最初的阶段里,除了安抚民生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收归各方面的军权,将其集中在自己手中。

李渊有多个儿子,在天下还没有姓李之前,这些孩子和父亲一起四处征战。特别是李世民,本身具有较高的天赋,才能和品质相结合,使他在每一次任务中都能有比较高的完成度。

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个孩子手中占有的军权占据最大部分,甚至超过自己的父亲。江山是李家人共同打下来的,这样的模式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父亲也没有做出防备,认为只要把位置传递给指定的太子就可以了。

但是一切并没有如他计划中的那样实行,世民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经过精心布化之后,他把重要的军权全部集中了自己手中,为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手足之情。这个孩子不仅拥有重要的权力,而且所属的将领忠心耿耿,他们是一起出生入死的人,可以时刻捍卫这位新太子的尊严和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只有帝王空空躯壳的父亲已经阻挡不住这个孩子前进的脚步了。这个孩子想要继位的决心是简单明了的,而身边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2.孩儿威望过大,父亲已失去野心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新的继承者不是一个萌新小白,他有着长期的作战积累,不管是才能还是品行都深得手下人的喜欢。

他的每一步走得稳重且踏实,在做出震惊世人的举动之时,他已经默默地准备了多年,在军中的威望始终保持在最高的水平。所以当他有野心的时候,军中之人对他是信服的,并且愿意支持他完成这项事业。寡不敌众,李渊在此时只能选择听从孩子的安排。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他在位的前期,通过一些有效的举措将一个帝国的帷幕慢慢拉起,为国家的兴盛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他的这些行为得到了国人的支持,即使在退位之后,他之前的策略和布局对时代依然有深深的影响。位置没有坐几年的他,可能有过不甘心,但是他始终没有做出出格的行为。

首先新人君主是自己的亲儿子,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个孩子都有继位的正当理由,即使他的手段比较出奇,但是他都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认为伤害那些兄弟是出于自卫。既有权,又有继承的理由,天下人对此是认可的。

如果太上皇在此刻向天下人展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受到世人排挤的可能是他自己。而且他所占的军权并不多,想要完成复辟,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与其如此,倒不如安稳地度过一个晚年。太上皇并非为完全自由之人

1.李渊身边没有可重用的人

自古以来的帝王,想要完成大事,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知人善用,发挥身边人的优势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个目标。李渊想要得到他以前的东西,同样需要可靠人士的帮忙,很多事情只能是自己谋划,但是不能亲自执行。新的帝王并非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他设想过父亲的心思。

特别是在父亲惊慌错愕之时宣布消息之后,他知道父亲心中的那一根刺很难拔掉。为了防止极端的事情发生,新帝王表面上给父亲提供了良好的住所,舒适的生活环境。

实际上,他身边的所有亲信,包括服侍的人员,里里外外都换了一批人。太上皇虽然在一个熟悉的地方生活,但是身边的氛围给他窒息般的难受,让他时时刻刻感觉到陌生和孤独。外在环境改变了之后,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没有了身边人的帮忙,他心中暗藏的规划将不能实施。那些以前有能力,且对他比较忠心的人,已经被君主想尽一切办法送到了其他地方。君主已经把父亲和外界砌了一道无形的墙,他已经不能和外界保持联系,心中的任何想法都难以实施。

长期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一个迟暮的人心中的火焰已经慢慢地冷却,泯然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父亲。

2.行动被监视,自由被限制

能到太上皇身边工作的人也并非是普通人,他们身上有着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时时刻刻关注这个“主人”的言行,并且及时地汇报给真正的主人。古代是没有监控的,但是只要人手多了起来,全部只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些人肉监视器照样能发挥科技般的功能。

他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儿子的掌握当中,面对这样的局势,他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会收敛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于其小心翼翼的生活,倒不如痛快潇洒地过日子,不过问任何政事,不参与任何工作,真正地过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样可能更加轻松自在一些。

在太上皇的身份刚刚确立出来的时候,父子之间表面上虽然维持着亲情,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疙瘩难以消除,并且有着一根紧绷的弦。当岁月不断变迁之后,以前萌动的心思已经渐渐消去,父子之间本可以彻底放下戒备,享受正常的父子情。

但是常年的疏离让这份感情只能掩埋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两人之间交往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多年之后,儿子的实力已经彻底巩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盛世,并且有着牢固的基础,任凭父亲或者其他人怎样行动都无法撼动。李渊有自知之明,放手为明智选择

1.太上皇审时度势,放弃成最优选择

如果说当时儿子闯入寝殿里,逼迫父亲做出另立太子的行为,是父亲在危急关头不得不做的选择,那么后来他退居一线,做回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他不得不做的选择。

这些选择都是在全面衡量之后定下来的,如果有第二条路,那么威胁到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且连李姓的江山也将失去。除了第一种选择之外,其他的道路都会有得不偿失的后果。

在太上皇看来,保全自己的性命,维护李家的大厦是绝佳选择。收敛起光芒和威慑力,也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的所有做法在于把损失降到最低。正是由于他的退让,太宗的才华被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这个儿子就像是一个生下来就被注定要有所成就的人,他一直具备这样的才能。事实证明,他的确给中国留下来了辉煌的一面。这是其他李家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从这一点上看李渊当时的做法是充满智慧的。

2.李渊相信且欣赏儿子实力

太宗即位之后,父亲亲眼看到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它正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儿子的确是这方面的才能,这是其他孩子甚至老父亲自己都做不到的。在太宗的治理之下,内外展现出稳定的一面,欣欣向荣的面貌让父亲不得不感叹,国家就需要交给儿子这样的人来治理。

父亲一直没有夺回位置的冲动和行为,有一方面在于他真心信任和欣赏这个新君的才能,而且远远超过自己。父亲虽然在治世眼光上有所欠缺,但是他能认清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太宗的不凡。

甘愿退出,不是无能的表现,相反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从一点上来看,他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他的忍让铸就了盛世。结语:

在权力的斗争当中,一个父亲愿意退出,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从李家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李渊实际上是一个成功的父亲,特别是后来的不断妥协更是常人所不具备的态度。

从大唐所取得的荣耀来看,这个开国者付出了重要的努力,在了解唐代历史后,愈发认为,历史不应该遗忘他。

从大唐开国皇帝到太上皇,李渊被李世民赶下台后,处境如何呢?

当上皇帝的人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待遇,可谓是其乐无穷。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上九五之尊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被人架空或者毒害。

有的不愿意做皇帝了,就自己退位,也有的是被自己亲人给逼迫退位,比如唐朝高祖皇帝李渊就是被自己儿子逼迫让位的。那么玄武门之变后,?太上皇?李渊什么下场?

被后人忽视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隋朝步入了末年,各方势力揭竿而起反抗隋炀帝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李渊一家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草根出身,李渊祖上世代为官,并且他的祖父还做到了北魏的重臣。

李渊的祖父李虎不仅位高权重,更是在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后代可以继承他的爵位。到了李渊这辈人,爵位就落到了李渊头上。

李渊从武,为人洒脱豪爽,十分乐意结交朋友。当时李渊是独孤皇后的外甥,他便很受隋文帝的宠信。

到隋炀帝登基之后,李渊因为喜欢结交各路豪杰,引起了不少隋炀帝对他明里暗里的猜忌。

在经历了隋炀帝的试探之后,李渊懂得了明哲保身之道,故意污蔑自己的名誉来自保。隋炀帝杨广自从登基之后,开始大肆宠幸美女、修建宫宇、不理政务,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反抗。

李渊调任太原留守之后,由于各地都在发生兵乱,李渊便有了起兵的心思。

他命令二儿子李世民带人到各地招募士兵,又秘密召来大儿子李建成与三儿子李元吉商讨谋反大事。

李渊首先设计杀死反对自己的朝廷爪牙,后来又逼退起兵来犯的突厥。同年,李渊率领人马朝长安攻去。

在霍邑遇到隋朝老将宋老生,李渊率兵击败宋老生;后来又在河东遇到南朝大将屈突通,这位南朝大将将通过黄河的桥砍断,幸而当地百姓痛恨隋朝的暴政,帮助他们渡过了黄河。

李渊突破了屈突通的攻击,当时中原大乱,隋炀帝根本无暇顾及李渊,就这样李渊的军队一路攻向长安。

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为何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

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那么,李渊有那些没做好的地方呢?

一、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李建成。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二、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一方面,他手握兵权。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房玄龄等文官以及尉迟恭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三、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