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韦俊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后世学者在编写《天国志》时,对韦俊有如下评语:
“无威福之过,罔荒淫之失,天京之屠非其罪,武昌之胜有其功……惜推诚屈己,不获已于杨氏;重足侧目,能自安夫朝堂?皖江舟封,何故失挚友之欢?芜湖路断,岂忍易寇仇之帜!其避祸也可恕,其倒戈也能原?黄旗指处,干戈星散,叔侄仓惶,傍人门户,至尸埋异乡,父老为詈,岂不悲哉!然其为洪守,则罗泽南呕血而终;为清战,则陈玉成望垒兴叹,其行也可以相鄙,其能也胡可以相轻?噫,真善守者也?”
韦俊(1827年—1884年),广西桂平人,北王韦昌辉十二弟,太平天国名将,后受封为右军主将,两次出镇武昌,击毙湘军创始人罗泽南,差点活捉清朝中兴名臣胡林翼,战功赫赫。可惜,因“天京事变”之缘故,韦俊不容于太平天国,不但洪秀全猜忌、打击乃至想害其性命,同僚陈玉成、杨辅清又时常挑衅,甚至公然出兵打击,挑起内部火并。无奈之下,金田团营出身,革命意志异常坚定的韦俊只好叛变清军,向曾经的死对头胡林翼、杨载福投降。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他是唯一幸存的高级将领(右军主将),可惜晚年无法回金田,只能选择去芜湖渡过余生,客死他乡。至于为何他选择芜湖,是因为孤独无助的韦俊曾在此处得到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之关照,让他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里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1851年1月,韦俊与哥哥韦昌辉率领本族2000人马参加金田起义,算是太平天国的大股东,地位相当显赫。参与太平军后,韦俊便率本部兵马拼杀疆场,屡破强敌,成为“韦家军”绝对的中坚。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统帅4万大军西征,韦俊、石祥祯、曾天养、林启荣为先锋大将,一路攻破池州、安庆,兵锋直抵南昌。10月,太平军从南昌撤围,韦俊自率一军拿下湖口、九江,作为大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而后,韦俊挥师西进,连克田家镇、半壁山、汉口、汉阳,并将武昌团团包围。1854年5月,韦俊派陈玉成率500童子军缒城攻击武昌,拿下这座长江中游战略重镇。可惜,因东线战事告急,杨秀清将韦俊从武昌调回,而黄再兴、石凤魁这两位草包胆小如鼠,湘军来攻时立刻放弃城池,自个逃之夭夭。
1855年1月,翼王石达开在湖口、九江击败湘军主力,韦俊则趁机从安徽反攻湖北,第三次攻克武昌,而后便亲自镇守。闻知武昌失守,湘军统帅曾国藩立刻让胡林翼、罗泽南率本部兵马驰援湖北,与韦俊决战,光复城池。当时,韦俊本部兵马一万余,攻击武昌之湘军、绿营军总计两万,双方可谓势均力敌。胡林翼乃是大清中兴名臣,罗泽南则是湘军创视人,有了这两位牛人指挥战斗,清军可谓是信心满满。可谁知道,胡林翼在汉阳战斗时,被韦俊大军逼近长江岸边,身边无一亲兵,若不是鲍超及时来援,胡林翼估计被活捉了。至于罗泽南,当得知曾国藩在樟树镇惨败后,为了赶时间回江西支援老朋友,直接率3000精锐猛攻武昌东门,且亲自坐镇指挥战斗,被韦俊一炮打死。
罗泽南阵亡后,湘军畏惧韦俊之勇猛,于是决定挖掘长壕,修筑堡垒,截断城内守军粮食补给线,困死韦俊大军。这时,翼王石达开再次挂帅西征,4万精锐屯驻在洪山,与守军遥相呼应,太平军士气大振,试图在此处全歼湘军。就在韦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率翼殿将士回京靖难,武昌再次告急。由于哥哥北王韦昌辉滥杀之缘故,韦俊此时处境相当艰难,因为洪秀全已不信任他,还拒绝派兵增援武昌。此时,官文、胡林翼、杨载福等便修书劝其投降,让他认清形势,为朝廷效力才是出路。但是,韦俊拒绝投降,而且还频频出城攻击湘军,官文为此上奏说:“此贼终无悔心,甘心死拒”。韦俊的这份坚守,其价值不言而喻。
韦俊虽然能打,但洪秀全不再理会武昌,他只好放弃城池,转战湖北、安徽,继续为天国效力。此时,洪秀全不但没抚慰韦俊,还下令处罚他,治他丢失武昌之罪,实在是搞笑。不过,李秀成极力反对,并向天王保证韦俊绝无反心,洪秀全只能作罢,韦俊暂时躲过一劫。也许是李秀成让其感受到了温暖,所以他才决定继续留下来,继续干革命。可惜,陈玉成、杨辅清等却看韦俊不顺眼,尤其是杨辅清(杨秀清弟弟)屡屡挑衅韦俊,甚至兵戎相见。对此,洪秀全则极力偏袒杨辅清,将挑起争端之罪名扣在韦俊头上。这就有意思了,洪秀全明知道韦俊与杨辅清有矛盾,还非要让两者防区相互靠近,不冲突才怪。但是,韦俊对此表示可以容忍,当杨辅清在宁国被敌军攻击时,韦俊不计前嫌,出兵为之解围。
也许是欺负韦俊上瘾了,杨辅清巩固宁国基地后,又来挑衅韦俊,在和州一带挑起冲突。按照韦俊当时的实力,本部兵马4万余(部分新招收),若是想收拾杨辅清,还不是轻而易举。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升级,避免再次内乱,韦俊决定渡江去投靠李秀成。此时,与杨辅清关系甚铁的陈玉成封锁长江,并派兵攻击韦俊大军,不让其渡江,挑起内斗。清军“江北大营”统帅胜保对此事有记载,“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杨辅清屡屡无端挑衅,陈玉成则公然偏袒此种行为,韦俊被逼上了绝路。此时,除了投降清军,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想单干没石达开的实力,部下不一定愿意追随自己;想归隐山林,一介白丁,清廷随便派个人都能将其逮捕;若是自杀,两边都不会追认,何苦呢。
韦俊来降,胡林翼、杨载福很高兴,毕竟这是一员大将,但曾国藩就未必了,他怨恨韦俊杀了老朋友罗泽南,这道坎曾国藩过不了。没办法,为了消除疑虑,在安庆保卫战打响时,韦俊自率一军进攻枞阳,截断了安庆东路补给线,向陈玉成捅下冰冷的一刀,也算是报了和州之耻辱。没了枞阳,安庆战局更加危险,胡林翼对此评论到:“安庆之要在枞阳,不得枞阳,即顿兵城下一二年,贼可倘佯自如,暇则来战,不暇则游行他处,我不能谁何也?”对此,不知陈玉成作何感想。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得的,韦俊就深刻体会到。1865年,天下大局已定,韦俊决定金田老家省亲,给哥哥韦昌辉修建祠堂。同时,他表示要出钱为乡亲们修建桥梁,铺设道路,却被无情拒绝,还大骂他“反骨韦十二”。
因不容于乡里,韦俊在金田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去安徽芜湖安度晚年。1884年,韦俊病逝,享年57岁。对于韦俊之遭遇,各位又是如何看待呢?
韦俊是北王韦昌辉之弟,他投降清朝完全是被逼的,不同于哥哥韦昌辉野心勃勃目无天王,韦俊对天国忠心耿耿,但在北王被杀后,天国不能容韦俊,他因而无奈投降清朝,而清朝之所以没有杀韦俊,其实是有几个原因的。
韦俊,能打敢拼的太平天国名将
韦俊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他的哥哥是著名的“首义五王”之一的北王韦昌辉。金田起义,家境殷实的韦昌辉、韦俊兄弟跟随洪秀全参加了起义,韦俊虽然是地主豪绅家出生,却是一身的打仗本事,在太平天国从草创到定都天京及天国鼎盛时期,韦俊都是身先士卒,能打敢拼,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金田起义之后,韦俊参加了第一次攻克武汉之战,武汉攻下后,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别组织了西征和北伐,而韦俊,便在1855年随太平军西征军复入武昌,武昌攻下后韦俊任武昌守将一年有余。武昌是长江中下游重镇,为控遏江北江南之要地,清廷为夺回武昌,命湘军悍将胡林冀、罗泽南率湘军水陆并进发起强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韦俊严加防守,频频主动出击,先是在汉阳奓山大败胡林冀部,后又在武昌东大门外将罗泽南击毙。清廷见强攻武昌起不了什么作用,便采取长围之计试图通过断绝武昌粮饷来困死韦俊所部。韦俊不辱使命,死守武昌不弃,两军所频繁交战而伤亡惨重,但韦俊却始终力保武昌不失。
太平天国建立后,韦俊先后跟随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西征,参加了攻打武昌、岳州、田家镇等战役,每战必身先士卒,为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悍将。难能可贵的是,韦俊对太平天国非常忠心,天京事变韦俊的哥哥北王韦昌辉因为株连太多,杀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且在大权在握后嚣张跋扈目无天王,天王洪秀全下秘旨令翼王石达开回京勤王,韦昌辉一家满门被诛,当时韦俊镇守武昌,闻此噩耗,并没有变节投降清廷,而是死守武昌,面对清军的诱降言辞拒绝。
天京事变,韦昌辉被杀,祸及自身,韦俊无奈降清
(剧照:北王韦昌辉诛杨,因杀戮太过,最后也被杀)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的几个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满门被诛,甚至连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也横遭不幸,一时之间天京城内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而韦俊当时在哪儿?此时的韦俊正独守武昌,弹尽援绝下他急需翼王来援,可是翼王得天王密诏回京平乱,可想而知韦俊在当时和他那些早已饥饿不堪的将士是凭着多大的信念才能守住武昌。
当哥哥韦昌辉被诛杀的消息传至武昌的时候,韦俊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需要承受双倍痛苦,一是自家丧亲之痛,自哥哥韦昌辉和父亲以下北王府的族亲几乎全部被杀,二是被北王所杀之人的家属无端仇恨,特别是杨秀清之弟杨辅清等人简直是对韦俊切齿痛恨。另外,因为韦昌辉确实在天京多有不法,连天王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这也使得韦俊作为韦昌辉之弟,他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株连被杀。
曾国藩正是看到韦俊困守武昌,又逢天京事变哥哥被杀,几乎是陷入了绝境,才命胡林冀写信射入城中劝降,但遭到了韦俊的言辞拒绝。在如此困境下韦俊依然能坚定信念死守武昌,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身在天京的天王洪秀全,是一直对韦昌辉的嚣张跋扈威胁王权耿耿于怀,韦昌辉虽死,可是镇守长江重镇武昌的韦俊却仍不能不防,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洪秀全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武昌失守,想以此治韦俊守城不力之罪,幸亏李秀成拼死力保才得免。
(剧照:身陷绝境的韦俊)
武昌之危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失守武昌,天王命韦俊救援和州立功赎罪,这又是一大关卡。因为杨秀清之弟杨辅清也在和州一带,杨辅清因为哥哥杨秀清及东王府满门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杀害,一直对韦俊心怀怨恨,如今韦俊要来和州,在复仇 的心理作用下杨辅清公然寻衅于他,韦俊自知和州待不得,决定渡江投靠李秀成,谁料陈玉成的天王密旨,封江阻拦韦俊过江。
此时的韦俊内心是无比煎熬的,天京事变他是无辜的,因为他从未参与过诛杨,可是因为哥哥韦昌辉在诛杨后大权在握威胁到了天王,使得韦昌辉被杀后,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旧部已经很难容下他。留下,必然处处为难他,而且自己还有性命之忧。卸甲归林也不现实,他是太平天国的右军主将,清军很多人都知道他,即便归隐山林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思来想去,要么降清,要么自杀,可是自杀是最不值得的做法,想想自己为太平天国出生入死,到死都得不到追认,估计连死后荣誉都没有,这么个死法也未免太不值了。
武昌失守,实际上韦俊已经失去了立身之地,如今救援和州要面对杨辅清的挑衅,想过江避祸却又遭到陈玉成的重兵阻拦,兔子急了都还咬人呢,在内外交困,陷入绝境下,降清实乃韦俊不得已而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事实上,把人逼入绝境而不得不作出艰难抉择的在太平天国何止韦俊一人。天京事变后,天王洪秀全表面请翼王石达开回朝理政,可同时又安排他的两个庸碌无能的哥哥为安王、福王与翼王同理朝政,企图分石达开之权。翼王出走,实出无奈,与这两个庸才同理朝政,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而太平天国后期的肱骨大将忠王李秀成,同样长期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忠王这个王号还是在李秀成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勉强封授的。李秀成在天王长期的猜忌下仍矢志不渝忠于天国,1864年清军围攻天京,李秀成坚忍卓绝救援天京,把战马让给幼天王自己却被清军俘虏,要说投降,李秀成比韦俊更有理由投降,他的微信要比韦俊高得多,但他还是没有走上这一条路。清廷不杀韦俊的理由
(无奈降清的韦俊,得到了清廷的优待)
实话实话,韦俊是忠于太平天国的,他的叛降就是被形势给逼的,然而,凡是降清的太平天国将领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像太平天国前期的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失败后被清廷俘虏,两人都誓死不降,但也遭到了凌迟处死的极刑。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在攻打苏州府时,曾国藩还处死了杀害慕王谭绍光并开苏州城投降清朝的八个王。很难想象长期与清军为敌,击杀清兵清将无数的韦俊,在降清之后的结局会怎样。
令人意外的是,清廷竟然没有处死韦俊,而是任命他为参将,率军驻守池州,成为太平天国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将。
韦俊是太平天国统治后期降清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地位很高,在太平天国将领体系里面,韦俊位居右军主将,他是最早一批参加金田起义的将领,在太平天国内部属于元老级的名将,韦俊虽未封王,但是以他的资历威望其实很早就可以封王,连秦日纲都能封燕王,韦俊为何封不得王?
韦俊是太平天国的右军主将,在天平天国的将领等级中级别是非常高的,韦俊也是向清朝投降的级别最高的太平天国将领,他投靠清政府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样一个长期与清军为敌的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清廷自然也有不少声音希望借其投降杀之。但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淮军统帅却持不同看法,认为韦俊杀不得。
韦俊主动来降,清廷求之不得,在以武力镇压暂时无法消灭太平天国的情况下,突然来了一个韦俊求降,不正好可以以此大做文章。优待韦俊,正可以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来投降,同时也能显示清朝统治者宽广博大的胸怀。把韦俊当成投降的正面例子,对他进行特别的优待,这对于瓦解太平天国内部显然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韦俊在得到清廷优待的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秘密与清军联诺,据说,杀害慕王谭绍光的那八个王就是受了韦俊的影响而决意献苏州投降的。
韦俊的投降对太平天国来说就像“平地一声惊雷”,其所带来的打击和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清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也为了让韦俊给其他人做一个表率,他们选择优待韦俊,也不想随意杀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国将领不和清政府作对转而归顺清廷,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政府最后没有对韦俊下杀手。
韦俊降清,身败名裂
(剧照:太平天国降清第一将韦俊)
韦俊降清,最震惊的莫过于天王洪秀全,因为他断然没有想到自己会把韦俊逼到这般地步。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拜上帝教在天国深入人心,太平天国立足南京占据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以来,像韦俊这样的高级将领投降清朝的还是第一人,难怪洪秀全在得知韦俊降清后会大发雷霆,对韦家恶语相加。
韦俊降清,虽然是逼不得已,但不降必死无疑,降或还有条生路。然而,他虽然一生忠于天国,但是降清却始终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更何况,清廷为了证明他降清的决心,还命他出兵池州,以韦俊之能力,果然是收复池州,攻陷宁国府,清廷对他的军事能力更加刮目相看了。然而,在名誉至上的太平天国,韦俊降清依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这样不公的待遇不仅仅出现在韦俊一人身上,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自己所书万言自白中就悲情的写到:“(天王)不念我等勤劳,反说我奸。我本铁胆忠心对主,因何信佞臣而言我奸!”若不是这种毫无理由的猜忌,韦俊又怎么会无奈降清?
韦俊降清,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降清,得一时的荣华繁荣,但对于整个太平天国来说,韦俊的降清其负面影响之大,超过任何人。也因此,韦俊降清使得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投降清朝的太平天国将领中的第一人,韦俊不能坚守底线,不管是私心还是公义,他的投降行为已经对太平天国的团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降清的结果,自然是身败名裂。
韦俊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说起他大家可能还是有点陌生,但是说起他的哥哥那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他的哥哥就是太平天国的头号人物之一,北王韦昌辉。韦昌辉作为一个很有钱的地主,他变卖家产投靠洪秀全,最后在天京事变中,落得个全家被杀的下场,在起义之初清廷甚至认为韦昌辉才是“长毛匪首”,韦氏一族,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这其中韦氏一族除了韦昌辉外,就属韦俊的战功最大,带军最多,韦俊在西征时两次攻破武汉三镇,杀死过清湖广总督吴文熔,让准备收复武昌的湘军大将罗泽南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而且在太平天国的地位韦俊还非常高,在留下的文书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地位和燕王秦日纲平行。
在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的时候,他没有响应他哥哥的号召,让他带军勤王,相反还非常反对他哥哥的乱杀无辜,在后来韦昌辉全家被杀后,远在湖北的韦俊仍然被洪秀全重用,封他为右军主将,可以看到洪秀全为了拉拢他是煞费苦心,下了大本钱。
而清军在政策方面也有了调整,在以往清军运用的和僧格林沁一样的手段,那就是赶尽杀绝,像北伐时,李开芳带领几百太平军面多数万清军的围剿,还能坚持半年,让清军毫无办法,太平军是个个不怕死,原因之一就是,清军固定凡是广西的贼军,一律处死。所以这些人都很愤恨个个悍不畏死,后来清廷发现这样不行,开始尝试着招降。
后来韦俊被洪秀全安排和杨秀清的本家弟弟做邻居,双方血海深仇,韦俊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所以曾国藩就看到这个局面后,就多次写信劝降,在信守“不杀”的承诺后,韦俊正式投降。
在投降后,韦俊日子过得很不舒服,而且也表现平平,唯一一次表现抢眼还是对付陈玉成这个仇人时,偷袭陈玉成后方,使得成为陈玉成败亡的关键,最后一直没法得到清廷的信任,职位一直没变,但是好歹还是保住了性命,得到善终。
韦俊是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1851年二十四岁的韦俊就和哥哥一同参加了由洪秀全发起的金田起义,并在之后成为了天平天国的骨干成员之一。
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韦俊参加过武昌、田家镇等多次战役,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洪秀全命令镇守武昌,韦俊坚守武昌时,不负洪秀全的期望,不仅在武昌城内加强戒备,还常常主动出击。1855年罗泽南、胡林翼率部对武昌发起进攻,但是因为韦俊的严防死守和用兵如神,不仅多次战胜清军,次年三月,更是在城外斩杀了清军首领罗泽南。
罗泽南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主要将领之一,也是曾国藩的左右手,他的死对湘军的士气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但是城外的湘军毕竟占据着绝对的人数优势,武昌又只是一座孤城,清军便对武昌进行了长时间的围而不攻,并趁机切断了韦俊的粮道。在此期间,双方仍频繁发生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同年秋,武昌城内粮尽,韦俊的援军也因为天京事变而中途返回,这次天京事变中韦俊的哥哥被杀,武昌陷入绝境。
此时武昌城内的将士虽然饥饿与疲惫交织,但是还是依旧坚守在城内,这时韦俊的心情也是难以言诉的,一是对哥哥死的悲伤,二是因为哥哥的死,那些被北王杀害之人的家人都将仇恨转移到了他身上。年底,胡林翼劝降,但是被韦俊严词拒绝了,不过他还是决定孤注一掷的撤退,在突围的途中,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率领全军安全撤退,九死一生回到天京的他,不仅没有受到丝毫嘉奖,反而险些被洪秀全治丢失武昌的罪,得亏李秀成的力保才得以免罪。
面对太平天国中众人的猜忌和不信任,韦俊在天京度日如年,长时间心惊胆战的生活使他心力憔悴,于是在心里暗下了降清的决定。韦俊不仅像清军投递了投降的意愿,还和清军约定时间攻下芜湖做投名状,但是当时大多是太平军的态度都很坚决,誓死不降,遂造成大量部下叛变,并联合陈玉成讨伐韦俊,兵败后的韦俊只得像清军投降。幸运的是,韦俊受到了清军的优待,不仅赏赐他大量金银美女还命他为参将驻守芜湖。
韦俊之后又参加了清军攻占安庆和天京的战役,成为了清军中的功臣。几年后局势已定,本来韦俊想着乡民百姓淡忘,就想着去讨好乡里百姓,殊不知他不仅回乡省亲被乡人唾弃,就连出钱修建蔡江义渡也被乡民拒绝。对于这一切的待遇或许从投降清军的那一刻韦俊就想到了,毕竟当初和他一同起义的兄弟同袍都或战死或被清军抓捕,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厌恶也在情理之中。1884年时年五十七岁的韦俊死在了芜湖,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