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虞允文是怎么让南宋续命百年他做了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6 11:19:48

虞允文是怎么让南宋续命百年他做了什么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虞允文是怎么让南宋续命百年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我们的印象中,领兵征伐是武将的事,而文人就应该齐家治国。自古就是文死谏,武死战,很少有文人死在冲锋的战场上。当然,也很少有文人上战场领兵打仗。

但是自古以来却从不缺少儒将,从三国时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周郎到近现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是文人统兵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为南宋朝廷续命一百多年,这个人就是南宋名臣虞允文。

众所周知,金国灭了北宋,将徽钦二宗俘虏到北国,宋高宗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了南宋小朝廷,虽然有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力主北伐。但是,由于宋高宗赵构的私心以及南宋朝廷的软弱,导致岳飞惨死风波亭,当时宋朝朝廷中的大臣认为,只要杀了岳飞就可以换得宋金两国之间的和平,而此后,只要每年向金国进贡,就可以好好享受江南的温柔乡。

但是,南宋小朝廷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北方的金国在岳飞惨死风波亭的20年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动,海陵王完颜亮篡位成功,正想着凭借南征宋朝的机会稳固统治,通过领兵征伐开疆拓土来稳固自己的大金国国王之位。

所以,完颜亮继位以来,就不停的招兵买马,全国上下厉兵秣马,准备南征,完颜亮更是写下了“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样的豪言壮语。而反观南宋方面,由于大臣皇帝醉生梦死,文人贪财、武将怕死,而且南宋虽然钱粮富足,所用于军队却甚少,大部分都进贡给了金国,就连长江边上的防线,大多都是老弱病残,防备空虚。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实在是悬殊相差太大。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60万大军南下攻宋,而且放出豪言,要在100天之内彻底灭亡南宋。宋高宗赵构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吓瘫了,想当年他被金国大军赶到海上的日子还犹在眼前。此刻,金国大军又卷土重来,看完颜亮气势汹汹的态度,也许这一次就不是把他赶到海里这么简单了。

就在宋高宗赵构犹豫不决是逃还是战的时候,完颜亮的大军已经到了和州,和州守将王权不战而逃,直接放弃了和州,这样一来,完颜亮的大军已经逼近长江,如果金军一旦渡江,那么南宋必将灭亡不可!

无奈之下,宋高宗赵构只得派遣芜湖守将李显忠到采石矶阻击金军,由于宋朝有文人监军的传统,所以赵构便派遣了当时任中书舍人的虞允文到采石矶慰问督战。

但是当虞允文到达采石矶的时候,李显忠却还没有到,这就尴尬了,主力没到,监军到先到了,虽然主力没到,但是对面的金军已经开始准备渡江了。虽然虞允文以前一直担任文官,而且从来没有打过仗,此刻却是危急存亡之刻,不得已之下,虞允文只得担任指挥官的重任。

虞允文担任指挥官之后,清点过人马之后发现,整个采石矶防线军士还不到两万人,而且大多都是老弱残兵,根本不能和金军的虎狼之时相抗衡。但虞允文不愧是文人出身,他先是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煽动士兵们的爱国热情,然后便带领士兵一马当先的冲上阵前。士兵们一看一个文人都能如此勇猛,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奋力抵抗呢?

而且虞允文还懂得利用地利之便,由于金军都是北方汉子,陆战自然是所向披靡,但是水战却不擅长,虞允文利用南宋船只的优势撞击金军的船只,导致很多金军士兵落水,金军大多不识水性,落水之后就被淹死了,这样一来,金军损失惨重。

而且虞允文还用上了南宋最先进的武器“铁臂弩”,不断的射击,也使金军损失惨重,金军的先头部队一下子就损失殆尽,迫使金军不得已只能暂停渡江。

经过一天的战斗,宋军士气大增,而金军方面则士气低落,甚至有些金军将领提出了撤退。但是,金主完颜亮正要凭借此战为自己树立权威。所以,不顾士兵的死活下了死命令“三日之内打不过长江去,随军大臣尽行处斩”!

这样一来,部分金军将领极度不满。就在颁布命令的当天晚上,金国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发动了军事政变,控制了完颜亮,而恰在此时,北方传来了完颜雍继位的消息,完颜亮此刻大势已去,不久之后即被耶律元宜所杀。

完颜亮已死,金军没有了主心骨,自然而然就撤退了。虞允文虽是文人,却凭借一己之力,打退金兵,为南宋朝廷续命100多年,如果不是虞允文,恐怕赵构已经和徽钦二宗一样的下场了!

虞允文简介 揭秘虞允文是怎么死的

说到虞允文其实大家多多少应该认识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的传奇,话说他其实是一位书生的,但是他却为南宋成功的续命了百年,那么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一位文弱书生是怎么做到让一个国家续命这么久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虞允文怎么死揭秘

虞允文是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虞允文简介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初六日,长江南岸采石矶宋军大营中,一位中年文官与一群惊慌失措的武将们发生激烈争执。他们谈论的话题,是“战”与“逃”的抉择。

任凭这位文官如何解释,武将们仍纷纷表示反对,什么敌众我寡啦,什么士气已堕啦,更有甚者,还质疑这位文官“不知兵”。

终于,这位文官忍无可忍,一巴掌拍向几案,喊出了一句令在场所有武将羞愧难当的千古名言:

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

这意思是说:诸位啊!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拼死一搏?况且朝廷养我兵千日之恩,难道我们今天不应该一战报国吗!

一瞬间,大帐内鸦雀无声,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时刻,到了……

大器晚成,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这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文臣,名叫虞允文,隆州仁寿(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据《宋史》记载,虞允文自幼聪明好学,六岁时已通读《周礼》《左传》《论语》等九部儒家经典,七岁时就能撰写文章。

当然,内在才赋的施展离不开外在教育。虞允文的父亲虞祺,乃是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的进士,他在多处任职地方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史书记载,虞祺在梓州知州任上,就曾因坚决抵制奸相秦桧的盘剥勒索,被当地百姓所称颂。而虞祺为官、做人的风骨,日后也深深感染了虞允文。

除了才学突出外,虞允文也是个孝廉之人。

当时,由于宋朝泛滥的恩荫制度,别看虞祺仅为中层官员,但是虞允文还是通过恩荫获封了一个闲散的小官。可是,虞允文是一个孝子,他先是因为母亲病亡,哭得死去活来,以至于身体羸弱不堪,长期病休;后来,又因要照顾生病的父亲,拒绝任何调动。

就这样,虞允文守在父亲病床前,一守就是七年。这段时间里,他放弃了多次外调高升的机会,“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一心日夜照顾老父,寸步不离。

虞祺死后,一身傲骨的虞允文不想凭借父亲的恩荫做一个“闲散官”,决心通过科举正途,做一名为国为民的好官。于是,因照顾双亲而耽误了最佳入仕时间的虞允文,以44岁“高龄”参加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的科举考试,并顺利进士及第。

可是,由于当时把持朝政的宰相秦桧极为忌惮蜀中文人那一身铮铮铁骨,导致虞允文始终没有机会在中央机关任职。他先后在四川老家的黎州、渠州等偏远地区任知州,直到秦桧死后,才有机会回到临安,得到宋高宗接见。

但真正的人才,是无惧被埋没的,既然有机会面圣,虞允文就要把治理国家的良言觐见主君。所以,在与高宗进行君臣召对时,虞允文便向皇帝提出了“畏天”“安民”“法祖宗”三原则,并对当时朝廷内外存在的文字轻浮、投机取巧、为政苛刻等时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对于虞允文的这些意见,《宋史》记载:“上嘉纳之。”皇帝很是欣赏他的治国之才,决定重用。所以,在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虞允文连续升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清贵官职,似乎,他的人生就将终身与“文”相伴了。

然而,一件突发大事,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临危不乱,变身督师主帅战场

原来,南宋政权的老对手金王朝,在经历了二十年的两相和平共处后,突然决定向南宋下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也很野蛮——金朝皇帝完颜亮准备通过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转嫁其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

于是,大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十月,由于残杀宗室、大兴土木而导致内忧外患的完颜亮,发动大军六十万,兵分四路,攻打南宋。四路大军中,完颜亮亲自统帅中军主力渡过淮河,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杀到长江岸边,南宋的两淮防线,很快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虞允文,正担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也就是前敌总指挥部的高参,他此次被派遣的任务,是到长江南岸采石(现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一带)军营犒劳军队。

当虞允文来到采石的时候,他看到的,是近两万名从江北败退而来的残兵败将。而大江彼岸,则是十多万士气高昂的金国军队。糟糕的是,完颜亮已经准备好了战船,随时可能渡江。

更可怕的是,敌情已经如此严峻,当时的宋军却是群龙无首——前任总指挥王权畏敌如虎,已经被撤职;而新任总指挥、抗金名将李显忠,还在快马加鞭赶来前线的路上……长江防线,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虞允文以文人之身挺身而出,他激励将士与金兵决一死战,更是对众位武将意欲投降的主张进行了痛斥,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大家听到虞允文为国请命的诤言后,看到一名文人尚且不怕死,身为武将的军人们瞬间燃起了士气不甘落后,他们纷纷表示:“今既有主,请死战。”只要有人牵头,我们愿意决一死战。

但是同时,也有人好心地提醒虞允文:“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您是来犒赏三军的,不是来指挥作战的,您这样会不会被误认为越权呀?如果有人向朝廷打您的小报告,您恐怕会受到处分。

可是虞允文挥挥手,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国家如果都亡了,我还能躲哪儿去?生死存亡之际,哪还顾得上怎么考虑去逃避责任。

宋军得遇如此领袖,看来,战况很是有转机的可能。

采石大捷,终留一曲千古传奇

巧的是,正当这边虞允文激励将士、动员民众积极备战之时,长江对岸的完颜亮却遇到了麻烦事。

原来,由于完颜亮荒霪残暴,导致文武公卿早与其离心离德。他的堂兄完颜雍竟趁其率兵攻宋时发动政变,宣布自己即位,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完颜亮废黜。

此时的完颜亮,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立即回师率兵平叛,要么迅速灭掉南宋,再去处置政变的事情。由于在江北作战过于顺利,再加上完颜亮狂傲的性格,他瞬间决定:迅速渡江作战,一鼓作气消灭南宋政权。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爆发了。

决战当日,毫无指挥作战经验的虞允文决定:利用采石矶独特的地貌,将水军主力隐藏在突出江面的山石之后,将步兵和少数骑兵沿江岸列阵。待金兵战船刚靠岸、士兵们立足未稳之际,南宋水军与陆军便即刻一起杀出,夹击金兵。

由于金兵在此前从未遇到过宋军的拼死抵抗,再加上后方政变的消息早已传开,因此,本就是士气低落、阵脚大乱;再加上宋军统帅虞允文战略有方且鼓舞士气,所以,这一场采石之战,可谓立刻扭转了两军战局。

在这场持续了将近一天的战役中,一方面,宋军在陆战中顺利大溃金军;另一方面,在水战中,宋军更是比金军经验丰富得多,战船也灵便得多,先后击沉了不少金军战船。

然而,由于宋金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差接近10倍,力量过于悬殊,慢慢缓过劲儿来的金军,还是逐步向长江南岸压了过来。

恰在此时,一支从其他战线上败退下来的宋军路过采石,虞允文灵机一动,将他们拉上前线与周边民众一起,帮助宋军擂鼓助阵、摇旗呐喊,以之为“疑兵之计”唬住金兵。

这一招还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金兵听见长江南岸鼓声震天,又隐隐约约看到山背后旌旗招展,误以为宋朝援军到了,瞬间士气减了大半。他们很快兵败如山倒,退回了长江北岸。

金军的惨败,令完颜亮暴跳如雷。可他非但没有安抚军心,反而痛加杀戮,令金军厌战情绪更加高涨。不甘心失败的完颜亮原计划在第二天再次发动攻击,没想到虞允文竟然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江北,焚烧金兵战船300艘,基本上打垮了金军南进的力量。

完颜亮眼见从采石渡江无望,便移师扬州,强令金军三天之内渡江,否则就全部处死。金军在绝望之下,杀死完颜亮,整师北归。

谁能想,南宋的一场灭国大祸,就这样烟消云散,一场硬战恶战,竟以这样的方式赢得漂亮结局。也由此,朝廷延长国祚达百年之久。

但不管有如何幸运的外因,宋军能赢得这场战役的最大幸运,还是因为虞允文的存在。

作为一介书生,他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激励本已丧失斗志的残兵败将奋勇杀敌,是为大义;在他人瞻前顾后时,能够不计个人荣辱,以国家大局为重,是为大忠;在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时,能够审时度势,沉着应战,最终击败强敌,是为大勇。

这也就难怪毛主席在读到《宋史?虞允文传》“采石之战”这一段时,会发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赞叹。

南宋大臣虞允文为何能名垂青史呢?

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

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可叹的是,虞允文一般为人所知,仅限于此役。你如果问大部分知晓?虞允文?这个名字的人,他有什么成就,估计除了能说出?采石之战?这几个字以外,也只能挤?抗金?、?爱国?之类的词汇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喜欢称虞允文为?名将?。但就我个人而言,不认为虞允文是名将,更喜欢称他为名臣,或者说是文臣掌兵者、文臣督师者,他本人自采石一役外,也几乎未再亲自指挥过军队。反倒是在四川时,虞允文以勤练锐卒为务,当然,这是另一说了。

关于宋人以及后世史家对采石一役的评价,颇有过夸之处:

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不过,虞允文被后人铭记,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开禧北伐之中,宋军的腐败昏聩令人咋舌,然而,勇将毕再遇的?异军突起?却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一抹光亮,闪耀在这个昏沉苟且的时代中,所以,毕再遇肯定会,也应该被拔高。

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至少就我来说,初次惊艳的是虞允文以一介书生指挥弱宋兵卒大破金军,之后持续让我产生对虞允文兴趣的,是虞允文一生的事迹:出使金国的预见、采石之战的勇于担当,宣抚地方时的坚持抗争,拜相后的拔擢、凝聚贤才及整顿国政,出督四川时的厉兵秣马。

虞允文在他的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抗争派,但他在一个时代里,确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正如《宋史》所说:?(虞允文)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

一度危如垒卵的南宋在一介书生虞允文手中转危为安,采石一战,成就千古传奇;谁能给具体解释一下?

虞允文,字彬甫,仁寿县人,绍兴24年进士,次年入朝,任秘书丞,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1160),奉旨出使金国,金人欺负他是文官,要和他比试箭法,没想到他从容不迫,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靶心,使金人为之折服,对他以礼相待。回国后,他将金国造船、运粮等备战南侵的情况奏告高宗,要求作好抗战准备。次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果然亲率60万大军,分兵四路,水陆并进,扑向江南。宋军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畏敌如虎,连弃合肥、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抗金老将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钅奇被迫撤出淮阴、扬州,退至长江南岸的镇江。在此危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军无主帅,军心涣散,便将尚未逃离的统制张振、王琪、时俊等人召集起,重新部署,抗击金兵。当时有人劝他:你是奉命犒师,又不是派你督战,何必自讨苦吃呢?他慷慨回答:“吾位从臣,使虏济江则国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进而死,死吾节也!”当时采石矶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完颜亮根本没有放在意下,贸然渡江,虞允文命时俊奋勇出击,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这是虞允文发明的)猛击,将渡江之敌歼灭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次日,又在杨林河口射退敌骑,焚毁敌船,金兵大乱,完颜亮在军中被部将刺杀,大败而逃,宋军大获全胜,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1万8千人战胜60万人的辉煌奇迹,老将刘琦激动得热泪盈眶,抓住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此后,这“儒生”出将入相20年,为官廉洁,忠贞体国,于淳熙元年(1174)64岁时去世,诏赠太傅,谥忠肃,归葬于故里仁寿县虞丞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