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郭子仪为什么从不关家门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6 11:13:57

郭子仪为什么从不关家门原因是什么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郭子仪的故事。

在古代,皇帝有明君也有昏君,每个皇帝的政治水平和能力都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都逐渐变得疑心很重,没有办法再去信任周围的人,在这种情况,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臣子跟皇帝之间的关系。

对那些有能力或者是想要有成就的人,先得到的就是皇上的认可,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后在朝廷上的势力和手上的权力就会增加,但是这个世界上两个人的心意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之后就是自己内心的膨胀跟皇上的顾虑,所以皇帝和大臣之前有猜测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也有很多用自己智慧在官场上立足的,得到了权力还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这一生都没有受到皇上的打压,这个人就是郭子仪。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才干了,在武举里就得到了第一名,之后为国家打了很多胜仗,把自己的名声打响了,人人都知道郭子仪是一位经常得到胜利的将军,也是历史上的武状元,所以他的成就是一般人都不可及的,李隆基在位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平定之后他给自己的国家赢得了强大的外援,在郭子仪的努力下,河东得到了平定,唐高宗也能回到长安城了。

可以说,郭子仪是安史之乱里面的功臣,派兵这么多次,打的叛军措不及防,到了朝廷上,皇帝给他封了郡王,还升了他儿子的官,之后更因为郭子仪有功,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从此之后他在家里和朝廷的地位没有人敢动他,皇帝还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这个金牌能在紧急时刻保住他的命,是很高的奖励。

郭子仪在得到了这么多奖赏之后做出了一个让人不明白的事情,就是他不给自己的府上设立守卫,连大门也不关,就那样一直开着,来人了就能直接进来不用拜见,有一次,他的手下有事情找他,进门就看见他伺候自己的夫人和儿女梳洗,没有一点当大将军的架子,这件事情传开之后,都觉得郭子仪跟现实生活中不一样。

他自己没啥反应,但是他的儿子们觉得很丢人,觉得这样的传言有损郭家的名声,所以他建议自己的父亲在家门口设立通报的人,毕竟家里的事情不能让外人知道,郭子仪听到之后很生气,把儿子说了一顿,说这都是在保全郭家。

原来郭家虽然受到了奖赏,但是这样的权力肯定会让人引起关注,如果大门都开着,让家中的一切都让大家看见,才能让皇帝把猜疑打消,也只有这样,郭家才能长久的昌盛下去,知道原因后的儿子这才明白,八十四岁的时候郭子仪去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出过事情,全都是他的智慧和懂得怎么能做一个好的大臣有关。

名将郭子仪,为何历经四朝而不倒能够寿终正寝?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历经了四代皇朝。却始终屹立不倒,享年85岁,被称为五福老人。这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的谦虚睿智,一生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会因为贪恋个人的权利而影响国家。所以四任帝王都十分尊重他,后人对他也有极高的评价。

武则天时期。朝廷开始举办武举选拔将领,郭子仪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为自己十分突出的武艺和渊博的军事知识而成为了武状元。但当时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安史之乱,安禄山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很多武将要么不敢出兵,要么借此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求,如果不满足就不会上战场。只有当时任溯方军节度史的郭子仪,二话不说什么要求也没提,直接奔赴战场,活捉史思明,收复了失地。可见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一直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治混乱,民生困苦。很多节度使都拥兵自重,和一帮外族勾结,合谋对唐朝进行侵犯。当时唐代宗十分恐慌,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逃跑,于是令郭子仪出兵,郭子仪早就把兵权交了上去,但是帝王开口,又一次马上带兵去平乱救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曾经评价过郭子仪,说他虽然功高天下,但是帝王并不猜疑,即便位极人臣,可是众臣并不嫉恨

郭子仪虽然历经四朝,带兵南征北战,军功无数,却从不贪恋权柄。帝王让他带兵,他就义不容辞,帝王不需要,他就上交兵权回家含饴弄孙。郭子仪最后享年85岁,一生富贵荣华,子孙满堂,是唐朝难得的长寿之人。唐德宗因为他的逝世废朝5日,还亲自到安福门为他痛哭送行,如此哀荣,历史罕见。

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主主不疑呢?

高盖主主不疑,做人当学郭子仪。我们细看史料就会发现,郭子仪就是个成了精的老狐狸。

大家都知道,在中唐到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大唐灭亡的原因,也跟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有直接关系。 作为大唐专职副总司令(天下兵马副元帅)总司令(天下兵马大元帅)一直由皇帝或太子(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兼任,就跟现在的足协一样,足协主席不管事,专职副主席是真正的一把手。

无论是当诸道兵马都统、司徒、太尉乃至汾阳郡王,郭子仪很长时间一直兼任朔方节度使,可以说就是一个与安禄山同等规模的硕大藩镇。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大的藩镇或者说军阀,郭子仪真正做到了功高盖世权倾天下,而且历经七朝恩宠不衰,这让我们不能不对郭子仪的为人处世方式写一个大大的?赞?字。

郭子仪为人处事的独到之处,我们通过三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后来也有很多名将学他的做法,比如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名将岳钟琪乃至曾国藩,都学过郭子仪的办法,但是形似而神不在,有点画虎类犬的意思了。

我们来看第一件事,也就是郭子仪的汾阳王府。

按照人们习惯的理解,一入侯门深似海,一个侯爷的府邸尚且神秘莫测,一个县政府尚且三道门卫,老百姓想进去参观游览那件事是找死的节奏。

但是郭子仪的汾阳王府不但没有高墙,连个门卫都没有,什么卖西瓜葡萄羊肉串的,贩夫走卒都可以随便进出,以至于连郭子仪每天中午吃的啥饭都看得见。有一次郭子仪的一个部下去串门(郭子仪不需要跟原先的部下断绝来往,比如后来的韩世忠、徐达、汤和),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在洗脸,堂堂的汾阳王老郭头正端着脸盆,肩膀上搭着毛巾当服务员呢,弄得郭子仪的儿子们都很尴尬:?老爷子您这做法是不是有点丢脸呀??

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世而主不疑(转贴)

他就是唐朝大厦倾覆之际、危急存亡之时的慷慨歌者——郭子仪。 大唐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世而主不疑 年近古稀的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他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支撑门面。功成之后,郭子仪被肃宗皇帝赞扬:“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其为“尚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评价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凸显出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功高、同僚们不厌恶他位尊、平常人并不反对他的奢华;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在仕途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且满堂儿孙,多到他见了但知点头而不能呼名,“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第六子郭暧为唐代宗的东床驸马,娶升平公主为妻。由此观之,郭子仪可谓是富贵寿考冠绝古今。据说他做寿六十大寿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扬,曾为歌舞场。”说的也是这出典故。堆笏满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因此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拍成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旧时中国民间有钱人家,要把郭子仪的画像悬挂中堂,称作“天官图”,以祈全福全寿。 李白有诗云:“吾观古来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乱世用武将,治世重良臣。武将多是桀傲不羁、无所畏惧,而且更为要紧的是他们每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一支队伍,或者是又对自己忠心的部下属将,而且由于战功显赫易登高一呼而百应;文臣则多小心谨慎,且手无兵权。所以中国历史自古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均因不谙此道而招致杀身之祸;而即便如此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也只能激流勇退,去官归隐。郭子仪确实个特例。 郭子仪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寿终的功臣,他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岁。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什么郭子仪却都囊括了,为什么它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稳稳美滋滋地寿终正寝,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一代名将韩信被害前曾仰天啸说的千古不变的定律? 首先,郭子仪是肃宗发动政变的后方支持者,是政变的同谋者!他抓住千载难逢的契机,扶持肃宗登基,自己从而一跃成为新朝廷的头号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已经是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的重臣了。玄宗逃难途中,太子李亨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此后在玄宗还没有退位的情况下,擅自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李亨登基的灵武,恰恰是郭子仪的根据地! 李亨到达平凉之后,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这时,郭子仪的手下、朔方节度副使杜鸿渐遣判官李涵来给李亨送信,请太子前往灵武安置。接着派遣朔方军数千人迎接肃宗。七月到达灵武,杜鸿渐立马联合御史中丞裴冕,一同向李亨进言,以玄宗入蜀,“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的名义请求李亨登基。八月,肃宗诏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见驾,准备收复京师。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拜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这时,玄宗刚刚抵达成都。 没有郭子仪的同谋,李亨想在灵武登基是不可想像的。杜鸿渐是郭子仪手下的副使,没有郭子仪的首肯难以调动军队;而此时玄宗仍然是天下之主,杜鸿渐仅仅一个节度副使,怎敢擅自拥戴李亨?一切都表明郭子仪是李亨篡位的同谋。 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郭子仪的自供状。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命他回京替肃宗守陵,封为“肃宗山陵使”。这是想向郭子仪传达一个信号,即代宗对郭子仪十分忌惮,不愿再让他掌握兵权。郭子仪收到这一信号后诚惶诚恐,立马把肃宗前后所赐的诏书汇总为二十卷,献给代宗御览,同时上了一道表,表中自陈:“臣德薄蝉翼,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这是天宝十五年七月,玄宗八月才宣布逊位;“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君臣情分非他人可比。出自当事人之手的这道表是最雄辩的辅佐肃宗篡位的证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其实,综观郭子仪一生的起伏变迁,并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识时务,能够用自己的小心将主子的怀疑安然消解。 民间流传很广的《打金枝》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小俩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的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俩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按照常理,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郭暧说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话——“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不仅因为这句话大逆不道,更因为这句话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皇帝心胸再开阔也断不可能容忍有人公开地对皇位进行威胁。郭子仪当然深知这里的利害冲突,所以要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谋反的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他曲中见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计给皇帝看。皇帝也知道,既然郭子仪无意谋反,以后坐稳江山还得指靠着他,所以也愿意把这件事变成一出喜剧了结!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陪郭子仪敏感的政治觉悟,和大难来临之际的冷静和沉着,不动声色间化险为夷。 历史还记载说,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一千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也就是说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别人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谣言。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姬妾从来不用回避。一次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第三,唐王朝风雨飘摇,北斗元帅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他能够屡仆屡起为皇室重用。 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当时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盘踞东都洛阳;李光弼的副使仆固怀恩屯兵汾州(今山西汾阳),决心反唐,秘密引回纥、吐蕃大军侵犯河西。安史之乱,郭子仪两次从叛军手里收复两京,曾经带领过借来的回纥兵,同他们可以说有过并肩战斗的情谊。他在回纥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纥人一向称他为“郭令公”,表示对他的尊敬。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代宗不得已重新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尚未将军队集结完毕,吐蕃已经攻陷长安,代宗逃亡到了陕州。郭子仪追踪代宗的行踪,一路收集散兵游卒,遂派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孙全绪等率兵万人为前锋,在长安城外扎下大营,插满旗帜,夜里则到处生满篝火,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占领长安的吐蕃军队被这种迷魂阵吓破了胆,加上慑于郭子仪郭令公的威名,一夜之间退出了长安城。 其后,代宗意识到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将其官复原职,重新启用。这时唐王朝最大的心腹之患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联结吐蕃、回纥、党项等数十万大军南下,直接威胁长安。在这种情势下,代宗对三朝元老郭子仪的猜忌暂时被放到了一边,恩宠开始无限升级。先是封郭子仪为尚书令。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封赏。尚书令就是首席宰相,有唐一代,按照惯例,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大臣们都不敢再担任这一官职,以示对唐太宗的尊重,常常用别的官职来代替宰相,而不敢称“尚书令”。因此郭子仪两次上书推辞,说“岂臣末职,敢乱大伦?”,正是对这一封赏诚惶诚恐的心情的写照。 建元二年(781年),名满天下的郭子仪去世了,寿高85岁。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赐谥号“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德宗皇帝还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郭子仪以他一以贯之的光明坦荡为经线,用谨小慎微的敏锐为纬线,在依红偎翠安享富贵之际又能警觉地未雨绸缪,让名噪一时得以留名一世,福禄寿全完成人生功德圆满的谢幕,生前死后,显耀之至。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为自保,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郭子仪作为唐朝中兴时期的名将与李光弼齐名,在平定唐朝的安史之乱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大唐后的江山。在历朝历代都存在鸟尽弓藏的现象,而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却能够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得以安享晚年,主要在于他在晚年和光同尘,不断向皇帝示弱让皇帝对自己放心,在面对皇帝的宠信时从不恃宠而骄。

在郭子仪晚年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唐代宗和唐德宗不对自己心存戒备,郭子仪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通过豢养众多姬妾表明自己沉溺于美色中,有时候甚至大胆地向皇帝索要美姬。此外每当有官员来拜访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总会招呼那些姬妾来招待客人,让那些美妾好生服侍官员。不过有一次郭子仪的表现却非常的反常,有一个叫卢杞的官员来找他时,他却让所有的美姬全部躲起来,原因是他长得非常的丑,之所以让这些侍女们躲起来,就是害怕他们会嘲笑如其,从而被卢杞报复。可见,郭子仪不仅懂得向他人示弱,表明自己的缺陷。同样也谨小慎微,懂得灵活转换思维,这种高超的为人处事方法,使得他能够躲过灭门的风险。

此外,醉酒打金枝的故事也是发生在郭子仪一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代宗的升平公主,婚后在夫妻有一次闹矛盾时,郭暧失手打了升平公主,郭子仪知道后连忙把郭暧绑了,押到代宗面前,请求恕罪,郭子仪这种负荆请罪的认错态度,也让代宗展现了自己的宽宏雅量,而郭子仪在这之后更是愈发的低调做人,可能也正是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才能让郭子仪历经三朝而不倒,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郭子仪后来被后人评价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他通过自己的处世智慧,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保住了皇帝的英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